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評伯恩施坦修正主義路線的形成及其教訓——對伯恩施坦在恩格斯逝世后發表在《新時代》上的幾篇文章的探討

陳學明 朱南松 · 2014-05-06 ·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內容摘要:伯恩施坦明確地說他的宗旨是要“弄清楚哪些方面馬克思仍然是正確的和哪些方面他是不正確的”。伯恩施坦以此為宗旨,但最后的結果卻是非但沒有正確地做出評判,反而傷害了馬克思主義。為了避免重蹈伯恩施坦的覆轍,我們必須吸取應有的教訓:其一,必須明確馬克思主義在總體上是不是已經被時代所超越。倘若認為在總體上已過時,那么必然會像伯恩施坦那樣最后淪為馬克思主義的否定者。其二,必須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有一個正確的把握。千萬不能像伯恩施坦那樣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制造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以及馬克思早期思想與晚期思想的對立。其三,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評判標準,而正確的評判標準來自于評判者所持的立場。伯恩施坦之所以最后走上了修正主義道路,正在于他實際上已離開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其四,決不能像伯恩施坦那樣把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憎恨變成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憎恨。

  關 鍵 詞:馬克思;馬克思主義;伯恩施坦;修正主義

  作者簡介:陳學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朱南松,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第二國際內部首先起來向馬克思主義發難并隨后成為批評和修正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的就是愛德華·伯恩施坦(1850—1932)。伯恩施坦盡管早年就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但他的社會民主主義傾向十分鮮明。例如,他曾經提出“合并就是一切”,要黨放棄原則,向拉薩爾派妥協,并對杜林的思想表示贊賞。他還曾經和赫伯格、施拉姆組成所謂“蘇黎世三人集團”,宣揚“走合作的即改良的道路”。當在倫敦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了解到了“三人集團”的活動后,馬上發表“公開信”對其提出了措辭極其激烈的批評。但就是這樣一個伯恩施坦,在黨內的地位卻不斷上升,在由恩格斯直接領導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內擔任了長達10年之久的該黨機關刊物《社會民主黨人報》的主編,贏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聲譽。他還被恩格斯指定為“遺囑執行人”。也就是這樣一個伯恩施坦,恩格斯剛逝世馬上就跳出來,以最公開和最完整的形式提出要修正馬克思主義理論。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伯恩施坦的這一段歷史?伯恩施坦自己聲明,他在恩格斯逝世以后的所作所為并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突然發生變化的”,“這次脫毛是很長時期發展的結果”(《社會主義思想史文選:伯恩施坦卷》第109—110頁,本書即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凡引此書,只注頁碼)。把伯恩施坦在恩格斯逝世以后馬上跳出來向馬克思主義發難與挑戰看成是他的突然的沖動確實很難自圓其說,而伯恩施坦強調這并不是自己心血來潮而是講了實話。但是如果人們接受了伯恩施坦的這一說法,那么圍繞著恩格斯與伯恩施坦的關系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需要搞清楚,即,既然伯恩施坦在事實上一直堅守自己的立場,那么恩格斯在去世前幾年為什么如此的信任伯恩施坦?兩個人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里可供參考的答案只有兩種。其一,伯恩施坦的立場沒有變化,但馬克思、特別是恩格斯的觀點在后期卻有了改變,正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恩格斯在晚年放棄了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從科學社會主義者變成了社會民主主義者,這就使得恩格斯的觀點與伯恩施坦的立場一致起來。伯恩施坦本人曾經指責他人“無視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對于他們的前期著作所做的更正”(第22頁),在他看來,他與其他人的區別之處在于他正視了這種“更正”。如果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更正”,那么伯恩施坦追隨對前期理論做出了“更正”以后的恩格斯以及“更正”以后的恩格斯信任伯恩施坦就變成了非常自然的事。恩格斯逝世以后,伯恩施坦出于對新形勢的判斷,全面、公開地用社會民主主義來替代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也不能說是對恩格斯的反叛,在一定意義上還可以說,這是在執行恩格斯的“遺囑”。其二,盡管伯恩施坦事實上并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但他一度把自己的觀點隱藏起來了,起碼有所收斂。1880年,當“三人集團”的活動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痛斥以后,他在倍倍爾的陪同下,專程來到倫敦向馬克思和恩格斯認錯,獲得了馬克思、特別是恩格斯的諒解,后來甚至得到了恩格斯的賞識。而當恩格斯逝世,伯恩施坦自認為從此可以不受這位導師的監督了,把自己的觀點公開亮出來的機會來到了。事實上,認為恩格斯后期放棄了共產主義理想而成了一個社會民主主義者是站不住腳的。馬克思、特別是恩格斯確實在后期曾對自己以前的理論做出了新的發展,乃至有所修正,但這絕不是從共產主義者變成社會民主主義者的修正。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仍然堅守自己作為無產階級導師、共產主義者的基本立場,他們從未“拿原則做交易”。恩格斯即使在晚年給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寫稿,也“處處不把自己稱作社會民主主義者,而稱作共產主義者”。正因為如此,可以斷定上述第一個答案是錯誤的。而第二個答案,即認為是伯恩施坦采取了欺騙的手段才取得了恩格斯的信任,才使自己在社會民主黨內的地位得以不斷上升,則是正確的。那么,當我們明確了這一點以后,我們對伯恩施坦的認識和研究是否就可以停留在給他戴上“陰謀家”、“修正主義頭子”的帽子,咒罵他幾聲就了事了呢?肯定不能如此。正如列寧所指出的,19世紀末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出現“不是個別人物的罪孽、過錯和叛變,而是整個歷史時代的社會產物”①。千萬不能把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的公開指責與修正僅僅看成是伯恩施坦的個人行為,而必須聯系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出現的歷史必然性。事實上,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的指責與修正,是與當時資本主義的和平發展和相對繁榮密切相關的。這樣,我們今天在總結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的主題下研究伯恩施坦,應把重心放在探時當時資本主義和平發展和相對繁榮的客觀現實向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什么樣的挑戰,伯恩施坦是如何對這種挑戰做出回答的,他的這種回答為什么會走上從根本上否定和取消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道路,我們從中應當吸取怎樣的教訓。歷史常常會出現驚人相似的一幕。當今資本主義再度處于和平發展與相對繁榮的階段,而當年伯恩施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情景又在我們面前不時地呈現。在這種情況下,運用正確的思路和方法重新研究伯恩施坦是多么具有現實意義!

  人們往往把伯恩施坦于1899年3月發表的《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看做是他修正主義的代表作,從而研究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主要局限于研究這一著作。但實際上,在這一著作發表前幾年,即恩格斯逝世以后的1896年至1898年間,他在當時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上,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推出了一系列文章。正是在這些文章中,他開始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提出質疑,也就是說,開始展開他的修正主義觀點。因此,當今人們研究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路徑,應當從探討這些文章入手。

 

  

  歷史進入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確實呈相對穩定和不斷發展的狀態。在這種狀況下,伯恩施坦要求人們正視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無可非議;即使提出要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崩潰論”,這也不是不可以討論的。問題在于,他借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從根本上否認資本主義矛盾的存在,為資本主義大唱贊歌,要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不要去抵制資本主義統治者把這一制度推及全球的殖民企圖。也就是說,不再與資本主義作對,而是完全“順著資本主義”,這就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風馬牛不相及了。而他的修正主義路線也正是從這里開始的。

  恩格斯逝世以后的第二年,即1896年,在英國倫敦召開了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這一會議所通過的決議對當時的形勢作了如下描述:經濟發展現在已經達到這樣的地步,可能不久就會發生危機。因此,大會要求各國工人學會管理生產,以便作為有階級覺悟的工人能夠為公共福利而接管生產。伯恩施坦對這次代表大會“一股腦兒”地通過這樣的條款十分不滿。在他看來,這里所說的資本主義危機并不是指“現代社會已經屢次遭遇的普通的營業危機”,而是指“真正的、巨大的世界性危機”,不是指“哪幾家資本主義企業的破產,而是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全盤崩潰”。他這樣說道:“按照這種看法,遲早將有一場來勢猛烈、規模巨大的營業危機通過它所造成的貧困激起人們猛烈反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感情,促使人民群眾深信在這種制度統治下不可能為了公共福利來管理現存的生產力,因而針對著這個制度的運動就獲得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它的壓力下,這種制度本身將不可收拾地崩潰。換句話說,這個不可避免的巨大經濟危機將擴展成一個囊括一切的社會危機,結果將是無產階級作為當時唯一自覺的革命階級而掌握政治統治,在這個階級統治下將按社會主義方向實現社會的改造。”(第68頁)

  后來的事實證明,1896年的倫敦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對當時的形勢所作的這種判斷是錯誤的。資本主義巨大經濟危機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囊括一切的社會危機并沒有出現,無產階級也并沒有激發出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強烈感情,無產階級更沒有作為唯一自覺的革命階級掌握了政治統治從而對社會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的改造。既然如此,也就沒有理由指責伯恩施坦對這一會議所通過的決議不滿。

  伯恩施坦認為,這一決議是那些“指望通過較大的總崩潰來徹底實現社會主義,把這種總崩潰看成社會主義最終勝利的基本先決條件的人”炮制出來的。他把這些人稱為“教條的革命主義者”,并認為“教條的革命主義者”與“反動的極端派的教條主義者”一樣保守,兩者都同樣地“死不肯承認違反他們的‘原理’的那些發展”。他強調,社會主義者在制定自己的戰略與策略時必須充分考慮這樣兩個方面的情況:其一是考慮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社會結構和政治形勢的實情;其二是充分考慮人們對這種社會狀況的認識程度。他說:“這兩種因素都在變化著,在討論策略問題時對于這兩方面的變化都要考慮。這話聽起來是老生常談,而且也多半是老生常談,但是實際上我們發覺人們常常無視這一規則。”伯恩施坦憤怒地把這些“教條的革命主義者”比喻為“迷戀革命的唐·吉訶德”,指責這些人“永遠不敢承認在其前提上有任何重大改變”,“膽戰心驚地回避一件事:實事求是地去探究這些事實的真正原因和連帶關系”(第67頁)。既然倫敦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所通過的這一決議是建立在無視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錯誤地估計革命形勢基礎之上的,那么他對做出這一決議的人加以批評,甚至把他們稱為“教條的革命主義者”、“迷戀革命的唐·吉訶德”也未嘗不可。他在對這些人提出批評的基礎上,進而要求人們面對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實事求是地去探討這些事實本身”,“去尋求在當前問題的基礎上推動社會沿著社會主義方向朝前發展的杠桿和著力點”(第66頁),這確實談不上是大謬不然,逾規越矩。

  關鍵在于,他在所謂“面對事實本身”時卻背離了資本主義盡管在當下還在發展,甚至還出現繁榮,但資本主義自身仍然存在著矛盾,從而必然走向滅亡這一事實。他抓住資本主義表面繁榮、暫時發展這一點大做文章,把資本主義的表面繁榮說成是資本主義根本的內在矛盾的消除,把資本主義暫時的發展說成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總趨勢的改變。他指出,在這些“教條的革命主義者”腦海里,當今的資本主義是這個樣子的:企業在逐步集中;為工資而勞動的各階級在增長;這些階級和資本家階級之間的對立以及資本家階級內部的對立在加劇;競爭的強制性在增強;經濟變動對各黨派的政治面貌乃至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影響在擴大。而實際上,上述所有這些現象都沒有出現,這一些僅僅是存在于“教條的革命主義者”腦海中的虛假的幻想。伯恩施坦力圖通過列舉事實來說明這一點。他所看到的事實是:“第一,現代社會中營業種類不斷地在增加;第二,今天的工業界的適應能力和活動性正在增長。”(第74頁)他還提醒人們注意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開始流行信用制度,以及交通在一天天擴展和便利起來。他強調,不能把所有這些變化說成是資本主義的表面現象,它們與生產技術一樣對當代資本主義具有重大的作用,是一些“具有根本意義的經濟因素”(第74頁)。

  那么,這種“根本意義”究竟何在呢?在伯恩施坦看來,就是改變了資本主義的性質。而資本主義性質的改變表明,原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這一“為科學的社會主義這一名稱辯護的紀念性作品”中對資本主義所做出的“預言”與現實“相去甚遠”(第75頁)。只有極個別的事例還能“用科學的方式”證明科學的社會主義,而就資本主義發展的整體而言,已證明不了科學的社會主義。他還這樣說道,本來自己對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會滅亡的預言“抱有一種異教徒式的敬畏”,但是,“在資本財富大幅度增長下的現代信用的靈活性、交通機構的各個部門的完善化、商業統計和情報機構的改進、工業家組織的擴展”,所有這些事實都告訴人們“我們將根本不再遇到一向的那種營業危機,并且必須拋棄一切把它當成巨大社會變革的前導的那種冥想”(第76頁)。他提出,恩格斯曾說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所出現的卡特爾、托拉斯這些因素都包含著“未來的更劇烈得多的危機的胚芽”②,但實際上這些因素的出現意味著資本主義非但不包含著危機,反而已具有“適應能力”,從而不可能再遭遇“像以前的那種普遍危機”(第75頁)。

  伯恩施坦直言不諱地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那種資本主義危機,不要說在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里不可能出現,就是在將來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也不會產生。原因很簡單,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這種資本主義的危機是由其自身的基本矛盾所必然導致的,而既然這種矛盾永久地消失了,由這種矛盾所引起的危機也就永遠不會再糾纏這個社會。他說:“可能有人回答說,我們說到當前社會的崩潰時,所指的不止是一次普遍的并且比以前更加猛烈的營業危機,也就是說是指資本主義制度由于它本身的矛盾而引起的全面崩潰。但是這個觀念是徹頭徹尾模糊不清的觀念。”(第77—78頁)伯恩施坦在這里提出的觀點說明他確實是把對當前資本主義社會出現危機和崩潰的否定,與對整個資本主義矛盾的否定聯系在一起的。他所要否定的不僅是資本主義會面臨崩潰這一當時的社會民主黨所做出的判斷,而且還有資本主義存在著自身不可解決的矛盾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結論。

  基于對資本主義的這一基本認識,伯恩施坦就要求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放棄對這一制度的對立與反抗。他說:“社會民主黨所應當做的,而且今后長期所應當做的,是在政治上把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和訓練他們運用民主,為國內的一切適于提高工人階級和在民主的方向上改造國家制度的改革而斗爭。”(第79—80頁)具體地說,無產階級政黨的任務充其量就是在現行的資本主義體制的范圍內,訓練工人階級如何運用民主。伯恩施坦提出,即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者推行殖民沙文主義,把資本主義制度強加給其他國家和地區,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也不能加以反對而應給予支持。他這樣做時雖然是以“正視現實”為名,然而他實際上是要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引上一條成為資本主義幫兇之路的面目已經一清二楚了。他明確地提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反對殖民沙文主義這一問題上千萬不可以“把任何民族權利的主張和珍視、任何民族意識都不加區別地當成沙文主義而加以摒棄”;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當那些“未開化民族”納入“文明化制度范圍”之時,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應當給予支持而不應加以反抗,反抗是“不合宜的”(第80頁)。他同樣明確地提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擴大市場”的任何企圖都不能做出任何“原則性的反對”,反對是一種“空想”(第80頁)。連資本主義國家向外推行殖民主義,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也不能加以反對而只能當幫兇,伯恩施坦究竟要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引向何處去,這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伯恩施坦在要求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放棄對資本主義的反抗與斗爭之時,還提出了這樣一個“獨特的邏輯”:在當今的形勢下,支持資本主義就是在實現社會主義。他知道面對他對資本主義只能支持而不能加以反抗的主張,人們一定會提出:既然資本主義如此美好,既然人們必須擁護資本主義,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放棄對社會主義的追求?或者說,是不是可以“把社會主義的實現延期到世界的末日”?對此他是這樣回答的:如果人們把社會主義的實現理解為一個在一切方面都嚴格執行共產主義的規則的社會,那么這種社會“相當遙遠”,但假如把社會主義理解成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加以實現的”,那么就可以把現在所做的一切,包括對資本主義的擁護和支持,都當作是“向社會主義的發展”(第79頁)。伯恩施坦在這里提出了這樣一句至理名言:“社會愈富足,社會主義的實現就愈容易而且愈有把握。”(第80頁)也就是說,在伯恩施坦看來,只要社會走向富裕,而不管這種富裕首先是哪些人富裕,不管在少數人富裕的同時多數人是不是仍然生活在相當貧困之中,不管這種富裕是怎么得來的和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不管這種富裕能不能持久和對整個社會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這種富裕就是社會主義。他自詡自己有著一個“堅定的信念”,這就是:“現在這一代人已經會看到許多的社會主義得到實現,即使不是按照專利的形式,但是在實質上畢竟是實現了的。”(第79頁)他的這種所謂的“信念”來自于他對社會主義的特定的理解。他甚至提出社會主義不在于所有制的變化,即不在于實施“國有化”,只要在資本主義體制下有一部好的“工廠法”就是社會主義。他說:“一部好的工廠法可以比一整批工廠的國有化包含更多的社會主義。”(第79頁)他還提出,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社會義務的范圍的不斷擴大,即個人對社會的義務和相應的權利以及社會對個人的責任的不斷擴大,組織成民族或國家的社會對經濟生活的監督權的擴展,市鎮、縣和省內的民主自治的建立以及這些團體的職能的擴大”(第79頁),就是在搞社會主義了,就是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邁進。我們在這里看到,伯恩施坦為了使他這種在“面對事實本身”的幌子下要求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放棄對資本主義的反抗的要求更具有鼓動性和迷惑性,竟然公開曲解社會主義,混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界限。

 

  

  不可否認,在恩格斯逝世以后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民主黨內存在著嚴重的脫離實際、崇尚空談的空想主義傾向,一些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只是滿足于向人們描繪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藍圖,即只是滿足于“替未來社會開菜單”(第18頁),而不是腳踏實地地領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進行現實的斗爭,在這種情況下,伯恩施坦強調要反對空想主義,要社會民主黨回到現實的道路上來,這本來也是天經地義、無可指責的。問題在于,伯恩施坦借口反對空想主義,把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以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目標所進行的一切努力都說成是“空想的”,進而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一目標本身也否定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運動就是一切,而目標是微不足道的”(第79頁),這就說明他已完全與馬克思主義相背離,從反對空想主義走向了反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是他的修正主義路線的集中體現。

  伯恩施坦認為當時社會民主黨內有兩種空想主義者,第一種空想主義者的主要表現是:他們炮制“關于未來的圖畫”,想通過這幅圖畫“向人類說明,如果要使地球充滿完美的幸福,那只能是這個樣子,而不允許有別的樣子,這是為達到所期望的目的的最快最可靠的方案”(第18頁)。從他對這種空想主義者的描述來看,他是把無產階級政黨向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揭示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然性說成是想入非非。實際上,他感到最惱火的是無產階級政黨對未來社會“只能是這個樣子,而不允許有別的樣子”所作的論證。在他看來,未來社會不可能是社會主義的,因而只要有人提出未來社會只能是社會主義的,他就認為這是緣木求魚,癡心妄想。

  伯恩施坦所描述的第二種空想主義者的主要表現是:他們認定“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社會有一個飛躍”,強調“在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的事,一切不過是縫補伎倆和姑息手段,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將帶來的解決辦法,即使不是在旦夕之間,畢竟也是在很短的時期內”。這些人“畫了一條界線:這邊是資本主義社會,那邊是社會主義社會。根本不談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的有系統的工作,人們得過且過,任憑事態驅策”。這些人認為“援引設想得很片面的階級斗爭和經濟發展就一定會幫助他們克服一切理論上的困難”(第18—19頁)。從伯恩施坦對第二種空想主義者的描述來看,他是把一切不順從資本主義、不停留于和不滿足于在資本主義內部作修修補補的工作,把一切劃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界限,把一切對“階級斗爭和經濟的發展”會推動社會的進步的信念,都說成是臨淵羨魚,異想天開。這里特別關鍵的是他以批判空想主義的名義對“階級斗爭和經濟發展”這兩個歷史推動力的否定,以及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界限的否定。

  當人們讀到伯恩施坦的如下言論時確實不會認為他的說法有什么大的過錯:“所謂的‘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的那一天,這并不因為有人用取自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武庫的口號來裝飾它而擺脫空想主義的性質”,“即使是最科學的理論,如果對它的結論做出教條主義的解釋,也會導致空想主義”(第19頁)。問題在于,只是通過引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武庫的口號”來宣傳“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可能帶有一種空想的性質,但能否因此而把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畢生研究所得出的“社會主義最終勝利”這一科學結論本身也說成是一種空想主義呢?另外,對一種科學的理論倘若加以教條主義的解釋,那這種理論即使是“科學的”,也仍然會導致空想主義,但是不是因此而可以懷疑這種科學的理論,甚至可以直接宣布這種科學的理論本身也是空想的呢?顯然伯恩施坦正是這樣做的。要害在于,他在這里并不是在反對空想主義,而是在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他說:“無原則和奢談原則,或者換一種說法,即粗俗的經驗主義和空想的教條主義,在這方面幾乎起著同樣的作用。”(第22頁)伯恩施坦在這里聲言反對空想主義是為了反對奢談原則,實際上他并不是反對“奢談原則”,而是反對馬克思主義原則本身。

  伯恩施坦借助于反對空想主義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是為了推行和實施自己的原則,這就是維護資本主義的原則。這通過他在反對空想主義時竭力鼓吹“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理論可以看出來。他公開指出,“談論社會的長入社會主義,并不是錯誤的”,如果不相信這種“和平的長入”,而硬要用階級斗爭等其他辦法“人為地”使資本主義變為社會主義,那就“叫做加勁地沖回空想主義”(第20頁)。他指出,我們眼前所發生的事實是:生根于工人階級的民主在日益增長地對國家和地方發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種影響越強大,企業領導的原則就越會按照民主的精神加以修改,而有特權的少數人的利益將日益服從公共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就“和平地長入了”社會主義。在伯恩施坦看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只要工人階級用民主對國家和企業產生影響,那么領導企業的資本家就會按照民主的精神來改造企業,與此同時,有特權的資本家的利益也會很自然地服從于公共的利益,而這整個過程就是資本主義“和平長入了”社會主義的過程??戳瞬魇┨沟倪@些議論,人們必然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究竟是伯恩施坦所反對的這些“空想主義者”的所作所為是一種“空想”,還是伯恩施坦自身對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這些設想是一種“空想”?另外,伯恩施坦是不是從反對一種“空想主義”走向了另一種“空想主義”呢?

  說到底,伯恩施坦反對空想主義是為了把社會主義本身說成是一種空想。在他看來,“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學說原來是純粹的空想,這是誰也不否認的”,這就是說,“無論是什么外部的動力促使個人提出社會主義的圖景或學說,促使群眾努力爭取社會主義改造,論據卻總是純粹的空想上的東西”(第87頁)。問題在于,是不是由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社會主義學說從此就結束了這種空想的性質?也就是說,是不是由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社會主義就成了一種科學的、現實的社會主義?他強調,“有許多人會傾向于對這一問題作肯定的回答,而且他們不會因為要提出證據而為難的”(第87—88頁),但是他本人并不這樣認為。他對此做出了自己的論證。

  他認為,縱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可以看出,他們倆確實希望通過把“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后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來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現實和科學。他們倆的許多言論確實是針對各種關于社會主義的空想觀念而發的,即“針對一切從法權觀點或道德觀點推論出社會主義的做法、一切承認永恒的道德根本原則的做法而發的”。那么,他們究竟有沒有成功地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和現實呢?用伯恩施坦的話來說就是:“問題僅僅在于馬克思主義是否把這里顯然要求的事情在實際上也做到了,而且有辦法做到。”(第89頁)當然他所強調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實際上并沒有做到,而且也不可能做到。他認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的仍然是“觀念的力量”。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科學首先要求具有“高度大公無私精神”,但顯然絕對的大公無私“是不可能的事”(第92頁),從而具有這種精神的社會主義,包括科學社會主義在內,也只能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另外,能不能說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至少“無產階級觀念”本身,即關于國家、社會、經濟、歷史的社會主義的見解,是完全不帶空想的呢?根本不是。這些觀念顯然是建立在對已經查明的事實的思想概括之上的推論,“因此勢必要帶有空想的性質”。他還說:“人們是以這種方式來談到‘科學的社會主義’的:仿佛在這方面所說的科學是某種已經十分圓滿的、完成了的東西。但是實際上這個用語所包含的除了限制之外還有一個要求,或者說還連帶著一個要求。每一門科學作為科學,必然是‘不可知論的’;只要一門科學不是像語言學的分支那樣只涉及界限明確的材料,那么這門科學就決不能把它的結果看成最后的。”(第91—92頁)伯恩施坦在這里以科學社會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為借口,來否定其現實性和科學性。

  在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不具有現實性和科學性的各種論證中,最核心的是用無產階級不可能成為社會主義的實際承擔者來說明社會主義本身的虛無縹緲。他指出,馬克思的理論把現代工業中的工人看成社會主義的實際承擔者,從一般歷史的廣義上講,這一點也是無可爭辯的,“然而現實所表現的景象是多么不同啊”。“真正的工人總是需要在一定時間內有一種抽象能力,直到他完全習慣于理論所假定的那種無產者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工人比其他社會階級的人要容易接受這種思想方式,因為這種思想方式正和他的階級地位是相應的”(第93頁),但是這種“真正的工人”在現實資本主義社會中卻找不到。“所以,我們所謂的‘無產階級觀點’對無產階級本身說來首先是一種空論。”(第96頁)關鍵在于,如果工人得到的工資足以使他能夠按照本階級傳統的生活要求過一個適可的生活,這個工資和他的勞動產品的價格成什么比例,他們不會太在意,他們的雇主的財富日益增長在他們看來也是完全合法的。馬克思所說的“剩余勞動”的事實工人是知道的,但他們在原則上不會出現反抗。在這種情況下,工人怎么會產生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的主要承擔者所必須要求的那種革命意識呢?他還竟然這樣說道:“我們就拿‘作為階級組織起來的無產者’來說吧,需要先有多少空想,工人才感覺到自己是無產者啊!”(第102頁)伯恩施坦在這里明確地提出,工人本來不可能成為“組織起來的無產者”,馬克思和恩格斯借助于許多空想,才把他們設想成這樣一種革命者。

  應當說,伯恩施坦上述所有這些用以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仍然是一種空想的臆說的論證并不是什么新鮮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敵人從來就是這樣來攻擊馬克思主義的,伯恩施坦以前的馬克思主義的敵人這樣做過,伯恩施坦以后的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也是如此,只不過由于伯恩施坦是在反對空想主義的名義下進行這種論證的,從而使這種論證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欺騙性。伯恩施坦甚至借助于“常識”來說明出現這種空想的必然性。他指出,把幻想的東西當作現實的東西來對待這種態度,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們早已做過很好的分析。“凡是人全神貫注地從事的事物,即便它只是幻想的事物,而且他自己也知道是想象的,這種事物對他說來仍舊日益獲得現實的性質,直到最后,他的感覺對這種只在想象中是真實的東西和在他身外的現實的東西之間的區別混淆起來,或者甚至后者對于他部分上升成為‘概念’,而前者對于他的感覺和思想卻獲得了現實的一切屬性。”“這種癖性是誰也不能完全擺脫的,而且自以為最能超脫它的人往往最不能擺脫它。”(第84頁)在伯恩施坦看來,在目前的社會主義運動中我們正是遇到了這樣一種情況,社會主義明明只是想象中的事物,那些全神貫注地從事社會主義事業的人,卻使它獲得了“現實的一切屬性”;而在他們身邊正在發生的客觀的現實,他們卻視而不見,他們已分不清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區別了。由于伯恩施坦所說的這種“常識”只是在生活中偶然出現的現象,根本不具有普遍意義,所以伯恩施坦的論證顯得缺乏說服力,沒有力量。

  在伯恩施坦看來,既然社會主義的目標是一種想象出來的東西,所以人們沒有必要以此為目標而展開自己的生命活動。正是基于這一認識,他提出了“運動就是一切,目標是微不足道的”。他說:“我坦白說,我對于人們通常所理解的‘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非常缺乏愛好和興趣。這個目的無論是什么,對我來說都是毫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第79頁)伯恩施對空想主義的反對最后就歸結為這樣一句口號。其實,伯恩施坦在高喊“運動就是一切,目標是微不足道的”之時也是十分虛偽的,因為他實際上反對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運動,并不是像他所說的那樣注重“無目標的運動”,而是走上了以維護資本主義為目標的軌道。

 

  

  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并不是一種凝固、僵化的學說,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需要不斷加以修正和發展,其生命力就在于與時俱進。恩格斯逝世以后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馬克思主義誕生時的19世紀中葉相比,形勢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這種新的形勢,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對馬克思主義原先的一些理論觀點加以檢驗、修正是題中應有之義。伯恩施坦致力于這樣一項工作本來也是順理成章、名垂后世的事。問題在于,伯恩施坦懷著一種與馬克思主義“脫毛”(第110頁),即與馬克思主義相決裂的不正常心態,借助于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檢驗,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瘋狂的攻擊,甚至提出“回到康德去”(第83頁)的口號,企圖用康德的理論取代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當他公然要與馬克思主義對著干時,他的修正主義者的面目也就暴露無遺了,與此相應,當他對馬克思主義加以全面否定時,他的修正主義路線也就系統化了。

  為了弄清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究竟抱著一種什么樣的態度,我們不妨看一看他在1898年給倍倍爾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話:“這次脫毛是很長時期發展的結果,或者不如說,經過很長時間我才充分清楚地認識到,這次脫毛不僅涉及個別問題,而且涉及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直到兩年前,我還竭力通過‘拉長’馬克思的學說來使它與實踐一致起來。當我一年半以前在費邊社作題為《馬克思究竟教導了什么》的演講時,我才明白那種設想是不可能的。這件事是很說明問題的,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我還存著演講的底稿,那是一次可以引以為戒的、善意的‘援助嘗試’。我想幫助馬克思,想說明,他所說過的一切都已經發生了,而一切沒有發生的,也是他曾經說過不會發生的。但是,當我完成這個作品去作演講的時候,我的頭腦里閃過一個念頭:你歪曲了馬克思,你所講的不是馬克思。機智的費邊社社員休伯特·布蘭特在演講結束后向我提了幾個善意的問題,我仍然按照老一套回答了,但是這幾個問題給了我很大的刺激。我悄悄地對自己說:這樣下去不行。想調和不能調和的東西是徒勞的。需要做的毋寧說是弄清楚,哪些方面馬克思仍然是正確的和哪些方面他是不正確的。要為紀念馬克思做點事,最好是丟掉他的不正確的東西,而不要把他的理論拉長到可以證明一切,因為這樣一來它就什么也不能證明了。而我以前采取了后一種做法,還有許多我今天仍然在這樣做。”(第110頁)

  從伯恩施坦的這段陳述中我們起碼可以看出以下幾點:其一,他自己也承認,這次他所做的是與馬克思主義“脫毛”,即從馬克思主義的“禁錮”中擺脫出來,他與馬克思主義相“決裂”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個別原理,而是涉及整個“馬克思主義基礎”。他做出判斷:時至今日,馬克思的思想中錯誤的成分遠多于正確的成分。馬克思當年預言所要發生的事情基本沒有發生,而他當時認為不會發生的事情卻相反大多發生了;其二,他強調自己這次公開與馬克思的理論相決裂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經過長期醞釀的結果。盡管在這之前他在拼命地維護馬克思主義,但這并不等于那時他就真正地認可馬克思主義。他這次這樣做是無可奈何的,因為他確實認識到了再繼續維護馬克思主義斷然行不通,他才無奈地選擇了與馬克思主義決裂的道路。其三,他認為自己以前維護和擁護馬克思的理論是違心的、虛假的。他認為以前自己努力地“拉長”馬克思的學說以此來說明馬克思的學說是與實踐相符合的,努力地論證馬克思的學說的基本面沒有過時,努力地調和馬克思學說中正確的部分與不正確的部分,其實是在“歪曲馬克思”,甚至是在“制造馬克思”,而這樣的馬克思并不存在。實際上他當時已對此有所認識,認識到了還這樣去做,覺得十分心虛和不安。既然伯恩施坦本人做出交代,他所否定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而是馬克思主義的整個基礎,既然伯恩施坦本人也承認,他這樣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不是出于心血來潮,既然伯恩施坦本人也認為,他之前所有的維護和肯定馬克思的理論的舉動是無奈的、違心的和虛假的,那么我們還有什么必要把他與馬克思主義扯在一起,甚至認為他是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的繼承者呢?

  《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是馬克思的主要著作。伯恩施坦很清楚要否定馬克思的基本理論就必須首先否定掉馬克思的這兩部著作。于是他把矛頭直指馬克思的這兩部著作。他要人們不要忘記“《資本論》盡管科學性很強,但歸根到底是一部傾向性著作,而且是沒有完成的”,“沒有完成的原因在于,科學性和傾向性之間的矛盾使這一任務對于馬克思來說變得越來越困難了”(第111頁)。他指出《共產黨宣言》只是一個“為科學的社會主義這一名稱進行辯護的紀念性作品”,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出的“剝奪剝奪者”、“由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工人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等理論“背后都隱含著嚴重的錯誤”(第75、112頁)。我們知道,如果作為馬克思主義奠基性著作的《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像伯恩施坦所說的那樣從總體上是站不住腳的,那么馬克思主義還剩下什么呢?還有什么理由為了實現它而努力奮斗呢?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全面而系統的否定,是在《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中完成的。假如我們在認真地研究伯恩施坦于1896年至1898年間發表在《新時代》上的幾篇文章以后再去閱讀一下伯恩施坦于1899年推出的《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那么我們對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是全面的、徹底的這一點,還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伯恩施坦在批判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還不時地制造“兩個對立”。其一是伯恩施坦制造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思想與晚期思想的對立,推崇后者而貶低前者,意在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到了晚年也已意識到,他們自己早年在《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著作中所提出的基本理論是錯誤的而必須加以修正。他抓住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對個別問題所做的某些說明大做文章,認為這是對基本原理的修正。例如,恩格斯在編輯《資本論》第3卷時,曾經把“交通工具的驚人發展”以及“歐洲的過剩資本”“在世界各地開辟了無限廣闊和多種多樣的投資領域”這一情況,稱為使“大部分舊的危機根源和造成危機的機會消除了或減弱了”的因素。③伯恩施坦認為,恩格斯在這里推翻了原先他與馬克思共同提出的關于資本主義危機的理論。再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論》第1卷的“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這一節,著重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趨勢。在伯恩施坦看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原先把這里所說的“趨勢”理解成“必然隨著災變開始而且在全線同時發生的行動”,但后來他們顯然意識到不可能做到“在一夜之間就創造出條件的同樣性”,于是在他們后期的著作中把差異性突出出來了,這就是他們對原先的理論的修正。其二是伯恩施坦制造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對立,強調恩格斯在晚年實際上已走上了一條與馬克思不相一致的理論道路,而他目前所做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是繼承了恩格斯晚年的路線。這里,他同樣使用了只顧一點不及其余的手法,即抓住恩格斯在晚期著作中的一些個別言論,而無視恩格斯即使在晚年也反復表示決不放棄早期與馬克思共同創立的科學理論的大量論述,以此來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相異性。例如,恩格斯在晚年曾經提出過對工人階級的成分要作具體分析,伯恩施坦就借題發揮,認為恩格斯在這里實際上已改變了馬克思把“仆役頭兒和放牛娃、簿記員和仆人、技工和小工混為一談的錯誤認識”,以及把他們“一概算作統一的一群‘無產階級’”的混亂,在他看來,恩格斯和他一樣強調“正如過去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民族或是一個統一的第三等級一樣,現在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無產階級”。再如,他認為馬克思是堅信“資本主義制度由于它本身的矛盾而引起全面崩潰”的,而恩格斯顯然看到了馬克思的這一信念“完全忽略了各種工業的性質和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差別”。在他看來,正因為恩格斯能正視這一點,所以恩格斯認識到了馬克思的這一信念的“模糊不清”,恩格斯強調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完全崩潰”這件事隨著這一制度的發展,“不是可能性更大了,而是可能性更小了”。恩格斯終于認識到馬克思的這一信念是從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推演出來的“假設”,而這一“假設”“是以完全不了解封建制度和自由制度之間、封建經營的地產和現代工業之間的重大區別為基礎的”。在伯恩施坦看來,當人們在面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兩種不同的理論觀點之時是必然會做出選擇的,他說他自己并不隱瞞自己的立場,即選擇恩格斯。

  伯恩施坦正是在批判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提出了“回到康德去”的口號。他說:“在我看來,‘回到康德去’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主義理論也是適用的。”(第83頁)“否定馬克思”與“回到康德去”在伯恩施坦那里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在伯恩施坦之前,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康拉德·施米特曾經撰文提出要用康德哲學來批判馬克思,伯恩施坦說自己深受施米特這篇文章的啟發,決心把新康德主義引進社會民主黨的思想體系中去。盡管伯恩施坦全面地用康德的思想即康德的唯心主義的先驗論、不可知論、倫理學和形而上學來改造馬克思主義,是在《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中展開的,但他在這里已經表達了用康德的思想來否定馬克思的強烈意愿。伯恩施坦要人們注意到:“近來的唯物主義者在原則上也像現代大多數較大的自然科學家一樣采取了康德的立場。”(第86頁)在他看來,既然如此,無產階級政黨也持康德的立場就是無可非議的。他在這里是在論述想象的必然性和客觀性時談到康德的,他說:“先驗的唯心主義者康德,事實上是一個比許多信仰所謂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的人還要嚴格得多的實在論者。他為感覺經驗的世界要求充分的權利,而且他并沒有超越我們的認識能力以外的‘物自體’——在他之前很久,已經有人用另一些詞提出了這一概念——,反而是限制了這一概念,他所劃定的界限就在今天從原則上講也還是未被駁倒的。”(第85頁)從表面上看,伯恩施坦在這里只是推崇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因為在他看來,只有用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才能解釋為什么人們總是無法擺脫“把想象的事物當作真的一般看待”這一癖性,但是實際上他是要用整個康德哲學以及整個新康德主義來取代馬克思主義。這就是伯恩施坦竭力否定和修正馬克思主義的歸宿。

 

  

  上面我們以伯恩施坦于1896年至1898年間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上所發表的幾篇文章為依據,探索了伯恩施坦修正主義路線的形成。我們的初衷并不在于簡單地把他批判甚至咒罵一下,事實上自伯恩施坦修正主義路線形成以來,他已遭到了許多人的討伐,僅就批判和討伐的深刻性和尖銳性而言,我們很難超過前人。我們只是想在目前新的形勢下,即在馬克思主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發展的形勢下,通過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路線形成的探討,總結伯恩施坦走上修正主義道路給正在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中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的成分與業已過時的成分區別開來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留下的教訓。

  伯恩施坦明確地說他的宗旨是要“弄清楚哪些方面馬克思仍然是正確的和哪些方面他是不正確的”。從表面上看,他也確實在這樣去做。那么,為什么事實上他最后的結果非但沒有正確地做出區分而促進馬克思主義健康地發展并使之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相反卻大大地傷害了馬克思主義,他本人也從而走上了修正主義的道路呢?既然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目前也正把“弄清楚哪些方面馬克思仍然是正確的和哪些方面他是不正確的”視為當今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首要任務,那么我們究竟如何避免重蹈伯恩施坦的覆轍,從伯恩施坦從檢驗馬克思主義開始最后卻走上修正主義道路、淪為馬克思主義的敵人的過程中吸取應有的教訓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吸取教訓:

  其一,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在根據新的形勢去分清馬克思主義中哪些是仍然正確的成分與哪些是業已過時的成分之時,必須首先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即馬克思主義在總體上是不是已經被時代所超越。倘若認為馬克思主義在總體上已過時,對馬克思主義已失去信心,那么必然會像伯恩施坦那樣最后全盤否定馬克思主義,從而成為一個修正主義者。我們所說的要去研討馬克思主義中哪些是仍然正確的成分與哪些是業已過時的成分,是在對馬克思主義從總體上加以肯定的前提下進行的研討,是為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去進行的探討,研究者首先應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對馬克思主義的這種信奉,不應當視為是研究的結果,而是研究的起點。

  其二,在進行這種檢驗時,必須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有一個正確的把握。千萬不能像伯恩施坦那樣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制造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以及馬克思早期思想與晚期思想的對立。不能抓住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個別詞句大做文章,而全然不顧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成熟的思想體系,其基本內容已有明確的規定性,不能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著作隨意加以解釋。對馬克思主義的評判,一定意義上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這些基本著作和基本理論的評判。

  其三,對馬克思主義中哪些是仍然正確的成分與哪些是業已過時的成分做出評判,評判者必然首先有一個自己的評判標準。究竟能不能將馬克思主義中哪些是仍然正確的成分與哪些是業已過時的成分正確地區分開來,關鍵在于評判者自己所運用的評判標準是否正確。而正確的評判標準來自于評判者所持的立場。從伯恩施坦的所有言論不難看出,伯恩施坦之所以最后走上了修正主義道路,正在于他實際上已離開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他已自覺和不自覺地站在維護資本主義的立場上。從這一立場出發,怎么會對作為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的馬克思主義做出正確、公正的評判呢?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在評判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必須經常反思自己的立場究竟站在哪里。

  其四,對馬克思主義中正確與錯誤的成分加以評判,評判者不能像伯恩施坦那樣情緒化。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長期以來確實存在著嚴重的教條化傾向,一些人把馬克思主義視為僵化的體系,像對待宗教教義一樣對待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對要求檢驗、修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進行壓制和圍攻。伯恩施坦曾經面臨這樣一種局面,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也曾有過這樣的遭遇。但我們決不能像伯恩施坦那樣把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憎恨變成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憎恨。

  注釋:

 ?、佟读袑庍x集》第3版第2卷第494頁。

 ?、凇顿Y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4頁注。

 ?、弁?。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6.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7.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8.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9.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电影 | 亚洲第一情网站久久网 | 亚洲精品黄AV人在线观看 | 亚洲步兵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制服丝袜另类中文字幕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