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唯物主義說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不能將這一理論單獨的拿出來理解,馬克思的哲學理論是一套完整的系統。可是,現如今的理論界卻將其斷章取義,用他的物質決定意識決定了一切觀念的誕生。諸如,經濟實力決定論,識時務者為俊杰等觀念。其實這也就是新瓶裝舊酒,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會發現:這一科學理論的庸俗化解說恰巧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延續為一體的最好注解。
任何社會的發展都必將受到其固有歷史觀念其發展階段的制約,任何超越階段產生的變革,必將也必須在文化及傳統上產生飛躍,否則必定難以適應新生的社會關系發展。
在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上,有兩次著名的文化思潮:一個是文藝復興,一個是啟蒙運動。兩次文化運動有幾個共同點:1、社會經濟結構中孕育了新的社會階層,代表著新的生產發展方向。2、原有的社會制度結構阻礙了新經濟形態的進一步發展。3、這兩次運動都起到了破舊立新的效果。
東西方歷史的梳理
文藝復興主張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以“人文主義”為旗幟,其實是為了打破封建教會對于資本萌芽的束縛。這為西歐的經濟注入了很大的活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條件。而啟蒙運動主要是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基礎,其倡導的“理性主義”實際是為了打破對教會統治的迷信,倡導人們獨立思考。這為社會變革以及經濟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其后英美兩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文化的革新是社會革新的前提。
而發生在我國的新文化運動也印證了這一點。從起初的民主與科學,到后來的十月革命一生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其實自鴉片戰爭之初,中國的仁人志士就在探索新的發展方向,可惜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都是力求在原有的社會結構內部,以固有的文化模式為依托進行的更新。只是歷史證明了:在新的歷史階段,沒有新文化的誕生,必將被歷史的發展所摒棄所奴役。
中國的歷史發展證明了只有一個強大的文化才可能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當世界還處在相對隔離的狀態之下時,局部的先進性會引領一個帝國的產生。世界文明的四大古國中民族衰亡的原因就是在于其被處于發展階段的力量毀滅了。文化作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其決定了一個民族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自秦朝依賴在亞洲地區就處于文化強勢的位置,為中華民族成為當時亞洲地區的文化引領者奠定了基礎。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為后世的發展做了身后的鋪墊,其中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共十家為后來秦王朝的統一提供了文化的選擇機遇。后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富民強國最終一統中原。秦始皇統一文字等一系列舉措肅清了其他影響,而焚書坑儒的政策也是一種文化的強勢統一,在歷史上有他的積極意義。但始皇帝死后,商鞅被施以車裂之刑。這說明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治國方略觸犯了秦王朝以前的既得利益集團。但是秦王朝統一的治國方略卻影響深遠,他開辟了中國封建王朝走向鼎盛的先河。此后的漢武帝北擊匈奴,張謇出使西域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強勢的最好體現。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方略,從其積極意義上來說維持了漢王朝的穩定但卻是愚民政策的開端。因其儒家就是要求人要順從,不要反抗,任何要遵從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即便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格局卻一定程度上使得局部的經濟文化得到發展。后隋朝一統天下,唐朝實行三品六部制以及行科舉制度,說明了封建制度的自我完善。在唐宋時期,中國的經濟社會各方面達到鼎盛,這是以其封建文化的先進性決定的;而地主與農民占主體的社會結構使得社會構成相對簡單。而歷朝歷代基本都是以農民與地主的戰爭進行更替——這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地主與農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這集中體現在土地兼并的矛盾上。
而唐宋的文化在世界歷史上也是頗具盛名:唐詩宋詞,四大發明,瓷器、絲綢、茶葉等手工經濟產品的出現,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優越性。而詞的產生正是意味著一種新的市民文化的興起,這也說明城市文化開始逐漸萌芽。但是宋朝之后,中國文化再無突出建樹,宋朝的治國方向由外傳向內部:漢唐盛世都是向外的發展,而宋朝之后便加強了對內的控制。明朝的錦衣衛制度,宋朝的程朱理學也將儒學發展到了極致,清朝的文字獄更是加強了文化的控制。這其中有幾個特點:1、宋朝是一個多數政權并存的時代,文化交融,但是以漢文化為代表的先進性卻是無法比擬的。2、對內加強了統治,證明其統治的虛弱。3、其后元明清三個朝代,其中有兩個朝代是少數民族統治。其文化的落后性,使其力求從漢文化當中吸取來發展自己。比如在明朝時修《永樂大典》,清朝時修《四庫全書》,全部都是對歷史的總結與回顧。而清朝的文字獄使得知識分子不再關注時局,而是埋頭故紙堆發展了考據學。
而在此時,歐洲的經濟已經在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以及工業革命之下進入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其相對于東方的先進性和侵略性是無法比擬的。而此時的亞洲和非洲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寶貴的財富。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后,其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其對市場的渴求進入了膨脹期。對非洲,歐洲各國就采取了劃分勢力范圍使得非洲變得四分五裂,而販賣黑奴的貿易也是為了市場提供廉價勞動力。對于亞洲就采用了鴉片戰爭的不平等條約形式。
當侵略戰爭產生后,一方面使得原有的社會結構得以重構,另一方面,侵略帶來的社會文化侵略也使得社會的文化價值取向變得多元化。在起初的《望廈條約》中就已經允許設立教會,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侵略。而隨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的經濟命脈也為他人掌握。八國列強依靠著親政府這樣一個偽政權,在中華大地上嗜血。
而當清王朝不再具有利用價值的時候,辛亥革命推翻了其腐朽的統治,但是也使得中國進入了四分五裂的格局。其主要原因就是:這樣一種被迫的推翻缺乏必要的先進文化為先導,組成新型的社會形態。可是我們缺乏這樣一種引領性的文化潮流。所以,軍閥割據只是清王朝統治的另一種延續,。
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可以說是世界先進文化傳入中國的結果。馬克思的基礎理論體系作為先導首先在俄國十月革命中取得實踐性的勝利。為當時的中國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其實從鴉片戰爭開始,世界歷史的發展不再是分割為幾個部分,而是連為一體的互相影響。而誰先把握了歷史的發展方向,誰就能引領世界的發展方向。
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自己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取得了勝利,事實上他是以馬克思的科學理論為指導下的,結合自身國情與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探索和發展。而以毛澤東思想為代表的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結晶正是我們的立黨立國之本。
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翻天覆地的建設,但是其中我們要注意的是。建國后的歷史像是波浪起伏一樣,高峰低谷銜接。其根源也是在于其文化的自身習性。
基于兩千年的封建文化,加上儒家文化作為官方文化的愚民政策,事實上是對中國廣大民眾的愚弄。要求做順民,莫反抗。其本質上就是反動的。而由此產生的對官權力的畏懼,是國民心態中固有的頑劣成分。正是基于此,每當經濟發展之后就會有一場整風運動。“三反”“五反”等整風運動正是與這種固有文化的抗衡。當歷史最終走向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們發現官權者進入了黨內部,使得老一輩共產黨人不得不對這一機體進行革新。這一方面是為了通過文化運動來喚醒民眾,一方面是通過運動約束官員。所以才會倡導“只要文斗,不要武斗”。而不理解的人,就會評價他是一場動亂。只有對歷史洞若觀火的毛澤東才會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八十多了,人老總想后事,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定論吧!我一生干了兩件事,一是與蔣介石斗了那么幾十年,把他趕到那么幾個海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請回老家去了。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非是讓我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罷了。另一件事你們都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這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兩件事沒有完,這遺產得交給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動蕩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風了,你們怎么辦?只有天知道。”
當歷史走到此時的時候,我們看到:文化大革命其實就是毛澤東同志對中國歷史的最后一聲怒吼。力求通過運動來改變中國長久以來的兩個朝代:一個是坐穩了努力的朝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朝代。力求啟發民眾來自省,來主動監督政府,行使自己的權力。即便這一場運動血雨腥風的結束了,但是他也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礎。這與歐洲歷史上的啟蒙運動是不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究竟以什么為核心?
對比看來,不難發現西方自新航路開辟之后的一系列發展過程無一不是圍繞“資本”為核心在發展,由實物財富過度到信用貨幣,現在已經進入虛擬貨幣時代;而我們國家的歷史發展主要是圍繞“權力”作為核心,由秦始皇開封建王朝之先河至今,到宋朝進入鼎盛,之后便是衰退。為什么會圍繞這兩者發展?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貨幣作為資本可以主導社會的財富分配;同樣在中國社會中“權力”也可以主導社會財富的分配,所以人人都對此趨之若鶩。當西方社會主流進入貨幣符號代表財富的時代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資本作為核心的時代已經進入窮途末路了。通過人為的通貨膨脹行為可以無條件的洗劫任何其他人和國家的社會財富,正如現在世界中進行著的金融危機,就是一次財富收割。而毛澤東也曾說過:官僚資本主義是最壞的資本主義形式,是資本與權力的結合互相滋生,還不如資本主義。現在我國產生的貪污腐敗現象都是基于這種形態發展而來的。而根源就在于:西方社會是一以貫之的資本為核心,而我國是權力為核心下被灌入了資本為核心。一如蔣介石的官僚資本時代。究其根源就在于其權力文化傳統沒有革新,孔夫子依舊是孔老二,官本位依舊是官本位,新文化雖然在1915年-1976年間存在過,但是沒有深入人心。正如《讓子彈飛》里展示的那樣:雖然奪取了政權,但是革命的意識還沒有形成,依舊是革命之后想做山大王的傳統觀念在作祟。
在對歷史的梳理中我們發現:社會的發展都是以對人的解放為主線的。從奴隸到農民是給與了一定的自由,從封建教會到資本社會人成為了自由出賣勞動力的自由體。但現如今,封建社會的權力文化早已是明日黃花,而資本的奴役文化也必將于不久的將來走向窮途末路,一種新型的文化必將誕生從而取代過去的文化形態。一部社會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的自我解放史,最終人們還是要回到“以人為本”的信仰下,去追求和發展。在現如今生產力已經告訴發展,世界已經緊密聯系在一起情況下,任何一地的社會變革都必將引起整個機體的變化。而馬克思在1848年號召的“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大聯合”或許不是夢想而是一種預言。
隨著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逐漸深入,各國的救市政策日見衰退,各國經濟紛紛走向了走向通脹的陰影之時,北非的戰火已經點燃,必將與中東的局勢想關聯。這個時點就在于美國貨幣的支撐力度,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已經在全世界泛濫,而此次金融危機之后必然有一個大國要倒下作為金融危機的犧牲品。應對本次危機的根本策略還不是在于經濟上面的措施,這是由于中美國的經濟循環體的必然結果。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模式走到了盡頭,這是一種負債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犧牲他國的社會及資源為代價的享樂型經濟模式。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覺醒,我們必須加強對世界形勢和本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尋找適合本國以及世界發展的先行的文化理論,從而為在未來應對更大的危機做好鋪墊。
文化是團聚人心的強有力武器,而一旦喪失文化的認同,人類社會必將是滿眼殺戮。中國文化的包容性為其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前提。而現今作為世界發展的重要一環,已然具備了很好的條件:1、首先明晰自身在世界分工中的位置,同時對世界的經濟分工進行深入的剖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牢牢把握著世界的經濟龍頭,無論在科技上軍事上,他的強勢無法比擬。2、以中國為代表的兗州地區以及拉美地區是世界重要的制造加工段。為世界提供了大量廉價的產品。3、以非洲、中東等自然資源主要是石油為依托的能源經濟,為世界供給能源消耗。而其能源以美元為結算,又構成了美元對自然資源的霸權。這也是美國在伊拉克以及北非地區不斷插手的根本原因:由于其寬松貨幣政策使其必須要掌握巨量的地緣政治以及資源占有量來支撐美元霸權的持續。
這幾十年的渲染使得在文化認同上,強化了對美國文化的認同,消弭了對本民族本國文化的認識。如果說經濟與軍事實力是正面戰場的話,那么文化及宣傳陣地就是敵人后方。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在敵后是可以大有一番作為的。因而,從文化的發展入手,加強對先進文化的研究并使其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是我們現在迫切需要做的。
結語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先行者,引領了一個又一個民族國家在世界舞臺上輾轉反側。文化的變革必然是社會變革的先行者,而在當前世界上百花齊鳴,百花齊放理論叢生的時代,其中的良莠不齊,我們也需要進行甄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研究。尤其在當下金融危機再次爆發的當口,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階段與趨勢應當有個發展的認識。中美國的循環狀態,以及列寧早在20世紀初就斷言的,資本主義已經進入了金融寡頭的壟斷主義階段。在新形勢下,馬克思的基本理論并沒有錯誤,而且還在進一步驗證著這個時代的發展。只是具體的發展階段已經超越了。在當下金融文化強勢,世界經濟越發的互相影響連為一體的情況下,關注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是我國新一代的年輕人應當關注的問題。
看看我們當下的文化潮流,哈日韓,以美國文化為崇拜,完全喪失自我認識的情況下,怎么孕育強大的民族文化?可悲的是,很多人還自得其樂不以為然。這一問題,今后再表。
可以預言的是新的文化必將是在世界經濟連為一體的基礎上,各國分工不同的前提下,金融資本越發強大的基礎上產生的。這樣一種新型的文化的雛形還沒有誕生,我們應當為此不斷努力而探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記憶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