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政治哲學思維并非建立在對不公正社會進行校正、改良的基點上,而是建立在鏟除產生社會不公正的基礎上。顯然,這是革命的要求而不是改良的要求。
是否有所謂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這并非是一個沒有爭論的話題。在國外,艾倫·伍德和胡薩米就有過長時間的討論,國內前些年學者們對此也有過熱烈的爭論。但筆者還是堅信,存在著可以稱之為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的一系列獨特思想。關鍵的問題在于馬克思究竟有著什么性質的社會公正觀?
筆者以為,馬克思的社會公正觀基本上不屬于肯定性或倡導性的,而是批判性或否定性的。
第一,馬克思的社會公正觀從來都沒有站在維護既定的社會公正觀的立場上,而是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以公平正義的名義去損害廣大勞動者利益的所謂社會公正觀。站在維護貧困民眾利益的立場上,是馬克思社會公正觀的首要特征。馬克思從來不在階級分野和對立的社會中,玩弄所謂“為了所有人”的道德矯情,而是公開宣稱捍衛受壓迫階級的利益。早年面對著窮人利益基本沒有法律保障的狀況,他高撐“為窮人要求習慣法”的旗幟,并強調“這種習慣法按其本質來說只能是這些最底層的、一無所有的基本群眾的法”。確立基本思想以后,他強調自身哲學與無產階級互為一體。因此,不論何時何地,他都旗幟鮮明地捍衛無產階級的利益,揭露任何施于無產階級的壓迫與剝削,贊美無產階級身上所散發出來的人性光輝。在階級分野和對立的社會中,不是獻媚于富有階級和精英群體,而是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這就是馬克思鮮明的價值立場和理論品格。
第二,馬克思從來不把關于美好社會的理論停留在充滿模棱兩可的“美好”字樣上。“社會公正”不論是道德的還是法權的,都是一個體現美好動人的字眼。然而,它又是一個不僅歧義叢生,也往往會“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的意識形態概念。因為,在社會階級分野和充滿利益博弈的社會中,人們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即使像時下許多人那樣,社會公正被理解為“同一尺度”下的平等競爭,或稱為“機會平等”,那也是一種實際上有利于社會強勢群體的制度安排。馬克思明確指出,兩個平等權利之間的競爭,力量總是決定性的。因此,馬克思常常把熱衷于以“正義”、“人道”、“自由”、“平等”、“博愛”、“獨立”等美好詞語去描述社會主義的做法,稱之為“不成熟的大學生”腔調和“虛無縹緲的幻想”。可以說,通過走向歷史的深處去消除籠罩在動人字樣上的虛幻光環,直截了當地說出問題的實質,是馬克思對待社會道德與法權問題的另一個重要特征。
第三,馬克思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原則,提出了一系列破解諸如“社會公正”這類道德與法權觀念之謎的重要理論。馬克思認為,任何道德與法權觀念都是一定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對一個社會的主導性道德與法權觀念起決定性影響的是社會主導性的生產方式。勞動力與工資的交換盡管事實上并不等價,“工人的社會地位和資本家的地位比較起來是每況愈下的”,但在市場機制社會里,只要是按照商品交換的永恒規律行事的,它就被認為是公平的。這說明,社會公正是生產方式的一種觀念衍生物,并服務于這種生產方式。馬克思還認為,特定的所有制關系決定著特定社會生產方式的性質,并從根本上決定著社會分配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只有超越“社會公正”的范疇,訴諸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所有制關系的實際改造,才能從根本上鏟除產生社會不公的基礎和源頭,并創立消除社會不公的堅實社會基礎。
第四,盡管馬克思并不否認“社會公正”觀念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他一直拒絕把“社會公正”作為其理想社會目標的重要選項。把社會公正作為價值目標,其最為重要的積極意義在于引導人們對于社會發展作出價值上的反思,不斷促進對于社會嚴重不公的矯正。但這種積極意義的有效性卻是建立在社會存在著嚴重不公的狀況上的。同時,倡導“社會公正”也是一種控制社會競爭或社會博弈向著惡性方向發展的要求。因此,看不到“社會公正”觀念具有某種積極意義的觀點是不可取的。但是,無論如何,社會公正觀念的有效性領域永遠都是以社會事實上的不公正為前提的。它是對于這種不公正社會的救濟性要求,因而依據這種救濟性要求而采用的社會政策,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對于這種社會的改良性主張。正是這種特定的問題域,社會公正沒有也不可能成為馬克思對于未來理想社會的一個重要選項。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馬克思政治哲學思維并非建立在對不公正社會進行校正、改良的基點上,而是建立在鏟除產生社會不公正的基礎上。顯然,這是革命的要求而不是改良的要求。也正是持有這種革命的主張使得馬克思在創立馬克思主義后,從根本上拒絕使用所謂“公正”之類的字樣去裝飾未來理想社會。因此,在關于“社會公正”的問題上,不論社會現實如何需要一個更加積極的肯定的“社會公正”理論,我們也無權把并非馬克思主張的東西,附加或強加到馬克思的身上。中國的事情只能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指導下去創造和發展。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