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以及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三大歷史坐標”上所留下的重要貢獻與深刻印痕,使得關于毛澤東的認識與評價問題明顯區別于單純歷史人物。歪曲、丑化毛澤東以達到否定的目的,業已成為特定意識形態訴求與政治偏向的固定化路徑。只不過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毛澤東時代的漸行漸遠以及普通民眾理性水平的不斷提升,科學認識毛澤東已然具備了客觀的有效性空間。
在這一理性復歸的時代,過去從生平軼事、道德謾罵與情感宣泄等感性層面進行否定性操作的伎倆逐步喪失了市場。于是,一些人開始從所謂純粹學術探討出發,對毛澤東思想展開了“理論性”批判。其中,作為毛澤東思想重要理論根基的《實踐論》與《矛盾論》(以下簡稱“兩論”)不可避免地成為被集中進攻的“堡壘”。
從上世紀西方保守主義陣營關于“兩論”抄襲的“初級版”攻擊,到前些年國內一些人在此問題上的“冷飯熱炒”,再到最近關于“兩論”是毛澤東晚年錯誤根源的“升級版”攻擊,在否定毛澤東的所謂“學術研究路徑”中可謂呈現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景象。但是,上述理論判斷無論是從政治立場還是研究路徑上而言,都具有非歷史主義的重大理論缺陷。“兩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并在當下仍然具有指導現實實踐的方法論意義。
毛澤東首先是作為一位職業革命家而“出場”的,延安時期“兩論”的寫作,與單純在書齋中從事純粹哲學研究的工作并不相同,它是為了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高度對中國革命所積累的大量豐富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化、系統化的理論總結,以利于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因此,可以說,“兩論”的創造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意義。
“兩論”通過對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總結,其目的不外是肅清黨內以教條主義為代表的主觀主義錯誤思想對革命運動的干擾,以期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確立一條科學路徑——實事求是。因此,實踐首要的觀點自然成為“兩論”(尤其是《實踐論》)的核心。當然,毛澤東強調實踐第一、感性經驗優先,并非如某些學者所言是拋棄人類一切知識文明的狹隘主義并最終導致晚年“反智主義”的錯誤,其主要反對的是黨內存在的脫離中國革命具體實際、唯書本馬首是瞻、整天進行高談闊論的教條主義傾向。毛澤東并非反對在一般意義上知識、書本與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而是反對脫離中國實際的本本主義,他強調的是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體指導實踐運動的開展。從毛澤東強調感性經驗、強調實踐的基始性作用出發,對他冠以忽視理論、陷入狹隘經驗主義的“帽子”,完全是不顧史實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及其特質的非歷史主義歪曲。
“兩論”的科學性并非由毛澤東本人自封,也不是某個集團通過特殊力量強加的。理論體系的科學與否,歸根結底由實踐活動所證明,即由理論的實踐有效性所內在賦予。那么,作為中國革命經驗總結之理論形態的“兩論”,其科學與否的判斷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中國近代以來革命斗爭史的跌宕起伏、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運動的曲折發展及其最終勝利,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兩論”的內在科學性。在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背景下,“兩論”中規定的基本原理從方法論層面而言,不但沒有過時,而且還將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有人將毛澤東晚年錯誤歸咎于“兩論”,認為“兩論”是正確與錯誤思想的“合體”,甚至錯誤成分占據主流,并據此以“分割操作法”認為正確成分保證毛澤東革命戰爭時期的成功、錯誤成分導致晚年的失誤。這種理論存在邏輯層面的重大缺陷,在本質上陷入了“還原主義”思維方式的窠臼,是線性思維發展觀的體現。這種“還原主義”思維在以往攻擊、否定毛澤東的傳統路徑中并不鮮見。例如,西方學者運用心理分析范式研究毛澤東尤其是其晚年錯誤,并將其無限還原為早期的情感經歷及其所形塑的性格命運等感性因素,等等。認為“兩論”中過分強調階級分析方法是毛澤東晚年走向階級斗爭擴大化失誤根源的理論判斷,一方面歪曲了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特殊規定性——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呈現明朗化趨勢下的理論必然性和“兩論”寫作的具體歷史情境——中國近現代革命斗爭具體發展過程內在決定了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遮蔽了毛澤東晚年在主觀心理上過分依賴革命戰爭年代經驗,以及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面臨挫折的大背景下對國際形勢錯誤判斷等客觀因素相互交織導致階級斗爭擴大化的深刻原因。
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分析與認識,不能脫離歷史發展的具體情境,必須堅持歷史主義的實事求是原則。毛澤東晚年失誤不是由所謂“兩論”中存在的“理論缺陷”造成的,恰恰相反,正是毛澤東晚年的失誤證明了“兩論”基本原理的科學性與真理性。從這一點來說,將錯誤簡單歸結為“兩論”的“還原主義”方法,不過是缺乏深刻思考的“懶漢”行為而已。
(作者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