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曾指出:“西方國家的一些人,總想把他們那套民主制度強加給我們,總想讓我們實行西方式的民主。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同西方國家一直在進行尖銳的斗爭。西方敵對勢力打所謂的‘民主’牌,實質就是要實現他們‘西化’、‘分化’中國的政治圖謀。我們千萬不能上這個當”,“搞西方的那一套三權鼎立、多黨競選,肯定會天下大亂。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頭腦一定要清醒。”
原題:圍繞憲政問題的爭論
在我國,憲政思潮在本世紀初逐漸興起。分析近年來圍繞憲政問題的有關爭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被稱為西方憲政觀。認為西方憲政是“普世價值”,只有實行憲政,才有民主和自由,憲政民主是中國的唯一出路。強調社會主義制度只能導致集權、專制,必須對中國的國體和政體進行整體憲政改造,促進中國實現憲政轉型。他們被理論界稱為“激進憲政派”。他們也批評“社會主義”加“憲政”的觀點,認同“憲政關鍵元素只屬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無法兼容”,認為主張“社會主義憲政”者顯然是基于中國現有政治格局的一個妥協思路,可以理解,但太天真,社會主義與憲政是“水和火的擁抱”,根本無法兼容。顯然,這種觀點集中到一點,就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第二種觀點,被稱為“偽社會主義憲政觀”。認為只有實行憲政,才有民主和自由,但認為直接提西方憲政,不易被當政者接受,因此主張“漸進”改革,先提“社會主義憲政”或“憲政社會主義”等概念,引導當局逐漸走入西方憲政的軌道。他們認為,“通過激進手段(諸如推翻黨的領導、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方式)來實現憲政是不可行的,要在中國實現憲政,只能通過和平演變的方式,一步一步進行”。持這種觀點者往往聲稱,依憲執政就是憲政,要“維護憲法尊嚴”、“堅決履行憲法”,但同時提出,我國憲法中的許多內容與憲政精神不符,必須修憲。因此,持這種觀點者,被理論界稱為“漸進憲政派”,是“穿著社會主義‘馬甲’的西方憲政派”。
第三種觀點,被稱為“真誠的社會主義憲政觀”。他們也主張我國應實行“社會主義憲政”,認為既然可以有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人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么也可以提“社會主義憲政”;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中國奇跡”,也可以通過建立社會主義憲政,為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做出貢獻。同時認為“社會主義憲政”的提法,既可以抵御對我國“有憲法無憲政”的指責,又方便國際性學術交流、對話,等等。持這種觀點者細分起來又有多種情形,但總起來說,他們是想沿用和重新解釋“憲政”,認為突出“憲政”可以更好地貫徹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方略。
由于圍繞憲政問題的爭論牽涉到各種立場的各種觀點,不少問題混淆在一起,加上憲政問題以及相關概念的復雜性和模糊性,使得不少人對關于憲政問題本質的爭論表示不理解。一些人認為,憲政就是限制政府的權力,實行憲政可以實現對權力的有效制約、監督和制衡,為什么要反對呢?有的人則認為,憲政就是依憲執政,不同意憲政不就是要否定依憲執政嗎?還有的人認為,憲政問題就是要解決“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這有什么不好呢?等等。
必須指出的是,長期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這些原則是明明白白和堅定不移的。可以明確地說,在今天的中國,誰想否定這些原則,誰想走否定法治的回頭路,無異于癡人說夢。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就實行了人民民主制度,在這個國體和政體框架內,1954年即制定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除了在少數不正常的時期外,憲法的修訂和實施,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在人民民主制度內,憲法的地位和作用是確定無疑的: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而“憲政”作為一個特定概念,其本質內涵在西方國家是有共識的。用憲政替代人民民主,如果是為了提升現行憲法的地位和作用,那可能得到的是相反的結局。因為改用爭議很大的“憲政”概念體系取代人民民主概念體系,容易使黨和人民實踐多年、在理論上經過反復論證、在實踐上已取得豐富經驗、在語言表述上十分明確又為干部群眾所熟知的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制度,產生嚴重歧義和混亂,造成對堅持人民民主制度的動搖,造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自信,反而不利于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如果說是為了樹立在國際上的“民主國家”的“名聲”,那只能是一廂情愿,因為只要不改變我國憲法的核心原則,不按照西方憲政的模式來改造人民民主制度,他們就決不會承認我們實行的是“憲政民主”。
在有關憲政問題的爭論上,確實有不少同志是出于對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考慮,他們的基本政治立場是不用懷疑的。但必須看到,海內外遙相呼應的一些人,他們在談論憲政問題時,明里暗里打出的早已是西方憲政的旗幟,從他們炮制的以顛覆我國憲法制度為宗旨的憲章宣言中,從他們設定的走向“憲政”的路線圖中,哪里還能認為他們只是沿用了一個“中性”概念?哪里還能認為他們只是在進行正常的學術討論?相反,他們是利用憲政概念的復雜性和模糊性,把憲政問題作為他們夢想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矛頭直指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這些人的政治目的,難道不應該洞若觀火嗎?對在中國要不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要不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這樣的重大原則問題上,難道不應該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嗎?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近代以來,中國曾面臨三種政治發展道路方案的抉擇。第一種方案:是由北洋軍閥再到國民黨統治集團主張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使中國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這一方案,也宣稱要實現“憲政”,結果實行的是獨裁。第二種方案:是由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即人民民主的國家,使中國走社會主義人民民主道路。第三種方案:是由某些中間黨派的領袖人物和中間人士主張的建立一個效仿西方的資產階級憲政共和國,使中國走獨立地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歷史和人民對這三種方案作出了莊嚴的選擇。第一種方案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其代表者的反動統治被中國人民推翻了。第二種方案,即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方案,逐步地贏得了全國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的擁護。第三種方案,曾經被稱為“第三條道路”,也沒有得到中國人民的贊同,就是原先持有這種主張的人,除極少數走向反動陣營以外,絕大多數也認識到這種主張不具備現實可行性,并在實際斗爭中站到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大眾一邊。
當前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經過長期勠力同心、接力奮斗、逐步建立和形成的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把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政治邏輯和新時代條件下的現實政治基礎熔鑄為一爐,把五千年中華文明中的政治精華和一切人類文明中的優秀政治文明成果熔鑄為一爐,把科學社會主義的政治理論原則和廣泛的社會共識熔鑄為一爐,能夠充分體現我國社會的根本性質和國情,能夠發揚最廣泛的人民民主,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國建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是由于有了人民民主制度這一根本政治保證,才取得了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上都堪稱奇跡的巨大成就。
人民民主制度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又取得了如此了不起的成就,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堅持和完善這個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弦易轍效仿西方憲政模式。要認真地想一想,為什么在“憲政”、“民主”等問題上,西方一些人對中國如此“熱心”和“關照”。江澤民同志曾指出:“西方國家的一些人,總想把他們那套民主制度強加給我們,總想讓我們實行西方式的民主。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同西方國家一直在進行尖銳的斗爭。西方敵對勢力打所謂的‘民主’牌,實質就是要實現他們‘西化’、‘分化’中國的政治圖謀。我們千萬不能上這個當”,“搞西方的那一套三權鼎立、多黨競選,肯定會天下大亂。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頭腦一定要清醒。”
當年蘇共演變和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環節,正是在“憲政”方案的誘導下,從蘇聯憲法中取消了堅持蘇共領導地位的“第六條”,從而使得在蘇聯搞多黨制合法化,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反成了“違憲”。近年來,西方民主被移植到非西方國家和地區后,造成了多少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分裂、族群對立、政治紛爭、政局動蕩等嚴重后果,這些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值得人們反思。
從當前一些公開發表的文章可以看出,一些人為了在中國推行西方憲政,可謂用心很深,用功很勤。有當事人撰文披露:憲政話語在中國炒熱的最初源頭可溯及上世紀90年代初,國外有團體決定支持一批游離于體制外的自由職業者及中國一些大學、研究機構的自由派知識分子,他們擬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包括憲政研究骨干隊伍的培訓、當代世界各國憲政史資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當代中國憲政問題的研究等,而且“操作層面”的問題也盡量考慮到了。這樣的“計劃”,顯然有戰略上和策略上周到細致的考量。
以復雜和模糊的概念對一些政治問題進行學術理論包裝后再行推銷,是一些勢力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基本手段。對這樣的政治戰略和策略,我們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而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一定不能妄自菲薄、舍本逐末、自毀根基,就是一定要堅守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信念、堅定自己的信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