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是怎樣的關系?
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兩者是怎樣的關系呢?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人們的生產活動,不可能孤立地,單獨地進行,而是社會的共同活動。馬克思說:人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62頁)生產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條件下都是社會的生產。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人們彼此結成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生產關系。人民只有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才能進行生產,才能向自然界做斗爭。毛主席指出:“在沒有階級的社會中,每個人以社會一員的資格,同其它社會成員協力,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從事生產活動,以解決人類物質生活問題。”(《毛澤東選集》第260頁)生產關系的具體內容,按照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中的論述,包括人們的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關系。“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方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102 頁)。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提出生產關系包括:“(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或馬克思所說的‘互相交換其活動’;(三)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一定的交換關系和一定的產品分配關系。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有制決定了在生產中工人處于被統治、被剝削的地位,決定了一切產品和勞動力均作為商品出賣的無所不包的商品交換關系,以及資產階級無償占有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提供的剩余價值,即占有工人所創造的絕大部分產品,而工人只能獲得僅能勉強維持勞動再生產的很少一部分產品的分配關系。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了擺脫剝削的勞動人民在生產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他們相互間的社會主義互相合作關系,決定了社會主義的商品交換關系,以及對社會產品的有利于勞動人民的按勞分配關系。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原始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這三種生產關系表現為階級關系,表現為一部分人對廣大勞動人民占有、剝削、壓迫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將一定的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作為經濟結構——經濟基礎,指出其對政治、法律、意識形態等關系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積極的促進作用或抑制作用。
什么是階級關系呢?先說什么是階級。列寧說:“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的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列寧在這里指出有四個“不同”:1、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有的人在社會生產體系中處于統治地位,剝削別人,有的人處于被統治地位,被別人剝削。2、生產資料占有程度不同,有的占有大量生產資料,有的沒有生產資料或占有很少。3、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在生產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自己不勞動,強迫他人為自己勞動;有的則處于被奴役的地位,為他人勞動。4、獲得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有的不勞動卻獲得大量的生產品和占有大量的社會財富;有的終年勞動,勞動成果卻獲得很少。這一切都是在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決定的,各階級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主要是指人們對生產資料占有程度決定的,由此而產生在經濟上統治與被統治地位。比如地主和農民的在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地主占有土地,處于統治和剝削的地位;農民沒有土地,租用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納地租,處于被統治被剝削的地位。再如資本家占有工廠、機器、原料等生產資料,自己不勞動,雇傭工人干活,占有工人創造的財富;工人一無所有,靠出賣勞動力維持最低生活,處于受剝削、壓迫地位。在階級社會,奴隸與奴隸主、農民與地主、工人與資本家的關系,就是階級關系。階級關系根本上就是利益關系,利益相同或相近的人組成的集團,集團與集團利益不同,必然要斗爭,這就是階級斗爭。毛主席在他的著名論著《實踐論》一文中說:“在各種階級的社會中,各階級的社會成員,則又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從事生產活動,以解決人類物質生活問題。”
從上述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在階級社會,生產關系中充滿著階級關系。既然生產關系中充滿著階級關系,那么生產關系的總和形成的經濟基礎,也必然充滿階級關系。既然經濟基礎充滿階級關系,那么由經濟基礎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政權、軍隊、法律、監獄、政治、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等也必然充滿階級關系。所以從生產關系到上層建筑無處不充滿階級關系。既然無處不存在階級關系,那么也就必然無處不存在階級斗爭。
那么各種階級關系或階級斗爭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既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那么經濟基礎的階級關系或階級斗爭也必然決定上層建筑的階級斗爭,上層建筑的階級斗爭也必然為經濟基礎的階級關系或階級斗爭服務。既然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起促進或抑制作用,那么上層建筑的階級關系或階級斗爭也必然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階級關系或階級斗爭——起促進或抑制作用。如果說根本上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當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起阻礙作用時,改變上層建筑,就成為主要的,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了。那么同理,根本上經濟基礎中的階級關系決定上層建筑的階級關系,但是當上層建筑的階級關系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階級關系,起阻礙作用時,改變上層建筑的階級關系,就成為主要的,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了。當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而上層建筑沒有變化,這時改變上層建筑就成為主要的了。比如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具體體現——生產關系向一家一步的生產關系轉變了,而上層建筑沒有變化,必然阻礙經濟基礎,從而阻礙生產關系,這時上層建筑,就成為主要的,必須解決的問題了——也即起決定作用的了。同樣道理,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向一家一步為生產單位的生產關系轉變了,階級關系或階級斗爭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而上層建筑的階級關系或階級斗爭沒有變化,這時上層建筑的經濟關系或階級斗爭,就成為主要的,必須解決的問題了——也即起決定作用的了。如果說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就必須改變生產關系,從而改變經濟基礎。而要改變這些,人民必須要革命。要革命必須首先要做輿論宣傳工作,做意識形態的工作(這些都屬于上層建筑),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同理,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的階級關系或階級斗爭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就必須改變生產關系乃至經濟基礎的階級關系或階級斗爭。而要改變這些,也是人民必須要革命。要革命必須首先要做輿論宣傳工作,做意識形態的工作——改變上層建筑的階級關系或階級斗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果說實踐是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科學實驗,當這些實踐——在階級社會,一切的實踐活動,都滲透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沒有正確理論(在階級社會,任何理論也都必然滲透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指導時,這時正確理論就成了主要,決定一切的東西。反之,有了正確理論后,實踐則又成為主要,決定一切的東西了。一般的說,理論屬于上層建筑。
總之,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里充滿基礎的階級關系,基礎的階級關系充滿生產關系。從生產關系角度說由此形成經濟基礎和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筑,都是為生產關系服務的,都被生產關系決定著,生產關系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為了創造物質財富;基礎的階級關系形成的階級斗爭則是為了爭奪物質財富,是一切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基礎,經濟基礎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以及由此形成的上層建筑上的各種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都是為基礎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服務的,都是為了解決創造的物質財富歸誰所有的問題。基礎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與其它各種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的關系,與生產關系與經濟基礎乃至上層建筑的關系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們認識、分別清楚各種階級關系和各種階級斗爭之間的關系,對我們正確認識基礎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與其它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的關系,以及不同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在不同條件下各自的作用,正確分析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形勢,根據具體情況抓住主要的階級斗爭,找到解決階級斗爭的突破口,應該是很重要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