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標題】The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作者簡介】崔麗娜,女,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北京 100872
【內容提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進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全球化與改革開放的內外因互動,以及社會矛盾、生活境域和接受心理的總體性變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及新的要求。當前阻礙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有信仰危機、環境驅動和理論困境等多種深層次的原因。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解決現實問題相結合,構建互動協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傳播方式,并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中國文化“結合”起來。
【關 鍵 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制約因素/路徑選擇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探索和開辟了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的實踐路徑。然而,伴隨著后工業社會、后現代社會、信息社會、風險社會的到來,我國社會正經受著一場價值多元、思想激越、文化碰撞的急劇轉型期。與這一宏闊社會轉型際遇相伴生的是各種社會問題的不斷出現,諸如:貧富差距擴大,階層分化,誠信缺失,信仰迷失,道德滑坡,政府信任度下降,環境問題凸顯,“拼爹”現象頻發……所有這些,致使人們極易產生紛亂迷茫、無所適從之感。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引我們進行社會實踐的重要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客觀環境已發生重大轉變的歷史境遇下,馬克思主義哲學亦需與時代發展同步,解答時代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繼續成為引領時代發展精神的精華,這就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大眾化的問題。因此,如何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大眾之間的關系?如何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中產生的理論困境與現實問題的雙重訴求,已成為我們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反思問題:轉型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現象透視
當前,我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加速轉型期,社會轉型的速度、廣度、深度、難度均前所未有。在社會加速轉型過程中,社會的快速流動使社會結構趨于復雜化、多元化、碎片化、多向度化。社會的巨變,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亦要順應時代的變化??v覽我國轉型時期的社會實際,當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呈現以下面相:
(一)主體意識的普遍覺醒要求哲學更高水平的貼近與參與
透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多維度視角,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傳統的宣傳理念落后,致使一部分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而伴隨著網絡文化的普及,受眾與傳播者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網絡世界中溝通的主動性、對話的平等性、傳播的廣泛性以及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信息傳播過程中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去地區化、去現實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如果說傳統的“大眾化”讓人感覺是一種“皮下注射”式的強制灌輸的話,那么,網絡文化給予的自由選擇意識大大釋放,主體意識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張揚,“今日碎片化制度下的主體,從反思狀態轉向了自反狀態。”[1]從而使得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相互激蕩,意識形態多樣化傾向日漸強烈,給“大眾化”帶來嚴重的沖擊與危機。當下,主體意識的普遍覺醒,要求哲學更高水平的貼近與參與。正如陳先達教授所言:“哲學、尤其是德國哲學,喜歡幽靜孤寂,閉關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觀。它們文風晦澀艱深,難以讀懂;它們那種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門外漢看來正像脫離現實的活動一樣稀奇古怪;像一個魔術題目,若有其事地念著咒語,因為誰也不懂他在念些什么。他的這一批判性思想是我一生從事哲學工作的指導。我一貫反對純哲學思辨,只在概念上兜圈子,無論是文章還是專著,總要讓人知道你在說什么,為什么這樣說。誰也看不懂的哲學文章,除了哲學圈子里的人以外是很難流傳的。我們不是活在康德、黑格爾的時代??床欢奈恼戮褪呛梦恼拢@是嚇人的話,對于面對群眾面對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是不能成立的。”[2]
(二)對社會秩序公平正義的強烈訴求需要更深層次的哲學批判與理論引導
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觀之,人類社會是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歷史架構中向前發展的。在宏闊的歷史境遇中,社會整體在生產力和牛產關系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不斷接榫、磨合、調適的進程中向前推進。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期間也伴隨著社會轉型。從總體上看,35年來的改革開放實踐則充滿著探索、創新和奇跡,社會發展尤其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瀕臨“經濟崩潰邊緣”的困境中擺脫出來,迅速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樣的社會轉變和結果確實讓我們振奮,讓世人震驚。而當下,我國社會階層卻發生了許多深刻而劇烈的變化,財富的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分化的形勢和由此造成的社會結構緊張局面開始越來越嚴峻;階層結構出現“固化”傾向,社會中間階層比例較小,階層利益呈現“多元化”、“碎片化”之特點。因此,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3]284在新的歷史時期,公正問題正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當下,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的大眾主體,貧富分化過度導致人們經濟上、心理上的失衡。他們對社會秩序公平正義理想的強烈訴求,需要更深層次的哲學批判與理論引導。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邏輯日漸充斥,大眾理性思考、價值判斷與選擇需要遭遇種種深層困惑
現代社會中,資本的運行邏輯把人群依照經濟依賴性進行安置,哲學的發展、研究已經無法漠視社會經濟活動的存在,否則,就會失去存在的價值。同時,經濟學和管理科學也不能再拒絕哲學的介入,經濟活動中哲學理念不是哲學在湊熱鬧,更不是用一種前定的邏輯體系先驗演繹的,而是經濟行為內部以及相聯系的心理過程本身就存在著哲學意蘊。像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市場經濟的誠信問題、現代管理學中的決策機制、激勵機制等等,都內在地蘊含著哲學理念。哲學對市場經濟的穿透,實際上是經濟活動本身的內在本質的一種映射,通過這種映射,我們就可隨時廓清經濟現象中種種迷霧,使我們從深層次上來理解和分析社會經濟現象,從而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但由于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日益蔓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認同日趨邊緣化。對于這個問題,毛澤東曾明確指出:“不能強制人們放棄唯心主義,也不能強制人們相信馬克思主義”[4],我們應當正確面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缺失。為什么人們不相信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出現了什么問題?人民大眾究竟需要怎樣的價值追求或精神家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如何才能代表和滿足人民大眾需求?這些都是亟需研究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四)對于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一元主導與大眾文化、接受心理已發生重要變化之間的某種錯位現象,未能提供自覺審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表征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傳播包括社會滲透、心理滲透、歷史滲透和人為滲透。社會滲透是指意識形態在社會群體間、組織間的共享程度;心理滲透是指意識形態中的價值觀、信仰、態度;歷史滲透是指意識形態中的價值觀等在一段較長時期內保持穩定;而人為滲透則是指不可見的意識形態要求從可見的宣傳、文化等載體中體現出來,如物質環境、政治作為、結構、政策和政治社會化等。而“一種意識形態并不一定是靜止的,新的形勢會需要人們對新目標做出新解釋和強調,于是,新奇的、互不相干的甚至前后不一貫的要素都會悄悄而入。這樣相當大的含糊性反而成了一種明確的優點,因為恰恰是含糊性允許了靈活和變化”。[5]
在后工業社會、消費社會、后現代社會和風險社會歷史節點上,在國際社會新思潮不斷涌現、思想多元日益激越、文化碰撞越發激蕩的全球化時代,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沖擊,使得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受到挑戰與篩選,在觀念文化層面形成了傳統與現代的沖突。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貪污腐敗等盛行,造成了人們思想的混亂、信仰的危機、價值觀的扭曲。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環境的演化存在一個跨界現象,即包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部的社會觀念和價值的微觀演化,也包括與外部環境宏觀的共同演化,而且這些層次的演化是交互嵌套、難以區分的。行為主體的微觀活動有時會對全局、宏觀產生影響效應,反之亦然。例如,在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以反抗全球化為特征的環境運動、極端自由主義的愛國主義運動、反對社會排擠運動、女性主義運動等,已經很難用“好”或“壞”等傳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范式來判斷。把握話語霸權和壟斷性科技優勢,借機滲透西方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歐美中心主義”的各種文化意識形態產品以“市場準入”方式進入我國,擠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空間,并被“邊緣化”與“弱勢化”。自主意識、平等意識、法制意識、競爭意識的日益增強對轉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功能“淡化”和“失語”的危機。如何回應全球化進程中“非意識形態化”干擾的復雜局面,對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深度探源: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問題歸因分析
通過透視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進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不難看出,在我國之所以出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今天之局面,是有一定原因的。我們可以從信仰危機、理論困境和環境驅動等多維視角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歸因予以深度探源。
(一)信仰危機
信仰即“對某種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6],信仰就是對一種主義、理想的確信、尊重和踐行。信仰足適應一定經濟基礎產生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信仰,而不是一種簡單的可以立刻付之于實際謀生的工具,它解決的是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不是具體的微觀實際的問題。它所解決的問題關涉人的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關涉具體實踐的發展方向和價值取向。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低潮,一些人別有用心地拋出“馬克思主義過時論”、“馬克思主義失敗論”;另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西方文化也在更廣泛、深入的領域進行交流、碰撞,西方的和平演變策略也企圖從文化意識形態領域腐蝕我們。從國內環境看,21世紀我國進入全新的歷史時期,伴隨著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隨著經濟的多元化,主流文化的影響逐漸式微,文化、思想和價值的多元化異彩紛呈,從而“把我們推進激烈的價值沖突中”[7]。在意識形態與思想文化多元并存的情況下,社會大眾的信仰選擇日益多元化,受其影響,我國社會已經顯露出世界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普遍出現的弊?。簩Υ笞匀坏倪^度開采,造成了社會財富浪費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人們的精神空虛,道德敗壞,物欲橫流等面相,甚至出現“表哥事件”、“房妹事件”、“常艷事件”等。
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是可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是推動人們去創造和開拓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世界,推動人們不斷努力奮斗,改變自身的生存條件和進行自我完善的精神動力。觀照當下我國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城市改造、房屋拆遷、城鎮建設、占用土地、下崗失業、農民進城,社會保障不完善、社會管理跟不上、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個別國家工作人員貪污腐敗等等,使得人們的思想困惑越來越多。因此,如何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念信念成為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步伐所面臨的極為現實的問題。
(二)環境驅動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環境的共同演化是受禮會環境、發展戰略、系統組織、系統動力等直接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活動,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個體形態——人的發展需要。從中國的實踐來看,接受馬克思主義不僅能滿足人的物質需要、政治需要。更能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擺脫原來“極左”理論思潮和僵化體制,在開放的條件和改革中對各種機制和體制的借鑒和移植,社會結構、社會生產方式、交往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過時論”、“無用論”、“終結論”這股非意識形態思潮也陸續侵蝕馬克思主義,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也越來越受社會上的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但作為科學真理的馬克思主義,也正是在這種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環境中,形成若干個“力的平行四邊形”[3]697形成強大的力量,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斷前進。
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和發展的環境資源較為豐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所積累的成功經驗,有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蘇東劇變的教訓,還有當代資本主義發展提供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些社會資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挑戰性和創新性研究奠定了基礎,也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探索務實、求真去偽的實效性和科學性??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能夠影響其所處的環境,而環境反過來也會作用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變革,兩者的演化軌跡是相互纏繞在一起的。
(三)理論困境
恩格斯曾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8]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9]這些年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課程項目、專著成果可謂汗牛充棟,但是,真正把學術成果積極地轉化為一種“大眾”思維方式的卻不多,真正屬于反映“中國問題”的文章屈指可數。這就衍生出一個深層的理論問題是:哲學與社會現實、哲學與大眾之間的關系到底如何?對此回答直接擊中的是,如何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中產生的理論困境與現實問題的雙重訴求。
觀照當下,我們不僅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進入新世紀,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使得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和問題日趨復雜化。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課題擺在執政黨和全國人民面前,迫切需要理論界去研究、去破題,提供深度分析和新的視角,這是每個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三、方法論構想: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路徑選擇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與時俱進的時代性特征是其現實生命力之所在。全球化與改革開放的內外因互動,以及社會矛盾、生活境域和接受心理的總體性變化,都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構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長效機制是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途徑。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解決現實問題相結合
從理論的內涵方面來看,民生視角對于推進大眾化至關重要。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來看,哲學本身不在于解釋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面臨著如何“化”大眾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植根于社會生活,貼近人民大眾,重視人民利益訴求,真正關心與人民切身利益相關的城市改造、房屋拆遷、城鎮建設、占用土地、下崗失業、農民進城,社會保障等社會問題。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我們黨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新的執政理念,為實現馬克思主義最終目標即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創造了實現路徑。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在體現民生、關注大眾物質利益的實現與現實生活才能贏得人民,深入大眾之心。
(二)構建互動協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傳播方式
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明確什么人能夠去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對誰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怎么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傳播?筆者認為,首先,要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傳播的方法論方案。其次,要改進馬克思主義傳播方式、創新傳播載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通過理論專題片、理論講壇、理論訪談、通俗讀物等大眾化品牌活動,增強理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載體創新,變抽象為具體,變道理為形象,變思想為故事,讓科學理論真正走進基層群眾。再次,要構筑多位互動協同傳播模式。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過程中,理論切近社會裂痕、化解矛盾和沖突,是理論的生命力所在。理論若陷入盲區,則必然導致實踐上的操作誤區。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若缺少與實踐相對稱的理論,實踐者和大眾主體就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謬誤性。因此,構建內含“系統”、“多位”、“溝通”、“互動”、“對話”和“協同”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多位互動協同傳播模式就更符合當今的社會現實。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層意蘊就是要進入中國文化的深處,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文化的新的組成部分,實現中國文化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也是要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這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相結合的終極指向。我國當前處于社會主義改革急劇轉型時期,要從在后工業社會、后現代社會、信息社會、風險社會等多元思潮影響下的“大眾”出發,在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問題的“歷史高度”的同時,書寫出既“可信”又“可愛”的作品,以解決大眾的精神世界問題。
【參考文獻】:
[1]烏爾里希·貝克,伊麗莎白·貝克-格恩斯海姆.個體化:(序一)非線性模型中的個體化[M].李榮山,張惠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6.
[2]陳先達.信仰與探索:陳先達自選集[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9.
[5]羅伯特·A.達爾.現代政治分析[M].王滬寧,陳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81.
[6]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1949: 247.
[7]馬蒂亞斯·霍爾茨.未來宣言:我們應如何為二十一世紀作準備[M].王濱濱,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2001: 181.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67.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