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列寧和盧卡奇都對意識形態理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以列寧和盧卡奇的意識形態理論為考察基點,從意識形態概念、意識形態理論方法論基礎、意識形態批判問題、對意識形態重要性或意義的理解四個方面系統比較了兩者意識形態理論的異同。從列寧與盧卡奇意識形態理論比較中得出的啟示是:正確看待馬克思主義陣營中的各種“異端學說”;維護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正確的方法論指導意識形態建設;保持對西方意識形態的警惕,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關 鍵 詞:列寧;盧卡奇;意識形態理論;比較;啟示
作者簡介:包毅,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707(2014)2-0026-05
列寧與盧卡奇都對意識形態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迄今學術界尚未從意識形態的維度,對列寧與盧卡奇進行比較研究。本文則試圖對此作一初步探討,以期引起學術界對此問題的重視。
一、列寧與盧卡奇意識形態理論比較
(一)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
在列寧以前的許多學者,包括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概念基本上都是持否定態度,將意識形態視為掩蓋社會的行為方式,虛假性是意識形態的主體特性。列寧對意識形態概念進行了重構,褪去了意識形態概念的貶義色彩,把它變成了一個中性的概念。在列寧看來,意識形態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借以維護自己統治的思想體系,即階級社會的階級意識和“觀念上層建筑”。列寧提出:“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非經濟的上層建筑,即金融資本的政策和意識形態,加強了奪取殖民地的趨向。”[1]在此,意識形態就是與一定階級相關的思想情感與表象體系,概念本身無所謂褒貶。在列寧看來,每個階級都具有反映其利益訴求的階級意識,資產階級有自己的意識形態,無產階級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反映在思想領域就是意識形態間的斗爭。
盧卡奇肯定列寧對意識形態概念的中性化改造,把意識形態視為描述性的概念。盧卡奇批評了那種把意識形態視為錯誤意識的觀點,認為“只有當意識形態(在認識論上)不再被理解為‘錯誤的意識’(就像迄今所做的那樣),而是(按照馬克思的學說)被理解為一種認識并調解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矛盾沖突的手段時,它的作用才能得到理解。”[2]在盧卡奇看來,“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和階級利益也處于一種相互對立、矛盾的關系之中”。[3]120但是這種矛盾并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一種辯證的矛盾,這種客觀矛盾體現在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中,必然使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具有兩重性,即虛假性和虛偽性。對于資產階級為什么要編造虛假的意識形態來欺騙人民,盧卡奇認為主要是由于資產階級的統治不僅是由少數人來執行,而且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因此欺騙別的階級,讓它們沒有清楚的階級意識,對于資產階級統治的存在來說就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
列寧與盧卡奇對意識形態概念的分歧主要在于列寧主要把意識形態看作是在階級社會存在,包括政治、文化、藝術、宗教等各種意識形式在內的、綜合性思想體系,突出了意識形態的階級性和綜合性。盧卡奇強調的是意識形態克服社會沖突的職能,不管是正確的或者錯誤的理論、科學假說等等,它們本身都不是什么意識形態,它們只有在變成克服社會矛盾的斗爭手段時才能成為某種意識形態,“克服社會沖突這個基本問題始終是核心之點”。[4]此外,與列寧強調意識形態階級性不同的是,盧卡奇從超階級的維度來看待意識形態,認為意識形態的要義在于它必須執行某種規定得非常確切的社會職能。由于社會沖突的普遍存在,從原始社會直到共產主義社會,意識形態始終存在并發揮作用。
(二)對意識形態理論方法論基礎的理解
由于資本主義積累了數百年的統治經驗,統治技術得到不斷發展,加之“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淵源比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久遠得多,它經過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擁有的傳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5]因此,克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無產階級消極影響只有依靠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思想武器。列寧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意識形態理論的方法論基礎。換句話說,歷史唯物主義是一門研究意識形態的學說,它把意識形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揭示出意識形態產生的根源、意識形態的發展和變化、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意識形態的消亡等。在列寧看來,“歷史唯物主義也從來沒有企求說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學的’說明歷史的方法”。[6]115在同民粹派的斗爭中,列寧批判了主觀社會學的方法,進一步概括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方法,指出“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6]107并且“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6]110這種方法“把社會看做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而不是機械地結合起來因而可以把各種社會要素隨便搭配起來的一種什么東西),要研究這個機體就必須客觀地分析組成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研究該社會形態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7[32],“以及這一機體為另一更高的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歷史規律)”。[7]34
盧卡奇不同意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意識形態理論的方法論基礎,而是把歷史唯物主義理解為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運行機制的“特殊意識”。由于資本主義的物化和物化意識已經形成了韋伯所比喻的“鐵籠”,使得人的生存價值和人的主體性都喪失了。突破物化和物化意識的首要法寶是采用總體批判,方能突破這一“鐵籠”對人精神的束縛,把握資本主義作為一個歷史現象的實質。因此,總體性原則的恢復成了盧卡奇意識形態理論的方法論基礎。盧卡奇的總體性原則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強調整體觀念,即構成整體的部分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存在于整體中的部分,只有在整體中才能體現出它具有部分的意義,一旦離開了整體,部分就失去了它作為整體的部分的意義。總體性原則另一方面強調的是主體問題。總體不僅決定著認識的客體,也決定著認識的主體,只有把主體自身作為一個整體,才談得上客體的總體性;而且主體想要理解自身,就必須把客體當作一個總體,因為世界歷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最終來源于主——客體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主體和客體統一在總體中,主——客體缺少任何一方,總體性就不復存在。
盧卡奇從總體性的方法論出發,提出意識形態是由社會客體構筑而成的,“主體可以意識到這種構筑的目的和宗旨,而且將其體現在構筑過程中,但對于主體來說,特別是對于個體來說,這種意識形態也可能是非自覺的,即個體可能是非自覺的意識形態的生產者”。[8]意識形態的內容是由世界向人類提出的問題構成的,哲學、藝術等意識形式發生影響并非是直接有意的,而是無意識、非自覺的形成。執行牧師職能的意識形態家一直試圖描繪人的合理性需要與目的性需要的圖景,這種圖景不僅是要解決導致現實的社會沖突,更重要的是把這種沖突當作一個必然的階段,納入人類回歸自我的過程之中。總體性方法是站在主體性原則之上,并為之服務的。在現代社會,只有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才能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總體性認識,從總體上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盧卡奇堅持總體性方法,“就是要通過這一方法來獲得一種理論、一種意識,用這種理論和意識去喚醒無產階級”。[9]
(三)對意識形態批判問題的理解
隨著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社會生活的大變動,各種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列寧不僅要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家進行思想斗爭,還要與各種裝扮成馬克思主義者的、來自黨內外的各種思潮進行論戰。為了捍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劃清與各種非科學意識形態的界限,列寧的意識形態理論具有很強的批判性和戰斗性也就成為必然。意識形態批判是列寧整個意識形態理論的關鍵部分,批判精神是列寧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精神。當然,列寧不是把批判本身當作目的的知識分子式批判,不是一種純粹思辨游戲,而是“為了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作斗爭,為了捍衛和實現一種明確的世界觀,即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10]
在列寧看來,只有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現象進行批判,才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所應具備的理論品質。因此,列寧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是多方面的:從意識形式的層面,有對資產階級政治意識形態的批判,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對資產階級文化理念的批判;從社會思潮的層面,有對孟什維主義的批判,對經濟主義的批判,對民粹主義的批判。當然,列寧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建立在繼承人類已經創造的優秀文化基礎上,甚至還吸收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中所包含的某些真理的“顆粒”。
盧卡奇繼承了列寧意識形態理論中所包含的批判精神,揭露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謬誤性。但與列寧意識形態批判的全面性不同的是,盧卡奇意識形態批判具有局部性,主要集中在對物化和物化意識的批判。對于物化這個概念,盧卡奇沒有明確地給出一個定義,但綜合他在《歷史與階級意識》和《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等文本中的有關論述,可以得到一些基本思想:即物化是人的本性與其存在相沖突的表現,人由主體變成了對象,人的活動的結果、人的創造物變成某種自律的、并反過來統治人和支配人的力量,人成為了物的奴仆,人與人關系表現為物與物的關系。在盧卡奇看來,物化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現象,其結構和本質規定主要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從主觀方面看,物化是指人的“客體化”和“非人化”,人的活動、人的本質與自身相分裂,喪失了主體地位,成為了可以買賣的商品。“工人的活動越來越多地失去自己的主動性,變成一種直觀的態度,從而越來越失去意志”。[3]154從客觀方面看,物化是指人創造的產品不是作為屬人的存在,而是具有某種相對獨立性,成了與人相對立的非人的存在,它處處制約著人的活動,制約著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的發揮。人創造的商品成為了某種自律的東西,人不能駕馭自己的創造物及其運動過程,創造物卻反過來控制人。
在盧卡奇看來,隨著物化的過程不斷加劇,“物化結構越來越深入地、注定地、決定性地侵入人的意識里”,[3]159物化的普遍化導致了物化意識的生成。所謂物化意識,指的是對外在的物化現象和物化結構的認同,喪失了主體的批判和超越維度,人從意識上缺乏超越這種物化結構的傾向,反而將這種物化結構當作外在的規律和人的命運而加以遵循與服從。“物化意識實質上是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是資本主義物化社會結構的反映”。[11]
作為資產階級的物化意識在政治、經濟、法律、藝術等各個領域普遍存在,一旦無產階級受到這種物化意識的支配,不僅會默認自己被資本主義所物化的社會現象,淪為社會的被動觀察者,而且其階級意識會被物化意識所侵蝕,從而喪失自身的批判性力量,更不可能對現存制度采取革命行動。
(四)對意識形態重要性或意義的理解
列寧認為,要使無產階級由“自在階級”變為“自為階級”,建設一個有戰斗力的無產階級政黨,科學的意識形態理論就起著決定性作用。列寧在《怎么辦?》這個文本中有個著名的論斷:“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7]311在帝國主義時代,資產階級利用自己掌握的報刊、學校、教會、合作社等意識形態機構,潛移默化地把“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滲透到工人階級里面去了”。[1]421面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侵襲,列寧強調無產階級在開展實際的革命運動的同時要重視意識形態對于啟發工人覺悟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并且同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全面地揭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偽真理性和偽人民性。
對于20年代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相繼失敗的原因,盧卡奇認為問題的實質在于資本家把與生產的控制和對經濟的統治并行的意識統治的形式強加于社會和個人意識之上,使這種經濟統治合法化,從而銷蝕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因此,盧卡奇贊同列寧對意識形態意義的理解,強調喚醒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重要性:必須實行意識的變革,通過無產階級的自我教育,讓無產階級“從資本主義創造的生活方式的意識形態束縛中解放出來”,[3]359認清資本主義的罪惡本質,意識到它們彼此之間以及它們和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過程之間的聯系,進行真正革命的戰斗。資產階級“只有先在意識形態上被制伏以后,才會自愿地去為新社會服務,才會開始把那個社會的法規看做是合法的,看做是一種法律制度,而不是看做力量對比暫時發生變化的殘酷事實”。[3]362制伏資產階級的物質力量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命運要取決于無產階級在意識形態上的成熟程度,即取決于它的階級意識”。[3]131-132由此可見,盧卡奇把意識形態作為革命的關鍵性因素,強調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寄希望于無產階級意識的覺醒,以便與資產階級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并進而奪得無產階級對社會的政治領導權。
原標題:列寧與盧卡奇意識形態理論比較及啟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