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核心及其當代價值
張作云
新自由主義理論作為資本主義上層建筑為其經濟基礎服務的手段,是通過具體化為相應的政策以解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的矛盾,使其順暢發展。只從政策及其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的影響著手尋找當代金融危機的根源,就會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泥沼。
經濟危機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危機根源問題的論述則是其經濟危機理論的基礎和核心部分。這些論述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趨勢,而且也為研究當代金融危機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學者危機根源理論的批判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對“生產和消費無矛盾”論的批判
對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薩伊、詹姆斯•穆勒和李嘉圖等人的“生產和消費無矛盾”論,馬克思指出:“就整個生產者階級來說,說生產和消費是統一的這種論調,無論如何一看就知道是錯誤的。”第一,“工人能夠消費,決不是因為他們為自己的消費生產了等價物。相反,當他們僅僅生產這樣的等價物時,他們的消費就會停止,他們就沒有等價物消費了”。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是剩余價值生產,工人不生產剩余價值,他們的勞動力就賣不出去。第二,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關系本身就包含著以下關系:“生產者的最大部分(工人),并不是他們所生產的產品的很大一部分,即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的消費者(買者)。”
(二)對“工人階級的消費不足”論的批判
對起源于西斯蒙第、由洛貝爾圖斯借用、又被杜林“以他慣有的膚淺方式”抄襲過來的“工人階級的消費不足”論,馬克思指出:“說什么工人階級從他們自己的產品中得到的那一部分太小了,只要他們從中得到較大的部分,即提高他們的工資,弊端就可以消除,那么,我們只須指出,危機每一次都恰好有這樣一個時期做準備,在這個時期,工資會普遍提高,工人階級實際上也會從消費的那部分年產品中得到較大的一份。”群眾的消費不足是一切剝削階級社會的必然產物及其存在的必然條件,但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使低下的群眾消費水平達到危機的地步;群眾的消費不足只是危機的先決條件,而非危機的原因;用群眾的消費不足來解釋危機并把它當作危機的原因,只是以現象代替本質。
(三)對“資本過多”或“資本過剩”論的批判
李嘉圖的門徒為否認危機的存在,又“臆造出了一個資本過多和生產過剩之間的美妙的差別”,以此來說明危機。馬克思揭露了這些掩蓋真相的方法:“用固定資本過多來解釋某幾次危機,用流動資本過多來解釋另外幾次危機”,“在現象采取某種形式(名稱)而同這些經濟學家的偏見發生矛盾時就加以否認,只有在現象采取另一種形式而變得毫無意義時才加以承認”。這“不僅僅是一種遁辭”,而且是昧著良心的“輕率”,是用詭辯論來歪曲危機的本質、掩蓋危機的真正原因,以達到為資本主義辯護的目的。
(四)對其他資產階級理論觀點的批判
在經濟學說史上,也有人把危機的原因歸結為通貨不足或濫發紙幣,或歸結為信用和投機,甚至用金融危機來解釋整個經濟危機。對于這些觀點,馬克思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現實上進行了分析和批判。“在生產過剩、信用制度等上,資本主義生產力圖突破它本身的界限,超過自己的限度進行生產。一方面,它有這種沖動。另一方面,它只能忍受與有利潤地使用現有資本相適應的生產。”實際上,信用只是促使危機發生的杠桿和催化劑,而非原因。至于“投機”,則“常常是發生在生產過剩已經非常嚴重的時期。它是生產過剩的暫時出路,但是,這樣它又加速了危機的來臨和加強危機的力量。危機本身首先是爆發在投機領域中,而后來才波及到生產”,投機“只不過是生產過剩之征兆”,而非危機的原因。馬克思指出:“有些經濟學家(例如約•斯•穆勒)想用這種簡單的商品形態變化中所包含的可能性——如買和賣的分離——來說明危機,他們的情況并不更妙些。說明為危機的可能性的這些規定,還遠不能說明危機的現實性,還遠不能說明為什么(再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競會發生這樣的沖突,以致只有通過危機、通過強制的過程,它們的內在的統一才能發生作用。這種買和賣的分離在危機中也表現出來;這是危機的元素形式。”
在對資產階級學者的危機理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對危機的根源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馬克思指出,危機的可能性來源于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它派生出使用價值的生產與實現、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間的矛盾,具體化為生產和消費、供給和需求的矛盾,并最終集中表現為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實現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剩余價值規律和資本主義競爭規律的作用下,勞動生產力不斷發展,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利潤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但是由于積累不斷增長,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資本使用的勞動者人數、所推動的勞動量、所吸收的剩余勞動絕對量,從而它所生產的剩余價值即利潤絕對量仍在不斷增加。于是便形成了利潤率下降和絕對利潤量增加的二重性規律。這個二重性規律進一步擴大了剩余價值生產條件與其實現條件的分離,當這些對抗和沖突達到一定程度,便會通過暴力即危機來解決。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內外學者都對危機的根源問題作了探討,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金融危機源自新自由主義。筆者認為,這一觀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問題的實際,但離危機的根源還有一段距離,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方法論上都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新自由主義理論作為資本主義上層建筑為其經濟基礎服務的手段,是通過具體化為相應的政策以解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的矛盾,使其順暢發展。只從政策及其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的影響著手尋找當代金融危機的根源,就會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泥沼。這種觀點容易轉移目標,使人舍本求末,只注意反對新自由主義理論及其政策。希臘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吉厄戈斯•馬瑞斯指出:“斷言這場危機完全是新自由主義的治理造成的,這掩蓋了事實真相,它力圖免除資本主義的罪責,并美化社會民主主義。”必須指出,當代金融危機的根源不能是新自由主義,更不能是西方資產階級學者和政要鼓吹的“美國次貸”、“對金融市場失去信心”、“投機和金融創新過度”、“缺乏市場游戲規則”、“金融監管不力”等等。當代金融危機的根源只能來自資本主義制度內部,在于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基本矛盾。
當今世界是私人壟斷、國家壟斷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壟斷聯盟相互結合、融為一體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剩余價值規律依然存在,依然對經濟運行發揮主導作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日益深化和突出;盡管資本主義不斷自我調整,但其面臨的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派生的各種經濟、政治和思想意識形態等方面的矛盾一個都未解決,且有日益深化發展的趨勢,并使資本主義具有了許多嶄新特點。
(《環球視野》第334期,摘自2010年第1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