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論背后的歷史唯心主義
田改偉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人極力宣傳所謂“普世價值”,認為西方的民主、自由具有普世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為迎接黨的十八大順利召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有必要進一步剖析“普世價值”論的本質,澄清錯誤觀念,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正確方向。
一、關于民主是否“普世價值”爭論的由來
“普世價值”本來是一個傳統的哲學命題。把“普世價值”命題引入政治領域是與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思想的力量對比有著密切關系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不久,圍繞如何看待和建設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問題,列寧就與考茨基等人就“一般民主”、“純粹民主”等觀點進行過激烈的爭辯。列寧曾尖銳地指出:只要有不同的階級存在,就不能說“純粹民主”,而只能說階級的民主。資產階級民主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進步的作用。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民主只能是狹隘的、殘缺不全的、騙人的民主,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專政。“只有自由主義者才會像考茨基那樣忘記資產階級議會制是有歷史局限性的,是有歷史條件的。在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國家中,被壓迫群眾隨時隨地都可以碰到這個驚人的矛盾:一方面是資本家‘民主’所標榜的形式上的平等,一方面是使無產者成為雇傭奴隸的千百種事實上的限制和詭計。正是這個矛盾使群眾認清了資本主義的腐朽、虛假和偽善。”{1}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力圖把西方民主作為“普世價值”,成為它們向外輸出價值觀和干涉別國內政的理論依據。一些西方學者也加以配合,提出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在全球取得了最終勝利,宣稱“意識形態”終結。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Amartya,Sen)撰文《民主價值觀的普適性》,明確把民主與普世價值聯系起來,認為民主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普世價值”。
2005年10月,我國政府發布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首次以政府文告的形式闡明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全面介紹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的進步和成就。該書開篇提出“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2}白皮書的發表,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肯定。與此同時,圍繞民主是否具有“普世價值”問題,出現了一些針對白皮書、針對我國民主政治理論和實踐的質疑、攻擊和討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時,也還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不同人從各自立場出發,提出了不同的民主訴求,是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解決還是從“普世價值”的標準和方法解決成為爭論的焦點。其中就有人主張民主具有“普世價值”,我國的民主建設應該遵循“普世價值”所確立的原則。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如何總結歷史經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中國民主發展,成為大家關注的理論熱點,有人借機宣揚“普世價值”,希望中國走“普世民主”之路。也有些人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來宣揚“普世價值”,希望“汶川鎮痛,痛出一個新中國”,北京奧運“開出一個新中國”,希望中國借機全面融入現代“主流文明”、“承認普世價值”。有些主張“普世價值”的人甚至提出了較為系統的中國走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道路的主張和綱領。
二、“普世價值”論是典型的歷史唯心論
“普世價值”論主張人類存在著普遍適用于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共同價值,實質上不過是把某些國家、民族的價值或某些國家、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價值當作人類普遍永恒的價值追求。很明顯,“普世價值”的主張,是帶有強烈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特征的思想,它相信存在著超越時空的、普遍而永恒的價值體系或制度規范,體現了西方自由主義的主要特征,是一個典型的歷史唯心主義的命題。
“普世價值”論割裂事物的一般性和個別性、普遍性與特殊性。認為民主具有“普世價值”的觀點,就割裂了民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沒有脫離特殊性的一般,也沒有脫離一般性的特殊性的存在。主張民主具有普世性的觀點,只看到了民主的一般性,并且把一股性抽象出來,認為一般性和普遍性是民主的全部和實質,陷入了形而上學的陷阱。如何認識民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問題,厘清圍繞這個問題的迷霧,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在談論生產一般的時候,指出:“生產一般是一個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點提出來,定下來,免得我們重復,它就是一個合理的抽象。不過,這個一般,或者說,經過比較而抽出來的共同點,本身就是有許多組成部分的、分為不同規定的東西。其中有些屬于一切時代,另一些是幾個時代共有的。”“對生產一般適用的種種規定所以要抽出來,也正是為了不致因為有了統一(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這總是一樣的,這里已經出現了統一)而忘記本質的差別。那些證明現存社會關系永存與和諧的現代經濟學家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記這種差別。”{3}這是我們看待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科學方法。我們可以看出,民主具有一般性,這個一般就是把不同類型的民主的共同點抽象出來,如民主都有選舉、監督等。但是,即使這些民主的一般本身也是有許多組成部分的、分為不同規定的東西,如,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等。因此,古希臘民主不同于資產階級的民主,資產階級的民主不同于無產階級的民主,構成民主發展的恰恰是這些不同于民主一般性的民主的差異性。
主張民主具有“普世價值”的錯誤就在于把民主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割裂開、對立起來,認為存在著脫離特殊性的、脫離具體歷史發展的民主的一般性。民主作為與“獨裁”、“專制”相對立的政治主張和制度,都承認廣大人民群眾平等享有管理國家和事務的權利,是國家的主人,而不是個人或幾個人獨斷國家政權,這是其共性。然而,人類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不論民主的表現形式還是民主實際內涵并不一樣。我們承認,民主思想在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的過程中曾經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然而,階級性始終是民主的主要屬性。
“普世價值”論脫離各國實踐談論抽象的價值。對歷史上各種具體民主制度的共同性進行科學的抽象,形成民主的一股性,是人們把握這種政治制度的科學方法,并不是一個價值判斷。這種抽象便于我們整體上認識歷史上形成的不同形式的民主的本質,便于把民主制度與其他政治制度相區別。我們不能把民主歸納為所謂人類普遍永恒的價值,不能就民主談民主,為民主而民主,只能把民主放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放在具體的社會生產關系中,認真考察各種類型民主的差異性,才能科學認識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主、不同類型的民主以及民主的功能。就觀念形態而言,無論民主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民主”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而這種條件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的,從來沒有什么“普世”的民主觀和民主制度。
“普世價值”論具有“先驗論”的特點。從一個先驗的永恒不變的原則出發來分析現實世界,是歷史唯心主義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普世價值”論的特點。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原則不是分析事物的出發點,而恰恰是分析事物的結果。“普世價值”論認為人類有一個先驗的價值,運用先驗的原則、價值來分析現實世界,分析各國政治制度,是歷史唯心主義在價值觀和政治領域的表現。“普世價值”論一般用抽象的人性論作為這種先驗價值存在的理論基礎,從一些先驗的原則中企圖得出不同國家和民族都適用的具體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顯然是荒謬的,就是在西方,這種思想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民眾的批評和質疑。
三、主張民主是“普世價值”會嚴重誤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普世價值”論是一個自身充滿矛盾的理論。“普世價值”是西方觀念史發展的產物,被西方自由主義所繼承,是近代自由主義的主要特征之一,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理論家對“普世價值”的內容和強調的重點也不盡相同。認為民主具有“普世價值”的各種主張本身,往往也相互沖突、不能自洽。
近代以來,“普世價值”觀被西方統治者利用,成為對外輸出西方價值觀和政治制度,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工具。美國著名政治學者亨廷頓就指出:“普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普世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4}。這就一語道破了西方社會鼓吹“普世價值”的真實意圖。
在我國,認為民主具有“普世價值”的主張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因為“普世價值”不講界限、不講差異、不講情境、不講條件,只講抽象的普遍原則,極易導致教條主義和政治極端主義。用這種理論衡量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西方民主當作中國民主建設的榜樣,產生“洋教條”。當中國的民主發展同這種“普世價值”主張不一致時,他們不是認為關于“普世價值”的理念存在問題,而是認為中國的民主實踐有問題;當中國決心不照抄、照搬西方政治制度,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三權鼎立”、兩院制,走有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發展之路時,就抱怨中國的民主實踐沒有按照他們的理論來進行。用這種理論指導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必然使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走上歧途。
四、堅持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發展道路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把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爭得民主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在執政后,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杜會主義現代化,把民主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制度基礎。不可否認,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還存在一些制度不完善,與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人民當家作主、民主參與的愿望不相適應的地方。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就是要在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各項制度,使我國的政治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使人民當家作主得到更好的落實和體現。我們追求的民主、自由、人權是社會主義的民主、自由、人權,并不是什么“普世價值”。我們也一定要借鑒人類社會包括西方國家在發展民主政治上的一些有益做法,但是決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在宣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時候,一定要跳出“普世價值”的誤區。就像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的:“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同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民主嚴格地區別開來,一定要把對人民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結合起來,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5}反對用西方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作為衡量、評價中國民主發展的尺度。
總之,關于民主是否具有“普世價值”的爭論,實質上是歷史唯心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兩種民主觀、兩種世界觀、兩種方法論、兩種話語體系的爭論,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應該以什么思想為指導,走什么路的爭論。我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努力把握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規律,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才能不畏干擾,不走邪路、歪路,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注釋:
{1}《列寧選集》第3卷,第60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2005年10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第56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
{5}《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