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用理論假設取代歷史現實
時間:2010年10月26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許恒兵
從詞源上看,“虛無主義”一詞來源于拉丁文,動詞“虛無化”指的是完全毀滅和無的過程。雅柯比在1799年第一次使用該詞,后來經由屠格涅夫而流行開來,意指唯有我們的感官所獲得的存在者才是現實地存在著,其余的一切皆為虛無。作為一種哲學思潮,虛無主義以存在所謂的各種各樣的有關“正確”的原則,而否認存在著普遍永恒的正確原則,因而具有懷疑主義、相對主義、歷史主義、解構主義與頹廢主義等思想特色。從起源上來看,虛無主義發軔于歐洲文化,它是西方現代性進程的必然產物,其與現代性文明共生共存,共同主導著西方歷史的向前發展。海德格爾由此認為虛無主義是全部西方歷史的根本特征,是西方歷史的規律性和邏輯。在始于西方的現代性擴展過程中,虛無主義也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其他影響來到我國,其表現形態多種多樣,其中歷史虛無主義尤為突出。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一種對客觀存在的歷史進行抹殺消除,而按照自己的主觀臆想虛構歷史的思想潮流。作為一種極端傾向,它采取極端消極或極端激進的方式,通過割斷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聯系來消解主流意識形態。具體表現為不承認歷史及文化傳統的繼承性與連續性,把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過渡看成是徹底的斷裂,否定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漠視人文精神傳統的內在傳承及其教化意義。歷史虛無主義不僅否定歷史傳統,也否定自身的當代史及其現代化傳統,或者用現代化史觀代替革命史觀,否定中國革命,否定歷史唯物主義,否定現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傳統。
20世紀初,西方帝國主義用大炮強行轟開了國門,中國開始步入現代性的進程。在此過程中,中西文化發生了激烈的碰撞與交融,出現了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此過程中,中國也空前地遭遇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它首先體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的全盤西化的思潮中。其主要論點有:否定革命,鼓吹改良;否定中國文明,鼓吹全盤西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外交往的不斷擴大,中西對比形成的巨大差異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中國歷史的思考和爭論。
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的全面呈現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氣候的影響特別是蘇東劇變,加之中國社會從以政治為導向的社會向以經濟為導向的社會的急劇轉變,不僅弱化了傳統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價值,也一度否棄了自身的傳統文化價值的現代意義,同時也否棄了包括西方精神文化在內的整個人類精神文化價值。這一時期有關理想式微、價值坍塌、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危機的評論以及“告別革命論”的出籠,都在不同層面表明歷史虛無主義的全面泛起。另外,現時代西方社會推行并帶來全球效應的新自由主義,也助長了當代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
新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持續加劇,新自由主義繼續推行,與此同時,新帝國主義以及新保守主義興起,這意味著后發展國家與民族受到了歷史虛無主義更大程度的侵蝕。在中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主要以否定中國近代歷史,特別是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取得民族獨立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而體現出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所持的這些謬論已經成為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里不和諧的“噪音”和“雜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并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帶來了嚴重沖擊和挑戰,因此,必須從思想上高度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危害。
從本質上而言,歷史虛無主義是以理論上的“假設”取代歷史的真實發生,因而其在實質上是一種唯心主義歷史觀。在這種主觀性的“取代”中,歷史虛無主義執著于歷史的細枝末節,并以此代替對歷史整體的把握,從而疏離了歷史的真實本質。雖然歷史虛無主義口口聲聲要以“還歷史本來面目”為目標,但由于它總是脫離歷史中的聯系,僅僅抓住某些“片面性”的歷史事實來判斷歷史整體,從而其所謂的“目標”僅僅只是表面上的,歷史的判斷也由此成為“兒戲”,甚至如列寧所言,“連兒戲也不如”。不能否認,完整的人類歷史是由眾多歷史事實所構成,但歷史事實只有置于歷史的“總體”中才能獲得科學的認識和評價。馬克思在判斷黑人是奴隸這一歷史事實時指出:“黑人就是黑人,但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中才是奴隸”,即只有把黑人置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時,黑人是奴隸這一歷史事實才能獲得凸顯。歷史虛無主義者脫離歷史整體,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根據隨意修改、裁剪和編造歷史事實,并以此為前提對歷史進行主觀臆想,其結果只能是將歷史變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從方法論上來看,歷史虛無主義以其主觀“選擇”的歷史事實來“重鑄”歷史過程。例如歷史虛無主義者一再斷言,中國人是“一次”、“再一次”、“又一次”地喪失了發展資本主義和現代工業文明的“機緣”,沒有能夠及時地對歷史進行選擇,才使得社會主義鉆了空子跑了進來。這種主觀上的“重鑄”本身就不是科學的認識歷史的態度。歷史虛無主義以“歷史選擇論”為基礎的所謂“重鑄”歷史本身也是不符合歷史發展的實際。的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作為主體當然具有選擇的權利。但是,這種選擇權絕不是無限的,它要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別是要受到生產力發展的限制。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動的產物”。脫離了客觀條件的選擇只能是“幻想”。
總之,無論就其本質還是方法,歷史虛無主義都是對待歷史的一種錯誤態度。但如果說能否正確認識歷史關涉到一個民族的存亡和興旺發達,那么我們必須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徹底消除它的危害,以為中國民族的再度騰飛掃清思想上的障礙。
(作者單位: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