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以金融資本全球化為基礎,但它是后者的高級階段。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社會、政治與法律現象;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不僅可能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且會對各國金融主權產生重大影響。如何充分利用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同時維護金融主權,并正確應對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可能導致的金融危機,是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
作為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金融資本主義是金融資本主導社會政治經濟,通過金融系統進行的貨幣財富積累凌駕于產品生產過程之上的一種經濟制度。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新舊凱恩斯學說的批判以及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導致以“三化”(私有化、市場化與自由化)為其核心主張的新自由主義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學理論,而以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金融資本主義則成為全球社會與經濟形態的主宰力量。
金融資本的擴張導致的2008年金融危機給全球造成重大損失。其后,美國通過《多德-弗蘭克法案》,對金融資本的擴張進行遏制;巴塞爾委員會也通過《巴塞爾資本協議Ⅲ》,強化對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的約束。然而,促使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的根源仍然存在。因此,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主義的再次崛起,以及它們在全球范圍的再次擴張都是意料之中的。
20世紀后半期以來,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不僅影響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形成,也影響著全球經濟的安全,并對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主權構成了挑戰。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分析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表現與實質,探討在未來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主義在全球重新崛起的環境下,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應對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所造成的影響。
一、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高級階段
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以經濟全球化與金融資本的全球化為基礎,但它是在后二者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20世紀后半期的一個顯著且具有深遠影響的經濟現象。對于什么是經濟全球化,有多種不同的定義。例如,蘇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布哈林認為,經濟全球化不過是資本主義內部矛盾在外部的延伸,也是資本主義對弱小國家進行掠奪的工具。從經濟角度看,在最基本的層面上,經濟全球化就是國內與國際市場的一體化,地理距離與民族國家的邊界不再成為商品、服務、資本與勞動交換的障礙。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金融業在一國經濟中處于核心地位,金融業的安全決定著經濟的安全。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各國對資本的自由流動實施嚴格的管制。20世紀后半期,各國開始放松對資本流動的限制,金融全球化的趨勢才得以出現。因此,金融全球化也可以認為是經濟全球化的高級階段。金融全球化是指作為一個產業,金融業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國的資源,開發金融產品與提供金融服務,以滿足全球各國消費者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有人認為,狹義的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資產收益率在全球均等化的過程。因此,金融全球化與非金融產業的全球化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金融全球化具體表現為資本流動的全球化、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全球化與金融活動的全球化。
隨著金融全球化,金融資本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資本”是指歸銀行支配并由產業資本家使用的資本。但是,20世紀后半期以來,隨著“影子銀行”的巨大發展,“影子銀行”在信貸市場中的重要性已經超過傳統的商業銀行。無論總量上,還是創造財富的能力上,或者對金融系統安全性的影響上,“影子銀行”所支配的金融資本的重要性已經不容忽視。金融資本的全球化是指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通過金融系統內部,追逐高額利潤,進行貨幣財富的積累。金融資本的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的高級發展階段;而且,由于金融資本的投機特征,金融資本全球化對全球金融經濟系統安全構成的威脅也日益明顯。
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是指金融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在全球范圍的擴張。在金融資本主義制度下,金融資本主導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并影響社會、政治與法律,通過金融系統進行的貨幣財富的積累凌駕于產品生產過程之上。伴隨金融資本主義而來的不僅是新的經濟活動和新財富,而且出現了新的社會、政治與法律現象。
雖然金融全球化、金融資本全球化都會對各國的政治法律與社會產生影響,但金融全球化、金融資本全球化本身可以認為是一個相對純粹的經濟現象。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社會、政治與法律現象。因此,雖然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以金融全球化與金融資本全球化這兩者為基礎,但它是兩者的更高級階段。
二、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表現
20世紀后期,金融資本主義在美國興起,隨后迅速在全球擴張。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表現在以下方面。
1.金融資本活動的全球化
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追逐利潤的活動。例如,私募股權基金與對沖基金是比較典型的金融資本,雖然它們也可能進入實體經濟的某一產業領域,并在其中停留一段時間,但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金融系統進行貨幣財富的積累。傳統上,企業的收購與兼并主要是由產業資本進行的,并非金融資本主導的領域。但是,20世紀后半期,隨著金融資本主義的興起,私募股權基金與對沖基金開始參與跨國并購活動,而且它們參與的跨國并購交易在全球跨國并購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從1987年-2009年間私募股權基金與對沖基金完成的跨國并購占全球跨國并購總量的比例看,1993年,私募股權基金與對沖基金參與完成的跨國并購的金額占全球跨國并購金額的比例高達36.7%;雖然隨后的數年中,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2009年又恢復到31%。
2.金融機構全球化,出現全球性“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全球化,金融機構出現全球化趨勢。跨國金融機構不僅數量在增加,其規模也越來越大。進入21世紀,這些跨國金融機構仍然在擴張。表1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前5個、10個與50個跨國金融機構在2005年-2008年的擴張情況。例如,2005年,全球最大的50家跨國金融機構平均在27.7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每家平均有228.3個海外分支機構;到2008年,這50家跨國金融機構平均在29.1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平均有263.5個海外分支機構。
表1 跨國金融機構的跨國經營狀況
海外國家數量(單位:個) 海外分支機構數量(單位:個)
2005年 2006年 2008年 2005年 2006年 2008年
前5大金融機構 51.2 52.2 54.0 527.8 585.0 612.6
前10大金融機構 46.5 46.2 46.5 565.3 519.0 573.9
前50大金融機構 27.7 27.6 29.1 228.3 250.0 263.5
金融資本主義興起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金融機構的“大到不能倒”問題,即金融機構規模過大,且彼此之間密切相連,它們的倒閉會給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經濟造成災難。因此,在這些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時,政府必須進行救援,以防止它們倒閉。2011年11月4日,金融穩定理事會確定了29個全球性的“系統性重要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認為,因為其規模之大,作用之重要,這29家銀行中任何一家的倒閉都可能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3.國際金融資本具有明顯的“游資”特征
中美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前首席經濟學家托馬斯•帕利認為,21世紀的金融資本主義是“賭場資本主義”,即在這一形式的資本主義下,投機取代投資成為創造財富、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
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自由流動。其中,大量的國際金融資本具有明顯的“游資”投機特征。國際“游資”就是為追求高額投機利潤而在全球金融市場中頻繁流動、積聚和炒作的短期資金。它們不會投入或者約定投入確定的產業領域,而是處于游動狀態,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短期獲利的機會。表2是1980年-2012年間全球跨國資金的流動狀況。其中,各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流量遠遠低于各年跨國流動的資金量,高出外國直接投資(FDI)的這部分資金(全球跨國資金與全球FDI的差額)基本上可以歸于“游資”之列。除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8年外,其他年份中,全球FDI金額與跨國流動的資金量之間都存在巨大的差額。2007年差額高達9.33萬億美元。這意味著每年都有巨額國際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尋求短期利潤。
表2 國際“游資”:1980年-2012年(單位:萬億美元)
全球跨國資金 全球FDI 國際“游資”
1980年 0.05 0.05 0.45
1990年 1.00 0.20 0.80
2000年 4.90 1.32 3.58
2007年 11.80 2.47 9.33
2008年 2.20 2.20 0.00
2009年 1.70 1.15 0.55
2010年 6.10 1.35 4.75
2011年 5.30 1.65 3.65
2012年 4.60 1.36 3.24
據IMF的數據,1997年,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流動的短期銀行貸款和其他短期證券至少有7.2萬億美元,約等于全球總產出的20%。這些短期資金中的很大部分無疑是國際“游資”。另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估計,1997年,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每天約有1200億美元的外匯交易,但其中僅有15%用于具有實質性交易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支付,其余的85%則用于國際金融投機。
4.“歷史的終結”思潮的盛行
作為一種思潮,“歷史的終結”觀認為,某種特殊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制度的出現將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終點,也將是人類政治、經濟與社會組織的終極形式。伴隨金融資本主義的興起及其全球化,與金融資本主義相適應的“歷史的終結”思潮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并盛行于全球。
在政治上,“歷史的終結”觀認為,隨著其他各種政治制度的失敗,西方的自由主義民主制度將是人類政府的終極形態。這一主張的代表性作品、美國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所著《歷史的終結與最后一人》不僅成為國際性暢銷書,而且成為政治學者的必讀書之一。在經濟上,將“三化”作為一切經濟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成為占壓倒優勢的經濟思潮,并通過IMF以“華盛頓共識”的形式在全球范圍加以推行。在社會思想上,“歷史的終結”觀認為“世界是平的”,即信息技術等科技進步導致的全球化消除了阻礙競爭的一切障礙,讓所有的競爭對手都擁有了平等的競爭機會;在國際事務中,政治越來越不重要,而經濟則越來越重要。
三、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本質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與政治學家伊曼紐爾•華勒斯坦認為,本質上,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不過是國內資本主義在外部的延伸。作為一種經濟現象,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就是財富創造方式的趨同化;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也是一種社會、政治與法律現象,即社會經濟制度的趨同化。
1.財富創造方式的趨同化
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首先是財富創造方式的趨同過程,即在全球范圍內,通過金融系統進行貨幣財富的積累取代產品的生產與服務的提供,成為日益重要的財富創造方式。這種趨勢在全球范圍體現出來。
根據歐盟的統計,歐盟27國金融與保險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1年的6.3%上升到2006年的7.5%。其中,在盧森堡,該比例高達34.5%。在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金融資本及其擴張的特征在很多方面體現出來。例如,金融業增加值占中國GDP的比重在迅速上升。從1978年到2011年,中國金融業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GDP增長速度。在此期間,中國GDP總量增長了128倍,而金融業增加值則增加了365倍。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總量的比重從1.87%增長到了5.28%。1989年-1990年間,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總量的比重達到5.5%,非常接近于當年美國的5.8%。
2.社會經濟制度的趨同化
在財富創造方式的趨同過程中,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制度與經濟政策,甚至政治與社會制度、思想觀念也出現趨同的趨勢。
在西方世界內部,各式資本主義趨同于以自由主義與金融資本主導政治經濟與社會為特征的英美式資本主義。重視“利害相關者”利益的保護與以產品生產為創造財富主要方式的德國式資本主義逐漸趨同于“股東利益至上”、以金融活動為創造財富主要方式的英美式資本主義。在20世紀后半期英美式金融資本主義強大的財富創造力面前,以瑞典為代表的北歐福利資本主義也失去了光彩。
四、應對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影響
全球化是20世紀后半期的一個顯著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現象。對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一些人相信,經濟全球化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促進力量,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經濟全球化將導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并嚴重威脅全球經濟體系的安全。客觀地看,經濟全球化既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利用外資和國際市場以促進經濟增長的機遇,也給所有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風險和負面影響。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內容,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在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提高全球生活水平方面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濟與金融全球化在這方面的積極作用尤其明顯。另一方面,它不僅已經影響到現代國際經濟關系與國際經濟穩定,而且已經影響到主權國家的金融主權,進而影響主權國家的金融與經濟安全。
因此,在充分利用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同時,如何有效維護國內經濟與金融的安全,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
1.如何利用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促進國內經濟增長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隨著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資本將從資本充足的發達國家流向資本匱乏的發展中國家,這將有利于增進雙方的福利。但是,首先,歷史表明,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這種福利的增進并非自動的、無條件可以實現的。其次,有研究表明,雖然在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一些發展中國家得以成功進入發達國家俱樂部,但隨后又因為經濟增長速度的漸緩而退出發達國家行列。
在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過程中,經濟上的對外開放并不能確保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經濟實現高速增長。同時,有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利用金融全球化的契機,促進國內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取決于發展中國家以下五個方面的自身條件:一是國內金融發展水平,二是國內政治經濟制度的質量,三是國內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的質量,四是內部治理水平,五是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的一體化程度。因此,為了充分利用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契機,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應該健全政治經濟制度,提高國內法治水平,并采取措施促進國內金融業的發展。
2.如何防止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對國家金融主權的削弱
金融主權就是在一切對內對外金融事務上,主權國家享有獨立自主、至高無上的各種權利,即對國內外所有金融事務的決斷權與控制權。金融主權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主權身份、主權權威與主權能力。
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對金融主權的影響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削弱主權國家的金融主權權威,特別是削弱了金融監管權;二是削弱金融主權能力,特別是削弱了制定并實施有效貨幣政策的能力;三是增加主權國家實施獨立金融政策的成本。由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金融發展水平、國際金融組織中地位等各方面存在嚴重的不對等,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金融主權的影響更為嚴重。
金融資本及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影響金融主權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蒙代爾三角”。“蒙代爾三角”就是在國際金融資本自由流動的環境下,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在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環境下,資本的自由流動削弱了各國中央銀行對國內通貨膨脹的控制能力,從而挫敗中央銀行穩定幣值的貨幣政策目標。
在資本密集型的現代經濟中,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維護金融主權對于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與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發展中國家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國內金融發展水平,健全國內金融體系,并提高國內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在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過程中,有效維護金融主權,保證國內經濟的穩定發展。
3.如何應對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導致的金融危機
有西方學者認為,金融資本主義及其在全球的擴張并非20世紀后半期才出現的新發展,而是一個長期存在并一再出現的現象,只要商業資本主義或者工業資本主義擴張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成為金融資本主義。20世紀20年代,以J.P.摩根為代表的“貨幣托拉斯”就是金融資本主義。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30年金融業的膨脹不過是金融資本主義的再次崛起。
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很可能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1929年“大蕭條”是20世紀20年代金融資本主義擴張的結果,而2008年金融危機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再次崛起的結果。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可以在兩方面導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一方面,金融資本主義在國內的擴張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另一方面,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導致各國金融市場高度一體化,各國經濟金融體制與金融政策高度趨同,這成為金融危機一旦爆發,就得以迅速在全球蔓延的關鍵因素。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通過《多德-弗蘭克法案》對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主義的擴張進行遏制;巴塞爾委員會也通過《巴塞爾資本協議III》,強化對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的約束。然而,促使金融資本與金融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的根源仍然存在。因此,在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再次興起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如何解決未來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對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國內經濟金融安全所構成的威脅是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解決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