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著種種問題。要解答這個問題并澄清人們心中疑惑,需要認真思考時代發生巨大變化后,馬克思主義是否仍然具有大眾化的理論品格,實踐中如何解決大眾化傳播弱化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具有大眾化的理論品格
大眾化的理論品格是馬克思主義真正實現大眾化的基本前提,這一品格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之所以創立馬克思主義學說,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放全人類,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秉性。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從商品分析開始,從中發現剩余價值,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也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發展和向更高階段運動變化的規律,從而為全世界無產者和勞苦大眾們尋求解放提供了理論依據。馬克思所揭示的問題本身就是社會勞苦大眾所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具有徹底的大眾屬性。
馬克思主義史無前例地向人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類歷史的創造者,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創造財富和歷史的人何以淪落為赤貧者和歷史的配角?通過提出和解答這個時代課題,馬克思主義催生了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并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從而為勞苦大眾回歸歷史中心、當家作主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也為人類解放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因此,馬克思主義所提出和解答的問題本身就與社會大眾的生存命運聯系在一起。
回顧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謀求解放的歷史,馬克思主義一旦掌握了群眾,轉化為勞苦大眾認識和改造舊中國的理論武器,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的面貌就隨之煥然一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沒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大眾化,就不會有中國人民命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結論深刻地表明,無論是歷史上還是在當下,馬克思主義均具有大眾參與并使之實現目的的大眾化理論品格。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弱化的原因
馬克思主義具有大眾化的鮮明理論特質,然而,馬克思主義傳播在當今出現弱化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關涉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面臨的另一重大問題:如何認識和看待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規律。回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眾化傳播的歷史,我們可以從中獲取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歷史經驗。
在歷史上,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傳播不是單一學科和單一領域的傳播,而是廣泛涉及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目的就是“立體化”宣傳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植根于各個社會學科領域,全面占領主導思想輿論陣地。當年魯迅等左聯作家在1930年開始的“大眾化問題”的三次大討論,內容涉及大眾化的語言、形式、體裁、內容、技術等諸方面,可以說是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下了真功夫。而現在的問題是,除了意識形態部門、高校外,大眾參與相對較少,部分傳播者不注意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國情、黨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研究越來越學院化、學究氣,成為書齋里的學問而不是喚醒大眾的武器,離百姓越來越遠,失去了大眾化的因子。新媒體革命帶來的分眾現象,也影響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
馬克思主義如何為當今大眾所用
受眾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馬克思曾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年版,第17頁)近代中國的志士仁人和勞苦大眾追求民族和自身解放,最需要、最渴求的是一種科學管用的思想武器。當年馬克思主義普及推廣的條件相當艱苦,一方面,讓長期接受封建思想的中國大眾接受馬克思主義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另一方面,面臨著國民黨當局的阻撓、查禁甚至殺頭危險。應當看到,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人們仍然熱衷于普及推廣馬克思主義,受眾的認同和接納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更為關鍵的是,大眾之所以接受,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貼近當時社會所需。
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強調理論、載體、技術多,而相對忽視主體對象的所思、所想、所需。當年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時,專家學者與大眾站在一起,考慮更多的是大眾怎樣能接受,把高深的理論轉化為通俗化的表達,贏得了大眾。大眾化的工作重心是以大眾作為主體對象,理論必須能直接回應大眾需求。因此,大眾化的基本前提是將大眾放在首位。“通俗化”是馬克思主義與大眾實現有效溝通的一座橋梁,只有通過“通俗化”這座橋梁,大眾才能走近馬克思主義,從而接受認同馬克思主義。
在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更好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大眾屬性、傳播規律和受眾特征。只有這三個問題得到比較好的解決,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才能有新的根本性突破。
(作者單位:上海社科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