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要素價值論可以休矣

宗寒 · 2011-04-25 · 來源:政治經濟學評論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原文發表于《政治經濟學評論》2011年第二期

要素價值論可以休矣

商品價值是誰創造的,是勞動創造的,還是土地、資本、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創造的?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消費品怎樣分配?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同時進行多種形式的分配,還是完全按“要素”分配? 歷來有不同的見解。過去有“要素價值論”、供求決定論、邊際效用價值論、均衡價值論等理論,這些年來又出現系統價值論、自然價值論、技術價值論、信息價值論等說法,而后者基本上是“要素價值論”的復述或延伸。這些見解雖然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不能成立的,但影響卻不算小,而且時常會對政策發揮作用,因此需要繼續探討。我再提出三問,從要素價值論說起。  

一、使用價值能否創造價值  

 “要素價值論” 的始作俑者薩伊撇開社會制度,撇開社會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把對一般的人類物質資料生產的描述代替對具體社會形態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分析,用對物質生產的要素——勞動、資本和土地效用的研究,來代替對這些要素相互結合背后的社會關系的研究,提出“人們所給予物品的價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產生的”,“當人們承認某種東西有價值時,所根據的總是它的有用性”。把價值看成由效用決定的,因而自然得出土地、資本和勞動要素共同創造價值的結論。[[i]](p59)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要證明資本家憑借資本獲得利潤是合理的,是“資本創造了利潤,工人通過工資已得到了他們所創造的一切”,資本主義制度不存在剝削,相反地是資本在養活工人。馬克思對薩伊的所謂“三位一體的公式” 作了徹底批判,尖銳地指出: “把價值了解為什么也不是,當然方便多了。這樣,就可以隨便把任何東西都包括到這個范疇中去,”[[ii]](p588) “資本是以一種好像是價值的獨立源泉的形式出現”,勞動與資本的“對立性質完全被掩蓋了,被抹殺了,資本和勞動的對立不見了” 。[[iii]](p517)它“無非是以學理主義的形式來表達”資產階級“的意識” ,[3](p539)是資產階級“出錢雇用的經濟學教授們”的“瞎說和夢話”![[iv]] (p189)  

近些年來,我國有些學者在這方面所宣傳的東西其實與薩伊的“要素價值”論連用語都差不多,并無多少創造。他們稱:“商品價值是由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共同創造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一樣能夠創造價值”。[[v]](p79) “價值是由系統創造的,剩余價值來自社會性的分工協作,生產價格就是價值,……凡是能生產出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財富的力量或能力都是價值的源泉”。[[vi]](p8-9)也有人說,“‘物化勞動只能轉移價值,不能創造價值’是一個人為的關卡,它是長期存在的理論扭曲”。“如果物化勞動只轉移價值,那按資分配再必要,但集資回報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本,按資分配只是建立在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的基礎上,那怎么行?”[[vii]](p81)等等。這些論述有的主觀上是為了解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非公有制發展的必然性,強調資本的作用, 但把使用價值與價值相混淆,弄錯了價值的來源,因而不僅在理論上站不住腳,而且對實踐是有害的。其癥結在于怎樣看待使用價值以及作為生產資料以使用價值出現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及其與價值形成的關系?! ?/p>

馬克思主義者在研究生產關系時十分重視社會生產力,始終與社會生產力包括科學技術進步聯系起來研究生產關系。正是馬克思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及其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得出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viii]](p38)的著名歷史唯物主義結論。馬克思在研究資本運動過程的時候仔細觀察了作為價值承擔物的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各個側面及其與價值的關系,指出勞動過程首先是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在使用價值生產中自然參與其間;使用價值形成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承擔者,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交換的比例。就理論深度和徹底性來說,馬克思對使用價值的研究比迄今為止所有庸俗經濟學家都深刻得無法比擬。但馬克思的研究并不是到此為止,他的高明之處是不是一般地研究使用價值(那是自然科學家的任務),研究人與物的關系(那是部門經濟學的任務),而是通過物,通過人與物的關系,看到了和透徹地剖析了隱藏在物的使用價值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生產關系,因而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他揭示了資本主義商品價值形成和剩余價值創造的過程,指出活勞動是價值從而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而以機器、原材料等形態出現的資本不過是價值增值的“酵母”,[3](p323)是吸收活勞動剩余部分的手段和“抽取剩余價值的抽水機”。由剖析價值的源泉、勞動與資本的矛盾著手,又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替代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的劃時代結論?! ?/p>

勞動價值論是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發展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為什么必然產生和發展,社會主義為什么必然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所做出的科學回答。既然商品的價值、剩余價值及其轉化形態即私有生產資料是社會化了的抽象勞動共同創造的,那么,最終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就是勢在必然的。  

我們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也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的重大意義在于它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價值是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還是少數人創造的或者自然賜予的?在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后,是依靠廣大勞動群眾建設社會主義,還是僅僅靠“要素自動地發揮”作用?實踐表明,只有緊緊依靠廣大群眾,并且建立起能夠充分發揮廣大勞動者包括腦力勞動者聰明才智的社會主義制度及體制,社會主義才能蒸蒸日上,自然資源才能得到合理利用并不斷開拓,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等“物質要素”才能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反之,即使有上好的設備和資源,也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不錯,以勞動手段、原材料等表現的固定資本是使用價值生產的物質條件和商品價值的承擔者,它能表現價值,承載價值,但卻不能創造價值,而只能轉移價值;并且它本身也不能轉移價值,而是只有與活勞動相結合,通過勞動者的雙手和大腦的勞動,才能改變使用價值形態,將物化在其中的過去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  

作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物質產品對使用價值形成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新使用價值是由已有使用價值加工轉化的,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構成新形成的使用價值的物質內容。原材料的數量構成勞動對象的數量,勞動手段的質量決定新形成的使用價值的質量。生產資料的規模和質量決定著可形成的使用價值的規模和質量,商品的使用價值質量與規模與生產資料的質量和投入規模成正比?! ?/p>

第二,生產資料的結構和比例,構成新形成的使用價值結構和比例的物質內容,決定可形成的使用價值的結構和比例?,F實的協調的生產資料結構和比例,是形成協調結構比例的新使用價值的物質條件;失調的和落后的生產資料供應結構和比例,必定影響新使用價值結構和比例的協調性和先進性?! ?/p>

第三,生產資料的有機構成和周轉速度影響使用價值量,從而也影響單位產品價值量。  

第四,從根本上說,生產資料是勞動者進行勞動的物質條件。生產資料的數量、質量和結構決定可以與之相結合的活勞動的數量,從而決定勞動者可以生產的使用價值量、質量和結構。如果缺乏生產資料,勞動者不能進行生產,就談不到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 ?/p>

第五,進一步看,作為生產首要要素的勞動力的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也要以使用價值供應和增長為條件。消費資料生產供應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前提,文化、教育、公共基礎設施的使用價值及其他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為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就業提供物質基礎,也是勞動力再生產的物質條件?! ?/p>

使用價值對商品的價值實現也起重大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產品不能為購買者帶來使用價值,即使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付出了勞動,也不能形成價值和交換價值,付出的勞動是白費的?! ?/p>

第二,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僅在質上必須符合社會的需要,而且使用價值總量也必須符合社會總生產的需要。正像生產單個商品超出社會需要和缺乏可購買力的需要時使用價值不能轉化為社會使用價值,付出的勞動不能實現、不能轉化為交換價值因而是白費一樣,如果社會商品使用價值總量違背社會客觀比例的要求,一部分商品的使用價值不被社會承認,投入這部分商品的勞動不能形成價值,是白費的,因而影響商品價值總量。這表明社會商品使用價值結構和比例不僅影響新形成的產品使用價值量和結構,而且會影響商品價值總量的實現;全社會及各部門內部的商品價值總量及其可實現的程度,決定于生產這些商品時付出的勞動是否符合社會需要的比例和實現的程度,具體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符合社會需要,能夠實現,使用價值轉化為交換價值,使用價值中包含的抽象勞動才能轉化為價值?! ?/p>

第三,生產資料的質量和效率影響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從而影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整個社會生產資料的質量和效率影響整個社會生產商品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影響商品的平均價值量?! ?/p>

第四,資本有機構成反映和決定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從而影響單位產品價值量和一定時期商品的價值總量。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資本,重視作為商品生產物質條件的勞動手段和勞動資料的總量、質量和結構,重視作為商品價值承擔者的新生產出來的使用價值的總量、質量和結構。社會生產力首先是以使用價值形態出現的,發展社會生產力首先是發展作為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和作為消費資料的使用價值?! ?/p>

但是,重視使用價值,肯定生產資料和資本在形成使用價值中的作用和使用價值是價值承擔者,不是說價值是生產資料或資本創造的,或者說是使用價值創造的,商品價值是人類抽象勞動的結晶,是人類勞動創造的。勞動手段和勞動資料與人們相結合,通過人們的勞動,進入生產過程,按照人們事先設計的方案、規則和程序進行加工,才能生產出產品來;不與人們相結合并由人們使用和操作的機器是無用的,不與人們相結合并由人們使用的原材料、輔助材料也只能保持原有形態,什么也創造不出來,不僅無用,而且還會自然損耗、無形損耗、貶值。人們使用勞動手段加工勞動對象進行社會生產的過程是勞動過程。通過人的勞動,才能把原有使用價值轉化為新的使用價值,把低使用價值轉化為高使用價值,把潛在的使用價值轉化為現實的使用價值。新的使用價值凝結的是人們的抽象勞動,包括生產過程中加工轉移的生產資料中所包含的過去勞動。當然,形成商品價值的是社會平均必要勞動?! ?/p>

商品價值是人們抽象勞動的結晶,商品經濟條件下的資本也是人們抽象勞動的結晶。從根本上說,除了空氣、雨水等自然資料外,資本都屬于物化勞動,是由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轉化而形成的。當代條件下作為生產資料的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山、森林等,絕大部分是通過人們的勞動,通過人們長期開發、培育和維護形成的,是人們勞動積累的成果。人們的勞動把原始自然力變為現代自然生產力,把自然力變為社會生產力。而且,自然資源不是資本,自然資源與人的關系結合,具有所有權和所有權關系,才能變成資本。  

資本為什么由剩余勞動轉化而來,這是一個常識,這是馬克思早就論述過的,是資本主義發展史所得出的結論,也是我國私營經濟發展實踐所得出的結論。有的企業主說,我的第一筆資本是從賣掉我騎的第一輛自行車形成的??墒牵瑑H憑一輛自行車,如果不雇用成千上萬個勞動力,常年占有他們的剩余勞動,怎么也不能成為一個億萬富翁。你搞投機、靠炒股賺錢,無非也是把別人的勞動成果轉化到自己口袋里。價差、利差最終反映的是勞動成果財富差及其在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分配?! ?/p>

如果說有些私營企業的初始資本最初有創辦者自行積累的成分,那么私營企業從小到大、從少到多、資本不斷增加就不再有多少私營企業主“自己勞動”的成分,而是雇傭勞動的成果。我國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從1978年的幾萬人上升到1989的164萬人,2007年的7,253萬人,注冊資本才能從1978年的幾萬元上升到1990年的13億元,2007年的9,387億元。我國私營企業的剩余價值率超過100%,2008年達到216.6%。勞動者為資本創造了上萬億元的剩余價值,企業主才能積累起上萬億元的資本。資本隨著剩余價值量和轉化為積累的量的增長而增長。剩余價值率不斷增長,資本增長率才能以年平均300%以上的速度增長。請看下表(表1、表2):  

表1:私營工業企業企業主與勞動者的收入基本情況(1998~2007年)  

年份  

(1)企業數  

(個)  

(2)企業主人數①  

(個)  

(3)全部從業人員  

(萬人)   

(4)平均每個企業人數  

(個)  

利   潤  

資    產  

勞  動  者  

(5)總額  

(億元)  

(6)每個企業  

(萬元)  

(7)每個  

企業主  

(萬元)  

(8)總額  

(億元)  

(9)每個企業  

(萬元)  

(10)每個  

企業主  

(萬元)  

(11)工資  

(元)  

每人為企業創造  

(12)創利潤  

(元)  

(13)創資產  

(元)(  

1998  

10 667  

21 334  

160.8  

150.7  

67.2  

63.1  

31.5  

1 486.9  

1 394.0  

697  

4 500②  

4 182  

9.24  

1999  

14 601  

29 202  

229.1  

156.8  

121.5  

83.2  

41.6  

2 289.2  

1 567.8  

783.9  

5 000  

5 305  

9.99  

2000  

22 128  

44 256  

346.4  

156.5  

189.7  

85.7  

42.8  

3 873.8  

1 750.6  

875.3  

5 200  

5 475  

11.82  

2001  

36 218  

72 436  

541.5  

149.5  

312.5  

86.3  

43.1  

5 901.9  

1 629.6  

814.8  

5 264③  

5 771  

10.89  

2002  

49 176  

98 352  

732.9  

149.0  

490.2  

99.7  

49.8  

8 759.6  

1 781.3  

890.6  

5 790④  

6 689  

11.95  

2003  

67 607  

135 214  

1 027.6  

151.9  

859.6  

127.1  

63.6  

14 525.3  

2 148.5  

1 074.2  

8 033⑥  

8 414  

14.13  

2004  

119 357  

238 714  

1 515.4  

141.7  

1 429.7  

119.8  

59.9  

23 724.8  

1 987.7  

993.8  

8 300
(9282) ⑨  

9 435  

15.65  

2005  

123 820  

247 640  

1 692.0  

136.6  

2 120.6  

171.3  

85.6  

30 325.1  

2 449.1  

1 224.5  

8 640⑤  

12 533  

17.92  

2006  

149 736  

299 472  

1 971.0  

131.6  

3 191.0  

213.1  

106.6  

40 514.8  

2 705.7  

1 352.8  

14 460⑦  

16 189  

20.55  

2007  

177 080  

354 160  

2 252.9  

127.2  

5 053.7  

285.4  

142.7  

53 304.9  

3 010.2  

1 505.1  

15 367⑧  

22 432  

23.66  

2008  

245 850  

491 700  

2 871.8  

116.7  

8 302.1  

337.6  

168.8  

75 879.6  

3 086.3  

1 543.2  

17 076  

34 831  

26.42  

2007年比1998年增長(倍)  

15.6  

15.6  

12.9  

-16%  

74.4  

3.5  

3.6  

34.8  

1.1  

1.1  

2.4  

4.3  

1.5  

2008年比1998年增長(倍)  

22.0  

22.0  

16.8  

0.7  

122.9  

4.3  

4.4  

50.0  

1.2  

1.2  

2.7  

7.3  

1.8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第512、514頁計算?! ?/p>

注:①按每個企業2個投資人計算。  

②2007年前,國家未公布全國私營企業工資統計資料。1998年,統計局公布的“其他單位平均每月工資為6,183元,月平均為515元。廣東外來工月平均工資為450元,但外來工一半以上在“三資”企業勞動,其工資一般高于私營企業,其他地區私營企業的工資低于廣州。  

③④⑤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上海、武漢、沈陽、貴陽、西安五市隨機調查計算。2001年外來工初中及以下勞動力每小時工資為2.8元,2005年每小時工資為3.4元,每年以1,880小時[(365-100-50)×8]計(數據見王夢奎:《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邁向新增長方式的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頁)。  

⑥見《中國<資本論>年刊》第6卷,第347頁。  

⑦根據江蘇省農民工收入計算,男工月工資為1,344元,女工為987元,平均為1,205元。(見鄒農儉:《江蘇農民工調查報告》。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頁)?! ?/p>

⑧2009年外出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年收入為17,004元,比上年每月增長77元,即增長924元,因而2008年農民工年收入約為16080元(根據國家統計,私營企業職工月工資為1,423元估算,2008年工資比上年增長10%)?! ?/p>

⑨為中小工業企業數,見《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報告選編》,中國統計出版社,第94頁?! ?/p>

表2:私營企業主與勞動者收入對比  

(1998~2007年括弧內數字為表1欄目中序號下數字)  

年份  

每個企業主的收入比每個勞動者收入高多少    (倍)  

剩余價值率  

(7)/(11)  

(%)  

年收入  

(7):(11)  

資產  

(10):(0)  

合計  

(7)+(10):(11)  

1998  

69.0  

697  

1 617  

92.9  

1999  

82.2  

783  

1 650  

106.1  

2000  

81.3  

875  

1 764  

105.3  

2001  

80.8  

814  

1 628  

109.6  

2002  

85.0  

890  

1 623  

115.5  

2003  

78.2  

1 074  

1 369  

104.7  

2004  

71.1  

993  

1 218  

113.6  

2005  

98.0  

1 224  

1 515  

145.0  

2006  

72.7  

1 325  

1 008  

111.9  

2007  

91.8  

1 505  

  843  

145.9  

2008  

87.4  

1 543  

1 027  

216.6  

注:①私營企業主的資產指擁有的生產資料總額,不計家庭資產;勞動者不擁有生產資料,也不計家庭資產?! ?/p>

2007年,私營工業企業獲得總利潤5,053.7億元,平均每個企業獲得利潤285.4萬元,每個企業主得到142.7萬元。而工人的年平均工資是1.9萬元。每一個企業的純收入是勞動者的144倍,每一個私營企業主的純收入是每一個勞動者的72.1倍?! ?/p>

1998年全國私營工業企業雇工160萬人;每個工人為企業創利潤4,182元,創總利潤67.2億元,每個工人為企業創資產9.24元,創總資產1,486億元。2008年雇工達到2,871萬人,每個勞動者為企業創利潤34,831元,創總利潤8,302億元;為企業創資產26.4元,創總產75,879億元,為每個企業主創資產1,543萬元。1998~2008年,私營企業雇用工人增長了16.9倍,每個工人為資本創造的利潤增長了7.3倍,企業主的總利潤增長了122.9倍,由利潤轉化的資本才能增長50倍。私營工業企業7萬多億資本是由私營企業主雇傭的160萬勞動者創造的,是由無償占有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轉化而來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二、設備和自然資源能否創造價值  

廠房設備是生產使用價值的物質條件,只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勞動者的勞動轉移被磨損和轉化的凝結在其中勞動者勞動那部分價值,而不創造價值。有人說,這樣說太簡單、太抽象了,難以令人信服。但真理總是簡單的。真理是客觀存在,不會因有人不信服就化為烏有。它是理論抽象,但這種抽象卻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實際的基礎上?! ?/p>

世界上本來沒有機床、發電機、電腦自動控制系統,是通過人們的勞動和發明創造,它們才來到世上,有了使用價值和價值,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轉化為資本,其價值決定于人們在發明創造和生產過程中付出和凝結在其中的必要勞動量。人們的復雜勞動能力越強,發明創造越尖端,凝結在這些發明創造中的必要勞動量越多,其價值越大,使用價值越大。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不斷進步,單位產品中包含的價值量不斷降低,表明人們可以用更少的勞動、更高的效率創造更大的價值和更多的使用價值。人們創造出“物化勞動”是為了使用。使用是人們使用物化勞動的使用價值,不是“物化勞動”自己創造使用價值。人們在使用物化勞動使用價值的過程中生產出了新產品、技術或勞務,將物化勞動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勞動對象)中,實際上是轉移凝結在其中的人們過去的勞動,因而才稱為“物化勞動”。不使用的物化勞動不僅形同廢物,而且會貶值(腐蝕、損壞,自然損耗和無形損耗),停在那里,怎么能創造價值?  

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之所以成為生產的物質要素,是由于人們經過鉆研,發現生產力固有的客觀規律,并經過一系列中間環節,使之升華物化的結果。任何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人們創造性的勞動(主要是復雜勞動)的結晶??茖W技術和機器設備作為商品進行開發、研究、生產和交換,同別的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其價值同樣是人類的抽象勞動(主要是復雜的腦力勞動)的結晶。由于人們復雜勞動能力不斷提高,人們創造的新的使用價值才越多,使用價值才越大??茖W技術成果的價值量也決定于開發研究和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量。其價值量大,是由于凝結了更多的復雜勞動。這也告訴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應該十分重視復雜勞動,包括重視培養教育復雜勞動能力的復雜勞動。  

科學技術、機器設備從局部看、靜止地看,是過去勞動、物化勞動,是一項項的物;從全局看、動態地看,是現在勞動、活勞動,它凝結的是復雜勞動,體現的是從事科學研究、機器制造部門勞動者的能力。生產力越發展,人們的智力越發達,科學技術就越進步,生產中使用的機器設備就越多,使用的活勞動就越少,從而在社會總產品的價值中,復雜勞動創造的部分占比重就相對越大,簡單勞動和體力勞動創造的部分比重就相對越小。它的外在表現就是腦力勞動者增加,體力勞動減少;腦力勞動時間增加,體力勞動時間減少;非直接生產過程勞動者增加,直接生產過程勞動者減少;直接生產過程中自動操作的時間增加,人們直接動手的時間減少,以至于象馬克思所說的,“直接勞動本身不再是生產的基礎”。[[ix]](p222)這是技術機器在起作用,實際上是智力在起作用。“要素價值論”的錯誤就在于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只講技術機器的作用,不談這些作用是從哪里來的,是怎么起作用的?! ?/p>

科學技術、機器設備在投入生產之后,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巨大推動作用。它一方面可以大大促進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又縮短單位產品的勞動時間,促進降低單位產品的勞動消耗量,客觀上表現出一次投入、多次受益和長期受益的功能。表面看來,它既創造使用價值,又創造價值。其實不是這樣。它的這些功能是復雜勞動賦予的,不過是物化的人類智力的表現,是技術機器作為活勞動的一種“活的器官”,對人們體力和智力的延長。它可以大大減輕人們的勞動量,使勞動更方便,更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更適合自己的需要。但它只能按照人們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事先設計的規程,在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通過與活勞動相接觸”的前提下發揮作用。人們的研究達到什么程度,它的作用才可能達到什么程度,而不能超出這一界限。它不能創造價值,就像原始人用樹枝、石塊狩獵,樹枝、石塊不創造價值一樣。它本身的價值也是既定的,不會“自動增值”(除非貨幣貶值,名義價值即價格提高;或者功能有所提高,那是由于吸收了新的勞動);只有在使用過程中,價值才能被喚醒、保存和轉移,但轉移的也僅僅是物化在其中的人們的抽象勞動,而不是什么別的神秘的“信息”在起作用。  

人們運用技術、使用機器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有超過創造過去勞動平均更高的能力,才能熟練正確地操作應用過去勞動為自己服務。應用先進技術設備不僅要求直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有更高的知識和技術素質,而且要求直接生產過程之外有更多的復雜勞動者為之服務。社會不斷增加的新的財富和新的價值是這些勞動共同創造的。由于復雜勞動比重提高,用同樣的時間可以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所以商品的使用價值總量會逐步增長;由于縮短了勞動時間,降低了單位產品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消耗,所以單位產品的價值會逐步降低。  

機器和技術不僅是物,不僅表現著人與物、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表現與反映著生產關系。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公有制企業中的技術和機器反映的是從事技術機器研究和制造的勞動者與技術機器使用者、生產條件生產者與生產條件使用者,以及技術機器的管理和操作者之間的分工合作的關系。分布在不同部門的勞動者通過等價交換,交換各自生產的產品,實際上是相互交換勞動。技術和機器在使用中被磨損和轉移,實際上創造技術機器的勞動者的勞動在轉移。技術機器的創造者為技術機器的使用者創造了前提,而機器的使用者又為技術機器的制造者提供了市場,使它的價值得以實現,得到補償,并且提出新的要求,促進它進一步發展。在資本主義條件,由于技術和機器掌握在資本家手中,技術和機器不過是以物表現的資本,吞食活勞動、攫取剩余價值的手段。它除了吞食活勞動,沒有別的作用。在那里,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同樣是勞動者創造的,不同的是,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承擔者,而價值中必要勞動以外的剩余部分完全被資本家占有了。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我國的私營企業。所以,那種所謂“私營企業整個制造品的增長約3/4是勞動貢獻,其余1/4是資本的貢獻”的說法不過是騙人的鬼話。試問,這1/4的資本是從哪里來的呢?沒有科學技術人員的發明,沒有工人們將這些發明從知識形態向實物形態的轉化,沒有工人對這些實物形態的運用,機器設備怎么會做“貢獻”呢?  

同設備不會創造價值一樣,自然資源也不會創造價值。有的同志說:“自然本身是具有生產能力的自然力,它不僅可以單獨作用于農作物和一些工業品,而且其本身就可以獨立生產出一些物質產品。同時,自然產品也和勞動力一樣,具備再生產能力,……自然產品的這種特性是生產勞動中剩余價值能夠源源不斷產生的基礎。” “自然產品本身所蘊含的自然力的耗費及其凝結,也可以被稱為價值?!?SUP>[[x]](p292)有的自然資源有天然生產能力,這種天然生產能力經過人們認識、發現和勞動,投入生產,才能成為社會產品的使用價值?!盎顒趧颖仨氉プ∵@些東西,使它們由死復生,使它們從僅僅是可能的使用價值變為現實的和起作用的使用價值”[3](p207~208),自然環境和自然物質為人們生活和生產提供物質條件,本來不是商品,不具有價值。人們占有它,使它成為所有者的所有物和勞動產品,并據以交換,才具有價值。自然資源的天然再生產能力不是價值的生產能力。其實,多數自然資源的再生產能力都與人們的勞動創造有關,它們發展增長不僅僅是“自然產品本身所蘊含的自然力的耗費及其凝結”,而主要是包含著人們智力和體力的耗費和凝結。如果不通過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培育、研究,自然資源是難以增長發展的,甚至還會退化、枯竭或消亡。人們發現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要付出智力和體力,利用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要付出智力和體力;人們通過認識和研究自然資源生長發展規律,對它進行改造,使之產生更大的使用價值,更需付出更多的智力和體力。自然資源使用價值的發展、發掘、利用、延長和提高,實際上是人類勞動能力的延長和提高。投入更多的勞動,提高人們認識利用自然資源使用價值的能力,才能促進自然資源增長,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和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白匀粍撛靸r值”論者把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把天然的使用價值與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混淆在一起了?! ?/p>

三、私營企業主的管理監督是否會創造價值  

私營企業主是否會創造價值?有人認為能創造價值,而且能夠創造比勞動者大得多的價值。其依據是資本層通常參加企業管理,進行決策,有組織指揮生產力的職能,付出的是復雜勞動。  

由全國工商聯組織的全國首次私有企業抽樣調查報告說:“在私有企業內部,所有權與管理權緊密結合。全體所有者都參與經營、管理……至于投資者不參與管理、經營的企業,只有2%。即使是投資者較多的有限責任公司,仍由主要投資者或由投資者中的一部分人管理,極少出現聘請專職經理全權管理的現象?!?SUP>[[xi]](p175) 2006年進行的第七次調查報告進一步說:“私營企業之所以能迅速增長,并能在國民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與私營企業相對靈活的決策經營機制是分不開的。而這種靈活機制的核心是企業主的決定性作用”?!斑@種大小企業重大決策和日常管理均由企業主親自抓的現象通稱‘兩頭抓’”。[11](p429)  

另一論者說得更直白:“人們常說,工人農民創造財富。這固然不錯,但更重要的是企業家創造財富。改革之前也有工人農民,為什么財富那么少?現在就多了一個企業家,財富就蓬蓬勃勃地創造出來了?!?“要素組合的任務是企業家完成的,不是工人農民或知識分子所完成的?!?“雖然企業家們未必具有遠見卓識,他們只是為了賺錢,但客觀上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 [[xii]](p6)  

私營企業主直接參與決策管理,不肯聘任管理者,即使聘任也不信任,而是由家庭控制,“親自決策”,是我國私營企業的現實,也是私營企業發展現階段所難以避免的。但不能說這是進步現象,而是管理落后的表現。這一點不必細說,這里只探討企業主管理的作用?! ?/p>

企業主參與經營管理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組織生產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這種組織管理過程是剝削過程,是“對別人的無酬勞動的剝削即占有”[[xiii]](p431-433)的需要、手段和組成部分,而前者是服從和附屬于后者的。前一職能是現象,后一職能是本質?! ?/p>

馬克思指出:“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的孤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不過它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許多個人進行協作的勞動,過程的聯系和統一都必然要表現在一個指揮的意志上,表現在各種與局部勞動無關而與工場全部活動有關的職能上,就像一個樂隊要有一個指揮一樣。這是一種生產勞動,是每一種結合的生產方式中必須進行的勞動。另一方面……凡是建立在作為直接生產者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的對立上的生產方式中,都必然會產生這種監督勞動。這種對立越嚴重,這種監督勞動所起的作用也越大?!薄霸谶@里,生產過程同時就是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13](p431-433)  

應該肯定,參與企業經營管理,通過正確決策,組織生產力,指揮管理生產過程或流通過程,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組成部分。如果企業主真的參與組織管理生產力,對生產發展起了作用,能夠形成一定的價值,形成價值的大小決定于對新形成物質產品過程中付出的組織管理必要勞動的貢獻量。但這種管理雖然是作為組織指揮生產過程的作用出現的,其實際的職能卻是行使資本所有權和追求剩余價值,是追求剩余價值的一種手段。這種管理只有能夠為資本帶來更大剩余價值時,他才進行;而且這種“管理”的成果不僅完全被資本占有,而且“管理”本身也是為資本本身付出的,完全被資本占有?! ?/p>

私營企業主參與管理監督通常有四種情況:  

一是具有開拓創造性創新型的經營管理。這種管理能先人一步,抓住社會發展需要的空白項目、關鍵項目、影響未來的重大項目,創造條件,抓住機遇,進行開拓或發展,開展技術創新,進行重大創造,促進生產力發展和技術進步。這種管理屬于較高復雜勞動付出,能夠形成較高的生產力,創造較多的價值。  

二是對一般生產過程的指揮管理。雖然這種指揮管理是生產過程不可缺少的,但只是作為生產資料私有者監督管理生產過程權力而起作用的一種權力使用,只起一般組織管理作用。這種管理誰都能進行,而且通常是企業主委托其所雇用的管理體系進行,并且經常是在正常秩序建立起來以后自動地按習常慣例進行。企業主在管理中行使的主要是監督職能,對擴大再生產和生產力創新不起作用,從而在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和創造價值中不起作用,有也極其有限?! ?/p>

三是名義管理,實際上是脫離管理,管理職能由經營管理人員行使。這時,企業主的所謂“管理”不產生任何價值?! ?/p>

四是違背科學發展和社會按比例協調發展的盲目決策管理、粗放管理、違法經營管理。這時,從個別企業看,可能產量和利潤增加了,但會帶來社會生產比例的破壞,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資本增值是在過量榨取勞動者剩余勞動以至損害勞動者身體健康、不能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情況下取得的。這樣的經營管理從個別企業和短時期看能創造價值,從整個社會和長期看,會對社會生產力帶來破壞,從而降低和損害社會價值。  

目前,我國私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中第一種類型很少,第二種類型占大部分,第三種類型的占相當的比重。因而,它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是有限的。  

茅于軾先生說:“人們常說,工人農民創造財富。這固然不錯,但更重要的是企業家創造財富。”這不符合實際。我國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創造出來的,還是私營企業主創造出來的呢?這是個常識性的問題,任何有正常思維和了解實際的人對此都能做出正確回答,怎能得到這樣完全背離實際的結論呢!茅先生說:“改革之前也有工人農民,為什么財富那么少?現在多了一個企業家,財富就蓬蓬勃勃地創造出來了。”不錯,改革開放以來,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在非公有制經濟勞動的有1億多勞動者,僅僅在私有企業中勞動的就有7,000多萬勞動者,而私營企業主每個企業不過一個或幾個人。沒有這上億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僅憑企業主的一張嘴、一堆私有的生產資料,能創造出這么多財富豈不是彌天謊言。說“要素組織的任務是企業家完成的,不是工人農民或知識分子所完成的”。這也太高估了企業家的作用,低估了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作用。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并不那么笨,他們不僅能夠種地、造機器、搞設計,生產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而且有“要素組合”企業和管理社會、管理國家的能力和才干。我國20多萬個國有企業不是由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要素組合”并蓬蓬勃勃地發展的嗎?成千上萬個集體組織、合作組織、公司加農戶的聯營體不是由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要素組合”和蓬勃發展的嗎?私營企業離開工人、農民(農民工以及為業主提供糧食、原材料和農產品資源的農民)和知識分子,能蓬蓬勃勃地發展嗎?  

說改革之前“財富那么少,現在多一個企業家,財富就蓬蓬勃勃地創造出來了”。這樣的判斷也不完全符合事實。改革開放前,由于我們缺乏經驗,一度執行“左”的路線,延緩了生產力發展的步伐。但是1949~1977年我國GDP從358億元增長到3,6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6.8倍,年平均增長達到7%以上,是世界增長速度最高的國家。我國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成了一個完整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前30年的建設,為后30年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積累了經驗。沒有前30年的基礎和對經驗教訓的總結,也不會有今天的發展。后30年的發展有企業家的作用,但不僅僅是企業家的作用。如果沒有黨的堅強領導,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沒有正確的宏觀管理和決策,不調動發揮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怎么能有今天“蓬蓬勃勃”的發展呢。  

這種說法把“一個企業家階層”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黨的領導對立起來,把企業的發展與社會所提供的條件對立起來,把經濟增長說成似乎單純是“多了一個企業家階層”帶來的,這個階層后面上億的勞動者的作用不見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黨的領導”的作用不見了。這是違背事實的?! ?/p>

我們要看到私營企業主經營管理的作用,同時應看到這種監督管理的實質——其目的和作用在于通過監督管理取得更多的剩余價值,是剝削過程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剝削的方式、手段和表現。名義上是經營管理,實際上是經營謀利方法,管理剝削方式和剝削過程?! ?/p>

四、關于“要素分配”  

與“要素價值論”相聯系的,是“要素分配論”。  

有人認為,“由于使用價值或財富是勞動和生產資料共同創造的,所以,無論生產資料所有者還是勞動力所有者,都應該參與使用價值或財富的分配,即生產資料所有者得到其投資成本,勞動者得到其維持生存的生活資料的分配”;“剝削是無償占有,使所有權變成占有權,按要素分配不是剝削,是合理的、必然的” 。[[xiv]](p85)  

又說:“資本、技術等非勞動要素為使用價值的生產做了貢獻,從而為價值實現做了貢獻,它們理應分得一部分價值。如果勞動、資本、技術等各種投入要素是根據它們生產使用價值過程中的貢獻而在合理的范圍內各得其所,就不能說是誰剝削誰?!?SUP> [[xv]](p170)  

有的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所有者與勞動力購買者和使用者之間不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在本質上是直接的同一利益的關系,不存在根本利益沖擊?!薄胺彩且詣趧恿ψ鳛樯唐烦鲑u形式參與就業的,就以勞動要素參與利益分配,只要他們的工資相當于勞動力價值,就不能說還受剝削;投資者以資本參與收益分配,取得平均利潤,就不能說是剝削”。[[xvi]]  

有的人承認有剝削,但認為“被剝削是幸福的”,因為“剝削有功”:“對于剝削的功過與作用,只能依照生產力標準進行評價。凡是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有利于生產力發展一切剝削行為,都是進步的、有功的;反過來,就是反動的、有害的。應樹立全新剝削觀。剝削有功、有利,應大膽歡迎和鼓勵?!?SUP> [[xvii]]( p132)  

這些看法能成立嗎?  

我們知道,分配關系是由生產關系決定的,主要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分配關系。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多種分配形式是原則上適應我國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必須堅持,并不斷完善?! ?/p>

但是,肯定多種分配形式在我國存在的必然性與作用,卻不能模糊這些收入形成的來源和性質?! ?/p>

收入分配關系體現的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是生產資料所有者、占有者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就私營企業來說,是作為生產資料私有者的私營企業主與被雇用的勞動者的關系?! ?/p>

生產過程不僅是人與物與自然相結合的過程,而且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結合的過程。人與物關系的背后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私有經濟生產過程表現為雇傭工人與私有生產資料相結合的過程,勞動者創造價值和勞動資料價值轉移過程就必然表現為資本無償占有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的過程。在私有企業中,產品表面上看是資本與勞動共同創造的,其實是勞動者應用私有生產資料創造的,表現為資本的“報酬”,其實是資本憑借私人占有的權利無償占有了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勞動。資本掌握了生產資料所有權就掌握了剩余價值占有權。生產只是取得利潤的中介;私有制不僅是剝削的根據和手段,而且成為私有生產資料不斷擴大積累的手段。剩余價值轉化為積累,擴大投資,形成新的私有生產資料,成為擴大剝削的手段。掩蓋事物的本質可以為私有制發展開道,但不能改變事物的本來面貌。  

雖然我們把“資本分配”也稱作“要素分配”,但 “資本分配”與“要素分配”有根本區別。勞動力、科學技術都是生產要素。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付出勞動力取得工資僅僅是取得自己創造的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部分,他們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卻被資本占有了。科技人員以自己創造的技術成果投入生產取得相應報酬,是技術人員復雜勞動創造的相當于復雜勞動價值的必要勞動部分,超過復雜勞動必要勞動的部分也被資本占有了。這兩種生產力要素創造的價值并沒有根據生產力要素的實際貢獻進行分配,而是由資本與勞動力一起對勞動成果進行“分配”,而且它們之間“分配”是不平等的,資本“分配”的部分比勞動者多得多。通常我們也將銀行存款轉化為資本的部分、股份制入股股本也稱作生產要素,把銀行存款利息和股息股紅稱作要素分配。實際上一般老百姓的存款、買少量股票與資本存款及作為投資者的股東是有根本區別的。老百姓拿出工資收入的一部分存到銀行是為了應對下一步生活急需,數額很小,購一點股票也只能得到微薄的股息,不過是勞動者延緩消費的一種補償和工資收入的補充,實質上是勞動創造的價值的扣除以另一種形式交到他們手里;而對金融資本和食利資本來說,利息和股紅收入則是榨取剩余價值的手段。將不同性質、不同數量的要素籠統地稱作“要素分配”是不適當的,把按勞分配也稱作“要素分配”更不適當?! ?/p>

有的人無視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與資本關系的現實,把它們之間的關系描繪得非常和諧美好,說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雙方是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平等、合作、互利的和諧關系”,勞動者與資本家“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與權利上都是平等的,都是國家的主人,是一種平等、分工、合作、互利的關系”,“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表現”;并說“保持私有產權更有利于勞動者和窮人”;稱私有制“并不是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能力不同”。[[xviii]] (p45、124、131)誰能相信這種描述呢?不錯,在我國非公有制企業中,勞動者與資產所有者在政治上是平等的。非公有制企業通過發展生產,吸收就業,交納稅金,為社會做了貢獻,但勞動與資本在經濟上是不平等的:一個是資本所有者,一個是勞動力出賣者;一個支配別人,一個被別人支配;一個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勞動,一個創造的剩余勞動以至必要勞動的一部分被資本占有。兩者怎么能“平等”呢?“分工”是資本支配勞動的“分工”,“合作”是資本榨取勞動者剩余勞動的“合作”,這種“分工”、“合作”都應打上引號,更談不到“互利”。一個榨取,一個被榨取,一個為別人勞動,一個支配別人勞動,一個得大頭,一個只能得到維持生活的工資,怎么是“互利”!這種“資本養活勞動”的神話有多少人相信呢?把勞動與資本的對立統一關系說成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更是對社會主義的曲解。  

說“凡是以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形式參與就業的,就以勞動要素參與利益分配,取得平均利潤”。這種判斷也完全違背事實。勞動者在私營企業中只能得到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收入。企業總收入扣除成本和工資,剩下的才是利潤。利潤只為資本占有,從來與被雇用者無緣。這是常識。說“工人取得平均利潤”,誰也不相信這種說法。  

說“被剝削是幸福的”。此話應反過來說,就企業主來說,剝削是幸福的;而對勞動者來說則恰恰相反,“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已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已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xix]](p93)  

說“一切剝削行為都是進步的、有功的”,此話至少缺少一點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兩重性,私營經濟也是這樣。非公有制經濟具有兩重性,它本身也存在矛盾。它與社會化大生產有統一的一面,有矛盾的一面。私營企業中企業主與被雇用者的矛盾更是客觀存在,有時矛盾達到尖銳的程度。               


參考文獻:  

   

[[i]] 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ii]]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注2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第588頁。

[[iii]]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第3冊?!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517頁。

[[iv]]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89頁。

[[v]] 蔡繼明:《廣義勞動價值論》?!吨袊洕鸁狳c問題探索》。人民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頁。

[[vi]] 楊文進:《經濟學》上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序,第8~9頁。

[[vii]]錢伯海:《錢伯海文集》第2卷?!吨袊洕鸁狳c問題探索》,人民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頁。

[[viii]] 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頁。

[[ix]]馬克思,《經濟學手稿》(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阪,第222頁。

[[x]]馮能:《參與價值創造的要素分析》?!吨袊Y本論年刊》第6卷,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92頁。

[[xi]] 保育鈞:《改革開放與私營經濟》。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頁。

[[xii]] 茅于軾:《一經濟學家的良知與思考》。陜西師大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

[[xiii]]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1~433頁。

[[xiv]]李明章:《非公有制經濟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頁。

[[xv]] 木志榮:《中國私營經濟發展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頁。

[[xvi]]楊高宇:《科學確認初級階段新型的勞資關系》 《中國經濟問題》雜志2010年第2期。

[[xvii]] 潘石:《中國私營資本原始積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頁。

[[xviii]] 李明章:《非公有制經濟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4、5、124、131頁。

[[xix]] 《馬克恩恩格斯全集》笫42卷,笫93頁。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欧美免播放器一区 | 最新理论片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综合鲁鲁久久五月天 | 久久久久青草线蕉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