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問:蘇聯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會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盤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一個偌大的國家就分崩離析了,由此可見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之大。從歷史研究領域看,歷史虛無主義產生不是偶然的。一個時期以來,后現代史學思潮得到一些人的推崇,這種史學思潮力主的非理性主義,成為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認真分析這一思潮,回應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特別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非議歪曲與錯誤認識,對于我們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鼓噪一時的西方后現代史學思潮
一般認為,以19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為代表的非理性主義哲學,是“后現代主義”的源頭。今天所說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形成于20世紀中葉,在西方學術界,它是一定的時代特征、思維方式的表現,也代表一定的文化態度與精神價值,它主張多元、多變、多維、多樣、懷疑,張揚自由與活力,認為一切都沒有確定性,而只有模糊性、間斷性、散漫性、不確定性、無序和凌亂、反叛與變形等。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后現代主義思潮逐漸影響到歷史學領域。美國歷史哲學家海登· 懷特就是后現代主義在史學理論領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后現代主義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1973年)、《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表現》(1987年)等著作中。他認為,人永遠不能找到“歷史”,因為歷史已經逝去,不可能再重現或復原,人們只能找到關于歷史的敘述,或找到被闡釋和編織過的“歷史”。懷特強調,真實的歷史是不存在的,因歷史呈現出歷史哲學的形態,所以歷史不可能只有一種,有多少種理論的闡釋,就會有多少種歷史。除海登·懷特外,荷蘭歷史哲學家弗蘭克·安克斯密特著的《歷史編纂與后現代主義》(1989年)、英國歷史學家凱斯·詹京斯著的《關于“歷史是什么”——從卡爾和艾爾頓到羅蒂和懷特》(1995年)、艾倫·蒙斯洛著的《解構歷史》(1997年)以及凱斯·詹京斯1997年編的文集《后現代歷史學讀本》等,在西方史學界都有較大影響,對后現代主義史學思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后現代主義在史學領域的滲透和影響,突出表現為否認客觀的歷史真理的存在,否認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在后現代主義者看來,歷史學家的主體性與歷史事實之間不是歷史認識主體與歷史認識客體之間的關系,而是彼此融為一體,即融合在“歷史敘述”的實踐之中。在歷史敘述之外,不存在任何客觀歷史。從后現代主義史學理論出發,歷史不過是“那些稍縱即逝”的沒有內在聯系的“事件”的堆積;通過“解構”宏大敘事,可以“碎化”歷史。這樣,“后現代史學觀”就把令人敬畏的歷史研究變成了“玩歷史”。
二、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
從總體上看,中國史學界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這是應當肯定的。但也應承認,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后現代主義對中國史學研究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例如,有人錯誤地認為,后現代主義將導致中國史學發生一場“深刻的革命”,中國史學的出路在于“后現代史學”。此外,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后現代主義影響下,建立在歷史唯心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日漸凸顯。有的人以“重新評價”或“反思歷史”為名,置歷史事實于不顧,顛倒黑白,極力丑化和歪曲中華民族的歷史。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尤為突出,有的人在“重寫歷史”、“還原歷史”的名義下,否定和歪曲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歷史。比如,否定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否定近代農民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鼓吹革命斗爭是脫離實際的“激進主義”,造成“社會動蕩,經濟停滯”;在 “告別革命”的同時,不遺余力地美化和歌頌帝國主義,認為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流血犧牲的英雄業績被一筆勾銷;歷史人物的科學評價也被“顛覆”:林則徐、洪秀全、孫中山等被貶低,慈禧、曾國藩、袁世凱等卻被大肆美化、褒揚。
歷史虛無主義并不是對歷史的所有內容都“虛無”,而是從既定的政治理念出發,有選擇的“虛無”。例如,明明是中國共產黨自己糾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但仍有人把黨在曲折前進中的失誤和錯誤無限夸大,混淆歷史的本質和現象、主流和支流,以批判“文革”為名,把黨和新中國的歷史說成是一系列“左”的錯誤疊加和延續的歷史。還有人將現代化與革命對立起來,認為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中斷了中國現代化進程,背離了西方資本主義主導的“近代文明的主流”等。這些人無視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在近代中國,中國人民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重壓之下,中華民族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掠奪、凌辱,所謂現代化根本無從談起。毛澤東同志說:“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1080頁)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早已證明,沒有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就不可能有中國的現代化。
三、用唯物史觀引領史學研究
后現代史學思潮會將史學引向歧途,而歷史虛無主義在基本理論、思維方式、研究方法以及價值判斷上,與后現代史學思潮是相通的。它們在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搞亂人們的思想方面,起著十分惡劣的作用,對此我們必須予以堅決批判。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用唯物史觀引領史學研究與史學思潮,切實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和主流,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認清歷史矛盾運動不可逆轉的進步趨勢,找出歷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性內容。要澄清對馬克思主義的模糊認識與錯誤理解,批駁各種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和背棄,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真正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審視、觀察、思考和研究歷史。
深入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旗幟鮮明地劃清界限。從后現代主義理論出發,不可能正確地、完整地說明任何一個復雜的歷史現象或歷史過程。我們的史學研究,不但要認清后現代史學思潮的種種弊病,免受其害,而且還要像中國的鐘馗打鬼一樣,把這個“鬼”從中國的歷史研究中趕出去。
要注重加強歷史學習,特別是要注重學習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一貫重視對歷史經驗的借鑒和運用。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更加重視學習歷史,特別是要注重學習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如此才能準確把握近現代中國國情,從中得到深刻的歷史教育與啟迪,更好地樹立科學的歷史觀。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