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性文章,我非常贊賞馬克思恩格斯的做法。他們總是大段而完整地引述被批評者的文章。我認為這是批評寫作的基本德性。楊奎松《也談“去政治化”問題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4/1/19/1107986.shtml 一文實在是低水平歪曲汪暉觀點和低水平運用史料,大段引用再批評實在沒必要,因為沒有分析的必要。我便點出其中四點,算是今天無聊,看完楊奎松這篇文章之后留下的痕跡。
另外,我此時還想起前不久,我在微博上批評了楊奎松一句,有人馬上評論說我太無知,竟然敢小看國內黨史研究領域的重鎮(zhèn)人物。我不禁笑了笑。
一、關于群眾路線
汪暉已將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概念上升為政治過程層次的概念,楊奎松卻引用毛澤東從工作方式角度所論述的群眾路線來反駁。
群眾路線概念在毛澤東和共產黨那里確實主要是作為工作方法,而且是基本工作方法。但也不止于此。因為群眾路線概念本身是立體的,既關系到歷史主體觀,也關系到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關系到共產黨的認識論。
更重要的是把群眾路線作為對國家和社會發(fā)揮主導性和領導性作用的大型政黨的基本工作方式,這本身就構成國家與社會的政治過程的基本面。汪暉將群眾路線上升為政治過程層次的概念,也就合理合法,而這不是楊奎松那點文獻材料所能弄明白的。
群眾路線和人民戰(zhàn)爭的關系,這只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在工作方法和戰(zhàn)爭中的基本運用。這兩者之間存在相互引發(fā)的關系。確實正如楊奎松所引,毛澤東說過群眾路線是從馬克思主義那里學來的,但發(fā)展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政治過程中的具體形態(tài),難道不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一種創(chuàng)新么?有了學習,就不能說創(chuàng)新?這是哪家的強盜邏輯。
在作為工作方法的群眾路線中,群眾的政治主體性自然不明晰,但在作為政治過程的群眾路線中,群眾的政治主體性是明晰的。因為在群眾路線的政治過程中,群眾已被發(fā)動起來,群眾的經驗、意志、意愿、智慧等都在主動地發(fā)揮作用。
另外沒有群眾運動的群眾路線,終究是半吊子群眾路線,是不敢發(fā)動群眾的行為。堅持群眾路線的政黨本身,也是群眾的政治主體性的表現。不能簡單地把政黨和群眾割裂開來。
二、關于三大法寶與階級政治
楊奎松用大量篇幅來論述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和群眾路線是共產黨的法寶,來否定階級方法對于毛澤東思想的核心意義。楊奎松特別強調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法寶意義,以貶低階級方法的意義。
但楊忽視一個基本事實,在毛澤東那里,這三大法寶除了是共產黨的法寶,還是階級斗爭的法寶。共產黨為什么需要這三大法寶?因為它要完成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因此這三大法寶,在毛澤東思想那里,就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三大法寶。
特別是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那里,階級分析和階級路線是其基礎。毛澤東從來是有條件有原則的主張國共合作。毛澤東的人民概念本來就是以階級差序為基本原則的概念。這也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另一個基礎。這個黨史專家連這個基本常識都沒搞清楚,讓人感嘆萬分。
三、關于文革
楊奎松說汪暉為“文革”之類的政治運動唱贊歌,并力圖給讀者這樣一種印象。而楊的論述又自相矛盾,因為他不得不引述汪暉對文革中的暴力的批判。
其實汪暉力圖復雜地看待文革,揭示文革的多層次含義。比如參與性政治的一面、派性政治的一面、政治辯論的一面、暴力政治的一面、反官僚主義體制的一面、政治化的一面、去政治化的一面,等等。汪暉對這些不同的層次或方面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和發(fā)揮。比如對參與性政治、政治辯論等方面多表示肯定,并遺憾其在其他因素干擾下失敗了。
任何力圖塑造汪暉對文革單一態(tài)度的嘗試,都是對汪暉文革觀點的歪曲。
四、關于“去政治化”與“重新政治化”
這里關鍵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無階級政治的政治是否可能?一個是無暴力的階級政治是否可能?前者就是“去政治化的政治”,后者就是汪暉“重新政治化”的主要觀點之一。
“無階級政治的政治”只有兩種情況下是可能的,一個是階級被消滅,一個是階級被遮蔽。被遮蔽的總會被揭開,從自在轉化為自為。楊奎松也“同意汪暉所說當代中國社會可能存在‘重現階級化’的現象,和‘階級概念’可能被重新提起的情況。社會貧富分化和權力腐敗的嚴重情況,無疑是當今國人不能不高度關注的現實。”遮蔽階級的政治往往最容易演化為暴力的階級政治,這兩者的相關性一向很高。
如果階級一時無法消滅,遮蔽也只能一時,且易引發(fā)暴力的階級政治,探索無暴力的階級政治便成為一種可能和必需。這應是文革中的暴力和改革中的階級分化共同帶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掩耳盜鈴是沒用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