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就是以虛無主義的態度看待歷史,對某項歷史采取輕蔑的、批判的、否定的態度。歷史虛無主義在認識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上存在嚴重偏差。在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危害進行嚴厲批評的同時,必須從學理上揭示歷史虛無主義的認識論誤區。
歷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求真。追求歷史的真實性,是歷史學家的天職。每個嚴肅的歷史學家都將探求歷史的真實和規律作為自己的最高學術追求。但如何才能探尋到歷史的真實呢?歷史事實分為兩種:一種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另一種是歷史學家通過分析史料而探求的歷史事實。歷史學家探尋的歷史事實,與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它永遠不可能與客觀歷史事實完全相符,但可以逐漸逼近歷史的真實。正確的歷史觀和科學的認識方法,是歷史學家探尋客觀歷史真相的有效途徑。馬克思主義是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理論,是指導認識客觀歷史事實的有效工具。唯物辯證法是科學的思維方法,也是正確認識客觀歷史世界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歷史研究,要求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矛盾的原則來認識客觀歷史進程。歷史虛無主義在認識論上的錯誤,恰恰是違背了這些基本原則。
歷史研究的客觀性原則。歷史作為人的活動,是一種客觀存在。歷史學是建立在客觀歷史事實的實證研究基礎上的。研究歷史必須以歷史事實為出發點,必須首先全面、系統地掌握有關資料。馬克思說:“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史料是弄清歷史事實的基礎,只有充分地占有和利用一切可靠資料,并把這些資料甄別清楚,才能弄清歷史事件的真相和來龍去脈。文獻記載的歷史事實未必就是客觀的歷史真實,不能隨便拿來作為歷史事實依據,必須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認真的鑒別。特別是對于政治人物的言論,要把個人、黨派和集團的言辭、幻想與其真實本質區別開來,不能以歷史人物自己的言行作為評論的依據。歷史虛無主義在運用史料(尤其是各種回憶錄、日記)來建構所謂歷史事實方面,缺乏必要的鑒別。
歷史研究的全面整體性原則。任何歷史事物均與他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各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處在相互制約之中,沒有絕對孤立的歷史事物存在,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用全面聯系的而非片面的觀點來考察歷史,是正確認識歷史的方法論原則。它要求歷史學家必須在全面地、詳細地掌握歷史材料基礎上弄清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分析歷史事實背后的因果關系,在把握歷史活動的全貌中確定歷史發展方向,得出正確的歷史認識。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實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鉆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它要求歷史研究中不能用片面的、割裂的態度對待歷史中的某些細節,而要把這些細節放入整個歷史的宏觀發展當中去考察。
歷史虛無主義不是從整體上、從聯系中去把握歷史事實,不是從錯綜復雜的各種關系、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把握歷史的潮流,沒有充分地占有歷史材料,而是用一些片面的材料來大膽立論,出現了以點概面、以偏概全的偏向。這種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態度,受到列寧的嚴厲批判:“在社會現象領域,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挑選任何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因為問題完全在于,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境。”因此,歷史研究的全面性原則,要求歷史學家必須在歷史活動的全貌中把握歷史發展的方向,分清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支流。
歷史發展的矛盾性原則。歷史進程充滿矛盾的運動,復雜的事件是由各種各樣具體的事件組成的,在分析、研究歷史事件時必須分析歷史發展的主要矛盾,抓住歷史過程的本質方面,才能把握歷史發展的主流。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必須抓住它的主流,而不能抓住支流就妄下結論。歷史虛無主義夸大支流而否定主流,在對中國百年歷史的認識中,產生了否定革命的嚴重認識誤區。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正是因為這些矛盾極其尖銳,才引發了近代以來日益壯大的革命運動。革命成為近現代中國歷史的主旋律,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農民選擇了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選擇了革命,無產階級選擇了革命,這不是洪秀全、孫中山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心血來潮、鼓吹煽動和隨意選擇的,而是根據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共同富裕)作出的抉擇。用革命手段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現代化與革命是近代中國的兩大任務,但究竟以何者為主?這同樣是由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歷史虛無主義否定革命并將革命與現代化對立起來的看法是沒有道理的。革命是現代化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是現代化最強勁的推動力量,沒有革命就不可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也就不可能有現代化。誠如毛澤東所云:“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教導我們,要從發展中觀察一切現象,不要只滿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個政黨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要研究賴以決定這些政黨的政治活動的意義和結果的客觀政治環境。”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方法論特征,是通過歷史個別現象而否認歷史活動的本質,孤立地看待歷史的階段失誤而否定歷史運動的整體過程。它在評價中共歷史時出現了明顯的認識誤區。中共創立后領導中國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舊社會制度,創建了人民共和國,使得近代以來受盡壓迫和欺凌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她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全面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為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她領導中國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就是中共歷史的本質和主流。盡管中共在認識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確定戰略方針、實施政策措施等方面有過一些失誤,犯過一些錯誤,甚至是路線性的錯誤,但這畢竟是非本質非主流。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之處,在于敢于坦白地承認錯誤,并積極改正錯誤;在于善于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自己。歷史虛無主義熱衷于暴露中共歷史上的缺點和錯誤,把中共黨史描繪成是錯誤的堆積,在研究方法上顯然犯了“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片面性認識錯誤。
具體歷史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原則。歷史事物與思想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特定的時間、地點及具體的社會環境。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須尊重歷史的實際情況,將事物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予以考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如果尊重歷史的話,就可以發現中共及其領導人在歷史上所犯的錯誤,主要是由于經驗不足和歷史局限所造成的,而不是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本身造成的;中共經歷的曲折和犯過的錯誤并不是其本質和主流。歷史虛無主義脫離特定歷史條件,指責中共的錯誤,進而將中共黨史說得一無是處,顯然是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
總之,歷史虛無主義看待歷史的錯誤是因其在認識論上出現了諸多偏向和認識誤區所致。在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時,必須揭示其認識論偏向,才能真正肅清其危害。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