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主席1943年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寫道:“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作為認識論,群眾路線反映黨關于人民群眾歷史地位、歷史作用以及黨同群眾關系問題的基本觀點。
作為政策前提,群眾路線要求黨永遠面對群眾的大多數,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和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各進步階級、進步派別、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條件下的農村政策、農民政策、俘虜政策,以及區別對待資產階級的政策、和平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都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創舉。在國際上,黨支持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支持一切社會進步事業。中國近代以來備受西方列強欺凌,主要原因是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靠群眾路線,在抗日根據地和淪陷區、前方和后方,從城市到農村,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發動和組織青壯年、婦女、兒童、老人參加全民抗戰,不僅導致中國近代以來反抗侵略者的第一次偉大勝利,而且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和組織程度明顯提高的歷史性標志。
作為道德規范,群眾路線要求共產黨人,為人民的事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是做官而是成為人民的朋友和勤務員,一切言論行動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凡事替人民著想,時刻關注群眾生產、群眾利益、群眾經驗、群眾情緒,切實解決群眾的困難,給群眾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每到一地,都和群眾打成一片、向群眾學習,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
作為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群眾路線包括三個基本環節。首先是“從群眾中來”,眼睛向下,傾聽群眾的意見,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得到群眾真實的意見,虛心學習和了解群眾的經驗、愿望和批評,以此作為黨的政策的基礎。接著是“集中起來”——占有材料、形成概念、抓住本質、加以提煉,確定群眾經驗、愿望和批評的總和,形成黨的政策。然后是“回到群眾中去”,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把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行動、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在群眾實踐中檢驗其正確或錯誤以及正確或錯誤的程度,再來修正、補充、提高。三個基本環節,都牢牢立足于群眾,一方面不可分割,一方面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
群眾路線是黨的認識論、政策前提、道德規范,同時是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工作方法。這些有所區別又相互銜接滲透的不同方面,都是群眾路線的組成部分并互為因果,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政治體系、工作體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