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魂》2011年第1期
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若干問題的相關思考
李慎明
1985年4月15日,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但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1}同年8月28日,鄧小平同志又說:“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2}鄧小平同志還有不少相關的論述。
通過上述論述,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鄧小平同志一是首先明確肯定社會主義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在講到什么是社會主義時,講的是“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并不是說過去我們對社會主義一點也不清楚。這是說,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制度是可以搞得清、講得清的,并不是一些人所誤解的從根本上就搞不清、講不清,甚至誤認為是完全搞錯了,需要改弦易轍,搞什么別的主義。二是要十分重視搞清楚我們的許多經驗教訓中“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最重要的一條。這就需要繼續解放思想,勇于大膽探索,堅持不斷創新。
當今世界,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各種力量的合作、競爭、博弈乃至較量加速;當今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可以說是真正進入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世所罕見。
在此時刻,我們來研究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這一最基本、最根本的最高層面的戰略問題,對于我們在新世紀、新階段抓住大好機遇、應對嚴峻挑戰,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關鍵的意義。
一、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
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
自1827年以來,關于社會主義的各種定義有近300種之多。下面,我以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為主線,梳理一下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十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兩大理論基石”。一是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首次闡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恩論證了物質生產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從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中揭示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而闡述了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二是1849年馬克思在前兩年幾次演講的基礎上寫就的《雇傭勞動與資本》中論述了以剝削雇傭工人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在后來的《資本論》中得到全面、科學的論證,從而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1880年,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明確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余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使空想“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3}。這兩大發現使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完成了對社會主義的“理論論證”,把社會主義奠定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同時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轉變為實踐的重要理論基礎。無論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都離不開這一理論的指導。這是我們黨反復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理論依據。
2、“兩個必然”。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4}這“兩個必然”蘊含的“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5},而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合乎規律的必然結果。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運動,決定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我們黨多次強調要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理論依據。
3、“兩個組織”。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又明確指出:“無產者組織成為階級,從而組織成為政黨這件事,不斷由于工人的自相競爭而受到破壞。但是,這種組織總是重新產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強大,更堅固,更有力。”{6}近現代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發展的產物,是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也是無產階級革命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和領導階級,“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7},“使無產階級成為階級”{8},團結組織起來。在奪取政權和奪取政權后,必須堅持和發揮工人階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作用。這是實現工人階級歷史使命,爭取社會主義事業勝利和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這是我們黨反復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理論依據。
4、“兩個徹底決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又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9}這里講的是實現“兩個必然”的橋和船,是實現“兩個必然”的先決條件。也可以說,這里又同時講了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之間的關系。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又明確強調,在這兩個決裂中,共產黨人“都強調所有制問題是運動的基本問題,不管這個問題的發展程序怎樣”{10}。這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后反復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依據,是我們反復強調共產黨人要認真改造世界觀的理論依據。
5、“兩個決不會”。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11}這就是唯物史觀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基本原理的直接表現。這是我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理論依據。
6、“兩個步驟”。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12}“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13}“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14}但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暴力革命是“一般規律”的同時,首先總希望和努力通過無產階級運用和平和合法手段奪取政權和改造舊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又指出:在奪取政權后“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及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15}。這是我們黨提出武裝奪取政權和在奪取、建立政權后盡快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理論依據。
7、“一個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的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馬克思在1875年寫就、1890年發表的《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16}這個時期也就是社會主義時期。這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之后鄭重強調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關于“在我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但是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中國人民對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必須進行斗爭”的理論依據。
8、“三個聯合”。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17}“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在《共產黨宣言》結尾,馬克思、恩格斯還滿懷激情地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18}這是我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鄭重宣告的“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秉持公道,伸張正義”,“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理論依據。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里中國“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支持被壓迫民族和發展中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正義斗爭,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和關于國家在人民中進行國際主義教育的理論依據。
9、“一般原理和實際運用”。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說:“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來說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9}這是我們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依據。
10、“兩個絕大多數人”和最終實現“一個聯合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還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0}最終“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1}。依靠絕大多數人是科學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實現“兩個必然”的物質力量和根本動力,為著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根本立足點和根本目的。依靠和為著“兩個絕大多數人”是我們黨的宗旨和黨的群眾工作總路線的理論依據,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共產黨人的根本目標。始終依靠和為著“兩個絕大多數人”,最終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也可以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
時代呼喚和造就了偉大思想家、理論家、革命家馬克思、恩格斯的誕生。歷史的必然往往靠偶然開辟道路。無產階級求解放的這一偉大理論最終出現的具體時間是偶然的,但最終出現是必然。應當指出,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僅是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而且還是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組織家。他們不僅僅是共產主義學說的創立者,而且是無比堅定、不懈奮斗的實踐者和奮斗者。
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
實踐與發展、挫折與教訓、現狀與前景
(一)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實踐與發展。
1895年恩格斯逝世。從恩格斯逝世到二戰結束這50年來,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時代發生了階段性變化,出現了新的特征,時代主題由穩定發展轉變為戰爭與革命。20世紀的人類歷史,是伴隨著帝國主義戰爭而揭開序幕的。世界社會主義面臨的歷史任務,是把理論形態的社會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實踐,變成一種現實的制度。列寧領導的俄國共產黨戰勝了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在帝國主義歷史條件下向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沒有革命的理論,便不會有革命的實踐。列寧在極其艱苦的革命環境里,研究了大量哲學問題,包括哲學史上的重大問題,運用由他豐富和發展了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的本質特征、基本矛盾和發展趨勢,分析了當時國際和國內的復雜的政治形勢,為俄國共產黨的革命實踐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同《資本論》一樣,都是馬克思主義史上劃時代的宏篇巨著。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在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都作出了重大的理論貢獻,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特別是他研究了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根源和政治特征,揭開了帝國主義本質屬性,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提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在人類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并存的局面。
隨著世界形勢的發展,二戰后社會主義由一國實踐變成多國的實踐。科學社會主義先后在東歐的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取得勝利。亞洲的蒙古、朝鮮、越南、中國也先后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在世界范圍內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為應對帝國主義陣營的圍剿,隨著東歐和亞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它以蘇聯為領導,以中蘇同盟為核心,以各成員國之間簽訂的一系列雙邊、多邊協定、條約為紐帶,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團結合作。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對鞏固社會主義成果,支援民族解放斗爭,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世界和平曾起過很大作用,在國際舞臺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橫跨歐亞兩洲大陸,疆土連成一片,在土地面積、工農業產值和人口方面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同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立的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極大地震撼資本主義世界,并且迫使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效法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和福利政策進行了某些改革或者改良。
社會主義在取得驕人的成績的同時,也積累了諸多社會問題,各種矛盾、包括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和共產黨之間的矛盾逐漸凸現出來。有的社會主義國家比如南斯拉夫等開始拋棄單一的發展模式和教條主義,開始思考、探索和改革社會主義在本國的實踐形式。在探索過程中,有的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有的則導致失敗,演變為資本主義。
(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挫折與教訓。
1991年8月24日,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僭越個人職權,宣布了蘇共自行解散。1991年12月25日晚7時,戈爾巴喬夫簽署了辭去蘇聯總統的命令。這實質上標志蘇共亡黨和蘇聯解體。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巨大挫折。
一是這一事件給俄羅斯人民帶來災難。
(1)經濟領域:國內生產總值急劇下降,現代工業大國變成原材料附庸。
(2)社會領域:分化混亂,人口銳減。
(3)社會治安領域:犯罪猖獗,罪犯逍遙法外。
(4)國家職能領域:嚴重退化。
(5)精神道德領域:社會盛行“叢林法則”。
(6)國際地位方面:逐漸喪失超級大國地位。
俄羅斯的災難仍未甚至遠未結束。
二是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造成災難與低潮。
三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人民造成災難。
(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現狀。
相對于蘇東劇變后的低潮而言,現在世界社會主義思潮開始有所復興,具體表現在:
1、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在全球重新得到重視。
一是西方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青睞。
二是西方左翼及左翼學者對馬克思學說的高度評價。
三是西方右翼學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紛紛反思自己的理論。
四是一些西方政治家也在學習馬克思的著作,批判新自由主義。
2、國際金融危機后,廣大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廣大民眾對資本主義普遍不滿,罷工運動頻起。
3、各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研究和應對。
4、國外共產黨的現狀和一定地區、范圍內的聯合活動。
(四)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前景。
蘇東劇變、蘇聯解體、蘇共垮臺,使社會主義運動處于空前的低潮,資本主義則處于二戰之后的峰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利用其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軍事諸方面的優勢,竭力推行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極大地拓展資本主義的發展空間。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主導的高新科技革命也極大地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對于經濟全球化和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世界性問題,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四點認識:
第一,在當今世界,以美國領銜的新的信息技術革命,使資本所雇傭的人數愈來愈少,而產品價格和質量卻愈具競爭力,因而產品的市場便愈具全球性。
第二,因特網的廣泛使用,使國際資本流動速度以幾何級數加快。國際資本可以脫離實物經濟和生產環節,在金融及其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領域,僅僅通過小小的鼠標輕輕地一點,在瞬間就能掠奪別國和他人的大量財富,從而實現自己價值的呈幾何級數的增長。
正是主要基于以上兩點,產品市場的全球化和國際金融的高度壟斷,這吮吸窮國、窮人的“雙管齊下”,使得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里,在全球范圍內,與其說必然,不如說已經出現這樣一個最基本的經濟現象:窮國窮人愈來愈窮、愈來愈多,富國富人愈來愈富、愈來愈少。根據聯合國《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數據,現在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總和大于4.16億最貧窮人口的收入總和。
第三,先進的生產工具歷來是積累財富和產生、發展先進的革命思想的決定性的物質力量。生產的變化和發展,始終是從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首先是從生產工具的變化和發展開始的。從一定意義上講,石器時代決定原始社會形態,青銅器時代決定奴隸社會形態,鐵器時代決定封建社會形態,蒸汽機和電力時代決定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科技革命即信息經濟時代的迅猛發展,極有可能是在全球范圍內推動新的社會形態,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形態大發展的最新生產工具。
第四,因特網作為高新技術革命的標志之一,還會使先進的革命理論的傳播變得如同國際金融資本掠奪別國和他人財富一樣便捷和迅疾,使全球各地零散的“社會主義復興的幽靈”長上在全球迅速傳播和集聚的翅膀,這無疑有助于極大地推動全球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的反抗與斗爭由自在轉為自為,并進一步更加緊密地團結和聯合起來。因特網這一嶄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有可能會使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距離我們越來越近。
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對于國際壟斷資產階級而言,無疑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在一段時日內,可以使得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另一方面,我們在充分估計資本主義生命力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不但不可能消弭反而會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加劇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窮國窮人愈來愈窮、愈來愈多,富國富人愈來愈富、愈來愈少的客觀現實必然帶來工人階級隊伍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壯大,就必然帶來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和壯大。
恩格斯也指出:“勞動生產率提高到了這樣的程度,以致市場的任何擴大都吸收不了過多的產品,因此生活資料和福利資料的豐富本身成了工商業停滯、失業乃至千百萬勞動者貧困的原因,既然如此,這種制度就是可以被消滅的。”{22}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上說,經濟全球化和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不但不是距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越來越遠,而恰恰相反,應是日趨接近。當然,誰也不否認,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其中還可能有較大甚至更大的曲折。(未完待續)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6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7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740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4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85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81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06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85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93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07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3頁。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93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07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49頁。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3頁。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14頁。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91頁。
{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07頁。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3頁。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4頁。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569—570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