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3年:國際格局變化與新東方的崛起
2013年,世界歷史出現一個重要轉折點。德國《世界報》年初刊文指出,到2013年,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將首次降至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德國《文學和社會的批評》雜志推出題為“西方黃金時代已去”的文章。歷史上西方世界是相對于亞洲、中東和非洲等地的概念,不僅是一種發達經濟和生活的象征,也代表著一種政治和經濟模式。但2013年前后,世界再次返回正常狀態:只占世界人口15%左右的西方,將重新把權力交給近85%世界人口的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西方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找到新的位置,是個新問題。
西方世界在全球格局中位置的升降是一個標志性的歷史性事件,這是兩三百年來從未有過的大變局,許多西方國家為此而陷入了“集體性的哀傷”。實際上,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戳破了西方世界的民主“神話”和政治“泡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研究得出:是不平等的政治在決定不平等的經濟,而不是相反。
他提出,經濟出了問題,往往是政治先出了問題,而社會出了問題,乃是它們的綜合癥狀。2013年5月,三位美國政治學者在《政治泡沫:金融危機與美國民主的失敗》一書中也提出,每個經濟危機的背后都深藏著一個“政治泡沫”:政治偏見會助長不利于經濟穩定的市場行為,而這種由信仰、制度及利益構成的偏見會不斷增大市場的風險。“政治泡沫”是由僵化的意識形態、遲鈍而低效的政府機構及特殊利益要求綜合所致。
1991年蘇聯瓦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宣布取得了政治、軍事和思想等方面的全面勝利。日裔美籍學者福山發表言論,宣告“人類歷史至此終結”,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將一統世界。此后,借助經濟全球化和“民主化”浪潮,西方資本的貪婪和民主的乖戾借助新自由主義的催化劑,像變異的惡性病毒一樣在國際上迅速蔓延。而西方在輸出民主和鼓動“顏色革命”的同時,也催生了文明沖突和種族仇殺。
二 超越西方“民主一元論”、中國道路彰顯獨特價值
與當下西方世界的經濟困境和政治無奈不同,一個蓄勢待發的新東方正在為世界進步提供動力與活力。30多年以來中國的順利發展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現象。在當今世界“東方與西方”、“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原蘇聯與中國”等比較框架下,中國道路愈發彰顯出其獨特的價值。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社會經濟制度和社會治理模式或碰壁或擱淺,國際上不少國家面臨著不穩定和不確定的未來。與此不同,中國的應對和表現引人注目,表現出了獨特的制度優勢和治理能力。30多年來,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著強大的動力,中國穩定的政局和治理形式影響著世界格局,豐富著世界政治的面貌。
與西方國家一些學者繼續局限于“民主-專制”、“西方-非西方”的兩極對立思維模式不同,中國發展采取科學性的發展方式,沿著協調性的發展軌道,秉承著包容性價值理念。中國發展改變、豐富著世界。借助于發展價值的多元性、發展進程的包容性、發展理念的科學性,中國拒絕了國際上盛行的那些思想偏見和政治短視。中國政治發展顯示著強勁的政治競爭力和政治發展力,展示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三 破除西方民主“原教旨主義”束縛
憑借對“民主”話語的壟斷,西方戰略家將其包裝成全人類“普世價值”和全球性政治標準。“民主”被西方政治理論家提煉成政治制度的唯一真諦,將“民主”演變成一種政治宗教,變成西方對外政治輸出的“政治圣經和基本軟件”,成為西方通過“軟實力”影響他國的“利器”。例如,西方世界眾多的民主教科書都這樣寫道,評價一個國家政局的好壞,就是看這個國家是否有符合西方標準的民主制度,而西方民主標準則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鐵律”。
金融危機后出現的政治對抗、金錢政治、決策不暢等政治頹勢使得西方制度的政治能力和民主成色大打折扣。哈佛大學教授尼爾•弗格森在《大退化》一書中提出,西方社會賴以運轉的制度構架存在嚴重問題。哈佛大學商學院經濟學家B•斯科特也說,那種將“有了憲法和選舉就有了民主”的美國經驗加以推廣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四 以全面、科學的政治發展實踐,推動民主研究的轉向
什么是民主?如何發展和實現民主?如何避免“劣質民主”、防止“民主赤字”?什么是正確的民主發展觀?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來分析、來回答。
一、民主研究應注重分析和研究民主的歷史性和實踐性,將研究重點轉到對民主的實證性、國際性比較研究上來。分析一些國家在民主化進程中的成敗得失,以國際的視野和發展的框架,來探討民主化的理論邏輯、實踐順序和成長條件。民主是成長的、多樣的、具體的、現實的、歷史的。在未來政治選擇與國家發展中需轉變“話語范式”。要善于“駕馭民主化”,實現綜合、全面、協調的政治發展觀。
二、注重研究民主的成長性和發展的包容性。研究中東和拉美地區等第三世界的民主化歷程會發現,一個國家需要的政治發展方式、發展道路、發展價值和目標,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上是不同的。不同的國家戰略和民族目標任務決定了這個國家這一時期的政治主題和政治方式。與政治發展一樣,民主有著特定的發展順序、速度和方式。民主有其成長的環境、條件、土壤、文化、成本與質量。民主進程要統一于政治發展的總目標,要與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建設進程相協調。
三、關注中國發展的政治經驗,樹立正確的民主觀。要破解西方強加的“極權、專制、不民主”等概念陷阱,努力提煉和歸納中國的政治經驗和理論價值,增強政治自信力和理論說服力。針對國際上各種不同版本的“政治、民主、人權排行榜”,應當強調政治發展力和競爭力,研究一套科學而全面的政治發展力評估模型,研發中國版的“世界政治發展力評估報告”。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國外社會科學》主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