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反對諱言利潤、視利潤為禁區、“盈利有罪,虧損有理”和利潤掛帥、利潤最大化兩種傾向,我們就要摳清社會主義利潤的概念。
一、什么是社會主義利潤
社會主義利潤是物質生產部門職工生產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生產部門職工生產的財富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補償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消耗,即補償固定資產的消耗和原材料的消耗,相當于馬克思《資本論》中的不變資本,即以德文字母C來表示的那部分產品價值。第二部分是支付給職工的工資,也就是社會分配給職工的生活資料,相當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稱之為可變資本,并且用德文字母V來表示的那部分產品價值。以上兩部分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般所說的成本。剩下來的第三部分,相當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用M來表示并稱之為剩余價值的那部分產品價值。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潤就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態。斯大林主張把社會主義企業職工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第二部分——工資部分(V)稱之為工人“為自己的勞動”創造的產品,而把第三部分——剩余價值(M),稱之為“為社會的勞動”創造的產品。斯大林的這個意見很對!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利潤就是生產部門職工為社會生產的產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二、利潤率不是企業管理好壞的唯一標志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應該怎樣看待社會總產品中C、V、M這三個部分呢?
我們先從C說起。上面已經說過,這個C代表固定資產和原材料的消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固定資產即機器設備的價值越來越大,生產力的增長,原材料的消耗量,也越來越多。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客觀趨勢。但是在既定的有機構成下,我們的主觀努力總是應該通過增產節約的途徑,爭取C這部分盡量少些,爭取以更少的物質消耗生產出更多的產品。
現在再來說產品價值的第二部分,即工資部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中包括物質生產部門職工的生活水平是不斷提高的,同時,由于人民主人翁地位的確立,必要勞動將會擴大自己的范圍,因此工資是不斷增長的,也就是說,V的絕對量、總量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但是,我們要看到,第一,物質生產部門職工的生活水平提高可能表現在他們所消費的實物量和價值量同時增加,但是“為社會的勞動”創造的產品(M)也同時增加;第二,物質生產部門職工的生活水平提高有可能只是表現在他們所消費的實物量增加了,但是這部分產品的價值量并不一定增加。因此,V在新創造價值(V+M)中的比重不一定增加。
社會主義的積累來自于第三部分(M),即利潤,為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為擴大再生產,必須增加積累,而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表現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部門等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而且更表現為脫離物質生產勞動、從事科學、文化、教育、衛生和其它種種服務行業的職工人數的增長,以及他們的生活水平的同樣普遍的提高。脫離物質生產的服務行業人員(廣義的服務行業)在總就業人口中比重的增加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活富裕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脫產人員是依靠物質生產部門職工“為社會的勞動”生產的生活資料來生活的,即他們是依靠物質生產部門職工所生產的產品價值中的M,或其貨幣表現利潤來生活的,因此,第三部分(M)應滿足服務行業人員不斷增長的生活需要。總之,社會主義企業應該提供利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第三部分(M)的總量將會不斷增加。但是,與我們應該看到V在新創造價值(V+M)中的比重不一定增加一樣,我們應該看到,由于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中包括物質生產部門職工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M在新創造價值(V+M)中的比重也不一定增加。總的來說,V或M在新創造價值(V+M)中的比重將取決于當時人們生活的實際水平和物質生產部門實際的生產水平。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社會,一般來說,我們要通過節約、改進經營管理、革新技術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固定資產、原材料和活勞動的消耗,從而提高利潤率。具體來說,提高利潤率有這樣幾種可能:一是減少C的消耗;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保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降低V在新創造價值(V+M)中的比重,提高M在新創造價值(V+M)中的比重。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存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M在新創造價值(V+M)中的比重不一定增加的可能,因此,與資本主義相區別的是,利潤率并不是衡量社會主義企業管理好壞的唯一標志。
三、社會主義利潤和資本主義利潤的區別
1、體現的階級關系不同。資本主義利潤體現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而社會主義利潤體現生產企業職工作為主人翁為社會擴大再生產和社會公共需要創造財富。
2、在生產中的地位不同。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資本家生產商品只是為了追逐利潤不得不采取的手段。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創造物質財富本身,利潤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進行擴大再生產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手段。
3、獲得的方法不同。資本主義通過市場交換,甚至通過欺詐、掠奪等非等價交換和超經濟手段來取得利潤。社會主義利潤主要通過有計劃按比例生產、交換、分配獲得。
四、利潤不是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核心
我們知道,利潤是社會主義積累的來源,但這是不是說利潤就是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核心呢?回答是否定的。
有些人認為,只有社會產品的一部分,即剩余產品部分(M),才是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建立社會后備、滿足非生產領域需求的源泉。因此,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剩余產品仍然是經濟運轉的核心。我們認為,這種理論不能成立。因為在生產領域中從事勞動的那一部分人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的主要部分,是依靠V來滿足的;把剩余產品作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轉的核心,就把在生產領域中從事勞動的那部分人的需要的滿足排除在社會主義生產的視野之外了,這就混淆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其他對抗性的生產關系的根本區別。
唯一能起社會主義經濟運轉核心作用的是從社會總產品中扣除C以后與V+M相對應的那部分產品。因為正是扣除了C以后的這部分產品,才是滿足社會和個人需要的唯一源泉,才能成為全社會勞動人民共同物質利益的承擔者,才能把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統一起來;同時,以這部分產品作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轉的核心,就不會產生以社會總產品作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轉核心可能帶來的那種不重視經濟效益的有害后果。
以與V+M相對應的這部分社會產品作為一個整體,之所以能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轉的核心,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全部勞動盡管仍可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新創造出來的這部分產品也相應分為必要產品和剩余產品,但是,它們的社會經濟意義不同了,因為它們對社會來說都是必要的。與V相對應的那部分社會產品,成為在生產領域中的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可稱為“個人必要產品”。與M相對應的那部分社會產品,用來支付非生產領域勞動者的工資,用于社會積累以擴大再生產,用來從事與增進公共福利有關的一些非生產性基本建設,或者用作社會后備,等等,都是用來滿足公共需要的,可稱為“公共必要產品”。以上這兩部分產品由于對社會來說都是必要的,合起來可總稱為“社會必要產品”。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生產形式,才允許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勞動上。但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必要勞動將會擴大自己的范圍。一方面,是因為工人的生活條件日益豐富,他們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剩余勞動的一部分將會列入必要勞動,即形成社會準備基金和社會積累基金所必要的勞動。”馬克思在這段話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全部勞動對社會來說都是必要的,由此可見,由這些勞動新生產出來的產品,無論必要產品還是剩余產品,對社會來說也都是必要的,社會必要產品這一新的經濟范疇的出現,反映了生產關系的根本變化。人們進行生產不再是為了某一階級或社會集團憑借他們占有生產資料的權力去占有剩余產品(M),而是勞動人民作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去共同占有全部凈產品(V+M)。這意味著在消滅了剝削階級以后的社會主義社會里,人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為產生了這種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社會必要產品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轉的核心。
五、簡短的結論
由于利潤是社會主義積累的來源,因此,我們不能諱言利潤、視利潤為禁區,甚至聲稱“盈利有罪,虧損有理”。由于利潤率不是社會主義企業管理好壞的唯一標志、利潤不是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核心,因此,我們不能主張利潤掛帥、利潤最大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