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批判與創新
(摘自《批判與創新:100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素描》)
問:你的代表作有哪些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在經濟理論方面主要有哪些創新觀點?
答:2000年我撰寫并出版了專著《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成為中國首部揭秘并論述美國為謀求霸權策劃隱蔽經濟金融戰爭的著作。該書受到社會各界歡迎,多次再版,產生較大社會影響。該書融匯了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其中許多關于國際局勢的分析和政策建議,都曾以內參研究報告的形式上報中央領導和有關政府部門。該專著從經濟學與國際政治學的綜合視角,論述了新自由主義與美國全球戰略的聯系,美國如何綜合運用經濟、政治、外交等手段,操縱國際經濟組織達成“華盛頓共識”, 將新自由主義包裝成所謂規范改革方案,有意誤導第三世界和前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以削弱國際對手實力并謀求建立世界霸權。該專著還就我國經濟改革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創新觀點和政策建議,包括未雨綢繆防范美國爆發嚴重金融危機沖擊,維護中國經濟金融安全消除潛伏風險隱患,建立超越西方模式的新型公有股份制企業,克服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種種困難,解決職工下崗矛盾并維護社會穩定等,實現改革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等等。
該專著的許多分析、判斷和預測,其正確性已為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所證實,例如,根據胡錦濤總書記關于研究新自由主義的負面作用的指示,中國社科院成立了新自由主義研究課題組,該課題關于新自由主義的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支持了我多年來所持的觀點;美英政府高官公開主張“新帝國主義”,將國際經濟組織視為新帝國主義工具,稱可運用包括欺騙在內的“叢林規則”,來對付中國和第三世界國家;斯蒂格利茨等西方著名經濟學家,揭露國際貨幣基金曾在內部秘密報告中,明確表明希望其改革計劃激起社會動蕩,印尼、厄瓜多爾和玻利亞都不幸遭受劫難;美國國家安全局前雇員約翰·帕金斯撰寫的著作《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證實了美國正在進行全球規模的殘酷經濟金融戰爭;2008年美國爆發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證實了該書關于美國將會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分析判斷。
該專著論述了新自由主義與美國國際戰略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提出了新自由主義是美國隱蔽經濟金融戰爭的政策武器的創新觀點。該專著指出,“美國政府倡導的這一套新自由主義政策,并非來自經濟學界或是無地放矢,而是來自統治階層的高級智囊機構,服務于其全球戰略的強烈攻擊性武器”,“美國壟斷資本還暗中操縱的國際經濟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等等,在華盛頓開會達成了一系列共識,拋棄了二戰后西方黃金時期的成功經驗,主張推行完全相反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并且將其作為規范化經濟理論和改革藥方,向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推薦,包括恢復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政策,放棄政府干預和推行國企私有化,削減政府公共投資和社會福利開支,拆除阻礙商品、資本國際流動的壁壘等”。近年來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進行,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新自由主義不是中性的學術理論,實質上是美國謀求全球利益的國際戰略工具。1973年中東戰爭爆發后才有“滯脹”和“凱恩斯失靈”,但是,早在1971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就資助芝加哥培養的經濟學家協助密謀政變的智利軍方,擬定軍事政變成功后按新自由主義改造經濟的詳細計劃,有意將智利扶植成第一個推行新自由主義模式的樣板。根據1975年美國參議院的調查報告,“中情局合作者參與了一項全面經濟計劃的初步制定,該計劃成為智利軍政府最重要的經濟決策的基礎。這份長達500頁計劃的作者80%曾在芝加哥大學接受培訓,75%以上的資助資金來自中情局”(美國參議院:《1963-1973年在智利的秘密行動》,美國政府出版社,1975年12月,第30頁)。這充分說明新自由主義流行的原因并非“滯脹”和“凱恩斯失靈”,而是美國為謀求全球霸權精心策劃的國際戰略。美國在拉美推行新自由主義初期遇到很大抵抗,在智利、阿根廷等國都是由中央情報局策劃軍事政變開路,通過被稱為“骯臟戰爭”的大規模鎮壓、暗殺清除社會抵抗,然后在右翼軍事獨裁政權支持下推行新自由主義,充分表明新自由主義根本不是中性的學術理論。
該專著創作和出版之時,正值美國經歷網絡泡沫繁榮的鼎盛時期,美國媒體竭力宣揚知識經濟將確保持續的繁榮。該專著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危機理論,分析了美國經濟繁榮的泡沫性質。該專著指出,“值得警惕的是,全球經濟長期陰霾密布,可能醞釀著一場更大的風暴來臨。美國的泡沫經濟也出現了漸趨破滅的跡象”,“美國所有大銀行從事金融衍生品投機的規模,均超過了自有資本的一、兩百倍,一旦整個泡沫中止了不斷膨脹的過程,就會以“核爆炸”般的‘逆轉的金融杠桿’機制,導致沉溺于投機的眾多金融機構壞賬累累,大批企業和銀行瀕臨全面破產的邊緣”。該專著還分析了美元霸權對維系美國泡沫經濟的特殊作用,指出“美國的泡沫經濟顯示了超常的持久性,原因之一是美元擁有特殊國際地位,國內儲蓄率為負并存在著巨額貿易逆差,也能吸納全世界的物質財富來維持泡沫,盡管泡沫維持和破滅的趨勢同時存在,很難準確地預測泡沫膨脹何時發生逆轉,但是,這種不正常狀況最終是難以持續的,我國必須作好防范最壞情況的準備”。( 《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第150-152頁)。該專著發表一年多之后,美國果然發生了網絡泡沫引發的嚴重經濟衰退,同時美國通過信貸膨脹和伊拉克戰爭刺激經濟,也證實了該專著關于美國將會利用美元霸權維系泡沫經濟,甚至通過軍事擴張和戰爭挽救危機的分析判斷。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引發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國際貿易大幅度萎縮給中國造成嚴重沖擊,進一步證實了該專著關于美國將會爆發嚴重金融危機,導致中國出口銳減并且引發連鎖反應的預警。當前,美國延續利用美元霸權和債務膨脹辦法挽救危機,美國經濟復蘇非常脆弱并頻頻出現再次惡化的跡象,該專著關于美國金融危機的論述仍有重要現實意義,美元泡沫膨脹只能制造危機緩解和經濟復蘇的假象,促使經濟危機從“發作狀態”轉變成“壓抑狀態”,最終無法壓抑利滾利形成的巨大債務泡沫更加猛烈地爆發。中國應清醒地認識到美國宣揚的所謂經濟復蘇的泡沫性質,利用危機緩解的短暫平靜時期抓緊調整經濟結構,做好充分準備迎接更加猛烈的金融風暴來臨。
問:你的這本專著似乎不是純粹的經濟學著作,它在政治與經濟結合的跨學科領域主要有哪些創新觀點?你關于經濟金融戰爭的觀點是否有現實證據支持?
答:這本專著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將政治與經濟密切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對二戰后國際格局演變與經濟金融戰爭的起源提出了創新觀點,論述了美國為何迫于越戰后的不利實力均衡格局,選擇策劃隱蔽經濟金融戰爭作為新的維護霸權手段,對美國贏得“冷戰”和前蘇聯解體原因的流行觀點提出了不同看法。該專著指出,事實上“美國是‘冷戰’的失敗者,美國并未贏得‘硬冷戰’的勝利,但是,后來精心策劃了‘緩和’戰略,卻反而攻其不備大獲全勝”,“美國的上述國際戰略轉變,是從越南戰爭失敗開始的。六十年代末,美國統治階層鑒于越南戰爭的慘敗,意識到了美國的‘冷戰’政策已遭到失敗,被迫開始醞釀一系列國際戰略的重大調整,主動放棄‘冷戰’轉向了‘緩和’戰略。但是,七十年代初美國開始實施的‘緩和’戰略,并不是‘放棄對抗’或采取‘防守戰略’,而是在英國經驗豐富的謀略家的教唆下,采取的一種隱蔽的攻擊性‘軟戰爭’策略”(《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第34頁)。最近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進行,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權威性證據,證實當年美國政府領導人確實認為“冷戰遏制”戰略遭到失敗,而且轉向了運用政治、經濟、外交籌碼的“緩和”戰略。當年擔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明確承認“從冷戰開始直至1969年,美國的政策是遏制,企圖以一系列聯盟組織包圍蘇聯,這一政策使美國疲于奔命并陷入極其被動境地,從長遠來說,遏制是個失敗的政策”,“從1969年開始,美國奉行的是講究實際的緩和政策”,“講求實際的緩和要求胡蘿卜和大棒兩手并用”([美] 尼克松:《1999年,不戰而勝》,王觀聲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頁)。尼克松還明確提出在實施“緩和戰略”擴大經濟交往的過程中,“要將經濟聯系變成捆住國際對手的繩索,將貿易、先進技術等當作武器而不是禮物,不僅在商品上印有經濟價碼,而且還印有政治價碼”。([美]尼克松:《真正的和平》, 鐘偉云譯 ,新華出版社,1979年,第47-48頁,第249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戈爾巴喬夫不清楚美國越戰后的重大戰略轉變,拋棄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轉向民主社會主義,拋棄了馬克思的國家、階級理論轉而追求所謂全人類的“普世價值”,為此付出了制度解體、經濟崩潰和國家分裂的代價。前蘇聯解體時戈爾巴喬夫對布什沮喪地宣稱美國“贏得了冷戰”,他全然不知道美國早就輸掉了“冷戰”并轉向“緩和”戰略,導致前蘇聯解體的是美國策劃的軟硬兼施的“軟戰爭”。
2004年底,美國出版了一本引起轟動的暢銷書《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清晰地揭露了美國策劃經濟金融戰爭破壞別國的內幕。該書作者約翰·帕金斯的公開身份是經濟學家、國際金融顧問,但他實際上是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秘密雇員。約翰·珀金斯揭露的關于美國經濟殺手的大量事實,表明列寧關于壟斷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論述沒有過時,由大銀行和跨國公司融合而成的金融工業壟斷財團,仍然背后操縱美國政府和國際權威金融機構,通過擴大勢力范圍和建立全球帝國來謀求壟斷利潤,但是,隨著核武器出現大大增加了發動戰爭的風險成本,傳統軍事戰爭越來越多為隱蔽的經濟金融戰爭所替代,采用武器越來越多從堅船利炮變成了誤導性的經濟金融手段。由于美國花費大量金錢作為隱蔽經濟金融戰爭的偽裝,通過各種基金會慷慨資助文化交流和經濟研究項目,人們很容易誤以為當代資本主義已改邪歸正發生本質性變化,列寧關于帝國主義、金融寡頭和戰爭的理論已過時了,實際上,倘若人們揭開經濟殺手和國際貨幣基金提供貸款援助的偽裝,認識到國際貨幣基金推薦的所謂規范改革方案和貸款援助,其實就是當代美國謀求全球霸權的軟戰爭武器,隱蔽經濟金融戰爭乃是當代帝國主義謀求霸權的新戰爭形式,也是壟斷資本謀求超額利潤和掠奪財富的新剝削形式,就會更加體會到馬列主義理論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問:20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思潮在全球流行,你認為這一思潮的流行產生了怎樣的實際影響?當前世界各國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是否與此有關?
答: 當前中國面臨著種種復雜繁多的社會經濟問題,但是,深究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可追溯到新自由主義的干擾。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擴大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許多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缺乏對資本主義的長期深入了解,誤認為西方友好姿態表明資本主義已發生本質性變化,他們非常羨慕西方國家的物質財富和富裕生活,誤認為效仿資本主義制度沒有風險并能迅速致富,直言不諱宣稱他們設計的所謂“全面、系統改革方案”,其實就是將“美歐經濟模式”作為改革開放的最終目標。這些學者訪問西方看到實際上是社會改良帶來的成果,而被美國傳授的卻是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這些學者沒有意識到壟斷資本主義并未發生本質性改變,美國始終將社會改良視為冷戰時期被迫采取的權宜之計,冷戰壓力稍微緩和之后又重新恢復自由放任資本主義,操縱國際組織向全球傳播全面否定社會改良的新自由主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向全球各國竭力推薦的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不僅給前蘇聯東歐經濟轉軌國家帶來了社會災難,而且在日本、東南亞和許多拉美國家頻繁引發金融危機,最終連被認為市場經濟最為成熟、發達的美歐國家也無法幸免,充分說明中國不可盲目羨慕“美歐經濟模式”,同是“美歐經濟模式”也有仿佛天堂和地獄般的巨大反差,必須嚴格區分二戰后西方被迫借鑒馬克思理論推行的“社會改良”,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復辟自由放任政策導致的“社會改惡”。
某些著名學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應邀訪問西方看到的富裕景象,其實完全不能歸功于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而應歸功于西方國家在社會主義的強大壓力下,被迫借鑒馬克思主義而非依據凱恩斯主義理論,進行的違反壟斷資本主義貪婪本性的社會改良。凱恩斯主義主張以寬松信貸和財政赤字政策刺激經濟,緩解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過剩。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用這種辦法挽救網絡泡沫破裂后的經濟衰退,但是,美國爆發次貸危機證明以債務膨脹緩解和推遲經濟危機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債務利滾利不斷膨脹最終將會引爆更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二戰后西方的社會改良實際上遠遠超出了凱恩斯主義的范圍,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災難使各國人民懷疑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理念,當時西方根本不敢提現在流行的股東利益至上、效率優先和減員增效,而是強調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為所有利益相關者服務,允許工人組織強大的工會并通過談判、罷工提高工資,資本家渡讓部分特權并允許工人參與管理、分享利潤。一位主張凱恩斯主義的西方學者也承認,冷戰期間,自由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免于資本主義存亡的壓力,“事實上,20世紀50年代前后這段時期資本主義的成就……,工人保障、退休金、公共醫療和國家支持最窮困的人民,是出于面對強大左派必須作出重大讓步的務實需求”。
問:西方媒體常說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流行,是出于糾正二戰后社會改良時期的政策失誤,你是如何評價二戰后西方社會改良與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
答:二戰后西方國家迫于冷戰壓力進行社會改良,提出“現代企業”應承擔更加廣泛的“社會責任”,為企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服務,包括投資者、消費者、企業職工和關聯企業,還應考慮到環境保護和社會公益事業等等。值得指出,二戰后西方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改良,是借鑒馬克思關于生產社會化的產權理論,借鑒社會主義優越性進行的有進步意義的改革舉措。馬克思指出生產社會化要求企業為整個社會服務,而私人產權追求狹隘私利必然同工人和社會利益發生矛盾,導致脫離實體經濟的虛擬金融膨脹和欺詐投機泛濫,各種矛盾醞釀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爆發經濟金融危機。二戰后西方推行的許多社會改良政策,如強調企業承擔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實行嚴厲金融監管打擊投機,鼓勵工人維權斗爭并改善收入分配,遠遠超出了凱恩斯的貨幣財政政策范圍,更多借鑒了馬克思的產權、金融和危機理論,因而緩和了收入分配和經濟周期波動,改善了資本主義自由放任時代的野蠻形象,出現了資本主義數百年歷史上的罕見“黃金時期”。但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將新自由主義和科斯產權理論作為意識形態武器,推行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幫助壟斷資本控制各國經濟金融命脈。隨著新自由主義恢復自由放任時代的經濟政策,以效率為借口鼓吹“股東和私有產權利益至上”的科斯產權理論,自由放任時代的野蠻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病又重新回歸。
美國倡導的“華盛頓共識”的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在眾多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的實踐情況如此糟糕,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戰后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行社會改良潮流的時期,盡管當年全球盛行的經濟潮流與“華盛頓共識”截然相反,世界各國普遍奉行的國有化和金融管制化政策與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背道而馳,卻反而取得了持續二十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記錄,被譽為資本主義數百年歷史上罕見的經濟增長“黃金時期”。二次大戰之后,世界各國對舊自由主義的惡果記憶猶新,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經常出現周期性經濟衰退,不受約束的金融投機造成股市崩潰和大蕭條,政府對失業危機坐視不管導致激烈社會動蕩,進而觸發了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二次世界大戰。二次大戰結束初期,世界各國深陷戰爭破壞造成的饑餓、物資匱乏和經濟廢墟之中,西方國家被迫接受社會改良以避免共產主義蔓延的危險。西方發達國家國家普遍推行社會改良政策,強調通過國有化和金融管制化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促進增長、緩和經濟周期波動并改善社會分配狀況。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紛紛擺脫殖民主義統治,形成了爭取擺脫對西方依賴并自主發展民族經濟的潮流。當年新自由主義雖然激烈抨擊國有化、政府管制和社會福利,卻既無法左右政府政策也無法阻擋社會改良潮流,新自由主義在當時西方國家非但不被視為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反而被普遍視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返古復辟思潮,其代表人物哈耶克承認當年自己因撰寫《通向奴役之路》在西方知識界身敗名裂。
20世紀80年代,美國右翼政黨執政之后出于全球霸權戰略目的,竭力推動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激烈抨擊戰后西方國家的一系列社會改良政策,包括政府干預經濟、宏觀調控、國有化和金融管制化等政策,以及發展中國家通過國有化發展民族工業的政策,宣揚過去盛行的“民族工業”概念在全球化時代已經過時了,應該用與時俱進的“境內工業”的新觀念取而代之,致使世界經濟的潮流發生了風向劇變,但是,經歷二十多年經濟全球化再回頭來看,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的一系列社會改良政策,以及發展中國家通過國有化促進民族工業發展的政策,盡管確實存在需要改善的種種弊病,從整體上來看成績仍遠遠大于缺陷,是歷史上罕見的經濟“黃金時期”。例如,20世紀50—7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實現了較高經濟增長,三十年平均年增長率高達5.6%,相比之下,20世紀80年代,拉美國家轉向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后,陷入了公認停滯的“失去的十年”,盡管20世紀90年代初某些國家恢復了增長,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又普遍遭受全球金融風暴的強烈沖擊,國民經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蕭條滑坡,甚至像阿根廷這樣的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楷模,依靠出售國企吸引外資維持短時期高增長后,又深深陷入經濟危機的泥潭難以自拔,2002年國民經濟大幅度下降了13%。倘若人們將二戰后的盛行的國有化和金融管制化政策,同全球化時期盛行的“華盛頓共識”的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進行客觀的比較,究竟效果孰優孰劣顯然是判若分明。
附須答題:
1、您查閱次數最多的一本理論書籍是__《馬克思恩格斯全集》》__
2、對您影響最大的一本理論書籍是__《孫子兵法》__
3、您現在最喜歡閱讀的學術雜志是___《讀書》_____
4、您現在最喜歡閱讀的報紙是__《參考消息》_______
5、您最喜歡的一部小說是__ 雨果的《悲慘世界》_____
6、您最喜歡的一部影視作品是___《三國演義》__
7、您最佩服的一位古今代中國偉人是___孫子_____
8、您最佩服的一位現代中國政治偉人是__陳云____
9、您最佩服的一位現代中國學者是__陳岱蓀______
10、您最佩服的一位外國學者是___斯蒂格利茨________
11、您推選的三位世界千年思想家依次為__馬克思、恩格斯、列寧__
12、您認為20世紀對人類發生負面影響最大的三個政治人物依次為__希特勒、東條英機、哈耶克
13、您最重要的自我評價是____謹慎、細致____
14、您最重要的人生格言是__ 實事求是_________
15、您的學術目標是___捍衛國家經濟金融安全__
16、您最贊賞的學風是__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實__
17、您認為成功的要訣是___縱觀全局、細致入微___
18、您對自己學生的最大希望是___聯系實際、勇于創新____
19、您希望自己的配偶是_______賢妻良母________
20、您希望自己的子女是______勤于思考、腳踏實地___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