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史觀的方法理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含義
用唯物史觀的方法理解勞動者個人所有制
——讀原蘇聯學者《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含義》一文的思考
何干強
轉貼自中共中央編譯局網站2011-08-02
文章發于《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386期,《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6期
一、關于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爭議的簡要回顧 馬克思指出:“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1] 自從《資本論》第一卷問世以來,上述這段話中的“個人所有制”就備受關注,并形成兩類不同性質的爭議。一類是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性質的爭議。遠的有,當年德國資產階級學者杜林責難馬克思,說“個人所有制”“既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這是“所有制的混沌世界”;恩格斯則在《反杜林論》中對其強加于人的惡劣作風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進行了深刻批判。[2]近的有,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中,有人把“個人所有制”解讀為“人人皆有的私有制”或股份制中的私人股份占有制,根本背離了馬克思強調的“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另一類則是馬克思主義學者之間在文本理解上的爭議。這類學者的共同點是,都肯定馬克思所講的第二次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生產資料私有制,都認為“個人所有制”與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是不矛盾的、統一的;但是,對馬克思提出的“個人所有制”究竟是指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還是指消費資料的所有制,則各執一端,見仁見智。 .這兩類理論爭議都具有現實意義。前者是捍衛馬克思主義之必需,有助于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后者則有助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深化對馬克思原創性經濟學原理的理解,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 二、原蘇聯學者康德拉索夫的觀點值得重視 關于“個人所有制”的理論含義,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界的研討已經持續了許多年[3],至今仍存在觀點上的分歧[4]。其實,在國外也有關于這個專題的爭議。筆者在這里向讀者推薦原蘇聯學者瓦西里·吉洪諾維奇·康德拉索夫(Василий Тихонович Кодрашов)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篇論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含義》。了解一下他的觀點,有助于我們開闊視野,深化研討。 B.T.康德拉索夫教授1954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1975年到莫斯科普列哈諾夫國民經濟學院商業系任教,是理論經濟學博士生導師,原蘇聯研究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的著名學者。筆者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在該院訪問進修期間,他是指導老師。當時已66歲的他對筆者說,馬克思關于個人所有制的思想對理解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蘇聯理論界目前(眾所周知,當時原蘇聯私有化思潮盛行,正處于資本主義復辟的前夜)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并不重視。當他聽說中國理論界對這個問題有較多的討論時很高興,就把代表他當時最新研究成果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含義》一文簽上名字,連同載文的《經濟科學》(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Науки)1989年第11期雜志送我作紀念。 康德拉索夫在該文的一個注釋中說,他在論述中“采取了高度的理論抽象,沒有分析在現實社會主義條件下保留非社會化勞動形式的問題”,也就是說,他是以全社會實行純粹的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作為分析的前提的,主要是為了從抽象的理論層面弄清馬克思關于個人所有制文本的含義。 這篇論文力圖以唯物史觀解讀個人所有制,在研究方法上給我們不少有益的啟示。康德拉索夫認為: 1.個人消費品所有制在資本主義社會也是存在的,它不可能因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轉變而消除。這就是說,個人消費品所有制是不能用以表現社會經濟制度的歷史性質的。 2.一定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質主要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歷史特征上體現出來,因此,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應當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特征上得到表現;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就是體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其第一階段)公有制特征的范疇。 3.個人所有制的個人不是指一般的個人,而是指勞動者;因此,應當把個人所有制理解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并把它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緊密結合起來理解,弄清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4.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這里指馬克思所說的商品貨幣關系已消亡了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或生產要素的結合方式具有自己的歷史特點,它是每一個勞動者同公有生產資料的結合,但這只能是具有自由個性的勞動者以聯合勞動形式與勞動者聯合體掌握的、只有協作勞動才能在生產中占有的公有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這是一種全社會范圍內的直接社會勞動形式。 5.一定社會形式的勞動是相應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物質基礎。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適應的是勞動力買賣的雇傭勞動形式,雇傭形式的勞動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物質基礎。與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相適應的是直接社會勞動形式,直接社會勞動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物質基礎。因此,個人所有制并不是與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相對立的,而是每個勞動者都通過聯合體的協作勞動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占有生產資料。 6.個人所有制作為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同其他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一樣,是生產資料所有者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對勞動者的勞動、勞動成果的占有關系,其特征是由作為聯合體的總體勞動者占有每個生產者的勞動和勞動成果的關系,這是一種徹底排除了剝削關系的占有關系。總體勞動者的成果,應當既滿足整個社會的要求,又滿足每個單個成員要求。 7.個人所有制作為與直接社會勞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消除了生產和占有生產成果之間的對抗性,但是不會消滅矛盾本身。社會主義仍然存在生產的社會性與占有生產成果的集體形式之間的矛盾(康德拉索夫認為這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這個矛盾的產生是與總體勞動者占有每個勞動者勞動的質與量的規定性相聯系的,它的解決取決于與它相適應的分配方式,這就是按勞分配。它決定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所有制的消費品分配的歷史特征。 上述要點反映出,康德拉索夫《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含義》這篇論文,是從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這個社會制度的經濟基礎層面來理解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范疇的。根據他的理解,可以認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揭示出的是資本主義制度被徹底消滅之后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勞動者主體方面顯示出的特征包括:自主結合成從事協作勞動的聯合體、從事直接社會勞動、對勞動成果實行按勞分配等。他從生產方式、勞動社會性的實現形式和分配關系等相互聯系的方面分析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 三、用唯物史觀的方法深化對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理解 今天,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應用唯物史觀的方法論,科學回答我國理論界提出的新問題,以推進本專題研討的進一步深化。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從辯證邏輯的角度理解恩格斯與馬克思關于個人所有制闡釋的一致性 我國理論界爭議頗大的一個問題是,恩格斯關于個人所有制的闡釋與馬克思的原意是否存在矛盾。從康德拉索夫的論文中可以知道,這種爭議在原蘇聯也存在過。我們知道,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對于任何一個懂德語的人來說,這也就是說,社會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涉及產品,那就是消費品”[5]。據此,一些學者認為,恩格斯的解釋十分清晰,個人所有制就是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不是指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而恩格斯引用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的一段話也指出:“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這個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 [6]因而他們認為,馬克思關于個人所有制的闡釋同恩格斯是一樣的,指的是消費品個人所有制。 然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的原創性含義指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而不是消費品所有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雖然沒有明確把個人所有制表達為生產資料所有制范疇,但是他在其他論著中有明確的闡述。例如,在《法蘭西內戰》中,馬克思十分清楚地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含義上使用“個人所有制”范疇;[7]在1861—1863年的《經濟學手稿》中,則明確地指出,資本家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的這種對立的形式一旦消除,結果就會是聯合起來的工人“社會地占有而不是作為各個私的個人占有這些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只有“改造為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為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滅” 。[8]所以,馬克思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只能理解為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共同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制。 我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學者內部的以上分歧,通過深入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闡述個人所有制的辯證邏輯或辯證方法,是可以消除的。不難看出,在上述學者對原著的引證中,馬克思既闡明了,在否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之后,生活資料要在勞動者個人之間分配(在社會主義階段實行按勞分配,也就是消費品屬個人所有),又明確指出,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其實,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個人所有制涉及消費品之后,在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進一步闡述中,與馬克思一樣,也明確地從生產資料所有制范疇角度闡述了個人所有制。恩格斯指出,馬克思關于否定之否定的那段話,概述了“關于資本的所謂原始積累的經濟研究和歷史過程的最后結果”,資本的所謂原始積累,在英國就是“否定以勞動者自己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為基礎的小生產”,“消滅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這種從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到社會的集中的生產資料的轉化,就構成資本的前史”;[9]然后,恩格斯引證馬克思的話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旦站穩腳跟,“現在要剝奪的已經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勞動者,而是剝削許多工人的資本家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10]。不言而喻,被剝奪的正是資本家私人掌握的“社會生產資料”,所以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而重新建立的正是生產資料范疇意義上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一致地認為個人所有制既屬于生產資料所有制范疇,又涉及消費品的個人所有或在勞動者個人之間分配。他們在個人所有制含義的闡釋上是一致的。 這里不應忽視三個要點:其一,唯物史觀認為,消費品的分配關系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關系是同一生產關系具有內在聯系的兩個方面,前者不過是后者的結果。[11]“分配關系的歷史性質就是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質,分配關系不過表示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 [12]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才既從生產資料所有制范疇的角度論述個人所有制,又講個人所有制涉及消費品。 其二,恩格斯在說“社會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涉及產品,那就是消費品”的時候,似乎談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所有制,其實不然。須知,恩格斯這樣表述是針對杜林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的,是批判杜林的需要。對于只會用非此即彼的形式邏輯或者形而上學方法進行思維的杜林來說,同一生產關系存在相互聯系的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關系和消費品的分配關系,這就等于說一種所有制“既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這是自相矛盾的。恩格斯為了讓杜林理解對他的批判,就不能不把生產資料占有方式和個人消費品占有方式這兩種規定性分開表述。這也有助于習慣用形式邏輯進行思維的一般讀者理解馬克思論述的個人所有制范疇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從而認識杜林的膚淺和錯誤。 其三,馬克思之所以在闡述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時,要用個人所有制來表達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為了讓人們明白,資本主義自所謂原始積累以來的歷史進程及其發展趨勢正好體現了一般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資本主義私有制否定了“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這是第一次否定;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發展中孕育出的社會化生產的新生產方式,必然造成對它自身的否定,這第二次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重新建立起與第一次否定了的所有制形式有某種相似性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這種相似,也就是勞動者的個人自由、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的“痕跡”。但是,這絕不是回到小生產的私有制,而是在公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建立起“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這個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正好體現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生產方式從低級到高級的螺旋式上升的歷史辯證法。 可見,只要我們遵循唯物史觀的辨證方法,深入領會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有關論述,就會得出,他們關于個人所有制含義所表述的思想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二)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對階級所有制的徹底否定 前面提到,康德拉索夫把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表述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前面加上“勞動者”,這是很有必要的。在我國的研討中,有的學者把個人所有制理解為“個人產權的界定”,類似于股份公司制中的個人對股份的占有,這是很值得商榷的。[13]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意味著,每個勞動者在共同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從事直接社會性的協作勞動,并通過按勞分配占有屬于個人的消費資料;而股份制中的個人占有股份,本質是私人對資本化的生產資料的占有,而占有股權的私人可以是非勞動者的私人,因此,股份制股權占有的社會性質與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社會性質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再說,馬克思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以商品貨幣關系已經消亡的勞動者的直接社會勞動為前提的,到那時,與商品貨幣關系必然聯系在一起的信用制度已不再存在,股份制必然消亡,又怎么會有股份制那樣的“個人產權的界定”呢? 必須充分認識到,辯證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展示了事物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不發達到發達的自我揚棄(既有克服又有保存)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每個客觀事物向前發展的過程都有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就勞動者與生產資料能夠直接結合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發展而言,小生產的勞動者私人所有制發展到一定程度,被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發展到一定程度,又必將被公有制基礎上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所否定。但是,這前后兩次否定,存在質的區別。第一次否定或揚棄,克服的是勞動者個人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但是保存了私人占有或私有制,并發展起社會化的生產方式;第二次否定或揚棄,則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了(克服了)私有制,保存和進一步發展了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并使勞動者個人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重新建立起來,而且是在更高級的階段上,即以勞動者個人的自由聯合、以全社會的協作勞動建立起來。所以,前后兩次否定的一個根本的區別是,第二次否定是對包括“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內的全部私有制的徹底否定,是對馬克思所指出的階級社會的“階級的所有制”[14]的徹底否定,而重建的則是消滅了階級的所有制,是全體勞動者個人自主聯合、共同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正因為如此,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私有制相比,意味著人類社會將進入到不再存在階級差別的一個自由人聯合體經濟的高級階段。可見,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與生產資料的私有產權是風牛馬不相及的,絕不能用私有制的觀念來曲解它! (三)充分認識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我國現實經濟形態中公有制的區別和聯系 在馬克思關于小生產私有制經過否定之否定發展到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論述中,后者是作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來的,它是一個抽象的理論范疇。盡管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實質上就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第一階段)公有制,但是,抽象的范疇畢竟不同于具體事物。為了正確地發揮科學理論對經濟實踐的指導作用,我們有必要研究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我國現實中已經建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區別和聯系。 它們的區別主要是:(1)前者是純粹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不僅是徹底否定了一切私有制的公有制,而且也是消滅了商品貨幣關系的公有制;后者則是在現實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歷史條件下與非公有制經濟并存的、在全社會占主體地位的公有制,是與商品貨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公有制,既有采取國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制,又有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實行集體與家庭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2)前者建立在全社會勞動者自主聯合勞動的基礎上,全體勞動者與社會生產資料已經實現了全社會范圍的直接結合,在全社會從事直接社會性的勞動;后者則只是在公有制企業范圍內實現勞動者與公有制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但是,公有制企業的勞動者作為企業總體工人進行的勞動,相對于全社會來說,還不具有直接的社會性,還必須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把產品作為商品來生產,投入市場實現,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3)前者對勞動者個人消費品的按勞分配在做了必要的社會扣除之后,在全社會范圍直接進行;后者對勞動者個人消費品的按勞分配,則只能在企業生產的商品獲得市場實現的前提下,扣除應交國家的稅費,在企業內部進行;公有制企業雖然都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但是相互之間存在生產條件、地區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差別,集體企業之間在個人消費品分配上就更存在明顯差別;國有企業(本質上是全民所有制企業)之間還需要國家進行必要調節,才能做到企業間的公平按勞分配。不言而喻,我們不應當用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范疇的基本規定性簡單地裁剪現實,而應當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出發,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實踐中努力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現實形態。 但是,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與我國現實的公有制在內涵上具有共同性。現實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都是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否定,都有條件要求在企業內部消滅剝削關系,勞動者取得主人翁的地位(“鞍鋼憲法”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廠務公開”等是具體表現形式),都有條件要求以各種具體形式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尤其是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全民所有制經濟或國有經濟,更表明其發展的趨勢就是全體勞動者占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也就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深刻理解這些內涵上的共同性,有助于我們堅定向共產主義前進的信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調整了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結構,提出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無非是為了實事求是地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也就是把過去否定太多的非公有制經濟再給予一定的恢復。然而,我們必須看到,對小生產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的歷史過程,實質是人類社會自身發展必將徹底否定私有制的過程。全社會實現公有制或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歷史前進的大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趨勢。所以,我們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當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更努力地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促進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為社會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而努力奮斗。 注釋 [2]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2—475頁。 [3] 新中國在1978年之前就有介紹個人所有制的文章,參見高松:《什么是個人所有制》,載《學習》1955年總第88期。1978年以后研究學者不斷增加,到1989年,對該專題的探討已成為理論經濟學的熱點之一。參閱盧岱、余輝:《關于“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問題”》,載《〈資本論〉研究資料和動態》第6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杜浩智:《馬克思“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理論與社會主義的所有制》,載《經濟研究》編輯部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問題爭鳴(1985—1989)》,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 [4] 參閱衛興華:《解讀“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必須弄清的幾個問題》,王成稼:《恩格斯解讀“個人所有制”最符合馬克思的原意》,兩文均刊登在《當代經濟研究》2010年第12期。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頁。 [6]《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頁。 [7]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頁。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7頁。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5—476頁。 [11]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頁。 [12]《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0頁。 [13] 參見《經濟研究》編輯部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問題爭鳴(1985—1989)》,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44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頁。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 到底誰“封建”?
-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 掩耳盜鈴及其他
-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