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毛澤東精神與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聶家華 王立勝
[摘要]引入系統論的方法研究毛澤東精神,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在系統論的研究視野中,毛澤東精神是一個完整、有序、開放的精神文化系統,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五個子系統即安慰系統、教化系統、協調系統、動員系統和激勵系統構成。毛澤東精神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風貌,展示了毛澤東個人的精神品質,它散發著巨大的歷史魅力和時代價值,是中華民族溝通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精神資源,也是當前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維護國家團結統一,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各種精神資源的借鑒和利用,毛澤東精神作為20世紀在探尋中國革命與建設道路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精神,當然是當前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過程中可資借鑒和利用的重要資源之一。本文以探討毛澤東精神的定義為邏輯起點,在系統分析毛澤東精神的體系結構的基礎上,揭示毛澤東精神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過程中的功能和意義。
一、研究毛澤東精神的一個新視角
國內較早從學術意義上提出毛澤東精神這一概念的是黃學詩,他在1993年發表的《論毛澤東精神》一文中提出了“毛澤東精神”這一概念,并把毛澤東精神的基本內容概括成三個方面。(參見黃學詩:《論毛澤東精神》,《理論探討》1993年第1期。)同年12月,江澤民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把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的精神在范疇上并列起來講:“毛澤東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他的名字、他的思想和精神永遠鼓舞著中國共產黨人和各族人民,繼續推動著中國歷史的前進”。(《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頁。)2003年12月,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再次強調:“毛澤東同志的革命實踐和光輝業績已經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將永遠鼓舞著我們繼續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642頁。)與此同時,毛澤東精神也逐漸進入部分學者的研究視野,并陸續有一些研究成果問世。但是,總體上來講,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
大多數學者研究毛澤東精神是以定義毛澤東精神即什么是毛澤東精神為邏輯起點的。關于毛澤東精神的定義,目前學界大都采用了內容列舉法,即把毛澤東精神的基本內容或構成部分一一列舉出來。例如,有的學者把毛澤東精神概括為:奮發有為,立志做一番大事業的奮斗精神;以我為主,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戰斗精神;努力奮斗,蔑視一切困難的進取精神。(參見黃學詩:《論毛澤東精神》,《理論探討》1993年第1期。)也有的學者把毛澤東精神概括為:愛國精神、獨立自主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為人民服務精神和實事求是精神。(參見許全興:《毛澤東精神永存》,《學習論壇》2003年第12期。)還有的學者把毛澤東精神概括為更多個方面:愛國主義精神;為人民服務精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精神;爭取民族獨立及平等、自由與幸福精神;國際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獨立思考精神;永遠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等。(參見胡為雄:《毛澤東精神與中國及世界同在》,《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如此定義毛澤東精神的優勢在于,可以使毛澤東精神更生動、具體、明確和形象,易于被人們認知、理解和接受。但是,列舉法只適用于有限集合,而且只有在這個集合比較小的情況下才有意義。如果以這種方法來定義構成要素眾多、內容十分豐富、表現形式多樣的毛澤東精神,就顯得力有未逮,不可避免地有以點帶面、以偏概全之嫌。同時,毛澤東精神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系統,靠列舉是不可能窮盡其外延的。總之,現有的列舉法無法充分概括和顯示毛澤東精神的豐富內涵。
筆者認為,要避免上述缺陷,應該使用系統歸納法,引入系統論的方法來研究毛澤東精神。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當作一個具有整體性、關聯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等特征的系統,注重研究事物的內部結構及聯系,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系統論的研究視野里,毛澤東精神是一個完整、有序、開放的系統,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組成,其構成要素可以劃分為不同層次。如果從功能的角度對毛澤東精神進行解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毛澤東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都具有樹立理想信念和價值目標的功能、培育訓導理想人格的功能、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功能、動員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積極進取的功能。與這五種功能相對應,毛澤東精神在結構上可以分為五個子系統,即安慰系統、教化系統、協調系統、動員系統和激勵系統。五個子系統有各自的構成要素,同時又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完整有序的系統。這種系統歸納方法可以更準確地概括和顯示毛澤東精神的豐富內涵,更好地體現毛澤東精神的整體性、開放性和動態性特點。
二、毛澤東精神的體系結構
如前所述,毛澤東精神是一個完整、有序、開放的精神文化系統,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五個子系統即安慰系統、教化系統、協調系統、動員系統和激勵系統構成。安慰系統為人們提供精神信仰和奮斗目標;教化系統則規定了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價值尺度和衡量標準;協調系統主要解決在實現奮斗目標過程中如何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問題,提出了集體主義的基本原則和一系列體現集體本位的具體協調規范;動員系統主要解決價值取向和立場選擇問題,為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動力;激勵系統通過情感、規范和目標的倡導來激發人們的斗志。
(一)毛澤東精神的安慰系統
毛澤東精神的安慰系統是指毛澤東精神中能夠安頓身心、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精神要素。安慰系統是毛澤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為中華民族每一位成員樹立具體的奮斗目標并引導他們為之不懈努力。
毛澤東認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頁。)。這里說的精神指的主要是意志和理想信念,是驅動人們生存并有所作為的強大力量。共產主義理想徹底擺脫了狹隘的個人主義欲望,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特征,代表了人類最終的社會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引領廣大人民群眾為之而奮斗的理想家園。
堅定地相信某種理想一定會實現,理想就上升到了信念。在毛澤東看來,有了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就有了政治方向和奮斗目標,就有了前進的動力源泉。因此,毛澤東反復講,共產黨員一定要樹立起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為之奮斗的堅定信念,有了這個理想和信念,就會激發出人生內在的全部熱情和力量,就會成為一個有精神的人。同時,共產主義信念反映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有了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共同信念,人們就能同心同德為共同的利益而奮斗。
(二)毛澤東精神的教化系統
教化系統是毛澤東精神中關于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塑造和培育的精神要素。它為人們提供了理想人格和道德修養的目標和模式,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價值尺度和衡量標準。教化系統解決的主要是如何培養人、塑造人的問題。中華民族向來重視道德與人格的培育與錘煉,把建立完美的道德人格視為人生的最高要求。毛澤東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立足于革命和建設實際,根據時代任務和要求,對思想道德修養和理想人格塑造的內容和最終目標進行了解答,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廉潔奉公,無私奉獻。毛澤東認為,為了多數人的利益,為了國家民族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胸懷坦白,不謀私利,甘愿犧牲自己,這是一種道德使命。毛澤東指出:“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頁。)他高度評價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要求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只有具有這種精神,才能真正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要求共產黨員和革命者要富于自我犧牲精神,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國家、為黨工作,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第二,實事求是,獨立思考。毛澤東一直倡導和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發現和掌握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客觀規律,并以此作為行動的指南。要求所有共產黨員做實事求是的模范,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抓住一切機會虛心向群眾學習、努力向實踐學習。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思考,“對任何事情都要問一個為什么,都要經過自己頭腦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真有道理,絕對不應盲從,絕對不應提倡奴隸主義”(《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7頁。)。
第三,勤儉樸素,艱苦奮斗。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所倡導的艱苦奮斗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勤奮節儉、刻苦耐勞、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把它與共產黨人的遠大抱負和政治信念結合起來,成為教化系統中的精神要素。他多次強調,“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62頁。),要“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頁。)。他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頁。)。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已經證明,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人民克服困難、戰勝敵人、變革社會的重要法寶。
第四,堅韌不拔,不屈不撓。不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要有一股拼命精神。要始終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毛澤東號召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101頁。)。他指出:“我們面前的困難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頁。),但是,“我們共產黨人是以不怕困難著名的”(《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392—393頁。),“我們要承認困難,分析困難,向困難作斗爭。世界上沒有直路,要準備走曲折的路,不要貪便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們和全體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排除萬難,達到勝利的目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163頁。)
教化系統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陶冶道德人格,不斷提升心靈品質,使之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0頁。)。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他們是不謀私利的,惟一地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他們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地富于實際精神的人們。”(《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學習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三)毛澤東精神的協調系統
協調系統是指毛澤東精神中關于如何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精神要素。其中,出于革命和建設的現實需要,毛澤東重點思考了如何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就是對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思想分歧進行調節和協同,使之達成一致。毛澤東精神中的協調系統通過提供與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相一致的協調原則、規范和目標,以達到民族成員行動的一致性,形成社會成員思想和行動層面的和諧統一。在這方面毛澤東提出要以集體主義作為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積極倡導集體主義精神,同時也提出了體現集體本位的具體協調規范。
毛澤東所倡導的集體主義精神就是提倡以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為一切言論行動的標準的社會主義精神。
本著集體主義這一基本宗旨,毛澤東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具體規范。他要求“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05頁。)。要忠誠老實、嚴于律己、團結友愛、助人為樂、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等等。
(四)毛澤東精神的動員系統
價值取向是對“應該怎樣”的回答,它決定著人們的目標選擇,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提供行動方向。當人們認同并確定了同一價值取向后,就會形成同類價值意識,并在它的指引下為了共同的奮斗目標而一致行動。毛澤東精神的動員系統提供了一種價值取向和立場選擇,這就是“人民本位”、“熱愛祖國”。這種價值取向為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為提供了一種粘合劑,把他們的意愿和利益粘合在一起,變成推動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致行動能力。
毛澤東精神首先是一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正以人民為“本位”、真正以人民為“主體”的精神。他要求共產黨人、革命干部努力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04、1094—1095頁。)。要自覺地甘當人民公仆,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
愛國主義精神是毛澤東精神動員系統的另一重要內容。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礎和不斷追求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頁。)。毛澤東把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增加了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容,其內涵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樹立民族自尊、自強、自立、自信意識;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和主權完整。
(五)毛澤東精神的激勵系統
激勵系統是毛澤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奮斗目標的重要精神動力來源。毛澤東精神不僅具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而且具有強烈的感召力、推動力,它通過情感、規范和目標的倡導,激發全國人民的斗志,激勵人民奮勇拼搏,成為我們克服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的重要精神動力。
毛澤東精神激勵系統的邏輯起點就是自信。自信是確信自己的事業必定成功、自己的價值目標必定實現的心理狀態。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只有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才能產生不斷進取的動力。在毛澤東看來,自信是革命和建設事業順利發展,實現人民解放、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的前提條件。他強調,一個人,特別是革命者,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必須具備堅強的自信心、革命的樂觀主義態度和敢于斗爭、堅持斗爭,藐視一切敵人和困難的勇氣。
自信在精神面貌上的表現就是樂觀。毛澤東要求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困難,敢于向一切敵人挑戰,向一切困難挑戰:“我們可以藐視而且必須藐視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難,把它們放在‘不在話下’的位置。這就是我們的樂觀主義。”(《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頁。)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鼓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敢于斗爭,戰勝各種艱難險阻。
在革命和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自信和樂觀主義表現在行動上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澤東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毛澤東一貫強調,我們的方針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前進道路。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尤其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革命和建設事業,否則,無論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取得勝利,勝利了也不可能鞏固。
自信和樂觀在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還表現為英雄主義精神。中國人民具有崇尚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英雄主義傳統。毛澤東所處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毛澤東積極倡導和弘揚英雄主義,要求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有“藐視一切敵人和困難”的豪邁氣概,有勇于戰勝千難萬險的堅定意志,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犧牲精神,有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有百折不撓移山填海的斗爭精神。毛澤東倡導的英雄主義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民英雄和英雄群體。在英雄主義精神的感召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巨大勝利。
三、毛澤東精神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的作用
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比較穩定的、共有的價值系統,因此,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本質上就是營造社會普遍認同的精神世界和價值系統。如同生物一樣,人類的精神也具有自己的形態和生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形態和生命就是在不同時代的反復建構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繼承傳統民族精神的優秀因子,需要從時代精神中借鑒可用資源,同時也要對社會成員中的優秀分子的個體精神進行提煉,把其中的精華吸收進來,成為精神家園的一部分,變為公共的精神資源。只有這樣,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具有廣泛的認同性和持久性,從而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毛澤東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20世紀中國社會的土壤,植根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它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風貌,展示了毛澤東個人的精神品質;它散發著巨大的歷史魅力和時代價值,是中華民族溝通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精神資源,也是當前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
(一)學習和弘揚毛澤東精神中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信仰系統。
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根據我國國情和時代特點,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確立的價值觀念和奮斗目標,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在中華民族追求和創造價值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改革開放在不斷深化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貧富差距拉大造成人們心理失衡,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滋生,在一些人中出現精神無所寄托、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失迷等現象。這些問題已經對人們的理想信念產生了沖擊,如不重視,將引發嚴重后果。因此,必須加強宣傳和弘揚毛澤東精神,堅守、強化并大力弘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始終把它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價值目標,塑造人們高尚、健康的精神世界。
(二)學習和弘揚毛澤東精神重視道德修養和理想人格塑造的特質,強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教化功能。
毛澤東精神提供了道德品質修養和理想人格塑造的具體要求。在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必須認真吸取毛澤東精神有關精神要素,并結合時代條件的變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不斷強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教化功能。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鮮明地打上了金錢和功利的印記,赤裸裸的利益關系破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崇高感。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堅持毛澤東精神所倡導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人格培養的具體要求和目標,并結合時代條件的變化進行創新和發展,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為基本道德規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公民道德文化體系,努力培育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知書達禮的現代公民。
(三)學習和弘揚毛澤東精神所倡導的集體主義精神,強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整合功能。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因如此,毛澤東高度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調節,提出要以集體主義作為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同時提出了一系列集體本位的調節規范。這些精神要素是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社會組織方式、就業方式和利益關系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也明顯增加,人們所處的人際環境彌漫著一種緊張、浮躁、冷漠、功利的氣氛。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在全體人民中提倡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精神……引導人們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反對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反對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個人合法利益的價值觀”。(《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6頁。)
同時,在倡導并踐行“集體本位”、弘揚毛澤東倡導的集體主義精神的時候,應結合時代條件的變化,賦予其時代內容。比如探討如何在集體中更好地發揮個人的特長和創造性,關心每個人的正當利益,也應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四)學習和弘揚毛澤東精神所倡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愛國主義精神,明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科學價值取向。
當前,盡管有人認為市場經濟的靈魂是“為我”和“利己”,強調個人利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似乎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但實踐證明,越是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是需要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精神具有永恒的價值,仍然是21世紀時代精神的核心和基礎,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可或缺的內容。我們要一方面堅持毛澤東倡導的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另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例如,隨著新形勢下“人民”范疇的擴大,為人民服務思想中服務的客體也就具有更廣泛的內涵。
愛國主義是毛澤東精神的重要內容。在當前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過程中,要繼續堅持和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祖國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熱愛祖國和人民,自覺維護祖國的獨立、完整和統一。除此之外,當代愛國主義還必須堅持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統一。“這種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緊密結合,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走上了正確道路。這種愛國主義,把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放在世界格局中觀察,把中國社會的發展與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緊緊聯系在一起。”(《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頁。)
(五)學習和弘揚毛澤東精神所倡導的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增強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感召力和動員力。
毛澤東精神所倡導的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從心靈層面拓展了中華民族發展完善的空間,成為中華民族不畏艱險、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動力之源。這種自信樂觀、剛健有為的人生態度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發。
當前,現代社會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并沒有相應帶來精神的安逸和愉悅,許多人幾乎把追求物質欲望的滿足作為生活的全部內容,嚴重物化的社會使人們陷入心靈的苦悶、困惑甚至危機之中。毛澤東倡導的自信樂觀的人生精神對于緩解現代人心理壓力、促進自我身心和諧具有重要作用。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也是毛澤東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克服困難、頑強奮斗的精神源泉。在世界局勢日益復雜的今天,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步伐的進一步加快,中華民族在獲得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更需要我們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積極應對挑戰,實現民族振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