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社會物質分配的規律性 一
美國社會物質分配的規律
從社會普遍的表面現象來看,大家工作后獲得了工資。然而對于人與人之間工資的數額差距,不同階級社會有不同的說法,不同人也有不同的認識。管理者通常的解釋是:每個人能力不同啊,按勞分配么!這一切不很“正常”么?然而大多數人卻是陷入困惑:為什么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了呢?為什么勞動者收入越來越少了,生活越來越艱難了呢?新的三座大山怎么又壓到了人民頭上了呢?為什么一邊是喝得醉熏熏的開著寶馬橫沖直闖。一邊是餓著肚子拄著拐杖滿街乞討呢?為什么自2006年起,中央就反復提出并著手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呢?
我們不會忘記歐洲奴隸社會偉大的斯巴達克起義,我們也不會忘記我們封建社會自陳勝、吳廣起無數次的偉大光輝的農民起義。我們同樣不會忘記美國為反抗英、法而進行的獨立戰爭。當然對于近代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的造反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這所有一切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1993年9月,鄧小平與其弟鄧墾談話時指出:收入差距問題“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鄧小平還說過:“如果出現兩級分化那我們的改革就走到斜路上去了”。 《學習時報》
近一年來,特別是近幾個月,媒體報道關于收入分配不公或制度改革的文章連篇累牘。其實,國家發改委2006年就已制定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報告并上報到國務院了。只是因為各方利益爭執而至今無法出臺。
收入差距問題是個什么問題呢?分配制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這是個社會生產出物質后如何分配的問題。
為什么存在社會物質分配呢?因為分配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沒有分配物質就無法進入社會成員手中,人們就不能生存,生產就不能進行。
所謂社會物質分配,即將勞動者生產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如何分配給大家享用。包括生產物資的分配和消費物資的分配,前者是生產資料歸誰占有的問題,屬生產范圍。通常所說的分配是指消費物資的分配。由于不能生產鋼鐵的分鋼鐵,藥廠的職工分藥,教師沒有什么分的!因此,社會只能分發物質價值的符號——紙幣。大家再用紙幣去社會交換回各自需要的等值的物質。
人們取得工資、取得養老金、取得低保,取得各種補貼補助、取得各類獎金分紅,取得利息、以及直接取得物質,人們的保險所得、炒股所得、股息所得、期貨所得,社會各種稅收、收費、物價的變化等等,人們的一切收入或付出,都屬于社會物質分配的不同形式。而分配形式要受社會制度的制約。
分配是有規律性的。在階級社會中,分配規律有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的分配規律是:資本家掌握生產資料,他們千方百計使用資本主義的各種分配形式,目的是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即賺錢,結果是剝削導致兩極分化。社會主義的分配規律是勞動人民掌握生產資料,社會物質按照按勞取酬公平合理的分配,大家共同富裕。
因此收入差距懸殊的問題不是自然而然固定不變的現象,而是實行某種分配規律的結果。是可變的。
根據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指出的經濟規律,分配屬生產關系方面之一,而所有制又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因此分配是受所有制制約的,即一:誰掌握了生產資料必然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去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比如:我們的住房向高檔次、別墅型發展。我們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日新月異。我們的汽車業成了支柱產業。我們的旅游業規模空前。我們消費了世界1/4的高檔奢侈品。然而我們的大多數人卻買不起房,買不起汽車,買不起奢侈品,甚至買不起高速鐵路車票。大多數人騎自行車及電動車卻沒有路,只能與行人共用窄小的人行道。少數人享受長假去旅游,多數人卻只得為其看家望門。“三農”與現代化矛盾日趨尖銳,大多數人日趨貧困等等。二: “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誰掌握了生產資料產品就歸誰所有,有了產品所有權自然就有了分配權,有了分配權自然為自己多分。也可以說:誰掌握了生產資料也就掌握了產品分配權,所有權決定分配權,所有制性質決定分配性質。歷史上每一種分配方式都是如此。打一個比方:資本家手里有魚、肉、蛋、油、鍋,(這些也都是勞動者創造的)1 他有權決定是做魚湯、肉湯、或是蛋湯。2他有權決定做多少 ,是一鍋或是半鍋。湯熟后最有權分湯、喝湯的應是廚師(勞動者),可是廚師喝多少反而要由資本家(階級)說了算。由于賺錢是資本家的絕對規律,因此資本家就千方百計為自己多分湯。資本家分湯就是資本主義分配規律起作用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分配。
分配的關鍵是數量問題,各行各業、各個國家的工資數量是如何確定的呢?
工資的實質是其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有了解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知道工資數量是如何確定及變化的。
勞動者為資本家做熟湯后即工作后,得到了資本家給的一點點湯即工資,資本家把這說成是按勞取酬,這是天大的欺騙。
“資本主義是發展到最高階段的商品生產,這時候,勞動力也成了商品。”(列寧選集二卷782頁)在私有制社會一切都成為商品,人的勞動能力也成為商品。是商品就有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價值規律所決定的,即取決于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由維持勞動者和家屬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的價值組成。包括:1維持勞動者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的價值。因為一個勞動者無衣無食無住就沒有勞動能力。2 勞動者撫養子女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的價值。資本家為了穩固剝削制度就必須讓勞動者養育后代,源源不斷補充勞動者大軍。3 勞動者接受教育及技術培訓所需要的費用。隨著企業技術不斷進步,資本家需要勞動者也要接受教育及技術培訓。4 勞動生產率的因素。
美國貧困線的算法就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1964年美國社會保障署對窮人家庭供養者的性別、贍養子女數字、住宅情況、 食品消費情況等作了研究”(2010-2-10人民政協報)
美國社會保障署提出貧困線就是保障,“必需營養和國民飲食習慣的結合——既要保證營養,又不能不顧飲食習慣,只讓窮人吃便宜的雞蛋而不許用牛肉補充蛋白質。在食品的基礎上,再加上其他生活必需:衣服、居住、交通、電視等。”需求。(南方周末 2009-04-22 )
與只許吃雞蛋不許吃牛肉來保障蛋白質需要一樣,其余項目設計肯定也都是低檔廉價的。所以沒有教育項目,可能是因為美國的大學以下屬義務教育,學費、書費都免吧,看來政府認為貧困線以下的人就沒必要讀大學了。
由于因素復雜,勞動力價值有很大的伸縮性,所以社會貧困線的實質就是勞動力價值的最低量,或者說是僅維持生命需求的最低供給。
美國2005年的貧困線是:單身年收入低于9570美元;兩口之家低于12830美元,三口之家低于16090美元;四口之家少于19350美元;五口之家少于22610美元。
隨著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的變化,標準在不斷調整: “2007年四口之家的貧困線是21203美元,單人貧困線為年收入低于10590美元。”(南方周末 2009-04-22 )
社會福利是由政府分配的對勞動力價值的補助,是人們收入的組成部分。從1950年到1988年,美國社會福利支出從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增長到10.9%。(百度資料摘自美國人口普查局,1989b)。
數據說明,隨著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的變化,社會福利標準也在不斷調整,使部分人的收入產生些變化。
無論貧困線標準的調整還是社會福利標準的調整,都是統治階級對勞動力價值量的調整,從而產生了價值量的差異。
勞動力是一種特殊商品,決定其價值的不僅有一個純生理的因素,還有一個歷史的或社會的因素。歷史、道德、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和工人階級的形成歷史,以及生活習慣都對勞動力價值產生影響。還有勞動力的供求關系,勞動力也如同其他商品一樣,多了就降價少了就漲價。
歷史的或社會的因素都有很大的伸縮性。所以在不同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由于以上條件變化,勞動者所獲得的物質資料的范圍和數量是不同的。但在一國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物質資料的平均范圍和數量是一定的。
總之勞動力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決定的”(馬恩選集2卷181頁)勞動力價值“是由每個國家已成慣例的生活水平來決定。”(馬恩選集2卷181頁)
資本主義國家工資的實質是勞動力買賣。它體現著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因此,資本家給勞動者的工資即那一點點湯只是勞動力價值的轉化形式,并非勞動者的全部勞動創造即那一鍋湯!
以下我們就美國的物質分配作為例證。
美國是只有200多年歷史的新興的,但卻是當今世界最強大、最有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
15——17世紀是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在此期間,新興的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進行了殊死斗爭。而當時的天主教卻是維護各國“封建制度的巨大國際中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卷390頁)這必然引起新興資產階級與其的尖銳矛盾。隨著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到了16世紀,天主教會內部也出現了造反派,他們脫離天主教成立新教,主張沖破天主教的思想牢籠去爭取自由。以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對新教派進行了堅決鎮壓。他們的嚴刑逼供,沒收財產、監禁,或加以放逐,甚至火刑焚死等手段,迫使大批新教派逃往北美。為北美帶來了資產階級的新思想。
隨著殖民地掠奪的興起,英國繼西班牙、荷蘭、法國之后也侵入北美。在1620年的一艘“五月花”輪船上,有100多名英國新教徒共同約定:“為了-----增強基督教信仰-----,將在殖民地建立最合適,最方便的法律、規章條例、憲章和公職。”在后來的近170年里,英國在北美奪得了大量土地,建立了13個殖民地。他們按照英國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上下議院。議員由自由人(即歐洲移民而非當地土著人、黑人)民主選舉產生。
這些都使美國在建國前就以新興、先進的資本主義民主思想為指導,去設計、實施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制度。
在新興、先進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例如英國的洛克、法國的孟德斯鳩等的影響下,北美出現了資產階級民主派人物:如托馬斯*潘恩以及托馬斯*杰弗遜等。后者在后來起草的“獨立宣言”中,闡述了歐洲的民主主義思想如契約論、天賦人權等,反映了新興、先進的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提出了:“人人都享有與生俱來的權利,政府的權利來自人民的賦予,如違背人民的意愿或利益,人民有權利廢除他”。“獨立宣言”極大地武裝了人們的思想。被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美國獨立后,政治家們又以洛克和孟德斯鳩的理論為藍本,在美國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互相制約的政權結構。
由于美國沒有經歷封建社會,資產階級先進、民主的思想在沒有阻礙的情況下,很快就在美國北方深入人心并穩固了。尤其表現在執行憲法的初期,根據人民的意愿,又增加了宗教信仰、言論、出版、集會、請愿等自由。
后來又根據人們的需要,1848年在馬薩諸塞州,1875年在賓夕法尼亞,1887年在新澤西州開設了專為弱智兒童設立的學校。1832年在紐約和馬薩諸塞建立了盲童學校。1817年在哈提佛,1823年在肯塔基建立了為啞人開辦的學校。(《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第4期)
根據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1861年,新興、先進的資產階級用武力消除了南方的奴隸制度。不但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鏟除了障礙,也解放了奴隸。
1862年林肯總統頒布了《解放黑奴宣言》。被稱為繼“獨立宣言”后的第二個“人權” 宣言。后來,又先后制定了“黑人法典”、“流浪者法”,使奴隸們跨過封建社會直接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根據勞動者的需求,1868年,國會曾規定在公共工程中實施八小時工作制,。1863年在馬薩諸塞州,1870年在加利福尼亞州,1871年在新澤西州成立了慈善事業局。1877年在紐約州的巴法羅建立了慈善組織協會,后來的10年內,又有華盛頓特區慈善家協會等25個類似的組織建立起來。在慈善局的領導下,地方慈善組織通力合作,使窮人在1873年的美國全國性經濟危機中得到了有力救助。1902年,馬里蘭州通過了美國第一個有關雇員的工傷補償法。1907-1919年間又先后有39個州頒布了類似的立法。1908年有的州提出向盲人提供救濟措施的法案,到1933年增加到26個州。1908年俄克拉荷馬州給無靠的學齡兒童以救濟。1911年出現了全國范圍的呼吁援助無靠兒童的運動。1911年一些州建立了給母親及寡婦的津貼制度,到1930年全國基本都制定了類似制度。1912年國會建立了兒童局。1915年阿拉斯加準州首次提出了老年雇員退休金法。 1923年蒙大那州、內華達州和賓州頒布了老年雇員退休金法, 到1933年已有28個州通過了類似立法。1908年俄勒岡州通過了女工日時不超過10小時的法令。到了1930年全國都作了類似規定。1916年威爾遜政府批準了基廷--歐文法案, 把雇用童工的企業排除在州際商務之外,并禁止礦山雇用16歲以下的兒童作工。1919年國會通過法令, 對童工產品課以重稅。這一年,威爾遜總統還召開了關于保護兒童的專門會議。(《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第4期;)
“從1910年到1913年有22個州實施了工人補償金法,1911年至1913年有19個州通過了母親和寡婦撫恤金法律。從1914年起以州為單位的養老金計劃也開始出現”。(《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1期)
美國建國初期,勞動人民切身利益和生活福利受到了重視和改善的原因,是資產階級戰勝封建主、資本主義戰勝封建勢力,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是建立在社會廣泛自由、民主的基礎之上的。
“1933年羅斯福簽署《聯邦緊急救濟法》,開始由聯邦政府為失業者提供直接救濟或工作救濟,從而結束了過去以志愿救助為主的美國社會福利制度。”(《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1期)
不過《聯邦緊急救濟法》也是個分水嶺,表明了進入壟斷階段的資產階級開始獨裁。勞動人民的民主和利益必須通過殊死斗爭才有可能取得。
由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是根本對立、不可調和的,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勞資沖突呈現激化。尤其1929年的經濟危機,使勞資沖突異常激烈。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羅斯福總統于 1935年7月5日 簽署了“瓦格納法”,又稱“全國勞工關系法”。該法規定,雇員有組織工會、同雇主集體談判工資、福利的權利,有罷工的權利。雇主不得干預、壓制、禁止、歧視。
“瓦格納法”的實施,為維護勞動者的利益起到了巨大作用。它促進了后來政府有利于勞動者工資以及福利政策的出臺。因為沒有工會沒有罷工勞動者就沒有力量,沒有力量也就沒有自己的利益。
后來出臺的有利于勞動人民的福利政策,都是在勞動人民常期的堅持不懈的斗爭下,統治階級為緩和階級矛盾而被迫做出的讓步。
1935年羅斯福簽署以老年保險、失業保險和向老年人、盲人、需贍養的兒童,以及其他遭遇不幸者提供援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法》, 這個法案是美國福利制度的里程碑,宣告了美國社會福利制度的誕生。
從羅斯福新政到20世紀70年代,是美國社會福利制度不斷擴張的時期。除《社會保障法》外,1944年又出臺了幫助軍人重新適應平民生活的《軍人再調整法》。從1950年到1972年,《社會保障法》共修正9 次,社會福利項目不斷增加,受益面日益擴大,福利水平進一步提高。尤其是1964年約翰遜總統提出“偉大社會”計劃,宣布無條件地“向貧困開戰”,社會福利制度的擴張達到了頂峰。這一時期通過了《經濟機會法》、《食品券法》、《醫療照顧法》、《高等教育法》等上百項社會福利立法,其勢頭超過了新政時期。至70年代中期,美國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建立起了一個保障國人生、老、病、死、傷、殘、鰥、寡、孤、失業、貧困、教育等,都能得到救助的社會安全網。(《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1期)
社會安全網的主要福利相目有:
1 收入補貼計劃:勞動者退休或者失業時獲得。
2《子女家庭補助計劃》:有孩子的窮人家庭,18歲以下的單親家庭,或者父親失業的雙親家庭。1991年平均每個家庭每月領取390美元。
3食品券計劃:創立于1964年。領取政府補助或者純收入在貧困線130%以下的人可以領取食品券。可以買食品以及其他一些必需品。1992年總共2100萬人領取了這些福利。
4學校免費午餐計劃:1991年,2510萬兒童加入,
5還有職業恢復、兒童福利、日托、住房補助、能源補貼、法律援助以及醫療補助制度和老年保健醫療等制度。
從1950年到1988年,美國社會福利支出從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增長到10.9%。聯邦政府支付的整個費用的一半以上用于《子女家庭補助計劃》。(百度資料摘自美國人口普查局,1989b)。
美國有三分之一的人享有以上的某一種或者幾種福利。
“偉大社會”同時又是一個分水嶺,窮人的社會福利趨勢是從此將減少。
在工資分配制度方面,美國是市場導向的資本主義分配。
《美國聯邦政府公務員工資改革法》和《聯邦政府工資比較法》規定:1 公務員工資應與私人企業同等性質工作的人的工資大體平衡,既不過分高也不過分低。2 確定公務員工資要考慮經濟發展和政府財政收入狀況。3 確定公務員工資要吸收各方人士參加以反映不同利益和要求。
勞工部每年3月對部分私人企業進行薪金調查,作為聯邦公務員調整工資的依據。調整后的公務員工資標準要經過國會的批準”。“但即使漲工資的法案得到批準,為了避免自己給自己漲工資之嫌,美國法律規定了‘利益回避’制度,即‘誰提出漲工資,不給誰漲工資’。而是讓下任官員受益。”
雖然美國公務員工資分類很細,有:一般行政人員工資、外交人員工資、郵政人員工資、行政長官工資、國會人員工資、司法人員工資等。但由于一般行政人員工資占總數56%,為達到官員彼此之間工資能相互照應、平衡,其他人員工資要參照一般行政人員工資制定。而一般行政人員工資又是參照私人企業同等性質工作的人員的工資,以及國家經濟狀況制定的。因此美國公務員工資是與市場接軌的。
根據1989年4月工資表。美元/年
一般行政人員工資包括司局級以下官員、科技工作者、行政財務工作者、一般辦事員。最高工資為75500美元。最低為10213美元。司局級官員最高工資與一般辦事員最低工資相差7.4倍。
總統200000美元。副總統、參議長、最高法院院長115000美元。國務卿、部長、檢察長99500美元.。副國務卿、副部長、議員89500美元。大使80700美元。
80年代前聯邦公務員的工資等于或高于私人企業中作相同工作人員的工資。而80年代后,由于經濟狀況不佳,聯邦公務員的工資比私人企業中作相同工作人員的工資最低曾達28.6%。這與1970年后至1990年代中期的社會多數人工資下降是相適應的。(見下表)
美國聯邦公務員平均工資應該增加與實際增加量對比如下:
實際平均增加 % 應該增加 %
1977年 7 7
1978年 5.5 8.4
1979年 7 10.4
1980年 9 12.7
1981年 5 15
1982年 4 18.5
1986年 3 24
1988年 4 26.7
1989年 3.6 28.6
自1978年至1989年,聯邦公務員平均工資并沒有按計劃增加,而是低于私人企業中作相同工作人員的工資。(以上數據摘自:《海外公務員的工資福利制度》人民出版社張金嶺著)
“美國某一地區公務員工資只有在低于私企職工工資5%以上的情況下,公務員的工資才可得到補償。補償標準為工資3.52-4.20%。即補償后的標準仍低于私企。”( 2008年12月2日 美國《公務員工資補償報告》百度)
“美國之所以要規定公務員工資有與私企平衡,是因為公務員干的是服務性的工作,不是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如果工資過高,必然會引起人民的不滿情緒,影響社會和諧。因此公務員并不是美國人的首選職業。”(《海外公務員的工資福利制度》人民出版社張金嶺著)
在企業,“美國企業都各自決定本企業的薪金政策和員工薪金標準、薪金關系、薪金形式和薪金支付辦法。在有工會組織的企業里,企業的薪金標準由企業的勞資雙方代表談判,簽訂集體合同加以確定,薪金等級和薪金標準極不一致。美國聯邦政府除通過法律規定最低工資和加班工資標準外,對企業的具體薪金事務一般不加干預。從職業比較上來看,若以經營管理人員的工資為100,則技術工人為 92,服務業人員為70,農業工人為62。從性別和種族的比較上看,女工僅為男工的61%。以白人為100,黑人則為80。從學歷上比較,以中學畢業的為 100,而大學畢業的為146。由于地理環境的差別,工資也產生了地區差別,工資最高的是阿拉斯加州(20973美元),最低的是南達科他州(10176美元)。從年齡的工資差別來看,男職工工資最高的年齡組是35-44歲,工資最低的年齡組是16-24歲,女職工工資最高的年齡組是25-34歲,工資最低的年齡組是65歲以上。這種趨勢歷年變化不大。”(《美國的薪金制度-企業薪資管理知識》中國MBA網百度)
“按產業劃分,美國工資高低排序大致如下:能源、礦山、鐵路、飛機制造、軍工、汽車、服務行業、服裝制作、農業、飲食等。按地區劃分,紐約地區和西北海岸工資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工資低。從企業內部看,管理人員明顯高于工人,生產工人高于后勤人員。如洛杉磯市公共交通公司雇員的年薪收入分別為:管理人員5.2萬美元,修理技工4萬美元,司機3.5萬美元,后勤人員2.5萬美元”。“工會在工資談判中發揮的作用是很大的:工會可組織會員與雇主進行集體談判,集體談判結果簽定書面合同后受法律保護,雇主不得更改或違反。”(中國勞動咨詢網 百度)
在資本主義國家,由于是資產階級內部的多個資產階級的黨輪流執政,因此,它就需要有一個穩定、聽話、不偏不倚的辦事群體,大家把他統稱為公務員。他們不受選舉、換屆的影響。這是個既離不開又沒有權力,每天只會按指示辦事的隊伍。但他們又代表政府尤其是執政黨的形象。因此,各黨派對其要求都是:誰執政就聽誰的,清正廉潔,工作有效率。由于他們只是周而復始的辦某一業務,沒有什么創造和難度,因此,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被人們認定為不應該獲得高工資。美國大多數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是工人平均工資的二倍左右。美國公務員的收入特點是與市場接軌的是透明和受到中央控制的。
科技、教育、法律、服務,企業之間以及其內部的工資差距比例,是在市場經濟的長期自由競爭中,在供求關系、社會觀念、政策導向互相作用下而產生的。
在私有制社會,剝削階級的反動思想在意識形態占統治地位,由此產生了腦力勞動是高尚的體力勞動是低下的腐朽觀念。體力勞動不僅受到剝削還要遭到社會鄙視。在社會鄙視下,體力勞動尤其是服務行業以及婦女、黑人的體力勞動倍受剝削和壓迫,其工資收入更是得不到公平對待了。
教育沒有超階級的,資產階級出于穩固統治的需要必然為自己培養接班人,腦力勞動者也就成為了維護剝削者統治的力量。由于剝削者壟斷了腦力勞動,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是呈現對立關系的。
資本主義社會的腦力勞動者賺得了壟斷工資,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收入差距之大呈不合理狀況。
工會在勞資矛盾中維護勞動者利益的作用是巨大的,體現了矛盾只有在斗爭中才能解決的原理。
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產階級加速了向勞動人民掠奪財富的步伐,工人的工資不斷減少,美國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20世紀90年代,是美國連續8年經濟增長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的‘新經濟’時期。然而收入的兩極分化卻更加劇烈。從1990年代開始,最高的20%家庭的收入大幅增長,由1990年占全部收入的44.3%增長到2000年的49.7%,提高了5.4個百分點。美國總收入的40%以上由10%的人所有。1999年收入最高的5%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19倍。而1979年時只有11倍多一點。”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克魯格曼認為,美國的貧富不均加劇主要原因在于上個世紀70年代共和黨里根執政以來,推行一套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窮人的政策。向工會運動發起全面進攻,從而大大削弱了工人議價的力量,放松管制,減少政府干預,廢除房地產遺產稅和取消所得稅的累進制。而克林頓掌權時期,他雖然是民主黨人,但仍然被共和黨占主導的議會所左右,”(《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9年05期)
由于共和黨政府的利富政策,“美國工人的年平均收入從1990年到2004年基本維持在2.7萬美元左右。”沒有增加。( 2006-3-14 中國青年報)有少得就必然有多得的,到了1991年“美國最富有的250萬人控制了全美所有收入的13.5%, 最窮的1億人收入只占全部的12.7%。都市研究中心的伊莎貝爾·索希爾說:“我們已變成兩階層社會”在階梯下大部分是孩子, 五個孩子中有一個人是窮人”(《史學月刊》1997年第4期)
經濟高增長期間,資產階級收入提高了5.4個百分點,而同期工人卻沒有提高。工人無可奈何,因為資產階級用手中的政權首先擊敗了工會,使工人沒有了組織保護,削弱了議價的能力,利益自然就失去了。
90年代末始至2001年11月,美國出現了連續三年的經濟衰退,造成勞動力大量過剩,全美的平均失業率仍高達5.6%。經濟衰退結束后,經濟持續強勁復蘇,國內每月都創造了數十萬個新的就業機會。但是,收入增長繼續落在物價上漲之后,80%的美國人,2002年6月份每小時的實際工資減少了1.1%,這是十年來減幅最大的一次。美國一半家庭的消費僅占全國消費支出的1/3。(以上數據摘自美國勞工部勞動資料統計局多維社記者黃東百度)在分析經濟增長而工人的收入不升反降的原因時,經濟學家馬克·贊迪指出:“國民經濟收入的企業利潤部分是60年來最高的,而工人工資則是歷史新低。”2005年首次出現美國人舉債數額超過他們的收入。對大多數家庭來說,供養孩子上大學的負擔越來越重。自1990年起,美國一般家庭的收入只增長了5.8%,而在公立大學獲得本科學位的費用上漲了63%,私立大學的費用上漲了47%。(以上數據摘自 2006-3-14 中國青年報 )
2004年,“工資僅僅增長2.5%,創下紀錄最低升幅,年度整體通脹率卻達到3.3%。保守估計失業人數為800萬。美國家庭的債務總額超過了10萬億美元,這相當于年國民生產總值的90%以上。”(商務信息部編譯。 2005年02月02日 商務部網站)
無論是經濟衰退期還是強勁復蘇期,工人都是減少收入,那財富哪里去了呢?原來“企業利潤部分是60年來最高的”。這充分顯示了剝削的兇惡和殘酷。
美國2005年的平均年薪,律師為77232美元,經濟學家為75312美元,脊椎指壓治療者73488美元,航天工程師65376美元,貸款顧問41328美元,小學教師39648美元,工人是31632美元,殯葬工人是 36864美元,馴獸師23136美元,洗碗工14208美元。(以上數據摘自美國勞工部中國青年報 2006-3-16 )
律師的平均工資是工人的2.4倍。小學教師是工人的1.2倍。
高中老師為54390。中小學老師52440。學前教育老師為26610。工人35000。最低工人:餐館上菜工、飯館洗碟工17,600。(獨立學者工資研究專家劉植榮《世界工資研究》)
律師與工人的差距擴大到3.6倍。教師與工人的差距擴大到1.5倍。教授是工人的2.9倍。
生產與分配是一對辯證關系,生產決定分配,但分配對生產有反作用,可促進或阻礙生產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兩極分化造成了廣大勞動人民無力消費,使生產和消費出現對抗性矛盾。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由于兩極分化不斷攀升,生產與消費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經濟泡沫越吹越大。2007年12月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緊接著次貸危機又爆發了。
“截止2009年9月,排除經理和高薪專業人員,82%的私營部門員工的年平均工資已經下降了1.4%,扣除通貨膨脹因素,降至年29573美元。這是自1991年以來實際工資降幅最大的一年”。( 2009年10月19日 新華網) “9月失業率升至9.8%,創1983年以來新高。自從2007年12月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以來,非農就業人數已經減少了720萬人,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歷次之最。工人9月份的平均年薪為35846美元,同比2008年僅增長了2.5%。”( 2009-10-03 新華財經)
由于日趨嚴重的兩極分化,“美國的基尼系數由1965年的0.40上升到近期的0.466,在世界僅僅排在第92位,美國最上層1%的富人擁有美國將近40%的財富,最上層20%的富人就達到了占據美國80%以上財富的現狀,而美國80%較貧困的人們僅僅擁有美國15%的財富,而且有繼續下降的趨勢。同時,美國40%更貧困的人所擁有的財富只占據美國的0.2%。企業利潤占據美國GDP的比例迅速上升,超越了1965年12.2%的高峰,達到了12.7%的歷史新高。成為百年以來的歷史新紀錄。”(摘自第一財經日報烏有之鄉 2009-8-3 )(僅次于中國的基尼系數0.48)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計算方法,去年美國貧窮人口高達4740萬, “相對貧窮率”17.1%。全國貧窮人數占總人口的1/6。( 2009年10月22日 中國新聞網)
貧富差距拉來了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又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差距。如此惡性循環怎么破解呢,癥結在于貧富差距。而貧富差距懸殊的原因在于:美國的富人即大小資本家。有各級政府首腦、有財閥、有企業主、有公司高管等,他們利用手握的物質分配權將勞動者創造的大部分財富無償轉為己有!
總統是資本家的代表,是壟斷財閥中的一份子。工資多少并不是他的首選目標,如何制定為本階級、本壟斷財閥攫取巨額財富的政策才是他爭當總統的目的。由此就產生了:比如“企業CEO的薪酬增速遠遠超過普通員工工資增速。目前是普通工人的400倍,而1965年這一差距僅為20倍。”《國際先驅論壇報》
“2007年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內的公司高管平均年收入為1420萬美元。”( 2008年07月18日 中國經濟網)是工人3.5萬美元的405倍。
“企業高管中收入最高的塞梅爾去年總收入約達0.7億美元,比美國身價最高的棒球運動員、紐約揚基隊亞歷克斯·羅德里格斯的年薪高出10多倍。而好萊塢影星布拉德·皮特等人的片酬也不過2000萬美元外加20%票房分成。”( 2007/6/21 /網易 )
一鍋湯是固定的,資本家手握分配權為自己多分了湯,別人必然就少得,貧富差距就產生了。貧富差距、分配不公是私有制制度的必然。
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產階級加速了向勞動人民掠奪財富的步伐,不僅表現在工資收入上,還表現在社會福利上。
1980年共和黨人里根當選總統后,社會福利制度成為美國朝野上下詬病的對象。開始了美國社會福利制度由擴張到緊縮的轉型過程。里根認為福利制度造成了“福利依賴”、“道德缺陷”、家庭危機、開支浩大、稅賦加重,對民主黨政府從“新政”到“偉大社會”延續下來的擴大社會福利和聯邦政府干預的政策不滿。里根一方面大規模降低稅收, 一方面大幅度削減政府社會福利支出。另一方面以統計困難為借口,中斷了勞動統計局一直定期公布的美國工人可支配收入的數據發布。這是二戰以來,由于生產的發展和工會要求跟蹤美國工人生活標準的結果。里根的決策為了解工人稅后工資的實際價值帶來障礙。
“1992年總統大選勝利的民主黨人克林頓曾試圖推行全民醫療保險,但在共和黨干擾下最終未能成功。為了尋求連任, 1996年他接受了共和黨人起草的‘福利改革法案’。 即‘個人責任與工作機會協調法案’,啟動了美國的福利改革。這是1935年‘社會保障法案’實施以來美國最大的福利改革,基本宗旨是‘從福利走向工作’。主要內容包括:減少現金救濟、給救濟設置5年的最高年限、用社區服務‘換取’福利救濟等”。(《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1期)一句話:不干活不給錢!
可對待富人卻是百倍仁慈:“1997年度高收入納稅人(超過20萬美元)約190萬戶。按照稅法多所得多征,少所得少征,無所得不征的規定,應適用最高的稅率40%,但一般只按20%至30%計征,還有按5%以下或分文稅款不交的。微軟公司老板蓋茨,1997年度的實際個人所得稅稅率也不及10%”。( 美國雜志《美國通》高級記者沙利文)其少交的原因在于政策:1投資于州、市政府發行的債券可實行免稅。2 投資虧損可扣除。3慈善捐獻可扣除。
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實話實說:“從減稅計劃受益最大的是高收入階層,”(人民網)
“在里根和布什執政的前后十二年中,通過削減中低階層的社會福利和高收入階層的個人所得稅,美國年收入20萬美元的家庭每年進帳1.7萬美元。而那些年收入在8,000到13,500美元的家庭卻每年損失了近1,000美元。從1979年到1989年,占美國人口百分之一的極富階層成員的收入翻了一番。而占美國人口百分之二十的低收入公民的收入,卻降低了10%。”(人民日報《美國民主透視和中國的民主選擇》)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的競選口號是:讓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美國人多繳稅。(中國稅務報2008.07.02)
其實美國的社會福利早已在政策的不斷調整中偏袒了資產階級。
與西歐國家的社會福利資金主要由富人負擔相反,“美國從1953年到1976年,富裕家庭的稅收負擔增加了46% ,而一般家庭的稅收負擔增加了92. 4%。”(《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1期)
“公共社會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美國比大多數歐洲國家都要低。(社會支出包括養老金、保健、教育、失業保險以及家庭補貼,其中大部分項目并不僅限于窮人)美國1981年社會支出占GDP的21%,而荷蘭當年社會計劃支出占GDP的36.1%,居世界第一。其他一些國家的比例是:瑞典33.5%,意大利29.1%,英國24.9%,法國23.8%”(《經濟合作組織與發展觀察家》,1984年1月)。
可見,本來不多的社會福利資金又主要由大多數人負擔了。
而不多的社會福利資金又被哪些人享受了呢?
“美國福利政策中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資金流向了并不貧窮的人。在所有的福利支出當中,只有六分之一是基于受益人是否貧困而定的,而剩余的部分,絕大多數是流向中產階級。”(龍源期刊網《理論與當代》2006年第4期)
由于資金少,就為享受失業保險金者規定了種種條件, “1989年,美國只有三分之一的失業人員領到了失業保險金。1991年只有64%的收入低于貧困線的家庭享受到了非現金福利。只有38%的窮人家庭享受到了現金福利。許多享受福利的人認為支付水平太低難以滿足基本需要,更不要說維持正常的生活水平”。“美國有約40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如果美國政府每年用在福利方面的資金全部給這些人的話,那么這4000萬人將至少每年得到25000美元。這一筆錢足以讓他們不再貧困。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完全有能力消除貧困人口,而多年來這些人卻越來越貧困,可見美國的福利政策是為誰服務的。”(龍源期刊網《理論與當代》2006年第4期)
美國近幾十年的社會福利之所以逐漸遠離窮人,其原因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后期,由其極端的逐利性、獨裁性、腐朽性、貪婪性、反動性決定的。因為一鍋湯的數量是固定的,有少得就有多得的。
根據以上看出美國社會分配的特點:
1 美國沒有經過封建社會歷史,由西歐先進的資產階級份子組建了當時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人民得到了空前的民主和自由。社會分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公平。人民民主的思想意識深入人心。(不含黑人、印第安人)這是爭取自身利益的思想基礎。
2 由于人民具備了很強的民主思想意識,為后來與資產階級做斗爭、成立工會創造了前提條件。而斗爭、工會則是實現無產階級及其他勞動人民自身利益的必經之路。
3 一戰、二戰,以及戰后跨國公司對世界的大肆侵略,美國資產階級搜刮了巨額財富,其將牙縫中剔除的部分給了勞動人民,勞動人民也就占了點小“便宜”,同時也受到了麻痹。
4 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歷史悠久。大海是其天然的屏障,沒有外部入侵史。從建國至二十一世紀初,除去30年代大危機外,美國經濟沒有遭受到其它嚴重破壞。一戰、二戰期間美國企業瘋狂生產。戰后,隨著勢力范圍的擴大,生產規模更是急速擴張,而勞動力又相對不足。在人才方面,美國于二戰后從德國搜羅了大批的科技人員。由于美國的剝削政策,大批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又源源不斷流失到美國。造成了美國成為世界頂尖人才的聚集地。這些有力條件推動了美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勞動人民的工資及福利也是有好處的。
5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勢力時期,它是革命的、有生氣的。勞動人民取得了一定的民主,也在社會分配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實惠。但革命勝利后尤其到19世紀末期,資本主義已發展到壟斷階段則成為反動的了。握有分配權的反動階級為了本階級、本集團的利益,制定各種剝奪勞動人民的政策,減少勞動人民的收入。由于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勞動人民的英勇斗爭和戰后恢復的需要,美國企業瘋狂競爭生產而且沒有經濟危機。勞動人民的收入自建國起至80年代是增加的。但“資本家獲利更多”。
“最低收入的20%家庭占全部家庭收入的比例,1935-1936年占4.1%, 1947年占5.1, 1966年占5.6%,1972年占5.4%”。收入低于貧困水平的四口之家占全部家庭的比例:“1947年占26%, 1959年占24%,1961年占18.1,1968年占10.0%,1975年占9.7%,1980年——1989年占10.3%,1992年占14.5%。收入低于貧困水平的個人在1960年占總人口22.2% ,1965 占17.3%,1970 占12.6%,1973 占11.1%,1975占12.3%, 1980 占13.%,1983 占15.2%。”(《史學月刊》1997年第4期)
80年代以后,資產階級加速了向勞動人民掠奪財富的步伐,勞動人民的收入開始下降。
在90年代,是美國連續8年經濟增長的“新經濟”時期,資產階級貪婪地無限制地攫取利潤,財富迅速膨脹。而勞動者的收入卻急劇減少。兩極分化急速發展。
在90年代末、2004年、2007年、2008年的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中,勞動者更要同時忍受工資下降、通貨膨脹和失業的三重折磨,造成勞動者生活陷入困境。從美國一半家庭的消費僅占全國消費支出的1/3就可看出,勞動者經濟收入的窘境了。為了生存勞動者不得不舉債購房、舉債教育,這充分說明了勞動者的工資已低于勞動力價值。并到了難以維持生存的地步了。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的總趨勢不是使平均工資水平提高,而是使它降低,也就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勞動的價值降低到它的最低限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二卷203---204頁)
可見資本家與勞動人民的利益是根本對立和不可調和的。因此為了賺錢,資本家隨時在調整政策,勞動力價值在不同時期也就不同了。
6為了自己的利益,人們必然組建自己的政治組織——政黨。資產階級的政黨,由其本質決定是絕對不會為勞動人民著想的。
共和黨主要代表了鋼鐵、石油、軍火等傳統財團的利益,往往得到東部財團的支持。
民主黨則代表了投資銀行、基金等新興集團的利益,往往得到南部財團的支持。一些中、小資本家,工會所代表的知識份子、工人等各界,也是支持者,大多數少數族裔也普遍支持民主黨。
有些財團同時支持兩黨,以便控制、影響政局。
民主黨既然為資產階級政黨,其利益就是與勞動人民相對立的,其所以一些政策、主張與大多數人的訴求相近或相似,是民主黨面對競爭對手而壯大自身勢力、增加選票的策略,最終目的還是為本階級、本財團的根本利益著想。但兩黨的斗爭影響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收入,比如民主黨執政時期的羅斯福“新政”。約翰遜的“偉大社會”。奧巴馬的“醫療改革”還是給大多數人帶來些好處。
在美國,一般而言,民主黨支持提高最低工資,共和黨則反對。然而 2006年7月29日 ,由共和黨控制的美國眾議院批準了增加最低工資的議案。在2009年,把每小時最低平均工資從5.15美元,增加到7.25美元。 一向反對增加最低工資的共和黨議員之所以贊成該議案,并不是因為他們改變了立場,而是因為他們要將“降低遺產稅”作為交換條件得到民主黨的贊成。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研究員詹姆斯·謝爾克告訴《華盛頓觀察》說:“共和黨反對提高最低工資,但為了遺產稅,他們投了贊成票。對共和黨來說,這是一筆政治交易”。“在他們看來,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高最低工資的話,他們也想在自己關心的政策上有所收獲。這就是政治,國會議員經常投票支持他們反對的議案,因為在這些議案中也有他們支持的條款”。“民主黨想通過最低工資這張牌重新控制國會。在2005年,民主黨就沒怎么提最低工資;但今年是選舉年,因此民主黨使勁炒作這個話題,是因為他們可以撈取更多選票,”(百度《華盛頓觀察》 國際新聞社)
謝爾克的話說明:“最低工資”只是兩黨各為自己的政治交易,只是一張牌,廣大人民在資產階級黨派眼中只是選票。
“1996年,民主黨人克林頓為了尋求連任,接受了共和黨人起草的減少現金救濟、給救濟設置最高年限等內容的‘福利改革法案’。”(《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1期)
這類政治交易遍地都是,時時都有。舉不勝舉。
資產階級的本質就是自私自利的,民主黨人也不例外。
7 美國的貧困線算法是:“必需營養和國民飲食習慣的結合——既要保證營養,又不能不顧飲食習慣,只讓窮人吃便宜的雞蛋而不許用牛肉補充蛋白質。在食品的基礎上,再加上其他生活必需:衣服、居住、交通、電視等。美國的貧困線按家庭人口分出檔次,四口之家2007年的貧困線是21203美元,單人貧困線為年收入低于10590美元。”(南方周末 2009-04-22 )
貧困線下是什么樣的生活呢?
房租方面:2007年各地月租金平均價:紐約2553美元。舊金山、曼哈頓、波士頓1650美元。紐黑文、加州的橙縣、圣朱斯、新澤西1450美元。洛杉磯、奧克蘭、圣迭戈1300美元。休斯敦724美元,亞利桑那州的圖森市,615美元,哥倫布642美元,印地安娜波利斯643美元。奧克拉荷馬市1228平,三房間,附設有俱樂部、游泳池月租金989美元。(2007-02雅虎房產)
日常支出:手機花費:每月45美元(連稅)(每月白天打600分鐘左右,晚上9點以后和星期六、星期天都是免費時間) 有線電視:每月45美元。水電煤氣垃圾費:72美元。買米、菜每月200美元。合計362美元。再加穿的每月400美元夠了。
食品價格: 480克 面包:1.7美元, 8升 鮮奶:4.27美元,24罐易拉罐的可口可樂:2.99美元, 480克 熱狗紅腸:1.5美元,480克波士頓大龍蝦:9.9美元,白菜: 480克 0.75美元,豆腐:1.5斤/1美元 ,雞蛋:每個約0.09美元,新鮮游水的石班魚: 480克 5.99美元,大海蝦: 480克 4.99美元 ,華盛頓州紅蘋果:1美元3個,速凍雞、肉餡白菜餃子:2.99美元一袋(35只),(以上是一個留美中國學生介紹的美國一般超市2006年的價格)
從以上資料以及道聽途說中看出,每月有1000美元在美國吃穿還是富富有余的,但余下的600美元用在住的方面就很困難了,無奈只能合租了。難怪美國政府把2007年貧困線定在單身年收入10590美元。
在美國被定義為“窮人”的家庭中:“46%已購買并擁有自己的房子, 54%住的是獨立住宅,36.4%住在公寓中,9.6%住在汽車房屋中。73%擁有小汽車或卡車,30%有2臺或以上的汽車, 99%有冰箱, 65%有洗衣機, 56%有烘干機, 33%有洗碗機, 73%有電烤箱, 97%有彩色電視, 55%有2臺或以上彩電, 63%裝有線電視或衛星電視, 25%有大銀幕彩色電視, 78%有錄像機或DVD, 59%有立體音響,25%的家庭有個人電腦, 27%使用手機”。“全部上述的窮人中,76%裝有空調機,而在30年前,美國的全部人口中,擁有空調的只占36%”。“全部美國人中,70%的家庭平均每人擁有2個或以上的房間,而在‘窮人’中,平均每人擁有2個或以上房間的家庭有68%,只比美國平均水平低2個百分點。美國‘窮人’的平均住房面積遠遠超過巴黎、倫敦、維也納、雅典以及其他所有歐洲主要城市的居民(不是那里的窮人,而是那里的所有人)住房水平。美國平均每家的住房面積多達1,875平方尺,美國窮人平均每家的住房面積也達到1,228平方尺,比歐洲家庭的平均976平方尺多232平方尺。全部歐洲國家的平均每人住房面積是396平方尺,低于美國窮人水平的439平方尺。”(百度轉自深圳青年報)
由于歷史發展、環境條件等原因,汽車已是在美國工作的必需品。使用冰箱、洗衣機、烘干機、洗碗機、電烤箱、彩色電視等是人們祖輩的傳統和生活習慣。近年工會提出,應該把計算機和上網費用算作生活必需,正待奧巴馬批準。由于這些物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的必需生活用品,而且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美國也非常便宜,尤其舊貨,甚至不用買去撿別人扔的就可以擁有。雖然美國兩極分化嚴重,勞動者的勞動力價格在下降,但政府及資產階級在分配方面還是要考慮到歷史、道德、傳統等因素,滿足人們維持基本生活的收入。況且這在美國來說只能是最低的了。
美國的國土面積有940萬平方公里,人口有2.5億。而傳統的歐洲(排除烏克蘭等)面積是46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是3億多。美國的人均國土面積是歐洲的二倍,人們住房面積大一些是很正常、應該的。次貸危機出現后,大量的美國人正在遭受房貸的煎熬。很多人家破產交出房屋流落街頭無家可歸。次貸危機說明他們的“幸福”住房是建立在被資產階級層層盤剝上的,根本無幸福可言。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物價的低廉與中國等廉價的物品進入有直接的關系,中國是犧牲了自己的利益幫助了美國人。這已是世界公認的。美國若沒有廉價物質的進口和債券的售出,國家立即破產,人們頃刻就得喝西北風!
因此美國人們特別是窮人的“幸福”生活是多方面因素的,我們決不能認為他們的生活比我們好而他們就幸福了。他們所受的剝削、壓迫程度之深是不可想象的。
8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新預算計劃中,州長施瓦辛格提議取消該州的主要福利項目,即最大的兒童看護券補貼項目計劃,這可以省下16億美元。在醫療部門,施瓦辛格計劃削減124億美元支出,他提議通過聯邦政府資金及融資調整方案來彌補其余67億美元赤字。(百度國際金融報 洛杉磯時報)
資本主義制度與經濟危機和戰爭有必然的聯系,由此又必然帶來財政赤字。解決財政赤字的辦法無非是增加稅收、增發貨幣、發行公債。增加稅收會減少人民的收入。增發貨幣會產生通貨膨脹減少人民的收入。發行公債的利息要由人民來承擔。還有,當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持有公債時,通過貨幣乘數會產生通貨膨脹效應。因此,政府以發行公債來彌補財政赤字并不意味著一國經濟由此而避免了通貨膨脹壓力。總之,財政赤字是資產階級政府為人民設下的陷阱,是降低勞動力價值的重要武器。
由此就不難理解美國的0.47基尼系數,(僅次于中國0.48)其兩極分化在全世界是位居第二嚴重的。以及嚴重的通貨膨脹了。
“資本主義是發展到最高階段的商品生產,這時候,勞動力也成了商品。”(列寧選集二卷782頁)是商品就有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價值規律所決定的,“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決定的”。(馬恩選集2卷181頁)勞動力價值“是由每個國家已成慣例的生活水平來決定。”(馬恩選集2卷181頁)
對勞動力價值產生影響的還有歷史或社會的因素,即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度和工人階級的形成歷史以及斗爭歷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