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4年第6期
【內容提要】當代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其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法律制度。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真正自由民主的不是人而是資本,資本主義平等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建立在不平等生產關系基礎上的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實上的不平等。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我們要劃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限,防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資本主義 核心價值觀 自由 民主
作者簡介:袁銀傳 (1965一),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 430072)。
當代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法律制度之上的意識形態,其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法律制度,整合資本主義國家人們的價值信仰,指導資本主義國家人們的行為。
一 、 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式 (口號):自由、民主、平等、人權
自由、民主、平等、人權,是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綱領。經過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的不斷凝練以及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不斷宣揚和整合.已經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從英國的 《權利法案》到美國的 《獨立宣言》再到法國的 《人權宣言》,從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鼻祖亞當?斯密到新自由主義者哈耶克、弗里德曼.從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政治學家的“三杰”(約翰?洛克、約翰 ?密爾、約翰 ?羅爾斯)到法國啟蒙思想家讓 ?雅克 ?盧梭、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當代美國政治學家弗蘭西斯 ?福山,無不在論證自由、民主、平等、人權作為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可能性、操作性以及作為人類價值的 “普適性”。
1689年,英國通過 《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了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行為,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776年美國大陸會議發布的 《獨立宣言》以及隨后的 《聯邦黨人文集》,充分肯定了自由、民主、平等、追求個人幸福是人固有的權利。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通過的《人權宣言》,揭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的原則,體現了摧毀封建君主專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成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思想理論武器。《權利法案》、《獨立宣言》和 《人權宣言》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綱領性文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和封建主義 “非主體性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進步性。它們將資產階級的核心價值觀 (自由、民主、平等、人權)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價值原則,以維護資產階級的核心利益。
從資產階級的思想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到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從提出論證、不斷凝練到豐富發展,已經有將近500年的歷史。伴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伴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從商品壟斷到資本壟斷再到國際金融壟斷,雖然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不斷發生一些新的變化,資產階級在不同歷史階段倡導和強調的價值觀重點也有所不同,但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始終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或者說主流價值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崇拜自由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經濟基礎。西方社會自近代以來流行的自由市場經濟,從古典自由主義 “看不見的手”的 “斯密教條”到新自由主義將政府作為 “守夜人”、“看家狗”的價值功能定位,都極力倡導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作用,反對國家和政府的行政f預。在自由主義者看來,市場是與自由、平等緊密相連的,市場是天生的自由派、平等派。市場是那只 “看不見的手”,通過調節商品價格引導供求平衡。這種基于市場自由流通的供求關系,客觀上要求供求雙方的平等市場主體定位以及信息的通暢和對等,否則那只“看不見的手”就不能起作用.市場就會崩潰。因此,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要求經濟的絕對自由以及個人的絕對自由.自由市場經濟是整個西方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也同時奠定了當代西方市場本位和個人價值至上的核心價值理念。
第二,倡導平等或者程序正義。從社會契約論強調契約雙方是平等的主體,到羅爾斯強調自由權平等的原則優于差別原則,資產階級思想家都強調平等或者程序正義的核心價值觀。平等既包括起點平等,也包括過程平等 (規則平等),還包括結果平等;既包括程序平等 (或者程序正義),也包括實質平等 (或者實質正義)。在人類歷史上,有三種典型的平等觀,農民小生產者平均主義的平等觀。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平等觀,以及無產階級的消滅私有制和階級的科學而合理的平等觀。平均主義的平等觀只是強調結果均等,要求平分一切土地和財富,而不考慮起點平等和過程平等;只是強調實質正義而不考慮程序正義,在平均主義者看來,“均平”即 “平等”。資產階級的平等觀只是強調起點 (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平等和過程 (機會或者規則)的平等而不考慮結果平等,只是強調程序正義而不考慮實質正義。在他們看來,“自由”即 “平等”,而結果的不平等是由于個人能力的發揮不同所致。
無產階級平等觀或者說馬克思主義平等觀既強調起點的平等,又強調過程的平等,還強調結果的平等:不僅強調程序正義。而且更強調實質正義。無產階級平等觀強調要消滅一切不平等的社會根源——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階級,解放全人類,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因此是人類歷史上最徹底的、科學而合理的平等觀。恩格斯指出:“平等應當不僅是表面的,不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實行。”“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范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謬。”1
資產階級的平等觀只是強調形式上的平等,其公平正義觀只是強調程序正義。我們以當代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 《正義論》為例,做一些具體的解釋和說明。在羅爾斯看來,正義也就是公平,正義的原則有二:其一是自由權平等的原則,即每個人都是在最大限度上享有和其他人相等的自由權利。其二是差別原則,即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1)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2)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2。顯然,羅爾斯的正義論強調的是 “相對公平”而不是 “絕對平等”、“絕對平均”。而且,在羅爾斯看來,在正義的兩個原則中,其次序 (優先性、重要性)是不同的:自由原則優于平等原則、機會公平原則優于差別原則。所以,在西方政治哲學界,羅爾斯被認為是“自由主義的社群主義”或者 “社群主義的自由主義”或者 “新自由主義政治學家”。雖然羅爾斯試圖在 “自由”與 “平等”之間保持 “張力”,試圖調節 “程序正義”與 “實質正義”之間的矛盾。但是,“自由”優先、“程序正義”(機會公平)優先是他始終堅持的 “核心價值觀”。
對于資本主義的平等觀,馬克思曾經給予深刻的分析和批判。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3,等級交換原則之下的資本主義平等首先是商品的平等,是交換價值的等同互換。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商品的價值尺度,即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勞動時間是平等的,它既拒絕差別又否認特權。而且因為社會分工的存在和發展,商品的使用價值分屬于不同的主體,因而交換的主體為了滿足生產與消費的需要,客觀上促進了交換主體間平等的實現。尤其在交換媒介方面,貨幣的出現抽象掉了使用價值的質的差別,以至于個體差別都被隱去了,正如 “金錢面前人人平等”。流浪者手中的貨幣和總統手中的貨幣在市場交換中的功能是一樣的。然而,等價交換原則只是一種平等的表象,走出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及源此所結成的社會關系,卻是與之相反的景象,如剩余價值的生產與資本化過程中,一邊是資本家財富的積累,一邊是工人貧困的積累。所以,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4
第三,崇尚個體本位和自我價值。實際上,在西方,強調 “自由”與強調 “個人”是一個意思,所謂自由就是個人的意志和行為的自由。所謂平等就是個人與個人的平等。西方國家特別推崇個人價值在社會中的體現,鼓勵自我突破和個性張揚。而個人自由和平等是與所謂 “人權”相聯系的,人權的保護就需要憲法和人權法,個人自由、平等、人權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倡導自由、平等或者程序正義必然強調法治,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西方國家通過立法,限制公權,保障私權;強調個人人權,漠視集體人權;甚至在H常生活中,通訊地址也是將個人放在城市、地區、國家之前加以彰顯,其實質都體現了個人本位的核心價值觀。
二、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
資本主義經濟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拜金主義是資本的必然邏輯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
拜金主義是滋生于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并且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剝削階級的價值觀。私有制和商品經濟是拜金主義產生的經濟根源,其中生產資料私有制是拜金主義產生的經濟基礎,而商品經濟則是拜金主義產生和存在的社會經濟條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拜金主義發展到極致。馬克思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引用歌德的 《浮土德》和莎士比亞 《雅典的泰門》中人物的語言,生動而深刻地刻畫出資本主義制度下金錢萬能和拜金主義這一社會現象:“依靠貨幣而對我存在的東西,我能為之付錢的東西,即貨幣能購買的東西,那是我——貨幣占有者本身。貨幣的力量多大,我的力量就多大。”5在 《資本論》中,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第一,“在于這種生產方式的主要當事人,資本家和雇傭工人,本身不過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體現者、人格化”;第二,在于 “剩余價值的生產是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6。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是緊密聯系的孿生兄弟。拜金主義必然帶來享樂主義 (或者消費主義)。由于追求剩余價值的內驅力和競爭的外壓力,資本主義必然要不斷擴大再生產,不斷刺激和擴大消費,其結果必然導致享樂主義。享樂主義者必然是拜金主義者,因為享樂主義者為了尋歡作樂、過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必然狂熱地追求金錢來揮霍。而極端個人主義的根本特點是把個人的特殊利益凌駕于社會、集體和他人利益之上,專門謀取和擴張個人的私利,甚至為了不正當的個人利益不惜違犯、損害和犧牲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利益。拜金主義者必然是極端個人主義者,因為拜金主義者為了謀求自己經濟利益 (金錢、貨幣)的最大化,往往會不擇手段,當個人利益與他人、集體、社會的利益發生矛盾和沖突時,拜金主義者往往以犧牲他人、集體、社會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實現。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使人變得貪婪、野蠻、失去人性,使人變得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導致道德虛無主義和縱欲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消費主義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主導和普通民眾崇尚的價值觀。對于當代資本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以法蘭克福學派、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等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透過消費主義文化現象,對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背后的實質、根源、邏輯以及所帶來的社會后果等都進行了比較深人的剖析和批判,為我們提供了批判的視角和思想資源。
1.社會控制是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的實質
法國社會學家鮑德里亞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所消費的對象不只是被視為具有某種使用價值的商品和勞務,而且是被看作為一種 “象征性符號”,代表的是一種地位和身份認同。這樣,人們的消費實際上就已經偏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人本來的真正需求的軌道。人們不再從商品的使用價值和自身的需要出發進行消費,而是不斷地追求被制造出來和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
資本主義社會這種消費主義的背后所體現的是一種真實的社會控制。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對人們的控制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控制的重點已經從政治、經濟領域轉向思想文化領域。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從表面上看,人們的消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隨心所欲地進行選擇,體現了人的自主性、自由性、主體性,從而彌補了在生產領域中由于勞動異化所遭受的痛苦和不自由。但實際上,在消費領域,同在生產勞動領域一樣,人們也是不自由的。眾所周知,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獲取更多剩余價值的內驅力和激烈競爭的外壓力,迫使資本家要不斷擴大再生產。而擴大再生產要能夠保持可持續性,就需要不斷地制造出新的消費需求。為此,資本家通過媒體和廣告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不斷賦予商品本身以符號化的象征意義,塑造受眾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欲望,把大眾培養成為巨大的消費者群體,使其產生更多的消費需求。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的消費也是受控制、受操縱的.完全服從于資本主義生產的邏輯.馬爾庫塞將這種不自由的消費稱之為 “強迫性消費”。
2.價值理性的失落是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盛行的重要原因
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盛行是近代以來人類科技理性的無度張揚和人的占有欲望無限膨脹的結果。科學技術淪為一種工具,從而導致物對人的統治。從馬克思的 “商品拜物教”到鮑德里亞的商品的“符號價值”,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提出的生產過程中勞動異化、物化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提出個人在消費領域中的異化、物化,所反映的正是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價值理性的日益失落,而價值理性失落的結果就是物對人的全面統治。馬爾庫塞把批判理性作為真正的理性,它代表真理,以人本身為目的;工具理性被貶斥為意識形態,它不是真理,是 “統治的邏輯”、壓迫的工具,它具有工具主義、實用主義、順從主義的特征。馬爾庫塞指出,在當代,工具理性已經占據社會的主導地位,已成為社會的組織原則及組織結構,并滲透到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的各個層面,成為資本主義控制社會的一種方式和手段。科學技術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制造出人的虛假需要,使人們沉溺于消費的享受之中,達到對社會的無批判的認同。失去價值理性關照的科學技術與消費主義如此親密地結合在一起,論證著資本主義秩序的 “合法性”存在。
3.人的奴役與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盛行的后果
消費主義的盛行導致的不只是單一的人與消費品的二律背反,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的多方面的深度矛盾。人們在追求消費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更多的自由和快樂,而是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是所受奴役的加深。整個社會對于消費的無限的狂熱追逐,也必然帶來資源的枯竭、環境的破壞,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
馬爾庫塞就認為,在發達的工業社會里,人們陶醉于經濟繁榮的景象之下,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追求時尚,愛或恨別人所愛或所恨的東西,許多人沉浸在對物質的追求和享受之中,沒有了對精神完善的追求和終極關懷。在整個工業文明世界,人對人的統治,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強。這種 “人對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殘恰恰發生在文明之巔,恰恰發生在人類物質和精神成為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個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時候。”7資本主義社會看起來是在進步.但 “資本主義進步的法則寓于這樣一個公式:技術進步=社會財富的增長 (社會生產總值的增長)=奴役的加強”8。以至于造成一個二律背反的世界,人類已生活在一個世界中,盡管這個世界是被人們自己的知識和勞動所創造的,但已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與其內在需要相對立的異己的世界。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馬爾庫塞以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論為基礎,指出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條件下,由于物質生活資料的匱乏,一方面人們不得不對自己的需要作 “必要的壓抑”,另一方面,“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必須永遠進攻、控制和開發外部自然”9。即使現代資本主義生產力水平已經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但追求物質享受的消費主義也必然導致對自然界無盡的索取。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并不是建立在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特別是窮人的需要的基礎上,而是把追求經濟無限增長和利潤看作生產的目的,但自然界本身無法進行自我擴張。這種追求無限增長的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必然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最終導致嚴重的生態危機。
三、當代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評價
“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的價值觀雖然是由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哲學家首先提出和倡導的,但是它們并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也不是某個國家的 “非賣品”,而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如何正確對待和批判借鑒這一價值觀中的合理成分和因素,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需要借鑒吸收反映人類政治文明成果“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價值理念中的合理因素,但是應該賦予其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例如,社會主義的自由和人權不僅強調個人自由和人權,而且更加強調集體自由和集體人權;社會主義的民主不是少數人的民主、有錢人的游戲,而是人民民主即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平等不僅強調形式平等、程序正義,而且更強調事實平等、實質正義;社會主義當然要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富強和富裕,但是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等等。
西方核心價值觀從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便產生萌芽,恩格斯指出:“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10希臘文明中關于自由、民主、理性、科學、秩序、節制等以及羅馬文明中關于 “私有財產、法治、權利、公正、共和”等重要觀念都構成了當代西方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淵源。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主義專制社會、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過程中,提出了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一整套核心價值觀:“自由、民主、平等、人權”。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和封建主義 “非主體性核心價值觀”,無疑具有歷史進步性。對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進步作用,列寧曾經指出:“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相比.是在 ‘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一步。”11
然而,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缺陷和虛偽性,并不在于 “自由、民主、平等、人權”這些價值理念形式本身,而在于在資產階級那里,其用 “普遍”的形式掩蓋其 “特殊”的階級訴求、階級內容,其形式與內容是矛盾的。資產階級以抽象的人性論為依據,以絕對的普遍性為方法,借助強大的文化力和話語霸權,把反映資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和價值訴求的價值觀說成是代表整個人類社會普遍利益的 “普世價值”,向全世界兜售。對此,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以 “自由、民主、平等”為核心價值觀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具有虛偽性、唯心性和欺騙性,因為在這些價值理念中,現實的個人利益往往被說成是普遍利益,因此,愈發下降為唯心的詞句、有意識的幻想和有目的的虛偽。因此,對于當代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要區分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兩個方面,要通過形式看內容,透過現象看本質。當代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無疑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法律制度在意識形態上的集中反映和表現,其實質是個人主義 (自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外在表現形式和口號是自由、民主、平等、人權。
對于當代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
第一,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性質及其在經濟自由遮蔽下的強制性。一方面要看到經濟自由、自由市場對于資本主義發展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要看到任何關于自由和平等的籠統議論都是欺騙性的,只不過是在欺騙工人、欺騙全體受資本剝削的勞動者而已。在實質上,“自由”是一種強制,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下,西方國家的經濟強制性有了新的形式,其遮蔽更深,危害更加嚴重。例如,從1985年到1989年,Et本經歷了美國針對它發起的金融戰爭,直到2O年后的今天,1本經濟都沒回暖。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為了保持全球的經濟霸主地位,一方面,美國加快印鈔,另一方面深度套牢其他國家經濟,以更加隱蔽的強制手段維護其對世界經濟的剝奪。
第二,資本主義政治的民主性質及其在政治民主遮蔽下的專制性。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本質上是通過金錢政治達到專政統治,是金錢的民主,“有錢人的游戲”。在這樣的社會里,只有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無產階級則淪為他們專政下的對象,沒有任何真正的民主與自由。
第三,科學技術的價值中立性質及其在價值中立遮蔽下的意識形態性。隨著科技進步合理和合法的地位與作用的不斷彰顯,一些資產階級學者鼓吹科學技術消解意識形態之爭,保持 “價值中立”。他們認為,科學所固有的事實判斷和意識形態所固有的價值判斷之間是根本不相容的,價值問題是無真理性可言的。科學技術可以完全脫離價值觀而存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導致階級 “趨同”和階級 “融合”,意識形態將消亡。實際上,這種批判語境的轉換,隱蔽地實踐了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意志,具有 “超黨性”的虛偽性。主張意識形態的終結本身就是一個悖謬,它自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因為它所要求消滅的是與自己對立的意識形態。它看到了“軟實力”或文化認同在實現國家利益中重要作用,從而把意識形態從顯性維度推移到隱形層面,試圖遮蔽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意識形態的擴張。
第四,普世倫理、普世價值遮蔽下的極端霸權性。所謂普世倫理,是在回答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過程中所試圖謀求的個性價值。事實上,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原來的西方式的價值觀無法回答的,因為自啟蒙以來,西方的經濟主義、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受到嚴重的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西方文化尤其是以基督教文化為藍本制定世界倫理宣言,作為普世的倫理準則.必然無法涵蓋道德文化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同時也會導致對其他民族優良道德文化的吞沒,并最終形成在普世倫理支配下的單向度的話語霸權。尤其是當今時代,資產階級國家常常打著普世倫理、普世價值的旗號,在許多方面卻是口是心非、陽奉陰違,搞雙重標準,或借助人道主義的口號,或借助博愛等,來反對他國的倫理秩序,達到其 “西化”、“分化”他國,實現經濟擴張主義、政治霸權主義、文化帝國主義的目的。由此可以說,西方社會的所謂普世倫理、普世價值既是虛偽性的,也是霸道的。
總體而言,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以 “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為I1號,強調對于個人權力和利益的承認、尊重和保護,由此形成了具有反封建積極意義的價值觀。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真正自由平等的不是人而是資本,資本主義自由平等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平等,是形式上的自由平等而事實上的不自由、不平等。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我們要通過形式看內容,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劃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限,防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8頁。
2 參見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292頁;以及趙敦華《勞斯的(正義論)解說》,香港:三聯書店 (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第43頁。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4頁。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8頁。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4頁。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7頁。
7 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黃勇、薛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導言第l9頁。
8 馬爾庫塞:《反革命和造反》,任立編:《工業社會和新左派》,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82頁。
9 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黃勇、薛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第78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8頁。
11 《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8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黨建》2014年第4期。
[2]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周溯源主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述語征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4]侯惠勤:《“普世價值”與核心價值觀的反滲透》,《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11期。
[5]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