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 中國社科院首批學部委員
今天的主題是《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與現實》,主要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和界定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第三個問題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去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曾經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題進行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唯物主義有重要的講話,在這個講話中間,就提到了今天要重點分析的社會基本矛盾。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又號召又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那么我們知道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理論。政治經濟學就是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來研究生產關系,所以社會基本矛盾,也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那么這兩年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不能丟,那么科學社會主義也是包含著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所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我們是必須要掌握的,這有助于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掌握改革的一個客觀規律。
先講第一個大問題,社會基本矛盾概念的界定,第一個概念就是生產力。什么是生產力呢?一般來說,是指勞動者運用和改進生產資料生產或提供為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當然這個概念也有其他表述,但是基調在學界是一致的,那么生產力有哪些要素構成?這個在理論界也有討論,特別是在80年代90年代上半期經過充分討論以后多數人認為生產力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里面首先就是包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的三個實體性要素,第一個實體性要素就是指勞動力或者勞動者,第二個實體性要素就是勞動工具,第三就是勞動資料,勞動資料里面又分為勞動對象,和勞動的一些輔助的條件,比如說容器啊,比如說道路啊這些東西。所以這是三個實體性要素,所謂實體性就是看的見摸得著的。但是我們又知道鄧小平也最早就講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也有這樣的一個含義,那么科技它的地位是怎么樣呢?我認為科技是一種滲透性要素,滲透在這三個實體性要素之中,比如說勞動者他一定是掌握著程度不同的科學技術,勞動工具勞動資料里面也包含著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科技含量。所以它是一個滲透性的要素。那么還有一個就是管理,管理它是一個協調性的要素,是一個組織性的要素,那么當然還有一個就是教育培訓,我們簡稱教培,教育培訓它是密切的和科技和管理和勞動者的素質等等密切相關,所以也有這個三大非實體性要素發生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我們說生產力它是等于括號勞動力加勞動工具,再加勞動資料,括號再乘以科技、乘以管理,還可以乘以教育培訓。那么所以過去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都出了不少生產力經濟學的教材和著作,這里面也有不同程度的闡述,那么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生產力是有三個力構成的,或者說有四個力構成的,這就是勞動力、自然力、科技力、管理力來構成。所以這些不同的說法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界定生產力的內涵,它很豐富的內容。
第二個概念就是生產關系,它是指人們在經濟活動中集成的一定的相互關系,具體表現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這四大領域或者叫社會生產再生產的四個環節之中。那么其中所有制或者說產權關系,產權制度是基礎,所有制和產權關系都是表明人與人在經濟活動中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領域里面都是起著基礎性的一個作用,那么生產關系經典作家都有不同的論述,不同論述的特點不同,剛才這些就是把他們綜合起來,來下的一個多數人所同意的一個定義。
第三個概念就是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按照斯大林的說法就是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它的統一體就是生產方式。在馬克思資本論或者在其他著作中,馬克思用生產方式的含義有七八種主要用法,其中有的就單指生產力有的單指生產關系,有的是指介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一個概念,就是有部分生產力的內容,也有部分生產關系的內容,過去蘇聯人也有在斯大林去世以后,一部分蘇聯經濟學家就是這樣講的,中共老領導張聞天60年代有一篇文章也是這樣認為的。改革以后也有少數經濟學家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如果把生產方式只理解是為介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一個概念,當然也是可以的,但是似乎對說明很多問題并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我們還是采用了過去的主流說法就是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一個總和,因為這樣的說法是最親切,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說明問題,比如說生產力它談的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生產關系談的就是人與人在生產中在經濟活動中的關系,這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一個綜合體就是生產方式,當然我們這里講的生產力馬克思講的生產力主要是指物質生產力,因為馬克思以前,馬克思同時代的經濟學家都是這么認為的,當時文化或者精神生產力或者服務型的生產力當時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在他們的研究著作中較少的提到,主要就是研究物質生產,但是在今天在最近的幾十年內,特別二戰以后我們知道精神生產文化生產和一般的非物質性的服務性生產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發達國家要占到30%甚至于更多,人類發展的趨勢也要占的更多,這樣所以我們在談生產力的時候,也應該包括文化的精神的服務的生產,所以在我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就改變了,認為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是社會生產,具體的要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還有包括一些服務性的生產。
那么生產關系作為生產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和生產力起的作用不完全一樣,兩者的關系是什么呢?一般說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反作用,那么決定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當然這個生產力是指大的方面,那么生產力里面工具,生產工具勞動工具又是起標志性的作用,比如說在經典作家那從現實來看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的標志是石器,奴隸社會它的標志是青銅器,封建社會是鐵器,從世界范圍來看,特別是從第一產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來看是蒸汽,十月革命前后,當時又出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電氣,所以當時列寧就是講共產主義社會它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廣義的,是等于全國電氣化加蘇維埃政權,當然如果再加還可以加管理方面,比如說泰勒斯、托拉斯,所以當時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產生的時候正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產業革命,它的標志性的之一就是電氣,所以當時列寧非常強調全國電氣化。從當今世界,最近幾十年來看如果作為標志性的工具技術應當說是信息技術,電腦、網絡等等這些信息技術,當然我們知道生產力它決定生產關系它是從大的方面來看,那么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反作用是什么意思?就是說如果生產關系的建立是適合生產力的那么它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越是適合,那么促進度越是大,那么如果不適合或者不適合的一面比較大,那么它就會阻止甚至于使生產力有所倒退。
所以這就是作用與反作用,毛澤東也提到這個反作用有時候也可以表現為決定性作用,那么這個決定性作用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它是決定性的反作用,還是反作用,它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那個決定是不一樣的,這個決定是太深的,決定它生出一個、形成一個什么樣的生產關系。是這樣一個形成一個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就是這個物和另外一個東西,兩個東西它決定它的產生,產生什么樣。決定性的反作用只是指當不改變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大發展的時候,那么這時候改變生產關系就起著決定性的反作用,所以他這個決定性還是反作用的決定性,也就是促進它,或者是阻止它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是一個理論的一個難點,我們是這樣來理解就比較準確。
馬克思的著作曾經提到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四個生產方式,一個就是原始社會的生產方式,那么它的特點就是石器是生產力的標志,加上原始集體制我在這里是講,當然很多書是原始共產主義這樣也可以說,但是更加準確地說,應該是原始集體制,就集體所有制,因為它是一個一個早期它也是一個原始人群,比如說大約有150個人構成的,以后發展成母系社會或者父系社會那么他也是有幾十個人,有時候更多,有一二百個人,或者更大一點,那么它這個實際上是,它對內是什么?公有,但是它對外它還是屬于集體所有的范疇,所以我在這里創新性的使用一個概念,這個還可以進一步探討,叫原始集體制度,在產權關系,在分配方式是采取這個辦法。
奴隸社會我們知道在中國是青銅器加奴隸制,就是有奴隸主有奴隸制當然中國有沒有標準的奴隸社會這個學術界還可以討論,但是在人類社會中曾經是出現過,而且在不少國家都出現過,但是在某些國家是不是絕對的占主導地位,這個問題可以討論,但并不妨礙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形態有五種類型的這個基本的一個理論,就你每個國家可以有,也可以沒有,但是整個世界來說,它是有的,而且在不少國家也是或多或少存在的,第三個社會生產方式,就是封建生產方式,在中國就是鐵器加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具體又可以分成地主經濟制度和領主制度,像西雙版納傣族地區像西藏它是領主制。領主制是比地主經濟更為低級的一種生產方式,它就是帶有奴隸制的若干性質,但是西藏所以叫農奴制它并不叫奴隸制,所以是農奴制也就是領主制,農奴它是從生產者勞動者這個角度下定義,是農奴,不是奴隸但也不是一般的農民,那么從領主經濟,地主經濟都是從剝削者這個角度來概括的,領主他對農奴的壓迫和經濟剝削甚至于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一種做法就更加嚴重,那么第四種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的早期的出現性的一開始它這個標志,產生的標志是蒸汽加上資本家所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實際上就是資本家私有制。
馬克思主義認識到未來社會這個未來社會可以說在馬克思的著作里面是共產主義社會,那么這個共產主義用我們中國今天的話來講,它是廣義的共產主義,他這個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社會主義,馬列的共產主義他里面實際上分成第一階段也就我們今天講的社會主義,我們今天講的共產主義是在馬列的著作里面廣義的共產主義里面的高級階段,所以語境不完全一致,劃分的辦法不完全一致,但是基調基本一致。那么當然也有人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那么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探討,我個人的想法,就是如果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社會形態它存在的年份將來很長,比如說有好幾百年,那么說社會主義是一個獨立形態,可能會被將來的實踐所證明,如果社會主義在人類歷史上時間不長,就進入了全球共產主義,那么這個社會主義可能說它是獨立形態,就比較不是最佳方案,不是最佳的理論處理辦法,所以兩種理論都可以并存,將來再由實踐去下結論。
十月革命以后第一個社會主義出現的時候,正好是電氣,所以電氣可以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標志性的生產力生產工具的一個標志,那么它是加什么呢?加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比如說公有制、按勞分配,那么可以加計劃經濟,也可以加市場經濟,這就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那么至于共產主義我們知道它會用當時出現的標志性的生產工具,生產力來衡量,然后加上共產主義生產關系,那么我們國家馬工程的教材仍然采用了馬列的說法,就是全社會的都是全民所有制,一個社會一切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第二都是按需分配,第三就是加完全的計劃經濟,就生產方式仍然是這樣,但是這個是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行。
所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就是生產方式,那么講到這里,當然我個人研究有一個新的說法,就是因為在馬列的著作里面生產力生產關系它有廣義狹義有很多用法,包括生產方式經典作家之間,以及每個經典作家的用法都有很大的區別,所以我個人的研究是主張將來我們可以進一步規范把經典作家的各種不同的說法協調起來,用一個什么?經濟鏈與經濟關系統一為經濟方式,其中經濟鏈是包括生產力、交換力、分配力、消費力這四力那么經濟關系也包括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消費關系,這樣兩大系統,生產力系統和生產關系系統統一體就是經濟大系統或者叫做經濟方式這個大系統,我曾經寫過文章也寫過書但是這個要慢慢由經濟學界或者哲學界等一起來參與討論,是不是這樣更便于其他人來學習掌握也便于不必要的一些爭論。
第四個概念就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的總和,這個也有經典作家的依據,過去中國和蘇聯教科書也是這么寫的,那么當然也有一種意見叫做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那么也可以從經典作者那些找到某些依據,但是不管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經濟基礎,它都是指一個社會的基本性初始性的活動的關系是相對于上層建筑這個概念來說的,這條是大家都共同確認的,就它的內涵包不包括生產力這個是有爭議的,經典作家也有這樣的說法那樣的說法,但是不妨礙我們從大的方面來理解它,那么第五個概念就是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及其實施,以及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就是指各種思想、理論、觀點、學說等等,那么各種政治法律制度它往往有實施向它配套,比如我們是人大制度,我們有人民代表大會,我們公檢法制度,法律制度有公檢法等一些法律制度來實施,那么它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個比喻,這個比喻就是經濟基礎,所以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可以理解為人類社會是由三層樓,第一層樓是生產力,主要是指物質生產力、第二層樓它是指生產關系,或者說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是經濟基礎,第三層樓就是上層建筑,所以經濟基礎是相對上層建筑來說,上層建筑也是相對經濟基礎來說的,那么生產力它是最基本的,所以這樣我們就可以引申出第六個概念,叫社會形態,指一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總體的特色和狀態,總體反映出來的特色、格局、狀態,所以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總和,統一體,那么這是它的一般的定義,盡管大家表述不同,但是基本的內涵是這樣,那么如果我們再繼續深入一些分析,有新意的分析,我們也可以把社會形態分為技術形態、經濟形態、政治形態、文化形態等等也可以這樣來劃分的,這是具體的一個劃分,所以社會形態剛才按照經濟基礎的概念,狹義的經濟基礎那就是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加上層建筑,如果是廣義的經濟基礎的概念,那我們就說社會形態是生產力加經濟基礎加上層建筑三個東西,就看你經濟基礎是做狹義還是廣義的理解。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一對矛盾,那么這對矛盾,它的關系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個矛盾運動的狀況是一樣的,簡單來說也就是兩句話,第一句話是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比如說列寧就講過,經濟決定政治,我們也可以說經濟也決定文化,有什么樣的經濟狀況那么文化狀態,但是它決定什么,它是決定它的某些大的方面,一個總體格局,并不是說具體的都是由它決定,因為上層建筑它本身有相對獨立性,生產關系它也有相對獨立性,所以我們說它決定的時候,并不是說一切都由它決定的,是說它的一個總體的一個狀態,一個特色,一個特征,是它來決定的。所以經濟基礎它決定上層建筑,那么上層建筑也有反作用,這個反作用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是一樣的,就是說如果當上層建筑適應生產力的、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那么這樣的上層建筑對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就有保護作用,促進作用,如果上層建設比如說我們的某些錯誤思想,某些錯誤的學說,那么它如果是在社會占主導地位,那么它就會破壞經濟基礎,破壞生產力,最典型的就是我們黨中央多次發文件批評的新自由主義包括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普適價值觀,西方憲政觀、西方新聞觀這些錯誤思潮它在西方社會就會破壞生產力破壞生產關系的良性的發展,所以經濟危機啊,占領華爾街運動啊財政危機,包括社會危機政治危機等等這些思想理論就會阻礙和遏制精神生產力的發展,它只能保護落后的經濟基礎,落后的生產關系會妨礙先進生產關系出現,朝著先進的方向來前進。
所以社會形態跟生產方式是一樣的,也是由人類歷史上將來會,歷史上出現過的,將來還會出現的,那么加起來,有五種或者說六種社會形態,那就是原始社會形態,奴隸社會形態,封建社會形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那么第五種就是社會主義,或者再加一種共產主義社會形態,這個我剛才解釋過了,是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區別開來,作為兩種社會形態,還是作為一個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兩大歷史時期,兩大歷史階段,這個以后還可以討論,還可以實踐來下定論。
下面講第二個大問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從歷史上看,以蒸汽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一開始是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它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中間前前后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第一次產業革命結束,英國在1824年左右就爆發了一次全國性的經濟危機,在這以前有兩次覺悟性的經濟危機,這不算,在20年代它發生了第一次全國性的經濟危機,這個就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和生產力發生了沖突了,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第一次產業革命結束以后已經暴露出它有不適應生產力的嚴重的一面,經濟危機就是一個集中表現,同時我們知道30年代英法德三個主要西方國家先后爆發了工人階級的自覺的斗爭,這些斗爭就是表明了因為經濟關系生產關系它也是一種階級關系,在階級社會里面就是階級關系,那么這三個國家的工人階級起來罷工,甚至于還有起義,這就表明這個資本主義的階級關系、生產關系它也是和生產力相沖突,就是勞動者不滿意,作為生產力的一個主要的一個主體是勞動者,勞動者不滿意,勞動者的積極性受壓制了,所以他要起來批判和反抗資本主義,所以經濟危機和階級矛盾的激化,階級斗爭的激烈化是表明了最主要的一個生產力不適應生產關系最兩個最重要的表現,所以到了40年代共產黨宣言里面以及60年代馬克思寫的資本論里面都是宣布資本主義的喪鐘敲響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實際上是有相當的一面是不適應生產力的。當然我們說不適應生產力不是說這個社會就,生產力就,科技都一點不發展了,不是這樣,只是說它可能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質量比過去要緩慢一些,沖突的越厲害,那么它阻礙的越厲害,當然這個阻礙不是絕對的阻礙,阻礙滔滔,天天倒退,天天有經濟危機,那不是這樣,就是說用西方經濟學的一個概念,可以這樣來說,它實際的增長力和潛在的增長力發生了矛盾,比如說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時候,它潛在的生產力假定說年均增長7,實際也是年均增長7,那么它這個就是沒有矛盾的,就是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了,就生活力在這樣的生產關系下,它生產力充分的釋放出來了,但是我們說它阻礙的時候,就是指它沒有充分釋放,而不是說它絕對就不釋放了。這個每個國家以及每個國家的不同時期也不完全一樣。因為它還有上層建筑的因素在里頭。
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世界性國際性的一次經濟危機,第一次經濟危機就是1857年,第二次就是19世紀的70年代,大體上1873年然后以后資本主義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每過十年左右會爆發一次經濟衰退,這是西方經濟學的用語,馬克思主義的用語叫經濟危機會周期性爆發,那么當代我們說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后它倒并不是十年左右,它產生衰退和危機的頻率快了,因為它有反危機的措施,國家加強了宏觀調控,所以它有一點經濟衰退它就去調控它,調控它,所以它這個時間有時候就把它推遲了,所以有時候我們去看不少資本主義國家,四五年、五六年就有一次,但是這次危機的力度是不是都很大呢?那不一定。所以從上一世紀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就是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1929年到1933年的大危機,那么這次大危機也是表明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基本結束了,因為在19世紀末按照西方經濟學的主流是馬歇爾經濟學,是過去法國薩伊,庸俗經濟學家薩伊他講的。買賣是可以平衡的,供給是可以平衡的,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經濟危機,那么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機,資本主義生產經營倒退了30%左右,每個國家不同,但是總體上倒退了30%左右非常嚴重。
這時候在經濟政策上就出現了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他也不管你經濟學界怎么說了,他就要解決現實問題,工人失業、經濟倒退,工人沒有收入怎么來解決呢?那么他就實行了國家調控,就是國家辦一些國有企業,國家來干預貨幣和財政產業政策等等,勞動政策他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調整,這就是羅斯福新政,同時在西方經濟學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部分推翻了過去的薩伊定理等等。就出現了凱恩斯出現的一本重要的著作叫通論,簡稱通論,這個通論里邊就是強調微觀經濟運行中間不可能完全自行平衡,必須要有國家他們叫國家干預,我們中國是叫國家調劑,國家宏觀調控等等,就國家要發揮重要作用。所以二戰以后在羅斯福新政這次在政界,學界就是凱恩斯通論,正好他們理論和政策是相吻合的,所以二戰以后就出現了國家干預經濟的這樣一個,出現了市場調節和國家調節這樣一個新的組合,叫雙重調節系統,那么目的就是要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解決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但是凱恩斯主義實行了幾十年以后,到了上一世紀70年代,1973年1974年時候資本主義爆發了一次嚴重的、是二戰以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就表明長期實行作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都不能根本解決基本矛盾,盡管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根本解決,到了一定時期,它仍然會爆發,因為凱恩斯,按照凱恩斯主義理論,如果實行通貨膨脹,溫和的通貨膨脹,例如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每年是2%左右的話,他認為會刺激投資,刺激消費,刺激就業,也就是說它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倒退,這兩個現象不會同時出現,但是搞了幾十年以后,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西方國家,主要國家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條件下的經濟倒退,經濟衰退,或者叫經濟危機。
如果把這兩個詞簡稱一下,就是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加起來西方就用了一個叫滯脹,就是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并存,當然經濟停滯也包括倒退,包括緩慢成長等等倒退,那么這樣一個現象出來,使得凱恩斯主義部分破產,這樣又出現了一個新的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潮,這個思潮的代表人物就是芝加哥學派,或者叫貨幣學派,或者叫現代貨幣主義代表人物就是費里德曼,他前幾年去世了,如果活在世上現在應該快100歲,100歲的樣子,他作為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包括其他學派,包括貨幣學派,還有供給學派,還有理性預期學派,還有產權學派,等等都是新自由主義內部的各個小學派,他們就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那么又以里根總統和撒切爾夫人聯手在世界上抬高新自由主義各個學派,把這些經濟學家,捧為顧問,讓這些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是學術界,讓他獲得諾貝爾學術界獎,那么這樣的話,新自由主義在世界,從80年代開始在全世界泛濫。好,又搞了幾十年以后,就出現了2008年初開始的叫做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以及還有的國家還出現了財政危機,我們簡稱叫國際金融危機,實際上它不光是金融危機,那么用我的話來說,用西方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話來說,實際上是西方金融、經濟和財政危機,因為我們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出現這些危機,我們是受他們的沖擊,但是我們在大的方面,我們也是應對了他們的挑戰。那么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在經濟危機中間,那么西方國家首先是美國爆發了占領華爾街運動,而且波及到80個左右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他們提出的一個最重要的口號,有很多口號,有幾百個口號,但是其中有一個重要口號,就是指出美國等西方國家出現了99的人群與1%的人群之間的對立,甚至西方出現了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講的,不僅是99比1,而且是99.9比0.1,這個人群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像比爾蓋茨、索羅斯這個都屬于0.1,所以占領華爾街運動的響亮的口號之一,就是我們是代表99%的人和1%之間的這樣一種階級對立、社會對立,分配嚴重不公。而這個分配不公就是由私有制決定的,那么我們知道今年上半年法國43歲的比較年輕的經濟學家皮凱迪寫的一本重要的著作叫《21世紀資本論》,他用西方主要國家的大約300年左右的大數據寫了一本很厚的書,中文版已經翻譯出來,要將近100塊錢一本,在這本書里面就是說資本主義,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它是一種世襲資本主義,有錢的人的家族世世代代都相對有錢,資本主義資本的收益增長很快,而勞動的收益增長很慢,那么這個書被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都發表了好幾篇書評,就是為這本書辯護,認為這本書提出的觀點和數據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還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非常右的經濟學者和其他各界人士是堅決反對皮凱迪這個書的研究的基本的結論的。
那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怎么認為呢?中外馬克思主義,比如說美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大衛哈維,法國的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迪勞內等都寫了文章,其中迪勞內的文章就是投稿給我主編的《國際批判思想》這本英文國際期刊是由英國出版。那么他寫了兩篇書評,所以另外一篇就是我讓他發表我主編的另外一個國際英文期刊,叫《世界政治經濟學評論》,也是由英國出版的,這是我擔任會長全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一個學會,叫做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的一個會刊,他這兩篇書評都放在里面,所以國外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比如說北京大學的海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陳平教授等都寫過文章,認為皮凱迪的書是值得看的,是有重要意義的,但是從馬克思主義角度來看,還是不夠的,還是屬于改良主義,因為他要解決的辦法不是把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從產權和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上來縮小貧富差距,他只是還是凱恩斯主義那時候提出來的,實行杠桿累進稅,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上做文章。
在實行杠桿累進稅為代表的再分配上做文章,只能適當緩和一些階級關系,緩和一些貧富對立的問題,但不可能根本解決,就像瑞典北歐這些國家,還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少數私有制的大公司,他壟斷了經濟,但是由于他歷史和現狀的各種原因,他生產群眾福利水平,總福利水平比中國現在要高,但是比中國高的不就是社會主義成分比中國多,清華大學有一位歷史學教授認為香港地區包括那些北歐國家他的社會主義成分比中國多,比中國大陸多,這樣一個理解是不對,這是社民黨的理解,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還是從私有制角度從分配的結構角度,就說你是公有制占主體,還是按勞分配占主體,而不是看福利的絕對水平,因為福利的絕對水平,它取得于歷史的和現實的生產力的各種原因,它不是判斷社會制度、社會形態、生產方式的主要標志。
所以這里面我們就說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方式、社會形態內部之間它確實是有沖突,有矛盾有時候矛盾還表現為非常尖銳,這個矛盾也不光是經濟領域的矛盾,而且還擴散成政治矛盾,比如說美國的財政危機就導致了它的政府關門,你說這樣一個政治體制是什么中國改革的方向嗎?連美國人都說我們的政府都關門了,你們還要學習我們行政管理體制,還要學習我們政治體制,連福山這樣的右翼學者最近寫的書都改變了觀點,認為美國的政治制度存在嚴重的問題,至于美國歐洲的一些左翼社會科學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家批評以美國為代表,以歐洲委代表的以北歐為代表的這樣一些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軍事等等社會各個領域來批評,只不過因為資產階掌握了國家機器,掌握了傳媒,掌握了國民教育系統,所以他是錯誤的觀點,他平臺比較多,渠道非常多。而大的資本家,壟斷資本家又直接控制了媒體,或者他如果沒有直接控制,他通過捐款,通過資助各種方式,他也變相的控制了媒體的政治傾向和學術傾向。而馬克思主義這樣一些觀點它要辦媒體沒有資本家的經濟支柱,所以他的發行量比較小,他的影響比較少,盡管真理是掌握在這一邊的。而公眾都是媒體和教育的結果,是宣傳教育的結果,一個是國民教育系統,一個是媒體,上層建筑的這兩個具體實施對公民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公民他只能通過看電視看報紙等等聽廣播他來決定他的投票。
從資本主義國家歷史上來看,它的生產方式、社會形態是內在很多矛盾而且經常爆發出來,甚至于是成為一種社會的總危機,包括各種危機在內的一個總危機,像拉美實行新自由主義十幾年以后,那就爆發了總危機,最后拉美的政治家、學者和公眾,在公眾的支持下,拉美好幾個國家左翼政治家掌權,所以就出現了21世紀社會主義一個新的一個范式,這個范式它不一定是嚴格標志意義上的社會主義,但是它是具有社會主義的重要的成分,比如說像查韋斯這樣的政治家,他就說過,所謂21世紀的社會主義,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拉美的一些思想家,比如古巴的政治家馬蒂等人的思想,與拉美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21世紀社會主義。他這個定義應當說還是不錯的,但是由于他多黨制所以各種右翼政黨對他的制約很多,所以他也難以快速的朝21世紀他所設定的目標前進,他必要搞很多妥協,所以21世紀社會主義在拉美的實踐有成功的一面,但也有不足,所以評價也會出現一定的分歧,但它確實是人類在拉美的一個實踐中的進步的傾向,我們應該是支持的。
馬克思主義一向有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它還有一個具體的表述就是生產力生產關系這個矛盾還有一個具體的表述,叫什么呢?很多學過大學的、中學的都經過考試,大家都背得出來,那就是生產的不斷社會化,這是從生產力角度來看的,生產的不斷社會化,隨著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是生產資料資本主義占有,也就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這個之間兩者發生了矛盾,也就是說生產的不斷的社會化,它客觀上要求公有制,要求的是合作制集體制,全民所有制性質的國有制。但是資本主義不是這樣,不是這樣,這個兩者之間就有矛盾,這個矛盾表現出來,有多種表現,比如說經濟危機,比如說有時候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有時候出現財政危機,有時候出現經濟倒退的金融危機,有時候出現就業失業率非常高,比如說現在某些國家的失業率達到20%幾,接近30%,歐洲的國家西班牙就達到20幾等等,其他歐美國家也都是在6%點幾到9點幾之間,失業率也非常大,大大突破西方經濟學家過去講的失業率的臨界點,所以他們現在出現一個詞叫經濟危機出現以后,我們西方國家出現經濟新常態,這個經濟新常態是什么?就說意思經濟不可能快速發展了,失業率也不會太低,貧富差距也不會太小,就意思是常態了,沒法改變了,實際上當然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是各國共產黨人掌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我也知道,那他就不會,他就會根本扭轉這個局面,他的通脹率,失業率就會低,他的經濟增長率就會高,分配也會相對更加合理。
那有人說瑞典社民黨不是不錯,瑞典社民黨實行社會民主主義或者說民主社會主義政策,實行經濟上的凱恩斯主義,有一定的進步性,對人民群眾也有在改善民生方面,也是有貢獻的,這個應當肯定。但是如果瑞典共產黨執政,瑞典人民、北歐人民、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會更好,如果美國共產黨執政,美國還有4000人沒有醫保,這個現象可能嗎?30多年美國平均的職工的工資沒有大的增長,而CEO的收入是300多倍的增長,400倍的增長,這個現象會出現嗎?不會的。所以各個共產黨都是三個代表,他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發展要求,那么什么叫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你只有實行公有制主張公有制在初級階段占主體,在未來社會還是要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消滅私有制的這樣一個政黨,才是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代表,它不是靜態的,不是說是先進生產發展力的代表,比如說比爾蓋茨,比爾蓋茨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但是他不是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聽起來很拗口,但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就是這樣的,它是科學的概括了現實。
凡是主張公有制占主體的政黨,應當說是代表了先進生產關系,先進的經濟制度,從而就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我們也可以問,當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搞革命,在延安搞革命,在西柏坡搞革命,也就是說在沒有奪取政權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活動的地區都是中國貧窮落后的地區,而國民黨當時掌握是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等這些相對來說,有現代工業的,現代科技的生產力,當時在中國是先進生產力所在地區。國民黨里面很多黨員,很多黨的干部都是受過大學教育的,有的還在西方國家獲得了博士學位,那么你說文化水平似乎也很高,那么國民黨是不是先進生產發展要求的代表,不是的,他和共產黨相比他就顯得落后,他和軍閥相比顯得進步,就是因為國民黨并不主張,按照三民主義,他也是大企業是國有的,中小企業都是可以私有的,所以這樣的話,如果大企業數量并不多,那實際上這個社會占主體地位的仍然是私有制,所以你這樣一個政黨,這樣一個主義還不能真正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而當時在井岡山、延安西柏坡地區中國共產黨,實際控制地區的生產力是落后,但它卻是當時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因為它主張革命成功以后,公有制應當占主體,量上質上要占優勢。你別的解釋為什么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都不通的,你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矛盾這個理論來解釋,就能夠理論非常徹底,中外所有的現狀經濟的現狀這些問題都可以說明,否則你就難以說明,你光看大學教育的水平高低光看福利水平的高低,光看某一個國家它是不是現在的科技,現代生產力水平高,就認為它是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那不行,它是先進生產力代表和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這個含義是有重要的區別的。當然如果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長期發展下去,那么最終有一天我們肯定在生產力這個水平上,先是趕上它,然后是超越它但是這個它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幾十年甚至于一二百年幾百年的長時期,但是我們這個理論并不是管一二十年或者幾十年或者一百年,我們這個理論是管整個人類社會,兩個社會之間的比較。
現在如果有所創新的話,我們的認識還可以進一步,那就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間這個基本矛盾表示要不要推進呢?我在2000年曾經寫文章推進了這個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矛盾的表述,怎么推進呢?是這樣說,經濟的不斷社會化和全球化,我沒用生產,就是剛才講的,因為生產有狹義、廣義,那我們用經濟就沒有爭議了,就不要狹義廣義,經濟的不斷社會化,這是指一個國家內部那么現在經濟越來越全球化,這是矛盾的一方面,就是從科技發展生產力,科技引起的生產力的發展,是經濟不斷的社會化和全球化。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和什么矛盾呢?和現成的就是說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合作社占有、合作社所有,我們就改成所有,私人所有、合作所有、集體所有、全民所有,全民所有在一個國家就表現為國家所有,這個之間它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換句話說全球化它要求一切生產資料歸全世界人民共同所有,這樣它就沒有貨幣債、資源債甚至于領土債、石油債等等,技術債,各種債各種矛盾沖突,在經濟基礎上就加以消除。
當然如果再進一步說,還可以表現為一個重要的矛盾,那就是一個企業和一個國家,它的經濟計劃性和有序性,與全球經濟的無計劃性無序性或者叫無政府狀態這個之間矛盾,你既是跨國公司,也是跨國公司內部有繼續有序,但是你全國在資本主義他的計劃性很弱的,有一點但是很弱,就算你整個社會主義國家都有計劃,但是全球沒有計劃,聯合國也沒有計劃,所以這個之間它是有矛盾,這個矛盾也就是容易導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等等是它的種根源。有人說這樣表述那是不是中國的國有制也不適應,那是從這個矛盾來說那肯定是這樣,那有的人說你這個是不是帶有烏托邦,空想。那么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問馬克思了,當你1848年寫共產黨宣言,1867年發表資本論第一卷的時候,那時候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它的發展速度不比現在慢,那么為什么馬克思說所有制的喪鐘敲響了,所以這個我們如果從數幾百年的長期來看,我們現在作為社會科學工作者就有責任把這個矛盾表述出來,給揭示出來,至于什么時候實現那是人類社會要一步一步的。
所以我們發展中,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早就主張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新秩序就是從緩和這個矛盾來出發的。70年代聯合國就通過決議,要重建國際經濟,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但是發達國家阻礙了幾十年,這個國際經濟秩序不僅沒有新建好,而且越來越有利于發達國家,世界三大國際組織,國際貨幣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世貿組織基本上都是控制在發達國家手上。所以我們想稀土,中國過去非常便宜賣了很多,而美國和日本的稀土本國都不開發,大量的采購中國的。中國以為,以前的政府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自由競爭,各個企業各個市省自由開發自由賣,結果在市場上賣了一個非常便宜的價格。現在中國認識到了,不行,稀土是很多工業和軍事的產品的一個工業味精,沒有它不行,而我們賣的這么便宜不行。西方國家,美國、日本、歐洲打官司,世貿組織裁定中國敗訴,所以我們既要按照國際規則辦事,但是又要進行博弈,又要試圖改變某些國際規則。所以經濟全球化第一我們要參加,第二的話我們是要斗爭的,要博弈的,是這樣的,并不是一味的服從,在沒有改變之前我們要按照國際規則,在這個上面我們思想千萬不能太幼稚了,太善良了。
這就說明矛盾是存在的,各種矛盾,如果從矛盾的這個角度,基本矛盾這個角度看問題就是這樣。但社會發展都是一步一步發展的,所以當今世界應該說美國是阻礙世界和平發展的第一力量,這很清楚,你從社會科學的分析,現狀的分析,完全可以得出這個基本結論,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大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列寧在十月革命以后在過渡時期實行新經濟政策,向嚴格意義上的馬恩列所說的嚴格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過渡時期實行新經濟政策,他認為新經濟政策或者說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時代,或者說十月革命以后,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候,這個中間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是共產主義或者說社會主義逐步戰勝資本主義的,這是主要矛盾。
到了1936年以后斯大林當時基本消滅了私有制,實行了計劃經濟實行了按勞分配,所以斯大林大體他們的改造,到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指經濟改造,到1936年結束,所以緊接著通過的憲法,就是規定正式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這個時期結束了。這個結束以后斯大林有一個說法,叫做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完全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完全適合生產力。那么這個說法很多人是持批評態度,我認為這個完全是和斯大林絕對不是說沒有矛盾,這是我們完全適合的一種用法,完全是斯大林是精通辯證法的,他不可能認為社會沒有矛盾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到社會主義社會從此就沒有矛盾,這個不可能。實際上他是說,就是適合的,是大的方面是適合的,是說的這個意思,所以我們也不要瞎批斯大林,因為斯大林在別的方面犯了錯誤,我們就一概否定他的理論也是不對的。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內部講話也講,蘇聯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否定十月革命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一路否定下去,最后就導致了資本主義的復辟,“復辟”兩個詞鄧小平在南方談話里面用過。
所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在大的方面,總體上是適合生產力的性質、發展要求的,但是有矛盾,所以還是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個講話稿,這篇長篇文章里面講的對,他當時在1956年做的這個報告就是在我們一劃三改對資本主義工業、手工業,包括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體結束以后,那么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依然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把這個問題突出的提出來,而不像斯大林他講的可能比較簡單,或者說講的不夠明確,毛澤東是明確指出,所以兩對基本矛盾的說法,在正處里面第一次得到比較完整的一個表述。但是這里面如果具體表述成什么,比如生產方式的內在具體表述是什么呢?我們黨的八大政治報告里面有一個表述,大體上是說今后1956年以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大體上解決,就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國家大體上是宣布對資改造,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那么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個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就不再是階級矛盾或者說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了,因為1956年以后私有制基本上被消滅了,只有少數極個別的很少比例的個體經濟。
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制度首先就是經濟制度了,與相對落后的經濟之間的矛盾。就是經濟相對落后,而另一方面制度又相對,特別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有優越,這個之間的矛盾,所以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主要矛盾了,主要任務來解決。當時八大的報告大體是這個精神,但毛澤東在八大以后對這個表述不滿意,所以以后他批評這個說法,以后他就逐步地強調階級斗爭,最后強調階級斗爭為綱,由于在理論上出現重大誤差,所以出現了文化大革命等等一些在經濟、政治、文化多方面受損的這樣一個狀態。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的文件以及小平同志的講話,都是強調階級斗爭要拋棄階級斗爭為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階級斗爭依然存在,在一定條件下還會激化,這是小平同志多次論述的一個觀點,而且他還強調階級沒有,哪來的階級斗爭啊?他回答這些人的提問,說階級沒有了但是階級斗爭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會表現出來。后來他又多次說過,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改革與主張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改革,實際上是看成是新形勢下的改革以后的階級斗爭的重要表現。所以在鄧小平主持下的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決議里面就有這樣的說法,以后鄧小平也說過很多次,江澤民同志也關于階級斗爭問題也說過很多次,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講話中間也提到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首先就是階級立場進行階級分析。那么黨的十八大黨章里面仍然是有階級依然存在,有時候還會激化的表現,你六四也好,積極零八年出現的自由派出現的,零八憲章,搞的簽名運動,以及西方國家試圖在中國搞的茉莉花革命等等,實際上都是階級斗爭在政治上的表現。
在意識形態領域那就激勵,主張私有化的,主張新自由主義,主張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主張西方憲政觀,西方普適價值觀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斗爭表現。只不過我們的現在的主流媒體沒有歸結為這句話,但是通過我們掌握真理掌握客觀事實來說,應該是承認的。所以我們應該掌握馬列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關于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理論,過去講的比較少,但是從我們黨內教育來說,還是要掌握這個客觀真理的。就是我們頭腦要清楚的,在公開的報紙上是不是要大講,那是一個問題。但是思想上否則它不承認這個現實,那就可能成為一個善良,過于善良和天真的人。而且黨的文件,黨的主要領導多次強調過,為什么強調而沒有大量宣傳呢?那就是真理事實還是要掌握的,那么處于某種原因,我們不一定大量的來宣傳階級斗爭理論,但是現在自由派激烈反對這個理論,事實上誰也沒有說,承認說有一定的階級抖振,就是要以階級斗爭為綱,誰說過呢?另外我們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廣大人民群眾他是不希望搞階級斗爭,恰恰是反對社會主義道路的人自由派他要搞階級斗爭,他要推翻共產黨領導,推翻四項基本原則,他又說沒有階級斗爭,他又在主動發起階級斗爭,所以這個我們廣大干部群眾都要看到這個現象,所以我們馬克思主義者承認根據中央文件,根據總書記六位總書記的講話,根據更重要的是根據客觀事實,實踐檢驗真理標準這個事實,我們說現在階級斗爭依然存在,有時候還會很激烈,那目的是什么?是要緩和階級斗爭,那么對反對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人這樣一種輿論,我們要一方面做思想宣傳工作,教育工作,要在依法的前提下做好各項工作,其中也包括人民民主專政這樣一個既有思想工作,又有必要時候依法專政的這樣一個工作,所以是要統一起來。
最后想說明的一層意思,是改革包括現在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協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要協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這個小平同志一開始就有講話,黨的歷史文件都是這樣講話,其中包括胡錦濤總書記當時解釋改革開放經驗一共有十條,其中就包括了基本矛盾這一條,所以有人說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沒有中國模式,只有按照新自由主義改革開放的經驗,或者說是案例,這個是不對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鄧小平都講過很多次,關于中國道路問題,關于中國模式問題,鄧小平至少講過四次,所以中國模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包括外交模式的一個簡稱,中外進步人士、友好人士都是承認這個概念的,也是中國道路的另一種特別是學術化的表述辦法、表述方式。所以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那么包括三中全會的文件,包括四中全會的文件,包括十八大報告,包括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實際上它的歸根到底都是要解決兩對基本矛盾,有不適應的因素成分一面,所以我們現在就是除了從全國的體制角度、機制角度來研究問題,從全國的政策方針角度來研究問題,同時每一個干部都應該結合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這個實際工作運用馬列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這個理論,一個學說,來研究本單位有那些矛盾,比如說你一個企業單位,一個事業單位,一個機關部門,甚至于我們部隊他里面有戰斗力戰斗關系,他也有啊,他這個戰斗力和在戰斗中的關系,他這個體制機制也要變,現在總書記也是在抓部隊的某些體制機制改革,實際上他也是改革這個經濟關系,改革某些國防體制等等,實際上也是為了提高戰斗力這個道理是相通,可以舉一反三的,所以各行各業都要結合本單位,本如說你作為一個企業事業單位,就有憑職稱的問題,就有提干的問題,就有收入獎金的發放問題等等這都是一個單位內部的人與人的關系,當然不一定叫經濟關系,公務員系統、黨政部門你不能叫公,但是它也有,或者你可以創造一個詞叫公務關系,公務關系的目的是要把公務力提高,服務力要提高。
所以馬克思主義關于這個理論,絕不是光講國際內外的大事,而且完全可以結合本單位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工作來看一看怎么調整內部關系,調整好了,尤其群眾路線,實際上也是調整一種關系,群眾路線八項規定這些都是調整一種關系,包括反腐敗,都是從協調,有人說腐敗有利于市場經濟,有利于經濟增長,有利于生產力發展,這個前二十年我就聽到,我是堅決反對的。腐敗肯定是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不利于市場經濟,只有利于資本世界市場經濟,因為腐敗的人都希望明天就搞資本主義,腐敗的問題就會像蘇東國家一樣,一筆勾銷了,葉利欽家族就腐敗嘛,他建議搞資本主義,用休克療法,然后他讓普京上臺,總統的位置讓給他,但是達成一個協議,你普京上臺第一道命令,不得追求葉利欽家族的腐敗問題,對不對。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說很多工作歸根到底都屬于基本矛盾的不同層級的一個一個的反映,所以我們要有這個大概念,要頭腦清楚,把這個理論基本矛盾的理論和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從而更加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加有利于全面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全面有利于依法治國,總書記最近講的四個全面就是我們學習和落實的方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