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斗爭與理論發展
劉希良 楊小軍
(長沙學院,長沙 410003)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時代化的歷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斗爭與理論發展史。時至今日,這一理論斗爭與理論發展經歷了一個理論斗爭引領理論發展、理論斗爭遮蔽理論發展、理論斗爭復興理論發展的“否定之否定”過程。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時代化仍然面臨著理論斗爭與理論發展問題,面臨著在理論發展過程中與教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分化演化和宣傳方式的新斗爭。馬克思主義中國時代化必須重視理論斗爭,通過理論斗爭促進理論發展,但必須科學看待理論斗爭,使理論斗爭為理論發展服務。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斗爭;理論發展
一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P57)為了改變世界,自問世以來,馬克思主義一直處在各種各樣的理論斗爭之中,這在中國也表現得非常明顯。至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經過了三段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一段,建國后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一段”,[2]這三個階段恰好構成了一個理論斗爭與理論發展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1.理論斗爭引領理論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馬克思主義在理論斗爭中傳播和發展,無理論斗爭則無理論發展,理論斗爭引領理論發展。首先,傳播馬克思主義是理論斗爭的結果。毛澤東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3](P1471)但是這送來的馬克思主義應不應當接受、介紹和宣傳,卻是通過理論斗爭實現的,如胡適與李大釗之間的問題與主義之爭。其次,運用馬克思主義是理論斗爭的結果。五四之后,接受馬克思主義就意味著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動工人階級起來革命。這是否正當?這也是通過理論斗爭實現的,如1919年至1920年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之間的斗爭。“這場斗爭,經過激烈論戰,最后以無政府主義的失敗、馬克思主義的勝利而告終。它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作了充分的思想上、干部上、組織上的準備,在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4] ](P90)最后,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理論斗爭的結果。這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者與反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理論斗爭。如馬克思主義者鄧中夏、瞿秋白、陳獨秀等通過參與“科玄論戰”,就科學的人生觀問題與丁文江和胡適等科學派之間的斗爭。“科玄論戰之后,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而五四時期‘賽先生’(科學)在這里和以后日益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代稱;或者說,馬克思主義日益作為科學為人們所理解、接受和信仰。”[5](P63)另一方面是黨內的思想理論斗爭。如毛澤東等與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王明等“左傾”教條主義的斗爭。總的來看,這一階段的理論斗爭以反“左”為主,形成了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為代表的系統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
2.理論斗爭遮蔽理論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理論斗爭被夸大和政治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逐漸被斗爭遮蔽,發展不足。這一階段又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5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穩步推進時期”,“第二階段(1957-196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艱難前行時期”,“第三階段(1966-197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遭受重挫時期”。[6] (P136-137)第一階段的斗爭包括批判《武訓傳》,批判俞平伯、胡適、胡風,進行大規模的思想整頓和改造運動等。總的來說,雖然這一時期的批判和運動犯了簡單化、擴大化的錯誤,給被批判者和思想理論界造成了很大傷害,但是這些批判和運動一方面是為了適用社會主義經濟改造的需要,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這些批判和運動中也得到了發展,如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和過渡時期總路線,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第二階段的斗爭包括反右派斗爭及其擴大化和從廬山會議開始的反“右傾”斗爭。總的來看,雖然這一時期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過一定反思,如號召學習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提出過有關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某些想法,如明確把社會主義劃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和建設做過一些探討,如明確提出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四個現代化等等;但是隨著 “左傾”思想的日益盛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逐漸被政治化的思想理論斗爭遮蔽。第三階段的斗爭表現為從批判吳晗《海瑞罷官》肇始的“文化大革命”。不管做何種解讀,“文化大革命”首先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理論斗爭。這一時期由于極速“左傾”,馬克思主義逐漸成了毛澤東的某些著作、言論、講話等的代名詞,成了絕對不容質疑的教條,甚至被蒙上了宗教色彩。總的來看,這一階段的理論斗爭以反“右”為主,雖然形成了有關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某些理論,但與前一階段相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明顯不足。
3.理論斗爭復興理論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與前階段相比,理論斗爭的政治色彩明顯淡化,理論斗爭的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有的學者就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最具影響力的30件大事作了總結,如“鄧小平發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講話,提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人道主義異化問題討論,提出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想”、“《產權理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表,探討用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評析西方產權理論”、“評析新自由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評析歷史虛無主義,發展歷史唯物主義”、“《對經濟學教學和研究中一些問題的看法》發表,提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關系問題”、“評析民主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評析‘普世價值觀’”,等等。[7] (P12-24)總的來看,這一階段的理論斗爭正如鄧小平所言,既反“右”又反“左”,但以反“左”為主,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時代化經歷了一個以反“左”為主,到反“右”為主,再到反“左”為主的過程;是一個接受馬列主義,反對把馬列主義教條化,在中國化過程中發展馬列主義,形成毛澤東思想,然后使毛澤東思想教條化,最后沖破一切教條主義,在新的斗爭中重獲重大發展的過程;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曲折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二
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時代化仍然面臨著理論斗爭與理論發展問題,這表現如下:
1.與教條主義的新斗爭。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反教條主義的。恩格斯就明確說過:“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8](P681)然而,自從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以來,卻與教條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實事求是和教條主義兩大傳統,[9] (P5)當前,教條主義主要有三種新形式:(1)面具化的馬克思主義。這種教條主義戴著馬克思主義的面具,有的利用腐敗、貧富分化和其它經濟社會問題,反對發展市場經濟,要求反思改革開放,主張重歸計劃經濟等,有的打著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或西方文化的某些陳舊甚至落后的東西。(2)標簽化的馬克思主義。這種教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標簽到處貼用,往往借助某些新話語,自噓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和新形式。(3)學術化的馬克思主義。毋庸質疑,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學術研究,有利于國際交流和對話,有利于澄清某些理論問題,有利于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但有些學者在追求“回到馬克思”和“以西解馬”或進行“文本解讀”時,自覺或不自覺地認為,只有經其解讀的 “新馬”才是正確理論,才是指導現實的唯一標準,從而陷入了教條主義的窠臼。教條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權力崇拜。教條主義者之所以使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地位并謀得話語權力。因此,克服教條主義,必須積極創造平等和民主的理論氛圍,鼓勵開放和包容。
2.與反馬克思主義的新斗爭。馬克思主義自傳入中國以來,一直處在與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斗爭之中。當前,國內主要有三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1)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是一種主張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以防止社會文化失序的的思潮。近些年來,國內傳統文化熱一浪高過一浪,建廟、祭祀、拜孔、誦經、學《易》到處盛行,無不與新保守主義相關。新保守主義主張尊重、傳承和復興傳統文化有其正確性的一面,但它往往對傳統文化只提倡而不批判,有的片面夸大傳統文化的功能,有的主張以傳統文化同化或消解馬克思主義,有的甚至利用傳統文化進行坑蒙拐騙。(2)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是源自國外,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宣揚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具有經濟的、政治的和道德的等不同形態,代表人物有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新自由主義往往歪曲或惡意攻擊馬克思主義,貶損計劃經濟時代所取得的成就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如公有制、按勞分配制、民主集中制等,美化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及其制度安排,力圖使中國資本主義化。(3)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否定革命的歷史意義,主張“告別革命”的思潮。它認為中華“黃色文明”不如西方“藍色文明”,必須由后者替代;認為革命只起破壞作用,沒有任何建設性作用,必須重新反思革命歷史,重新評價歷史人物,修改歷史教科書;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建設必然“失敗”。由于這些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存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斗爭仍然任重道遠。
3.與自身分化與演化的新斗爭。馬克思主義自產生后,還一直面臨著分化和演化的問題,形成了東方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后者又進一步演化出了眾多的流派,如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等等。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也具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董德剛教授就認為,目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有廣義的、狹義的和作為中國共產黨行動指南的三種相互聯系的馬克思主義。[10] (P4-6)進一步來看,以經濟學為例,“當前,我國在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過程中,已形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八大流派: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流派;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綜合流派;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文本流派;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學流派;演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流派;數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流派;轉型經濟理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流派;后凱恩斯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流派”。 [11] (P163)當然,以上這些學者的觀點是否正確,還有待于實踐進一步檢驗。但是,我們應當看到,我國馬克思主義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和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在此情況之下,如何使馬克思主義在分化和演變的過程中不蛻變為教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便是需要努力克服的重大問題。
4.與宣傳教育方式的新斗爭。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一直注重通過理論宣傳進行理論斗爭。例如,馬克思本人就曾通過主辦《萊茵報》和《新萊茵報》等而與對手進行理論斗爭并擴大自己的影響。列寧還曾系統地闡述“灌輸論”,強調要使自發的工人運動變為自覺的革命運動,必須把社會主義意識從外面“灌輸”給工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葛蘭西也非常重視理論宣傳,提出通過“陣地戰”,奪取文化領導權,掌握話語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注重理論宣傳和思想改造,是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然而,隨著手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今天信息傳播速度之快、更新之迅速、影響面之廣,遠非以往可比。而且,受眾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大大提高,能夠自由地創造、發布、傳播和接受各種信息。在此情況下,一方面,每個人對他人的信息需求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無知, 因此單靠“灌輸”來宣傳信息已不可行。另一方面,這種信息宣傳和接受的自主性以及信息與信息之間的激烈競爭也消解了信息的領導權,信息必須依靠自身的可接受性來掌握群眾。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9)因此,馬克思主義如何能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抓住事物的根本,增強解釋力和說服力,便是馬克思主義需要竭力奮斗的大事。
當然,馬克思主義中國時代化發展所面臨的以上四個方面的新斗爭并不是分立而是相互緊密聯系的,而且其所面臨的新斗爭也許遠非這四個方面。但是,這些形勢足以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時代化發展所面臨的理論斗爭也許比以往更復雜更艱巨,廣大馬克思主義者應當積極勇敢地參與新的理論斗爭,促使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獲得更大發展。
三
馬克思主義中國時代化的歷史與現實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離不開理論斗爭,必須重視理論斗爭,通過理論斗爭促進理論發展,但必須科學進行理論斗爭,使理論斗爭為理論發展服務。具體而言,應當做到:
1. 正確處理理論斗爭與理論發展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但馬克思主義進行革命和批判乃是源于時代和現實的需要,是為了在理論斗爭中獲得理論發展,最終通過理論斗爭促進社會發展。理論斗爭只是手段,理論發展乃至社會發展才是目的,手段應當服務于目的。今天,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斗爭,應當服務于豐富和發展自身,服務于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服務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正確處理理論斗爭與言論自由的關系。真理越辯越明,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斗爭,應當與政治保持一定的張力,不應以政治打壓學術,以消滅斗爭對象為目的,歷史證明,那樣只會適得其反,窒息自身的發展。應當給予斗爭對手法律規定的充分的言論自由,創造有利于理論爭辯的平臺和氛圍。不能自視正確和高明,而應平等交流和探討,取長補短。
3.正確處理理論斗爭與輿論管理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斗爭的歷史說明,理論斗爭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否則容易政治化,甚至造成社會動亂。為此,政府應當合理界定輿論管理的邊界,防止輿論管理錯位和缺位,建立健全輿論管理的體制和制度,創造自由寬松的輿論環境,引導各種思想和觀點合理有序的探討爭鳴。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時代化的歷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斗爭與理論發展史,今天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斗爭仍然任重道遠,應當正確處理好理論斗爭與理論發展,理論斗爭與言論自由,理論斗爭與輿論管理的關系,促進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時代獲得更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張靜如,歐陽奇.論龔育之對中共歷史研究的獨特貢獻[J],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69158/69159/8204445.html.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李春德.建黨初期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斗爭[J],學習與實踐,2006,(8).
[5]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6]姚宏志.建國后3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征和經驗[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7]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課題組.改革開放30年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最具影響力的30件大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1).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趙明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中兩種傳統:實事求是與教條主義[J],理論探討,2005, (7).
[10]董德剛.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5, (3).
[11]薛宇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有八大流派[J],新化文摘,2009, (1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