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國社會政治和學術思想把文革批的是漆黑一片,順勢把毛主席說成是造成中國倒退和混亂的暴君和無能之輩,不這樣仿佛就不能證明自己是受害者,不這樣也就不能說明自己是有多么高人一等的智慧和智商。到底是誰在說胡話和謊言,并在做偽證?
社會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且是不斷地在向前發展。這種觀點已經成為社會的發展哲學,并且也已經令絕大多數人接受。但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兩個不同的問題,盡管它們之間有某些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和關系。不要認為社會的發展一定會帶來社會的進步,也不要認為社會的進步跟發展是有因果的關系。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兩個獨立的社會現象,而且社會的發展帶給社會的不一定是進步,也許甚至是災難和人間罪惡。
歷史的發展史已經給現在的人們有更多的覺悟和警惕,同時也給現代人帶來很多的疑惑和謎團。沒有一個人可以說的清楚歷史進程中的那些真實面貌和真實場景,也絕非一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能看清并讀懂歷史,甚至能還原歷史中某個時代或某個瞬間的真實和真相。這是實情,絕非像我無味道的“寡言”那樣清晰和明了,讓人一看便知我的深淺。
社會是矛盾的世界,同樣的,社會也是變化的世界。矛盾的世界的產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中人的變化和發展的矛盾;而是社會中的事物和現象以及事物和現象間存在著某種聯系或關系的矛盾。當然,人也是事物的一種,只不過是更復雜的具有思維和智商的物種中的生命。因此在社會之內,人的矛盾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社會永恒的主要矛盾,而其它的所有矛盾都是社會的次要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不斷地在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社會就是進步的社會;反之,社會就是落后或不進步的社會。
在現代物理學中,事物的變化和運動存在某種必然聯系,而能和量的轉移是事物運動和變化的根本原因。運動產生“力”,因此,盡管能量存在著相互守恒的定律,但能量的轉移是產生“力”的根本所在。
?社會的發展也存在著某種“力”來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按照西方的社會學觀點,這就是“生產力”,并且生產力的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勞動者。正是這種生產力的變化,導致社會在不停地變化著,而社會的進步導致社會勞動者的進步,從而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和進步。但勞動者的勞動生產出的財富——即社會的能量——由于政治權力的原因,往往不能被勞動者掌握和所有。社會中生產出來的社會財富和勞動果實轉移到誰的身上,誰就會獲得更大的社會之力,成為社會和國家的主人。從這方面來說,社會中個人的貧富跟社會中最大力的集合——國家政權——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和必然關系。
文革時代的社會最主要的特征是“大鳴、大放、大字報和大辯論”的階級斗爭式的社會矛盾在活動,即人民大眾通過各種形式的政治運動來一邊抓生產,一邊搞階級斗爭。一邊抓生產和一邊鬧革命搞階級斗爭“防修、反修”是兩個問題,當然然存在著矛盾。但矛盾的對立統一性決定著這兩個看似對立的事情卻統一到國家政權這個“一”身上。越來越多的事實和證據被發掘出來證明中國在文革時期的經濟建設是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著,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這點我就不再累述了。還有一個事實雖人人知曉,但人人卻只是從表面上去看待它,這就是尼克松訪華這個在當時的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的歷史事件。尼克松這個曾經是反共反華急先鋒的美帝國主義者,卻在上臺后開歷史之先河,去訪問一個尚未建交而且是敵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歷史上,還沒有一個真正的發達的西方列強的首腦訪問中國,即使是給列強嘗到無數甜頭好處的大情王朝,還是讓西方又愛又恨的蔣中正的國民政府,也沒有這樣的魅力和影響力讓別人來。外交是政治的一種自然延伸,也是一個政權力量散發出來的政治影響力的外在體現。“弱國無外交”不是空穴來風的臆造,而是國家政權強大與否的真實寫照。沒有強大政治、經濟和軍事以及思想影響力的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競爭中永遠都是在看別人眼色行事的、無關緊要的小角色,當然也就沒有誰來給你面子,給你發言和做決定的權利。尼克松訪華最深刻的本質,那就是中國真的強大了,強大到令美國的總統不得不親自來中國向中國的政權表達善意和尋求理解以及支持。這才是當時真實歷史事件背后的國際政治最真實的寫照和反映。恰恰在這時,中國的文革還在向深層次的繼續革命道路上前進。
中國的貧窮和落后是歷史造成的,是之前腐朽和落后的國內政治與之前貪婪、兇殘和暴虐的西方思想和文明的列強共同對中國的壓迫和剝削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中國的部分是最主要的原因和根本。國家政權的弱小和落后以及民眾的貧窮和落后是當時中國最直觀的現象,也因此被西方壓迫和剝削以及侵略。中國的貧窮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政治主導的思想和文化的落后,不但制約了中國人的發展,而且也使國家發展受到制約。能力不強的中國人在政治的壓制和壓迫下連文字都幾乎不認識,談何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來形成更大的社會力,從而提高國家的水平和能力?
發明和總結出毛澤東思想的毛澤東對中國歷史和中國社會的把握和理解遠遠超過同時代的中國人,同時對他所處在的世界又有著極其的敏感和高度的洞察力。毛澤東從來認為自己只是個馬克思主義者,也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特殊的歷史人物,說過自己已經超越了馬恩列斯等人,反而要求自己的同志們把自己的名字和畫像不要與這些前輩并列。這不僅僅展現了他的謙虛的個性和品德,而且還與勞動人民為伍為自豪。一個領袖能有如此胸懷和膽魄以及智慧,怎能不令他的人民、戰友和同志為之欽佩和崇拜?對于中國的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他在蘇聯的革命成功和建設成就面前能做到立足于自己的“以我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自力更生來進行中國革命和建設,擁有這樣見地和認識思想的中國人能有幾個?他的思想怎么可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歷史選擇的是毛澤東而不是其他人來改造中國的社會和中國的人民,不是因為他比別人更強壯、更有勢力、更有資本,而是因為它擁有與別人不一樣的思想——毛澤東思想。如果別人也擁有他這樣的思想,那新中國的締造者和對中國進行變革的改造者就不是他毛澤東而是另有其人,可是這樣的人在中國沒有最后站出來和出現。毛澤東是在與同時代的中國人競爭中和斗爭中脫穎而出而成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且偉大的革命者和繼續革命者的形象出現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大詞典里,這不是沒有原因的,而是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后的不以個人為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時代的需要和召喚。一切都只因為他就是毛澤東,一個具有中華文明和西方社會文明高度劇烈碰撞下誕生出來的智慧化身后的新中華文明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從這層面上說,毛澤東思想就是毛澤東的思想,就是代表中華新文明的新文化所指的中國人民希望和渴望的中心思想。
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新時代下的新文化的代表,不但煥發出人民的力量來而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從而誕生了一個屬于人民大眾的新政權——新中國,而且還指引和領導中國人民繼續革命邁向中國人的新世紀和新未來。文革的產生和文革的發展就是在這種新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發展下的必然產物。
任何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和出現都必然引起誕生和出現這個生命的母體——社會——巨大的陣痛和痛苦,但不是因為害怕這種陣痛和痛苦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因素而停止妊娠把這個新生命扼殺掉。沒有哪個母親會這樣做!
新文化的誕生、發展和壯大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任何文化都有一個主題思想,任何一個文明也都具有她自己所特色的文化,而中國也同樣不例外。如果說毛澤東的思想是中國人民的靈魂,那這個靈魂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但靈魂要具有實體才能出現,才能影響這個實體,從而發揮出她的光芒來,而讓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和發展并長成巨人,這就是文革的意義和文革的目的。
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個可憐和悲哀的民族,也是個沒有希望和未來的民族。沒有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國家則是一個永遠被人牽著鼻子走路而不知終點和目標的國家,這樣的國家能有什么樣好的將來和未來?
中國的文革就是要在中國澆灌出一朵絢麗多彩、迷人的文化之國而超越西方的社會文明和社會發展現實。舊中國在封建文明和西方文明相互交叉和碰撞下的社會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半資本主義的社會,是西方文明和封建文明中的渣滓文化在起決定性作用而毒害和腐蝕著中國母親這個肌體。千瘡百孔和一窮二白以及“中國是個落后的民族而西方是個先進、發達、文明的民族社會”是這個時期的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紙老虎”的比喻和《愚公移山》的假設以及《為人民服務》的設想同《論民主聯合政府》是革命勝利前的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所指,而“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偉大、富強和人民民主的新中國”則是毛澤東思想發展后的最主要思想內容。文革承載著這樣的使命,也擔負起中共對于這樣的歷史發展的重托。中國要繼續革命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要的,因為中國還沒有超越西方社會,也沒有徹底地改變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
文革是中國的社會發展在政治上解決了國家政權由誰掌握的理論和完成初步的設想效果與在經濟上實現了公有制后對社會中的文化和思想進行改造和革命。這與中國的實際是相匹配的一個系統社會的完善過程,也是符合社會發展有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前進這樣的現代社會理論的。即使是生產力決定社會發展,也是與提高社會中的新文化決定社會發展的毛澤東思想主導的文革是相同的異曲同工。更甚者,這比盲目發展經濟而提高社會技術發展帶動社會發展有更高的智慧,也比經濟發展只講發展而不講社會進步更勝一籌。因為文革從根本上抓住了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的關鍵和要害,那就是從社會底層建立起新的文化并從上層建筑的國家政權上解決“權力為誰所有、為誰服務”這樣的問題,所以從根本上調動人的積極性來改變自己發展社會、建設國家,最終實現社會和國家全面的大躍進。
發展是一步步地由低級向高級形態和方面發展,不可能從一開始都是完美無缺的一幅圖畫。真要是這樣,社會就根本毋須發展和進步,也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文革從內容到形式都存在這樣的一些缺點和不足,但不能因因噎廢食而忽視和否定她的內涵與積極的一面。文革過程中的中國只能與過去的舊中國比較,也只能與同時代的國家相比較,絕不能拿它和現在的時代相比較。這樣的比較沒有什么可比性,因為社會的發展是不停步地向前,不管是否有進步,國家都會因人的能力提高和文化的發展而被改變著面貌。除非是政治的崩潰,否則,一切都會比以前的社會和時代有所進步。更別說今天的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是在過去基礎之上的進一步發展。“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樣的道理,大家不會不懂的吧。
文革是中國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面旗幟。這個旗幟就是讓中國人從落后的社會走向文明的社會,進而走向現代文明的現代社會的社會文化和國家政治。一個社會走向現代文明和走向現代化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標志,那就是具有現代思想的文化。文化最終決定社會中的國家政治和經濟的形態和制度,而政治思想的意識形態是一國之內的文化所要表達和宣傳的重點所在。無文化則無文明,無文明則無社會,無社會則無國家,而無國家哪有國家之民的存在和延續!一國之重在于民,而一國之民的根本在于民眾的文化,而文化的根本和核心在于這個國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的意識形態。丟掉國家思想和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國家,拿什么去與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和國家進行競爭?現代化也永遠是個沒有靈魂的偽現代化的影子,只有虛幻的不知所以的冷冰冰的其身存在,而無靈魂的光和熱出現。這樣的現代化的國家,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言,有何存在的必要?
人與社會和國家,既是兩個獨立的事物和現象,也是有統一的一面存在。人與國家和社會之間的聯系在于:人民愈強則社會愈發達進步,國家必強盛和富裕,不是國家越強大、越富裕,則社會就愈發達和進步,人民就越強大、越富裕。作為社會中的人民才是社會的主體,國家強盛與否的關鍵所在。人的進步才會導致社會的進步,國家的進步。而人是否進步的標準,不是吃得好不好,住的舒不舒服,玩得精不精彩而是人的生命是否健康和是否得到延長以及人的文化知識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進步,其中,又以人的文化水平為主要標準。這就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為什么重視教育來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原因。
文革以文化作為繼續革命的大旗,目標所指的是社會中的人的思想而不是具體的某個人,最后再到人與政權的關系,即政權被誰掌握和政權為誰服務。這樣從社會中的普通人通過現代社會民主的“四大自由”來控制政權和監督政府,從而達到從根本上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政治性質,繼而在中國實現全社會和國家整體被根本性轉變而成為一個政治民主和經濟平等的現代社會的國家。沒有這樣一個國家政權作為的依靠的人民,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能被人民所擁有嗎?
中國由政治主導的中國的社會被改革開放的中國政治徹底改變成由資本主導和政權控制的所謂市場經濟國家。政治的國家權力被官僚階級所掌握,經濟被國內外的資本所控制和所擁有,文化被西方的政治經濟學所壟斷,這樣的國家與普通的中國人還存著什么直接聯系呢?人民無非是這個國家的工具和社會符號,而國家再也不是一個民有、民享和民治的人民中國了,即使被冠上一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稱號。而這個特色國家的大旗上那紅紅的顏色和五角星也早已被金錢的銅臭味所掩蓋掉,只剩下那被封存在心里而不能被公開的殘破記憶。
中國變了,真的變了,變得那么遙遠、那么不熟悉和不親切,讓人看不清也無法適從。不管是怎樣的中國總會有人歡喜有人憂,而在今天的中國,歡喜的是誰,憂愁的又是誰,明眼人不用看也能辨得清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