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從自我決定到自我實現——阿羅諾維奇對馬克思道德觀的闡釋

呂梁山 · 2014-01-15 ·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呂梁山:從自我決定到自我實現——阿羅諾維奇對馬克思道德觀的闡釋

  西方的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往往認為,道德是一種超越人類歷史發展階段并外在于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原則規范和內心信念,而這種觀念根植于所謂不變的人性。基于此,西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甚至馬克思主義者中有許多人認為,馬克思強調社會歷史的變化性和具體性,因此,馬克思的理論中不包含道德理論,或者沒有前后一致的理論,或者即使存在前后一致的理論,這個理論也僅僅是一種道德懷疑論或相對主義。針對這種觀點,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教授、馬克思主義學者希里亞德·阿羅諾維奇予以批駁,認為在馬克思自己的著作中就可以找到一種獨特的、前后一致的積極的道德理論,而且馬克思的道德理論實際上要優越于以往的道德理論類型,這是一種基于自我實現的道德理論,它依據促進還是阻礙人的實現來看待善惡。

  一、馬克思的道德是自相矛盾或相對主義的嗎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大量對資本主義進行激烈道德批判的內容,表明馬克思思想中包含明確而豐富的道德判斷,但同時也包含大量否定道德的價值、排斥道德的作用的內容。這些內容如何解釋,它們是自相矛盾的嗎?或者說,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是無法相容的嗎?阿羅諾維奇認為,盡管馬克思說過“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但他這里的意思是“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就是說,馬克思所要反對的是無意義的、空洞要求的抽象的道德說教,這些說教無法指望人們在現實中能夠遵守,因為這些要求與現存的社會制度所需要或認可的行為相悖。在阿羅諾維奇看來,馬克思所強調的是:其一,道德批判必定與對一種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習俗的分析和批判密切相關,而且與對隱含在其中的規范和行為的分析和批判密切相關,因此,一個有效的道德體系需要特定類型的政治體系和經濟體系。其二,道德命令必須基于現實人的利益和動機。“從定義上來講,如果道德等同于康德的道德觀念,即道德命令一定是獨立于人的利益和人作為自然和社會動物所追求的目標,那么馬克思將不會與道德有任何關系。但康德的道德觀念本身在這點上也是存在問題的,馬克思從青年時代就給自己設定了這樣的使命,克服康德在應然和實然之間的二元論,因此,從這里以及馬克思的著述中我們看到,馬克思規劃的核心并不是脫離道德,而是走向一種新的道德觀。”

  但是,馬克思所主張的道德受社會條件的制約,也就是特定的社會結構具有特定的某種道德觀,這似乎說明他致力于道德相對主義。比如,馬克思說過:“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而且人們是受他們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他們的物質交往和這種交往在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中的進一步發展所制約的”,而且,“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換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阿羅諾維奇認為,這些似乎明顯的道德相對主義話語不能作為馬克思最終的道德話語,因為,還存在更直接的論據表明馬克思強調的是道德的發展。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為家庭和兩性關系的更高級的形式創造了新的經濟基礎”。馬克思還闡述了“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建立現實基礎”。阿羅諾維奇認為,馬克思在這里所主張的體現某種道德原則的某一特定類型的社會要依賴一定的物質條件,這并不是說社會是靠它本身的道德來維護,而是說社會更為先在,它使普遍的道德原則具體化。這個原則與《共產黨宣言》中的主張是相同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但是,共產主義的道德原則為什么要優于先前的道德原則呢?阿羅諾維奇認為,馬克思的道德原則是與共產主義相關的無階級社會的道德原則,它不會只代表某一個特定的群體或階層的利益,所以是更優越的。而無階級社會及其道德原則比階級社會及其道德原則更優越的根據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闡述。“人的本質觀念是作為自我實現的道德的基礎,這種道德居于上面所提到的原則的核心,它要求所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闡明馬克思的人的本質觀念,我們就會認識到如何理解這一原則及其基礎。”

  二、馬克思道德原則的基礎——人的本質的實現

  阿羅諾維奇認為,探尋馬克思的人的本質觀念是存在難度的,因為馬克思對社會歷史的變化性和具體性的強調似乎妨礙了對人的普遍本質的探討,而且馬克思的出發點正是在于對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包括費爾巴哈等對人的觀念的抽象性表達的抨擊,即“沒有從人們現有的社會聯系,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他還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馬克思強調的是使人成為人的現實條件,因此,在馬克思看來,任何超越歷史的人的本質的思想都削弱了人的本質。但阿羅諾維奇強調:“這些章節及這種批判的真正內涵并不是說,除了各種歷史和社會的決定形式外,人的一般本質就無內容可言,而是說這些內容一定是源自于并且是根據這些歷史和社會決定形式加以理解的。正是由于這一事實并根據這種方法才得出人的本質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一關于人的本質的普遍真理。”阿羅諾維奇認為,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揭示了這樣兩個事實:其一,人的需要和性情是在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其二,這些社會歷史條件是人自身活動的產物。馬克思說:“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看來,縱觀歷史,人是創造了社會條件的存在,這些社會條件轉而創造了人的本質的具體特征,即特定的、變化多樣的需求和性情。正是這個原因,社會生產活動的方式、其勞動方式,在馬克思看來處于核心地位。通過生產方式或勞動方式創造出對象和設施,這些對象和設施能夠產生現實的人的需求和性情,并且這些需求和性情又與以往具有很大差異。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

  阿羅諾維奇依據對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闡釋,強調馬克思所闡述的人的本質“在過去經歷了的塑造自身及其外部世界的方式與在未來能夠而且一定會經歷的方式之間存在顯著的差別”,以此對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做出道德判斷。在過去,盡管人創造了環境,但還未成為環境的真正主人。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人們所生存的環境、條件以及設施始終被其他人支配著;即使那些支配者,他們對環境也只能是脆弱的支配,因此面對環境的報復他們往往是脆弱的;而即使在所有個人都更為主動地創造他們生活的條件和設施的地方,這些個人仍不是自由的,不是自身的自覺主宰者。例如,在資本主義市場,盡管無數的個人通過分散的交易共同創造并維持其固定的運行,但這種運行并不是無數個人的意愿所推動的,這些個人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共同創造和維持市場的發展。所以馬克思認為,以往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局限性限制了人們基于合作的可行的、富有成效的社會關系,是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總之,馬克思根據人的本質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即人們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自由和自覺地改造世界及自身來評價不同的社會制度、社會關系模式、甚至個人的行為方式的善惡,從而為他關于人的本質的實現是善的準則的理論確立了基礎。阿羅諾維奇認為,這種人的本質的實現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自我實現。

  三、基于合作的自我決定與自我實現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自我實現概念呢?阿羅諾維奇把自我實現理解為馬克思要求的“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實現這種發展體現在人的獨特能力,即改造人的環境及塑造人自身的能力。阿羅諾維奇認為,馬克思在這里實際上表達了一個重要觀點,人類具有自由自覺地改造世界和自身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獨特的、體現人的本質的根本性的能力,是實現任何其他能力的條件,沒有這種能力的發展,人類就不能發展其他能力。“除非我能在很大程度上來改造我的環境和我自身,除非我通過這種改造來實現自己的能力,否則我就不能使我自己實現任何其他的、更進一步的能力。”

  阿羅諾維奇認為,這種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的能力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其中“自我決定的能力或積極自由是根本性的,沒有它,一個人就無法自覺地實現自身的定位甚至連任何目標都無法確立。……如果我沒有自我決定,那么我的目的和目標并非真的就是我的目的和目標。探尋或取得自我決定是所有為特定目標和目的而奮斗的基礎,即自我決定是人能夠為自己設定目標和目的的先決條件”。

  如何理解自我決定?阿羅諾維奇把馬克思的自我決定理解為自由自覺地塑造人的生活條件。

  第一,這種自我決定必須是自由的,即決定的主體必須具有基本的個人自由。“尤其重要的是,自由不是僅根據沒有強制來確定,而是根據更積極的能夠實際影響人的意志來確定,而且不把環境看成是我必須使自己的意志來適應、我必須在其中尋找可供選擇的剩余空間的既定事物:相反,這種觀念下我的自由關鍵是我在多大程度上能以我的意志來影響以上因素來衡量的。”這就是馬克思下面這句話的基本內含:“但是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而且進一步說,外在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自然必然性的外觀,被看做個人自己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做自我實現,主體的對象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阿羅諾維奇認為,馬克思的自由與自由主義的或消極的自由觀念存在根本的區別。自由主義認為,個人自由不僅能與主要的社會經濟不平等相容而且會由制度來實現最大化。按照自由主義觀念,自由僅僅是根據不存在(absence)強制來確定的而且幾乎是排他性地以不存在由暴力或法律所設置的障礙來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由特定的經濟或社會環境所施加的限制并不真的算作是對自由的限制。阿羅諾維奇指出,這種消極的自由觀念實質上就是:“人們發現他們自己在現實的社會和經濟生活條件面前,很多人盡管在大部分時間里處在沒有真正選擇余地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被認為是自由的。例如,受雇傭的工人就是這種情況,市場沒有為其提供工作職位的失業者就是這種情況,那些職業和教育機會因需要較早的為供養家庭出力或由于他們的社會環境的制約作用而受到嚴重的限制的人等等,就是這種情況。”阿羅諾維奇還列舉了現代社會無數且蓄意操縱大眾的廣告的誘惑作用,得出這樣的結論:多數人發現自己不可避免地被愿望所征服,去滿足那些使他們的生活增添被動性質的嘗試,因此這些人在很大意義上也沒有對他們怎樣生活的真正選擇,盡管在自由主義者看來他們的自由是不受限制的。進而,阿羅諾維奇得出結論,資本主義使個人自由最大化的觀點是蒼白而空洞的觀念。馬克思的作為自我決定的自由觀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得不到滿足的,因為這樣的社會依然存在經濟和社會條件的不平等,“因此一個不平等的制度的正當性是嚴重存在疑問的,這種制度中,我可以完全不顧你的生活來尋求塑造我的生活條件的能力”。

  第二,這種自我決定必須是自覺的,即對意志的自覺指導。“一些因素、社會因素,其實還包括心理因素對我具有的潛在影響并且對我的意志予以的指導。這些因素在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會使我不自由,而當我意識到這些因素時,在任何特定的時間對我意志的指導、我當下想要和尋求的,都可能會有所不同。”自我決定說明了個人自身是他們意志和愿望的最后決定者,但條件是他們對其自身和他們的處境具有一定的意識。“自我決定的價值在于它揭示了自我定位和追求特定目標與發展方向的可能性,不管我選擇什么,我的選擇都是根據真正的自我意識做出的。”

  如何做到自我決定呢?阿羅諾維奇認為,馬克思堅持主張這種自我決定能力的真正發揮需要與他人協調一致的行動,即合作。因為,試圖通過對他人的支配統治的方式來擴大他對環境從而對他的生活的控制注定是脆弱的。“以阻礙他人實現自我的方式促進自己的自我實現,……根本一點是這種自我實現只是借助了力量上的差異,這類差異可能根本上就是不正當的,是某些個體在自我實現上可能獲得了超過他人的、決定其生存條件的恩惠。……除非是兒童和實際上精神不健全的人,那種認為某些個人缺乏塑造自己的生活條件的能力的說法肯定是沒有根據的。”阿羅諾維奇強調,在現代社會,這種以剝奪和犧牲他人自我決定的能力來尋求自我實現大部分都依靠財富和社會地位的差別,也就是說,即使人身的強制被去除了,只要存在巨大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不平等的地方,一個人就有著極大的機會來通過支配他人達到控制環境狀況的目的。因此,在財富和社會地位的實質不平等失去了合法性的時候,一個人就不能通過這種不平等所取得的支配能力為手段來尋求自我實現,他不能聲稱他這么做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我實現的一種固有的天賦特權。在此,阿羅諾維奇運用羅爾斯的體例把自我決定的原則作了如下表述:“人類自我實現需要每個人最大限度的自我決定,這種自我決定與所有人同樣程度的自我決定是相容的。……這個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被適用于普遍的行為。”根據這一原則,一切形式的支配和控制都是禁止的。阿羅諾維奇認為,這個原則是馬克思倫理學的核心,它賦予了人的尊嚴這一觀念以基礎。而以往的道德理論家雖然都在尋求為人的尊嚴這個觀念及其基礎做出解釋和辯護,“功利主義在此是無濟于事的,還有非常雄辯的康德主義,由于其根據形式上內在一致的絕對命令的陳述與把人本身看作是目的的陳述之間難以理解的鴻溝,可能也沒有更大幫助”。而自我決定“正是通過對事情和局面的掌控,我才真正是行動者、我的行為的創造者,掌握著我的生活。這是自尊的根本性基礎。沒有自我決定我就不能擁有自尊,因為我不能為自己制訂計劃,我只能過著一種受到環境或他人擺布的生活。沒有自我決定我實際上就沒有自我……此外,承認他人是自我決定的存在,我同樣就具有尊重他們的根本性基礎,因為把他們看作是有尊嚴的存在正是根據他們在創造自己的生活條件中的作用。而且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我們可以相互塑造我們的生活條件,我有尊嚴地對待他們”。

  在阿羅諾維奇看來,自我決定意味著自由自覺地塑造環境,而自我實現就是塑造自我,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基礎,即馬克思要求的“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也就是說,這種“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原則包含自我決定和自我實現,即分別地塑造人的生活環境和塑造自我這兩種能力。而這兩者的關系是,自我決定是自我實現的條件。這種合作性的自我決定如何成為自我實現的條件呢?阿羅諾維奇的結論是,為了進行合作性的自我決定,人們必須變成具備這種合作性的自我決定能力的人,這使人具備了自我實現的基礎;同時,與這種自我決定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將是交往能力的發展,即對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寬容、信任等等能力的發展。而所有這些能力只有在近似平等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下才能興盛發展。

  阿羅諾維奇針對馬克思的“所有個人的全面發展”所存在社會的可行性難題做了自己的解讀。我們知道,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做過這樣的表述:“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阿羅諾維奇認為,馬克思在此只是一種富有浪漫色彩的說法,他首先把自我實現這種更高程度的能力稱作個人可能具有的超出自我決定的基本能力并與交往能力相伴隨的所有能力和潛力,如音樂創作的能力、打籃球的能力、設計汽車的能力、哲學分析的能力等等。“事實上,既然我們假設個人是在自由自覺地塑造他自己,一個人可以完全自由地和自覺地尋求只發展其某一種或很少的更高層次的能力。”其次,從選擇發展自我決定的立場來看,自我實現需要個人以一種自由自覺的方式去發展那些更高程度的能力,同時這種發展并不侵犯他人的自我決定。第三,完全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某些更高程度能力的發展與另一些更高程度能力的發展不相容,“事實上,我就是無法發展使自己成為一個鋼琴家和拳擊手的能力”。因此,自我實現應當局限于彼此相容的能力的發展,“自我實現所需要的必須是切實可行的。而事實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達到切實可行的程度。在任何形態的社會里都有需要有特殊天賦或能力的人的職業,這些職業的數量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能夠為職業目的去發展他們最想發展的技能。基于特長對職業的選擇過程將必然被采用……自我實現在其指向職業的情況下,將不得不根據對符合人的特長標準的可能性的評估及接受可能失敗的意愿來尋求。”不過阿羅諾維奇同時強調,這只是對于自我實現普遍要求的附加條件,在機會真正對所有人開放的條件下自我實現的范圍是廣大的,而且,“人一生如果沒有發展他所具有的最主要的才能和能力,那么他就是一種道德上的浪費”。阿羅諾維奇進一步指出,如果社會存在這種道德上的浪費,從根本上說是由于缺少自我決定的條件,這正是資本主義在道德上的根本缺陷。資本主義社會往往“通過自身的道德規范來聲稱自己的正當性……。因此,通過揭示馬克思的自我實現的道德,來動搖資本主義道德的正當性”。阿羅諾維奇認為,當今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他們越來越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一種自我實現的道德的說服力和可操作性可能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僅會提出一種目標,而且還要提出實現這種目標的手段;這些手段只不過是那些合作性自我實現的形式從有限到不斷擴大的過程”。

  四、結 語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學者在馬克思主義道德問題上進行了長期深入的探討。盡管這些學者在馬克思主義道德問題上觀點各異,甚至相互對立,但這種爭論本身促進了馬克思主義道德內涵的明晰,使馬克思的道德觀成為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內容。他們運用社會科學的前沿知識對馬克思思想中的道德資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解讀,提出了許多值得探討的新問題,從而為深化馬克思主義道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知識資源,具有開創性價值。作為其中的代表人物,阿羅諾維奇通過對馬克思著作的深入研究闡釋了他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理解,批駁了那種認為馬克思沒有道德觀及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相對主義或自相矛盾的謬論,為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做了堅定的辯護,強調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豐富的道德價值,存在一種獨特的、前后一致的道德思想。他認為馬克思的道德觀是以試圖突破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并消除它對工人的控制為核心的,從道德的視角說明了所有人應該全面自由發展,而由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不可能自由全面發展,資本主義最終將被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所替代。因此,這種道德觀不可避免的與規定遵循的道德觀念相對立,而且優越于以往的社會形態的道德觀。阿羅諾維奇這一立場在懷疑、反對馬克思主義占主流的西方社會是難能可貴的。當然,必須強調的是,阿羅諾維奇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理解更多是直接立足于馬克思的著作,從馬克思著作中尋找根據得出結論,他從人的自我決定和自我實現的視角來理解馬克思主義道德固然是合理的,但是如何在深入挖掘馬克思著作中的道德思想的同時,把馬克思的道德理論立足于現實社會,這一點無疑是阿羅諾維奇的欠缺之處。馬克思本人在創立唯物史觀的時候絕不是只從抽象的觀念出發來論證社會制度和人的存在狀態,而是非常重視對人生活的客觀環境和現實因素的分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現時代的社會重大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對現實的重大問題,如和諧與發展、公平與正義等等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討,這也是我們在當今時代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重大課題。(注釋略)

  參考文獻:

  [1]HilliardAronovitch,MarxianMorality,CanadianJournalofPhilosophy,Vol.10,No.3,September,1980.

  [2] HilliardAronovitch,MoreonMarxianMorality,CanadianJournalofPhilosophy,Vol.10,No.3,September,1980.

  [3] EugeneKamenka,MarxismandEthics,NewYork:St.Martins,1969.

  [4] 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5] 盧柯斯:《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袁聚錄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6] R.W.米勒:《分析馬克思——道德、權力和歷史》,張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6.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7.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8.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9.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欧美精品 | 日本久久高清视频 | 亚洲AV日韩AV鸥美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