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淺談五個堅持(二)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我們全面貫徹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
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先進,是因為她以科學性理論為指導,這一科學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于當今中國的文化建設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領文化建設,確保文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先進文化?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沉淀物。大致說來,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包括文化觀在內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根本出發點就是“勞動創造了人”。勞動使人類通過利用生產工具展開對自然界的改造,正是這一改造過程中,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就不得不因之進行并深入。這個時候,人們初步的世界觀產生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勞動產生了社會分工,勞動產品的生產過程和交換過程的發展使得人不再獨自面對自然界獨自生產。分工協作必然帶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產生和發展。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盡管在實質上是一種經濟關系,可在表面上卻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文化關系。就這一點來說,文化就是人們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維系和推動力量。即由之形成,形成后又促進或阻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
文化的概念和范疇盡管非常廣泛,但大致可以分為“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這樣的兩個范圍。盡管兩者互有交叉,前者更偏重于“科學”、“事實”;后者更偏重于“歷史”、“思想”、“社會”等一些列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構成文化的核心要素。或者說,文化總要表現為一定的思想觀念。因為,文化本身就是人們通過一定的文化機制對人們在人與人之間,也就是人們的社會關系中對人自身實施的文化指引、文化熏陶、文化吸引、文化感化… …一句話,使人們不僅在經濟關系中,也在文化的思想觀念中,與這一經濟形態和文化形態同時產生適應關系。
因此,先進文化之所以先進,正是由于它能夠首先適應,并進一步促進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諧健康發展。而這所有一切都要歸結于是否能夠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一精神因素,也正是由于它能夠適應并促進我國現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根本物質因素所規定。進而必須是一貫堅持的。沒有這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就會走入歧途,也建設不好。
文化的外延很廣,其內涵卻總要涵蓋到,或者說歸結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領域。換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說,文化是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在全社會領域一種普遍的、多層次的、多樣性的表述形式。因此,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的經濟基礎的促進或阻礙作用在文化這一多樣性表述形式的擴大作用下,使得文化現象成為我們隨時隨地都有面對的復雜問題。尤其在當今世界,特別由于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認識在更加深入的同時,也更加趨于多樣化。社會價值更加多元,社會思潮更加多變,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人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對世界和人自身的認識產生如此大的分歧。五花八門的理論著作汗牛充棟,各式各樣的分析方法分列雜陳。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是,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入并沒有帶來對人類自身,尤其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認識的想當然的必然提高。這些,都必然會反映到文化現象中來。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潮風起云涌,各領風騷。有的很刺耳,有的聽上去很舒服,卻都振振有詞。
在如此的情形之下,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對我們提出的現實任務,就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意識和社會文化生態中辨析主流與支流、區分先進與落后、劃清積極與消極、有效引領社會思潮、抵御腐朽文化的問題。
(一)辨析主流與支流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文化只是居于社會統治地位少數人的特權,廣大人民群眾文化權利被剝奪。但是,即便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人民的文化盡管看上去很粗糙、很低級,卻依然是對社會和歷史發展產生根本動力的文化力量。只不過由于缺乏文化載體,或者說這一載體被少數統治階級所獨占,人民的文化大多被歷史所掩蓋,不容易被認識,但卻依然代代相傳于人民的文化血脈之中。
在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面前,尤其在歷史傳統文化影響下,真正認識到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這一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觀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我們在文化先進與否問題上首先要注意并保持清醒甚至警惕的態度和方法。
辨析主流與支流,不僅要梳理出影響某一歷史發展階段文化現象的主要方面,更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認識到文化現象,尤其歷史文化現象的主流是統治階級占領上層建筑,使得本階級的階級意識成為統治思想,滲透到文化層面,進而形成的文化主流。它在某一歷史時期是絕對的,但相對于整個人類歷史發展來說,又是相對的。只有與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最緊密、最息息相關的勞動人民的文化一直隱蔽卻最終決定著包括人類文化在內的人類歷史發展的總方向。
魯迅在談中國文化的《學界的三魂》中指出:“而這三魂之中,似乎一是‘官魂’、一是‘匪魂’,還有一個是什么呢?也許是‘民魂’罷,我不很能夠決定。……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普通的、人民的、大眾的文化,是一切社會文化的主流。弘揚這一主流,把文化建設立足于此,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出發點。堅持這一思想,就是反對歷史上的一切統治階級把文化作為階級統治工具,就是在全社會使文化這一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表現方式發揮最大的社會效能,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的經濟基礎和文化本身構成在內的上層建筑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二)區分先進與落后
區分文化的先進與落后,必須置于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語境當中才有可能,才有現實性。一個歷史時期的先進文化,到了更一個歷史時期就可能變為落后的,由促進社會整體發展的一方轉變為阻礙的一方。這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因為文化做為上層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變化總是由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所最終決定的。從根本上說,是第二性的。因此,它的這種滯后性的特點總要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最基本和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某種文化形態的發展過程中,其先進性、革命性因素與落后性、反動性因素的不斷反復斗爭、反復較量,最終以一方的徹底勝利或部分勝利而告終。
文化是發展期漫長、前后聯系的有機體,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間的轉變既是復雜的,又是不斷變化的。文化是從物質中產生的,卻是在人腦的物質中產生的,天生便離不開主觀性。換言之,這一主觀性是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雙重把握中進行和展開,不斷地運動變化著的。因此,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區分先進與落后,最緊要的一點要看文化是否適應了人們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會… …一句話,具體的客觀環境所決定的對文化必然的客觀要求。
現實決定理論,而不是理論決定現實。文化也一樣。即便是科學,這個以排除主觀性為最大特點的人類社會活動,它在現實世界中,也就是在實踐中的使用和獲得承認,也要最終地取決于人們實際需要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雙重作用。早在哥白尼之前很多年,希臘城邦薩摩斯的阿利斯塔克就提出過“日心說”,可在“托勒密體系”統治面前默默無聞。原因無他,“地球是宇宙中心”是當時那個歷史發展階段人們認識世界所適宜的理論,可以滿足那個階段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
文化更是這樣。我們既要看到先進文化對解放生產力,尤其解放人們的思想,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而促進社會發展,更要看到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對文化必須首先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要求。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先進和落后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對它們兩者的區分,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把握不能以文化形態本身是否光彩奪目,不能以好壞二字來簡單判斷。總要以歷史的發展和發展的歷史兩個方面來共同把握。
相對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整體社會形態落后的文化模式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同時,超前的文化模式也會對社會發展起到破壞作用。所謂“欲速則不達”。其實,那也不是真正的“超前”。干脆說,并不先進。先進是從落后中,也只有從落后中通過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規律,從量變到質變,從對立雙方的相互轉化,最后以否定的否定的形式來完成。
文化的復雜性最突出的表現和特點就是它不可分割的整體性和諸多文化因子的有機聯系。區分先進與落后,不能把先進與落后武斷地對立起來。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思維模式割裂了事物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和掌握這一規律,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認識到“一切發展,不管其內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些列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以一個否定另一個的方式彼此聯系著。”(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
(三)劃清積極與消極
象任何事物,尤其復雜的社會關系存在其中的社會事務一樣,文化內部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雖然在發展運動中此消彼長,卻始終共存于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體中。因此,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積極的文化就是積極的文化要素、文化因子占主導地位、規定文化的主要內容并確定其發展方向的文化。
積極,大致說來是指肯定的、進取的、鼓勵的、正面的、促進發展的;消極則是否定的、不求進取的、抑制的、負面的、阻礙發展的。積極的文化總是樂觀向上,朝氣蓬勃,對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進步、祖國的發展與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信念、信仰。
這樣的信心、信念、信仰不是憑空而來的,不是從人們的頭腦中制造出來的,而是在人們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因此,劃清積極與消極,我們根本上要找出某種文化現象、某個文化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人們在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中發生的哪些問題,以及問題的哪些方面。
那么,這些問題和這些方面的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實質又是什么呢?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對這些問題和方面的考察和判斷要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方面矛盾趨向總和的層面上綜合把握。要從事物的本質上,也就是說從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種趨向的根源這一點上,來劃清積極與消極。
有些表面上看消極的文化現象未必消極,反之亦然。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士仁人在激烈的社會斗爭中和嚴峻的歷史命運關頭,尤其面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他們發出的悲天憫人的呼號、驚天動地的吶喊,即便是帶有某些消極因素,卻是反抗的消極,是對積極的真正呼喚。可欲而不可求的扼腕嘆息,可在這聽似消極的嘆息中回蕩著對真理與進步無限向往的奮斗精神和搏擊情懷。一句話,悲愴交響曲是歡樂的,積極的,而非消極的。
同樣地,汲汲于個人的小幸福、小快樂、小情趣的文化思潮,即便表面上再積極、再樂觀,其本質也是消極的。首先,它不可避免地把個人利益置于社會利益之上。其次,既然快樂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就不可避免地把社會關系人為而錯誤地歸結為快樂的交換。再次,也不可避免地把社會關系的有機聯系割裂開來。在這種人看來,或者說,這種貌似積極的文化思潮和價值取向更趨于把人看做是個人的自我,看做是只以感受性為唯一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手段的孤獨的觀察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樣的所謂快樂文化必然最終走向非理性的世界觀。
(四)有效引領社會思潮與抵御腐朽文化
有效引領社會思潮與抵御腐朽文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引領社會思潮,不言而喻,就是首先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對文化全局要做出一個根本的判斷,然后依據這樣的判斷,在文化政策上做出綱舉目張的統籌規劃,使得全社會的文化整體發展在健康、可持續的軌道上不斷前進。
文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對它的判斷和引領,不可能也不必要事無巨細、方方面面地具體化。那是瑣碎化、繁瑣化,也就談不上引領二字。面對各種各樣復雜多變的文化思潮、文化現象,要緊密結合文化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妥善處理(一)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的關系(二)教育人民和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關系(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等等。
這些關系和諸多因素的處理和把握中,要始終堅持不斷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主流思想文化,尤其要堅定不移地提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多種多樣、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思潮的認識和判斷上,既要堅持實踐第一的指導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要堅持歷史觀、唯物觀,要有堅定的、旗幟鮮明的總體認知和態度。要在文化這個多樣性、社會性的復雜問題面前,有勇氣和能力把文化問題真正提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尤其要自覺運用辯證法的抽象方法。因為“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象出來的。辯證法的規律不是別的,正是歷史發展的這兩個方面和思維本身的最一般的規律。”(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只有這樣,才能在復雜多變的文化問題面前認識到文化問題的實質,那就是人們在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中、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領域的諸多實質的、本質的相互關系以不同的文化形態反應和表現出來。才能不至于在文化這個萬花筒面前迷失方向,才能不至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地被某些文化現象的片面性所迷惑。
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方針,不限制、不壓制各種文化思想,要充分認識到文化的有機行、多樣性和復雜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一切文化思想,尤其腐朽文化思想采取那種貌似公允實則無力表示態度,進而處處被動的原則立場。要在關乎社會的核心價值問題上、關乎文化的先進性與否的問題上、關乎文化的主流和非主流的經緯上,充分地展開爭論、探討、批評甚至批判。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對那些落后的、反動的、腐朽的文化思想、文化現象和文化思潮,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之上勇敢地、理直氣壯地說:“不!”
我們就是要牢牢在這一點上,既有效引領社會思潮,又抵御腐朽文化。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首先要有“不!”的鮮明態度,更要有“什么”、“為什么”和“怎樣做”的理論闡述和實踐證明。而對那些任何文化形態所公認的迷信、暴力、色情等腐朽的文化因素和現象,批判的同時,要用一切非文化的必要手段堅決取締,予以消除。沒的商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