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生態政治”與“生態社會主義”的差異
提要:“生態政治”與“生態社會主義”兩個概念的核心都是生態問題的解決。但前者回避了生態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希望在不觸動社會結構的技術層面解決和消除生態問題。其結果一方面只能揚湯止沸,另一方面卻可能強化生態問題產生的社會基礎,誘發新的生態問題。后者希望從社會改造入手,消除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進而徹底全面的消除生態問題。
關鍵詞:生態政治 生態社會主義 對比
一、問題的提出
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需要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協調與協同。比如資本主義社會的之所以能夠得到確立、延續和一定程度的發展,從經濟基礎來看,就是機器代替人力生產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從上層建筑來看,價值取向方面是新教倫理的確立,使得以崇尚個人自由為價值取向的價值觀得以確立;從制度層面上看,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一系列經濟基礎制度和上層建筑的確立。
一旦二者之間出現不協調的狀況,人類社會將因此出現相應的問題:從社會的動蕩到社會變遷。資本主義確立之后,隨著工業的發展,在展現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隨著各種氣候、環境問題的涌現,展現了人類文明的異化。探析其中的原因,仍然可以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不相適應的角度得到答案。簡言之,就是隨著自由主義價值觀念的推廣,對于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來說,個人利益的至高無上都已成為普世的價值觀。但是對于掌握了上層建筑,并從中獲益的階級來說,通過改變分配格局、讓利于民,實現利益的大致均等,達成普遍的利益最大化,并不是既得利益階級愿意做出的首要選擇。
在西方國家里,資產階級面對無產階級提高個人利益的要求,更愿意祭出“做大蛋糕”這一法寶。一方面,通過“做大蛋糕”切實改善無產階級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通過“做大蛋糕”還可以將無產階級繼續禁錮于既有的社會制度當中。如此一來,不斷提高生產力,加大對自然的索取,成為了資產階級應對無產階級利益訴求的最佳選擇,可以在兼顧無產階級利益訴求的同時,保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和絕對的經濟利益不受觸動。但是,如此選擇,在兩個階級暫時地實現了“雙贏”的同時,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是自然的不堪重負,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相繼顯現,兩個階級最終要面對的結局可能是因生存環境的破壞而帶來的“雙輸”。
面對這樣的問題,反思風潮日漸鵲起。西方哲學思潮中出現了后現代主義思潮,對西方文明進行了全方位的反思和批判。西方的主流哲學家,如尼采、海德格爾開始以超越常人的日常經驗、超越傳統西方哲學的方式,對西方文明進行了反對和反思。這也是后現代哲學思想難以理解和深奧無比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的這些反思當中,生態運動是一個在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的重要分支,并日漸形成了一個和新思潮、新學派——生態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獨樹一幟,試圖把生態學同馬克思主義結合在一起,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當代環境危機,從而為克服人類生存困境尋找一條既能消除生態危機,又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與此同時,生態問題政治化的傾向開始顯現,“生態政治”這樣的概念也經常性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其中就包含了一些利益集團,以人們日益關切生態問題為契機,以將生態問題意識形態化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因此,對于“生態政治”與“生態社會主義”這兩個概念,需要加以認真的甄別。
二、“生態政治”與“生態社會主義”的差異
(一) 二者的性質不同
“生態政治”是對現實的一種描述和概括,該概念可以表述為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全局性問題,圍繞生態利益展開的一系列政治現象、行為與活動。包括由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沖突引發的政治矛盾和沖突,以及為解決這些沖突而產生的政黨政治、政策制訂、政治思想等。
而“生態社會主義”是一種價值取向或希冀實現的理想狀態。
(二) 倡導主體的不同
“生態社會主義”的倡導者,可以歸入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繼承者范疇。首先,他們在思想上認同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的倡導者,把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同社會主義目標結合起來,把馬克思所設想的一個個性充分發展、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勞動者的自由聯合體”作為自己的理想目標。其次,身份上屬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承者。如“生態社會主義”的最早的倡導者,是法蘭克福學派前期代表人物霍克海姆和阿多爾諾。(其在《啟蒙的辯證法》等著作中,把人同自然的關系及生態問題當作—個主要的理論主題進行研究)。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另一著名人物馬爾庫塞,也認為人的解放要依賴自然的解放來實現。而我們也知道,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是一種“缺少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當前,積極倡導“生態社會主義”的人士,也大多數屬于西方各國的社會黨和左翼人士。
而“生態政治”的倡導者,超越了政治態度和思想意識,包含了一切關心生態環境問題的人士。
(三) 產生的背景不同
“生態社會主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其中的根源,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社會的階級矛盾得以部分釋放、西方社會普遍興起的“反共”浪潮、戰爭的慘烈促使人們對一切的暴力有了一種本能的排斥。強調階級斗爭的馬克思主義也因此面臨更大的挑戰,遭到了更多的質疑。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傳承者們,不得不另辟蹊徑,采用一種變通的方式,堅持并傳播自己的信仰。
而西方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廣泛和高層次關注,只能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的“七國峰會”。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環境問題一直是“七國峰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其中的根源,在于國際格局的變動,反殖民進程的完成,西方國家繼續通過剝削前殖民地國家,轉嫁國內危機的舉措,面臨著越來越大的阻力,不得不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回了國內。例如,在此背景下,美國擴大了對國內資源的開采和利用力度,由此引發的阿拉斯加原油泄漏事故、三里島核泄漏事故等一系列的重大環境問題,對西方國家造成了重大影響。
(四) 對生態問題形成的原因持有不同的見解
“生態社會主義”認為,為了延緩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必須不斷追逐消費的持續擴張、利潤的持續最大化,進而要不斷的提高生產力,不斷的增加產品的數量。但是這種“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一方面造成了當前的環境、生態問題,而且在未來的某一天還有可能超過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此外,資本主義社會倡導以消費為榮的消費文化,誘使人們為了享受消費而拼命工作,勢必一方面加劇了人的異化,另一方面加重了自然界的負擔,從而造成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引發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第三,資本主義方式導致的生產社會化和無政府狀態,進而導致了社會生產力和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破壞,這也是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根本性原因。
而“生態政治”未對生態問題產生的社會、制度性根源進行應有的探討,而是把人口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技術的進步等社會現狀,作為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忽略了生態問題形成的原因,而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問題的解決之上。
(五) 關注生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
“生態社會主義”希望通過探尋形成生態問題的制度性原因,通過揭示這些原因,推動關注生態問題的人們展開行動,從根本上消除可能滋生生態問題產生的制度性和社會性根源。
而“生態政治”的倡導者,只是希望從技術上消除生態問題,創造或者恢復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
(六) 力圖達成的目標不同
“生態社會主義”希冀達成的最終目標是對社會的改造。希望構建一個公平、能夠兼顧大多數勞動者利益的“穩態”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社會。
而“生態政治”的倡導者,只希望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本身,而不對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進行變革。
(七) 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同
“生態社會主義”希望通過社會改造,從根本上消除可能滋生生態問題產生的制度性和社會性根源。具體而言“生態社會主義”堅持對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以對當代資本主義弊端及其價值觀的批判為基礎;以“非暴力”作為實現價值觀的方式;以建設基層民主、節制增長與平等分配的政治、經濟模式作為解決生態問題的制度依托,“創造一個人人都能參與決策的領域,使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發展滿足自己需要的手段”,讓人們通過生產活動而不是消費活動,得到滿足和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
而“生態政治”的倡導者,更多從技術角度出發,希冀通過技術的進步、產品替代、改變部分生活方式甚至是轉嫁危機的方式,實現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
(八) 服務的對象有差異
兩者都希冀通過以自己認可的方式,解決生態問題。但是因為存在上述差異,兩者服務的對象存在一定的差異。“生態社會主義”主要服務于社會大眾,而“生態政治”主要服務于占據話語權優勢的階層。前者雖然抱有明確的政治訴求,似乎有為某一階級服務之嫌。但是前者從消除生態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出發,直面問題的主要矛盾。而后者,看似“對事不對人”,但實際上卻回避了生態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矛盾,反而是部分懷有其他目的的利益集團可資利用的對象。
近來,在國際斗爭領域,掌握了優勢話語權的西方發達國家,尤其喜歡利用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等問題,力圖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設置障礙,保住自己的既有優勢地位。這里僅以美國為例。美國的人均能耗是中國的6倍;中國的能源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而美國只有60%;中國70%以上的GDP是外向型經濟產業創造的,也就是說,中國能源消耗的70%,要消費了中國廉價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國家來分攤;2008年以來,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年增加額度,已經突破了1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每年要多消耗、提前消耗了1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以及生產這些商品和服務需要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即便如此,美國仍然大肆炒作“中國能源安全威脅論”,全然不顧問題的問題產生的根源,而是力圖為中國的能源安全設置人為障礙,進一步影響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以此維護自身的優勢地位和既有利益不受觸動。
(九) 效果存在差異
“生態社會主義”希冀通過社會改造達成目標,面對的是一個長遠而艱巨的任務,短期內難以達成明顯的效果。但從理論推演上看,其效果必定可以做到一勞永逸。
而“生態政治”倡導以技術解決問題,雖然本質上等同于“以暴制暴”,但短時期內可以取得一定的明顯效果。但因為其忽視了問題產生的根源,必定只能以新的生態問題代替老的生態問題而告終。
三、結論
為了人類的生存,對于現存的各種生態問題,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并付諸富有成效的對策應對之。這些對策,既要考慮技術層面的對策,也應該從社會和制度層面,對生態問題的解決加以關注。
生態問題由人的行為而來,因此探討生態問題的解決,不能忽視人的問題,因而也不能忽視決定人的行為與思想的社會和制度問題。人的行為之所以能夠引發生態問題,在于科技的進步,使人擁有更強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人沒有解決如何不出紕漏的使用這種能力之前,希冀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生態問題,無疑只是揚湯止沸。
在關注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趨勢或社會潮流的今天,更需要對各種圍繞生態問題而生的思潮進行清醒的鑒別,防止無意中為各種以解決生態問題之名,實為繼續制造生態的問題的舉措張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