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在世界范圍的民族解放斗爭中,發生了1856-1857年的英國--波斯戰爭、1839-1842年和1856-1858年的兩次對華鴉片戰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起義等事件,馬克思恩格斯對此十分關注,進行了持續的跟蹤研究、分析和展望,期間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反映了他們對中國、印度這類殖民地半殖民地東方民族國家“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階級分析和展望。
這一期間,他們發表了大量的相關文章,如對于“中國革命”,有1853年5月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7年3月的《俄國的對華貿易》、 1857年3月的《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1857年4月的《英人對華的新遠征》、1857年5月的《波斯和中國》、1858年8月的《鴉片貿易史》、 1858年9月的《英中條約》、1858年10月的《中國和英國的條約》、1858年10月的《俄國在遠東的成功》、1859年9月的《新的對華戰爭》、 1859年11月的《對華貿易》等等。
而對于“印度革命”,同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寫的文章也有數十篇,如:,1853年6月的《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1853年7月的《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的未來結果》,以及《印度軍隊的起義》、《印度問題》、《來自印度的消息》、《印度起義的現狀》等等。他們還專門用《東方問題》的題目寫文章關注中印問題。這些都表明了他們在這一時期對東方被壓迫民族斗爭的高度關注。
實際上這一時期,馬克思在為發展他的經濟學說,寫作《資本論》而從事緊張理論工作,但同時就在這一時期,他們還寫了大量的政論文章,對國際生活和歐洲乃至中印各國的一切重大問題做出反應。革命的政論作品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整個革命時期進行政治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這兩位無產階級領袖正是利用它作為主要手段來對無產階級施以革命影響,培養他們的階級覺悟,闡明他們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作用,以及他們在未來對舊社會進行革命改造中所應完成的任務以及無產階級戰略和策略的基本原理。今天我們關注他們對中印階級狀況的分析方法、中印革命的原因和展望,也是要從中得到這些經驗和啟示。
一、抨擊殖民擴張成就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金字塔”
在這些文章中,馬克思恩格斯抨擊英國在亞洲的殖民擴張,揭露英國在中國和印度等東方民族國家推行殖民政策的方法。指出英國資本主義正是用公開的搶劫和暴力或者用收買和欺騙來實現它在亞洲大陸各國的侵略和掠奪,才建立起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金字塔”,取得了19世紀中葉英國在這一體系中的壟斷地位。
馬克思和恩格斯抨擊英國殖民主義者所慣用的和典型的外交方法,不過是英國殖民擴張和侵略的主要手段之一。他們常常給當地國家的政府加上莫須有的罪名,說它違背了條約的義務或者沒有遵守某些外交禮節上的無關緊要的規定。這些都被當做武裝侵略、強占領土和締結新的不平等條約以使這種占領及其他對英國侵略者有利的條件合法化的借口。
在分析鴉片貿易和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目的時,馬克思指出,英國侵略者在基督教偽善的文化傳播者的假面具下面,使他們所壟斷的鴉片走私貿易成了他們發財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英國政府口是心非地宣布自己反對鴉片貿易,實際上卻在中國和印度推行并取得了鴉片生產的壟斷權,使得向走私商人出售鴉片合法化。他指出:“裝出一副基督教的偽善面孔、利用文明來投機的英國政府所具有的一個明顯的內部矛盾。作為帝國政府,它假裝同鴉片走私貿易毫無關系,甚至還訂立禁止這種貿易的條約??墒亲鳛橛《日鼌s強迫孟加拉省種植鴉片,使該省的生產力受到極大的損害”(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5.)。但是,因為“中國人不能同時既購買商品又購買毒品;在目前條件下,擴大對華貿易,就是擴大鴉片貿易;而增加鴉片貿易是和發展合法貿易不相容的。”(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0.)因此,貿易越擴大,越會助長走私貿易而損害合法貿易,而英國政府在印度的財政,不只是依賴對中國的鴉片貿易,且正是依賴這種貿易的走私性質。
對于這種貿易的結果,馬克思則嘲笑歐洲人在通過鴉片戰爭強迫中國政府簽訂條約后,由此便“幻想取之不盡的市場”,因而將鼓勵投機事業,結果卻是 “可能在世界市場剛剛從不久以前的普遍恐慌中逐漸復元的時候,又加速醞釀一次新的危機。除了這個消極后果以外,第一次鴉片戰爭還刺激了鴉片貿易的增長而使合法貿易受到損失,只要整個文明世界的壓力還不能迫使英國不用強制辦法在印度種植鴉片和不用武力在中國推銷鴉片,那末這第二次鴉片戰爭將會產生同樣的后果。”(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9.)因此,馬克思預言,“在中國,在這塊活的化石上,就開始鬧革命(指太平天國)了”,這種“運動發生的直接原因顯然是:歐洲人的干涉,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所引起的現存政權的震動,白銀的外流,外貨輸入所引起的經濟平衡的破壞,等等。看起來很奇怪的是,鴉片沒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驚醒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45.)而在合法貿易受損、世界市場受到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而縮小的情況下,歐洲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同樣會加速醞釀。
當然,由于資本的積累和擴張本性,使“現代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不管是“文明”地還是“野蠻”地,都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推進,而這也就必然會遇到相應地抵抗。馬克思在分析中國革命(太平天國起義)的原因時,即指出:“不管引起這些起義的社會原因是什么,也不管這些原因是通過宗教的、王朝的還是民族的形式表現出來,推動了這次大爆發的毫無疑問是英國的大炮”,(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7.)它“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9.)這仍然反映了《共產黨宣言》中所表明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必定要將“最野蠻的民族”也納入到“文明”中來,進而從 “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過程。當然,最初伴隨這一進程的卻是暴力、侵略和血淚。即資本主義來到世界,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帶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二、深切同情和支持東方民族國家反抗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的運動
馬克思恩格斯揭露資產階級在東方殖民主義行徑中暴行,指出了資本主義為了資本積累和壟斷,一定會進行對外擴張和侵略的本性。“中國皇帝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殺行為,既禁止外國人輸入這種毒品,又禁止中國人吸食這種毒品,而東印度公司卻迅速地把在印度種植鴉片以及向中國私賣鴉片變成自己財政系統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半野蠻人維護道德原則,而文明人卻以發財的原則來對抗”。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義原則,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87.)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談到鴉片戰爭的歷史和說明它們的海盜式掠奪性質的時候,揭露了英國侵略者對他們所占領的中國領土上的和平居民橫施的暴行,表達了深切同情和支持被壓迫民族的斗爭的態度。“廣州城的無辜居民和安居樂業的商人慘遭屠殺,他們的住宅被炮火夷為平地,人權橫遭侵犯,這一切都是在‘中國人的挑釁行為危及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這種荒唐的借口下發生的!英國政府和英國人民--至少那些愿意弄清這個問題的人們--都知道這些非難是多么虛偽和空洞。”(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0.)然而“英國報紙對于旅居中國的外國人在英國庇護下每天所干的破壞條約的可惡行為真是諱莫如深!”這也表明了資產階級宣傳工具的虛偽和欺騙本性。這種情況下,馬克思指出,在鴉片戰爭時燃起的仇英火種,在中國就 “爆發成了憤怒的烈火,任何和平和友好的表示都未必能撲滅的憤怒烈火。”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1.)
當然,斗爭還需要注意策略的運用,如馬克思提到,因為當時的咸豐皇帝“把吸食鴉片當做邪教一樣來取締,從而使鴉片貿易得到了宗教宣傳的一切好處”(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90.),這也說明采取正確應對措施的重要性。
三、提出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運動和東方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這兩種因素互相影響的思想
從這一時期的文章可以看到,早在19世紀50年代初,馬克思就提出了關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東方民族國家“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與歐洲革命前景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的關系的思想。
按照“兩極相聯(黑格爾的辯證法)”的規律,“當英國引起中國革命的時候,便發生一個問題,即這場革命將來會對英國并且通過英國對歐洲發生什么影響?”(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9.)
對此,馬克思指出,市場的擴大趕不上英國工業的增長,則不可避免的將引起歐洲新的危機。這時,“如果有一個大市場突然縮小,那么危機的來臨必然加速,而目前中國的起義對英國正是會起這種影響。”(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0.)他預見到,“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今工業體系這個火藥裝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引爆,這個普遍危機一擴展到國外,緊接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2.)。馬克思幽默地描述了這一“奇觀”:當西方列強將 “秩序”送往中國的時候,中國卻把“動亂”送往西方世界。而對于印度1857-1859年的民族解放起義,馬克思也認為它牽制了英國的大量武裝力量并加深了英國金融危機、激化了國內矛盾,因而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促使英國卷入即將到來的革命。
因此,在對待遠東各被壓迫民族反對英國統治的斗爭中,他們要求歐洲的工人階級以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精神,堅決支持波斯、中國、印度、愛爾蘭的民族解放運動,以東方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風起云涌促進歐洲革命前景。
總之,在展望東方民族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前景時,馬克思指出: “英國資產階級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使人民群眾得到解放,也不會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不僅僅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取決于生產力是否為人民所有。但是,有一點他們是一定能做到的,這就是為這兩者創造物質前提。”(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
因此可以看到,從某種角度上說,“資產階級歷史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普遍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支配。”而馬克思恩格斯客觀地看到了資本主義歷史時期的兩重性,指出資產階級的工業和商業正為新世界創造這些物質條件,“在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場和現代生產力,并且使這一切都服從于最先進的民族的共同監督的時候,人類的進步才會不再像可怕的異教神怪那樣,只有用被殺害者的頭顱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這就指出了在資本主義用野蠻、暴力、和掠奪的方法建立“文明秩序”和“現代體系”,而被壓迫階級、被壓迫民族頑強抵抗的拉鋸戰之后,人類終會在科學發展、和諧相處的前提下,共同進步的前景。
而對于“19世紀中葉中國革命”的前景,馬克思則預計:“世界上最古老最鞏固的帝國8年來在英國資產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響之下己經處于社會變革的前夕,而這次變革必將給這個國家的文明帶來極其重要的結果。如果我們歐洲的反動分子不久的將來會逃奔亞洲,最后到達萬里長城,到達最反動最保守的堡壘的大門,那末他們說不定就會看見這樣的字樣:
REPUBLIQUE CHINOISE
LIRERTE. EGALITE. FRATERNITE
中華共和國
自由,平等,博愛”。
盡管這種預計今天看起來較為樂觀了,但后來的實踐仍然證明了馬克思恩格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把握和發展趨勢的展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