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國家的起源、本質、性質、類型、職能和命運等根本問題,構筑起一座宏偉的理論大廈,成為人們正確認識國家問題的指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基本內涵及其現實價值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期“學海觀潮”邀請相關學者撰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國家具有強烈的階級性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在階級社會中,國家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國家總是與一定階級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超階級和超民族的國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而國家之所以如此,“是在我們以后將要闡明的已經由分工決定的階級的基礎上產生的,這些階級是通過每一個這樣的人群分離開來的,其中一個階級統治著其他一切階級。從這里可以看出,國家內部的一切斗爭——民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君主政體相互之間的斗爭,爭取選舉權的斗爭等等,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形式——普遍的東西一般說來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下進行著各個不同階級間的真正的斗爭(德國的理論家們對此一竅不通,盡管在《德法年鑒》和《神圣家族》中已經十分明確地向他們指出過這一點)。”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國家是在階級產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家的本質就是階級的統治。正是階級的存在、階級斗爭的存在,才使國家始終保持著自身的力量。當今世界,國家的階級本質依然沒有改變。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保持著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力量,保持著強大的國家機器,這一機器一方面要對國內威脅到統治階級利益的階級保持著高壓,另一方面要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遏制甚至壓制。美國的軍事力量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擁有龐大的機構和先進的手段,這就是為了維護美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和美國的國家利益的。
國家具有明顯的社會性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國家具有一般的社會性和公共性,即具有維護社會發展的基本秩序和履行一定的公共職能。國家具有的社會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國家必須起到緩和或者降低社會沖突的作用,使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至于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其二,國家必須起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國家動員社會力量,達成一定社會共識,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某些難題;其三,國家必須在全社會范圍內確立起一種運行的規則和秩序,這種規則不斷潛移默化于人們心中,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本可以降低。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一再強調: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第一,一切政治權力起先都是以某種經濟的、社會的職能為基礎的……第二,政治權力在對社會獨立起來并且從公仆變為主人以后,可以朝兩個方向起作用。或者它按照合乎規律的經濟發展的精神和方向發生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它和經濟發展之間沒有任何沖突,經濟發展加快速度。或者它違反經濟發展而發生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除去少數例外,它照例總是在經濟發展的壓力下陷于崩潰。”國家要想發揮作用,就必須按照合乎規律的經濟發展的精神和方向履行其社會職能。
承認國家的社會性正是與承認其階級性相一致的。國家的階級性與社會性是辯證統一的。在階級社會中,國家的階級性起著決定性作用,階級性決定著社會性。同樣,社會性又補充著階級性,離開了社會性,階級性就會失去其基礎。國家的社會性歸根結底是為其階級性服務的。
國家具有發展的歷史性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國家從來都是歷史的、具體的,沒有超歷史的、抽象的國家。國家隨著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動,在不斷變化之中。國家的歷史性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而產生的,國家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第二,國家有不同的歷史性質,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由于經濟基礎的作用,出現了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也產生了社會主義國家;第三,國家不是永恒的,是要逐步消亡的,國家走向消亡是有嚴格條件的,要有十分發達的生產力,要有比資本主義各方面都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要有充分發展的人民民主。
新型國家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強調未來社會真正實現了民主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也就是人民當家作主。馬克思在1871年4—5月寫的《法蘭西內戰》中指出:“公社的偉大社會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項具體措施,只能顯示出走向屬于人民、由人民掌權的政府的趨勢。”未來社會的政府是屬于人民、由人民掌權的政府。馬克思在1875年4—5月寫的《哥達綱領批判》中也強調:“‘民主的’這個詞在德語里意思是‘人民當權的’。”
未來社會的民主之所以能夠成為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原因在于:無產階級利用新型國家可以不斷廢除資產階級私有制,為人民當家作主建立公有制的基礎。恩格斯在1847年10—11月寫的《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首先無產階級革命將建立民主的國家制度,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又說:“如果不立即利用民主作為手段實行進一步的、直接向私有制發起進攻和保障無產階級生存的各種措施,那么,這種民主對于無產階級就毫無用處。”也就是說,無產階級通過自己的革命建立政權后,取得公共權力,并且利用這個權力把過去資產階級掌握的社會生產資料變為公共財產。通過這一行動,無產階級使生產資料擺脫了它們迄今所具有的異化人的本性的資本屬性,使廣大人民群眾有實現自由和民主權利的現實條件。這正是人民能夠當家作主的基礎。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的無產階級國家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自己手里、奪取資產階級全部資本的設想,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勝利并建立政權之后。我們現在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重要職能就是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堅實基礎。
新型國家能夠使廣大民眾不斷獲得自身的政治解放
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通過民主制度可以把國家政權收回,從而獲得自己的政治解放。馬克思講:“公社——這是社會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把它從統治社會、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充滿生氣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他們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壓迫他們的有組織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這種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眾的敵人用來壓迫他們的假托的社會力量。”為什么公社能成為無產階級解放的政治形式呢:其一,公社作為一種新型民主制度,廢除了常備軍和警察這兩支舊政府的物質力量。公社的第一個法令就是廢除常備軍而代之以武裝的人民。警察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他們立刻被免除了政治職能,而變為公社的負責任的、隨時可以罷免的工作人員。所有其他各行政部門的官員也是一樣,社會公職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們的私有物,不僅城市的管理,而且連先前由國家行使的全部創議權也都轉歸公社。其二,公社建立了廉價政府,為真正民主制的實現奠定了現實基礎。馬克思講:“公社實現了所有資產階級革命都提出的廉價政府這一口號,因為它取消了兩個最大的開支項目,即常備軍和國家官吏。公社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那至少在歐洲是階級統治的真正贅瘤和不可或缺的外衣的君主制已不復存在。公社給共和國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礎。但是,無論廉價政府或‘真正共和國’,都不是它的終極目標,而只是它的伴生物。”廉價政府一方面表明政府是清廉的,另一方面表明政府運行是低成本的。其三,公社公開宣布它是工人階級的政府,工人階級是真正能夠推動人類實現政治解放的主體力量。馬克思說:“人們對公社有多種多樣的解釋,多種多樣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這證明公社完全是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政治形式,而一切舊有的政府形式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壓迫性。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是生產者階級同占有者階級斗爭的產物,是終于發現的可以使勞動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只有社會主義新型國家才能使廣大民眾獲得真正的解放。
新型國家使廣大群眾能夠獲得經濟與勞動解放
通過新型國家制度,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獲得自己的經濟與勞動解放。只有使廣大人民群眾實現經濟和勞動的解放,民主制度才能完全實現。馬克思指出,“公社要成為鏟除階級賴以存在、因而也是階級統治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的杠桿。勞動一解放,每個人都變成工人,于是生產勞動就不再是一種階級屬性了。”巴黎公社對所有公務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只付給跟其他工人同樣的工資。薪金的最高限設定,以工人的工資執行地方性和全國性的實際行政職務,可以有效地防止政府公職人員去追求升官發財的目的。從前國家高官顯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權以及公務津貼,都隨著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政府公職人員失去了追求升官發財的目的,國家就變得純粹了,就會真正成為為人民的制度。國家越純粹,越失去其獲得物質利益的屬性,就越有利于人民。
列寧在十月革命后領導蘇維埃俄國進行了將近七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盡管對國家治理問題沒來得及深入探索就去世了,但對于這個問題依然留下了很多寶貴的遺產。列寧在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原則:國家機關及其改善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困難、遠未解決同時又亟待解決的問題;用比以前大得多的規模把無產階級和農民組織起來,同時真正實行吸收工人階級參加管理的種種辦法排擠掉官僚主義,使官僚主義在國家政權中失去存在的土壤;任何由選舉產生的機關或代表會議,只有承認和實行選舉人對代表的罷免權,才能被認為是真正民主的和確實代表人民意志的機關,任何以此為理由而拒絕實行罷免權、阻撓行使罷免權以及限制罷免權的行為都是違反民主制的,民主的國家治理要求人民群眾廣泛而深入地進行監督;政權愈趨向穩固,民事流轉愈發展,就愈需要提出加強革命法制這個堅定不移的口號,法治是國家治理最為可靠的基礎。
社會主義國家的職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面對國際上強大的資本力量和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面對個別霸權國家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增強自身的力量,提高自身捍衛主權和制度安全的能力。
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就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建設,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直強調的。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力量,能夠有效捍衛國家根本利益,這是正義的事情。鄧小平明確指出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力量,鞏固人民的政權,是正義的事情,沒有什么輸理的地方。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力量,可以有效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2001年江澤民指出:對國際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對敵對分子顛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圖謀,對民族分裂主義勢力的分裂活動,對暴力恐怖活動,對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刑事犯罪,對殘害生命和危害國家政權的邪教,對嚴重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腐敗現象等,我們必須依法堅決予以防范和打擊,用人民民主專政來維護人民政權,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這個問題上,要理直氣壯。我們社會主義政權的專政力量不但不能削弱,還要加強。在這個問題上,切不可書生氣十足。”他還指出,任何國家要保持政權鞏固和社會穩定發展,都要履行專政職能。西方國家沒有專政職能?不但有,而且很厲害。在西方,資產階級統治了幾百年,他們深知國家專政職能的重要性,掌握得牢牢的,從來就沒有放棄和放松過。西方國家的政府、法院、警察、軍隊,也都要運用法律、行政和先進技術手段,履行專政職能。“在這方面,我們千萬不可天真啊!千萬不要因為忙于繁重的經濟工作,而忽視了政治這個極端重要的問題。不然,哪一天我們的政權丟了,還不知道是怎么丟的!”加強人民民主專政,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專門論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問題,他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不能削弱和放棄人民民主專政”。加強人民民主專政國體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石。習近平在2014年9月5日明確指出:中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就要注重新形勢下一些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我們與那些瘋狂想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顏色革命”制造者、那些極端的民族分裂主義者、那些血腥的暴力恐怖犯罪者的斗爭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堅持人民民主專政,要注意階級斗爭形式的變化,一方面不能把階級斗爭形式的變化等同于階級斗爭的消失,另一方面要研究和分析階級斗爭的新形態、新現象,弄清其變化的內在機理。
增強社會主義國家職能就要回答“建設什么樣的國家、怎樣建設”這一重大問題
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014年5月4日習近平指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這個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要求不斷加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建設,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使國家國體和政體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完善起來。建設一個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建設一個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明大國,建設一個擁有人類美好生活的東方大國,建設一個引領時代發展的負責任大國,建設一個具有昂揚向上風貌的社會主義大國。
怎樣建設?就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并不意味著人民民主專政過時了,或者說治理現代化就替代了人民民主專政。恰恰相反,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牢牢地建立在人民民主專政國體基礎之上。在這一基礎之上,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使國家治理牢牢地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以憲法和法律體系、法治精神為基礎的國家治理是現代化國家治理的基本要求。為此,要進一步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序,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從制度上確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從法律上確保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能夠予以追究,得到嚴懲。第二,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作為支撐。國家治理中必須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不能用“普世價值”觀、西方“憲政民主”等觀點來指導我們的國家治理。國家治理還要融入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是國家治理須臾不能離開的。在國家治理中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第三,進一步完善紀檢監察體制,使國家治理有風清氣正的氛圍。紀檢機關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深化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探索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了實現紀檢體制現代化的主要途徑:推動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線索處置和案件查辦在向同級黨委報告的同時必須向上級紀委報告;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第四,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確保國家治理在綜合安全的軌道上運行。國家治理是以國家安全為基礎的。2014年4月15日,在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可以說,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織保障。
(鄧純東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辛向陽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部主任)
鏈接
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
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的基礎上按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社會,將把全部國家機器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陳列館去,同紡車和青銅斧陳列在一起。
——選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國家是維護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的機器。只有當社會劃分為階級的第一種形式出現時,當奴隸制出現時,當某一階級有可能專門從事最簡單的農業勞動而生產出一些剩余物時,當這種剩余物對于奴隸維持最貧苦的生活并非絕對必需而由奴隸主攫為己有時,當奴隸主階級的地位已經因此鞏固起來時,為了使這種地位更加鞏固,就必須有國家了。
我們已經從資本家那里把這個機器奪了過來,由自己掌握。我們要用這個機器或者說這根棍棒去消滅一切剝削。到世界上再沒有進行剝削的可能,再沒有土地占有者和工廠占有者,再沒有一部分人吃得很飽而一部分人卻在挨餓的現象的時候,就是說,只有到再沒有發生這種情形的可能的時候,我們才會把這個機器毀掉。那時就不會有國家了,就不會有剝削了。這就是我們共產黨的觀點。
——選自列寧《論國家》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當今時代沒有過時,依然是正確認識國家問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強大思想武器。
首先,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國家的起源、本質、性質、類型、職能和命運等根本問題,構筑起一座宏偉的理論大廈,成為人們正確認識國家問題的指南。
其次,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基礎上創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理論,依然沒有過時,人民民主專政依然是我們國家不可動搖的國體。
最后,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深刻把握時代要求,統攬國際國內大勢,開啟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時代命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使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煥發出真理的時代光芒。
——摘自本報2014年9月29日《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沒有過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