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本文是一篇舊文,由人民網2012年7月發出,但文章針對當下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析,依然具有很強的穿透力,特此發出,以饗讀者。)
▲牢牢占領意識形態陣地既是國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國際較量中的重要籌碼。
▲當今世界,爭奪話語權、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規則制定權、文化領導權等“軟權力”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
▲思想領域的爭鋒、較量從來不會消失,加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任務艱巨。
牢牢占領意識形態陣地既是國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國際較量中的重要籌碼。當今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核彈與火箭”退居幕后,“意志與思想”走向臺前。爭奪話語權、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規則制定權、文化領導權等“軟權力”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作為這場“無硝煙戰爭”的參與國,基于國際、國內各種壓力,中國被推到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意識形態建設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威脅我國意識形態安全。蘇聯解體及西方敵對勢力對后社會主義國家一系列“顏色革命”的成功,使中國成為西方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重要目標國家。西方敵對勢力除了在經濟、政治領域推行和平演變戰略以外,更注重通過文化滲透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文化滲透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的文化宣傳,即利用現代傳媒手段進行長期思想滲透。最典型、最常用的是廣播電臺和電視的覆蓋式宣傳。美國的CBS、CNN等媒體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國家發布的總信息量的100倍。這種直接的文化滲透規模大、成本低、覆蓋面廣,正如《華盛頓郵報》宣稱的,“西方世界在尋找瓦解共產主義方法,花費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和億萬美元,卻發現答案就在電視新聞里”。如今,借助互聯網,直接的文化宣傳更獲得了便捷、高效、廣泛、強勢的高科技平臺,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另一個重要陣地;第二種是以文化商品為載體,向社會大眾滲透西方的各種價值觀。二戰之前,西方敵對勢力就注重文化輸出與國家地緣戰略的結合并用,二戰之后更加重視通過全面的文化輸出對他國施加影響。美國好萊塢電影成為典型代表,甚至有媒體稱好萊塢電影是“鐵盒里的大使”。通過這種方式傳播文化價值觀念,更具隱蔽性和迷惑性,往往能達到“無為而治”、“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第三種是以教育和學術交流為掩飾,向高層學者、知識分子等社會精英進行價值觀滲透。西方敵對勢力通過名目眾多的基金會,如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福布賴特基金會等,拉攏和利用高層社科研究人員和知識分子,意在培養從內部瓦解社會主義的“文化基因”,通過他們的輻射作用傳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影響社會大眾。
二是各種社會思潮影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認同。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其指導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中國人民的選擇。在思想領域,爭鋒、較量從來不會消失。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各種社會思潮競相登場,既有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的新自由主義,也有主張改良、倡導民主、自由的民主社會主義,更有借歪曲、詆毀黨的歷史和領袖人物虛化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與此同時,西方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攻勢也向多樣化、深層次拓展。他們不再限于兜售西方的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生活價值觀,而是向政治、哲學價值觀發展。布熱津斯基攻擊共產主義學說的“大簡化理論”,丹尼爾·貝爾的“意識形態終結論”、福山的“歷史終結論”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公然挑戰。這些社會思潮極具迷惑性,試圖通過系統化的理論和貌似客觀的歷史事實,贏得人們的信服和認同,從而動搖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時下正在熱議的“中國模式”,一定意義上是繼“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之后的另一種理論陷阱,是西方敵對勢力“棒殺”中國的意圖落空后推出的“捧殺”陰謀。種種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因其系統性、理論性,容易讓人們陷入某種理論誤區,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質疑、動搖甚至背棄,因此,必須提高馬克思主義自身的說服力和解釋力,這是固守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的內生力量。
三是蘇東劇變削弱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仰。1991年,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鐮刀斧頭旗落下,標志著存在70多年的蘇聯社會主義大國不復存在。隨后,社會主義陣營迅速瓦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蘇東劇變的原因非常復雜,既有西方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外因,也有蘇聯共產黨腐化變質的內因;既有蘇聯實行僵化社會主義的體制性因素,也有意識形態領域混亂的思想性因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終歸是由于蘇聯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沒有真正地堅持社會主義。世界各國對國際共運史上的這一重大事件反映不同,評價不一。一時,各種思想匯聚同一事件,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復雜。有人拋出“歷史終結論”,宣稱資本主義的最終勝利;有人對社會主義前途悲觀絕望;還有人將社會主義實踐的挫折和失誤歸罪于馬克思主義,認為蘇東劇變是社會主義的失敗,是馬克思主義的過時。在我國也出現了否定馬克思主義、放棄社會主義的論調,導致主流意識形態信仰的弱化,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了挑戰。
四是發展主題與現代化目標淡化了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任何國家都希望在全球化條件下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搶占發展先機。富國強民、實現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最迫切的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必然使一些發展中國家更多地關注提升國家綜合國力、關注能源資源的新開發、關注科技人才的新發展,而少有關注傳統具有鮮明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問題。共同的發展主題和對現代化的追求,將人類納入一個同質發展的軌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對立日益淡化。但實際上,現代化作為源發于西方而逐漸向世界擴展的人類歷史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其本身便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披上普遍性外衣的現代化理論,旨在向“欠發達國家”許諾:只要按照美國的現代化模式發展,就能擺脫落后和愚昧,實現民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從而擺脫馬克思共產主義革命范式的影響,對“欠發達”世界由于非殖民化而釋放出來的新的、具有潛在危險性的力量進行疏導和控制。與此同時,將這些“欠發達”世界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便于進行資本剝削。因而,在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現代化的意識形態性,避免陷入“發展的幻象”之中。
五是多元價值取向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此帶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中既包含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積極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極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多種所有制的并存、階級階層的變化和利益的分化導致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關心和維護自己所屬社會群體的利益,關注和重視個體的利益和感受,并以此作為價值評判尺度,好壞優劣皆依主體自身加以判斷。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元不可避免。另外,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斷向縱深拓展,各種文化思潮涌入我國,客觀上也為多元價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價值觀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價值觀的主導作用,使主流意識形態遭遇沖擊和淡化。
六是信息網絡化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控制力形成挑戰。與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同,網絡傳播具有自由性、快捷性、交互性、開放性、海量性等特點。借助互聯網這一新技術平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獲得了新的技術載體、新的傳播渠道和新的言論空間,有助于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但同時,信息網絡化也嚴峻考驗著我國意識形態的控制力。網絡意識形態具有非對稱性和強大的滲透性,西方發達的網絡技術手段和強勢的文化輸出對我國意識形態的傳播和防御能力構成很大挑戰。此外,網絡的開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獲取信息和言論表達的新途徑,網絡一定程度上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疏導社會不良情緒的減壓閥;另一方面,開放、多元、交互的信息傳播方式加大了我國意識形態的控制難度,人們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可能不再被動接受主導媒體的灌輸和教育,不再簡單追隨主流意識形態,導致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弱化。我們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對網絡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導力。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原題: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六大挑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