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問題,或者說資源問題,實質上就是社會生產力的問題。作為“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第一源泉的自然界”(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本身即是生產力的組成部分和基礎。生產系統被破壞,就意味著生產力的主要部分被破壞。盡管在這破壞過程中,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間內促進生產力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增長,但竭澤而漁終究是不能長久的。經過資本主義幾百年的發展,尤其是二戰以后的惡性發展,其破壞生產力的后果越來越顯現出來了,它必然要導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激烈對抗。
以前常說,生產力就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似乎造成了一種自然界并不包含在生產力之中的誤解。其實,“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同上),正是勞動者和整個自然界(以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形式),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因此,不能脫離生產力這一范疇來談生態系統,也不能脫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談人和生態系統的關系。單獨把生態系統被破壞作為一個所謂全人類的問題提出來,只是在生態問題,或者資源問題上兜圈子,是解決不了這一問題的。
資產階級學者這樣做,為的是避開社會制度、社會形態問題,用一種超階級的生態危機、資源危機來掩人耳目,對此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共產主義,本身就包含著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系統問題的一切前提,或者說,解決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它們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題中應有之義。
之所以不能脫離生產方式這一范疇來談生態系統,還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一個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共同構成生產方式,而生產關系的首要因素生產資料所有制,又規定了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源泉的自然界歸誰所有。馬克思說:“只有一個人一開始就以所有者的身分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作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同上)這就明確地提出了自然界的歸屬問題。
表面上,自然界是屬于全人類的,實際上,在階級社會里,草原耕地、山川河流、礦藏資源,都是物有其主的,甚至陽光、空氣和水,也都越來越具有了商品的屬性。比如商品房的朝陽或朝陰,就有價格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一種變相的“陽光費”。照現實的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下去,這些自然界的產物離徹底商品化就不遠了。
所以,生態系統問題首先是一個生產力問題、生產方式問題,而歸根到底是一個社會制度問題、社會形態問題。正因為這樣,我們就不能單純認為生態系統被破壞是一個全人類的問題,而應該首先看到它是一個剝削制度造成的問題;也不能跟著那種鼓吹所謂“生態文明”、“低碳生活”、“綠色環境”至上的論調走。
如果說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也應該重視生態問題、資源問題,那也不是為了自己當前的利益(在目前的情況下是得不到任何利益的,反而只能增加資產階級的利益),而是為了自己以及全人類將來的、長遠的利益,也就是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制度下的根本利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