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鞍鋼憲法的國際影響?
已退休研究員 李振城
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生產剩余價值,這是資本利澗的源泉所在。追求利澗最大化而必然導致競爭過度,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規律。為了擊敗競爭對手,實現利澗最大化,資本家老板自然要用降低成本來提高生產效率。在勞動后備軍充足的情況下,一方面,他們極力壓低工人的工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另一方面,他們想盡辦法延長剩余價值勞動時間。而增強勞動強度,則是資本家老板所采用的一種變相地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的辦法。為了增強勞動強度,降低勞動成本,增加資本利澗,資本家老板通過采取過細的勞動技術分工,把復雜勞動變為簡單勞動,把原來需要的熟練工人(即技術工人,需要支付較高的工資)解顧,用大量的非熟練工人(只要支付較低的工資)取而代之。與此同時,資本家老板還要求工人在每個單位時間里完成工人腦力體力所難以承受的生產定額。
例如,富士康科技集團要求工人每7秒重復完成一頂電子原件的加工制作,把三班倒改為兩班倒,把工人工資限制在最低標準,變相強迫工人每天加班4個小時,甚至連星期天、節假日都不放過,把必要勞動壓縮在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以內,使其余11個小時以上都成為剩余勞動。這種超長的勞動時間,超強的勞動強度,超高的勞動剝削,以及主管、監工、保安等對工人進行非人道的管制、歧視和虐待,使工人成為機器的附屬品,喪失人格尊嚴,導致工人體力不支,精神崩潰,釀成工傷事故不斷,以致發生n連次跳樓和被毒打致死后又被從高樓拋尸等惡性事件。
這種慘無人道的剝削和壓迫,把工人逼到沒有退路的亡命境地,必然導致勞資階級對抗性矛盾由潛在轉化為現實的外在表現,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使資本家老板名譽掃地。為了挽回不利影響,繼續維持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資本家老板不得不作一些讓步,如較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等。這意味著長期風行的福特制、泰勒-福特制正在走向歷史的終結,陸續被稍有改良的豐田制和后福特制所取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或剝削方式,開始由只重物不重人的物本管理向所謂的“人本管理”轉換,由絕對的垂直命令式科層管理向相對的垂直命令式科層管理,附加橫向的某種程度的“民主管理”轉換,即從鞍鋼憲法中吸取“兩參一改三結合”等基本規則的部分經驗。
史實已經證明,資本主義愈往前發展,繼續采用福特制或泰勒制,只會加劇勞資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因此,后發的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為了緩和勞資對立,在與歐美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一些大資本家比較關注中國的先進經驗。如50年代初形成的中國“郝建秀小組”工作法。這是小組全員參加質量管理監督的民主工作法。其中確立了“四長”(黨小組長、生產組長、工會組長、團小組長)、“五員”(政治宣傳員、計劃員、質量員、經濟核算員、安全員)的小組管理體制。可以說這是鞍鋼憲法的雛形,是當時最先進的企業基層管理方式之一。后來經過創新,“郝建秀小組”又增加了聯系產量、質量、消耗、安全、管理的“五聯”生產責任制,標準化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體制,以及培養提高全組成員的文化、技術和管理素質等新經驗。1960年大慶油田形成的“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大慶精神,是對鞍鋼憲法全員參加管理的又一重大創新。日本企業在進行質量培訓教育時,把參訓人員分成每12個人為一組的質量控制圈小組,簡稱為QC小組。日本質量管理專家石川馨曾經說過:“日本的QC小組經驗,實際上也借鑒了中國鞍鋼憲法中工人參加管理這一原則。”新日鐵社社長稻山嘉寬也說,他創辦日鐵社,就采用了鞍鋼憲法中“兩參一改三結合”的一些辦法。
在QC小組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日本豐田汽車制造公司借鑒中國的鞍鋼憲法,對福特-泰勒制進行了改良,形成了新的企業管理體制,即后來名聲遠揚的豐田制。在汽車裝配上,豐田制把過細的點線式技術分工(流水線作業),改為環島式小組協作分工(即團隊勞動技術合作,小組全員參加全面質量管理),并且實行裝配件的“零庫存”制度和工人終身職制度(不隨便開除工人),因而使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在與歐美競爭中由劣勢轉變為較大的優勢。
日本汽車制造業是在落后于歐美30年后才起步的。由于日本政府采取民族工業保護主義政策,嚴格限制汽車進口,不斷加大新技術研究的投入,汽車行業堅持獨創性地運用他人經驗技術的方針,不斷快速地提高了汽車的產量和質量,因而迅速地擴大了日本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1961年,日本汽車產量只居世界第5位。而到1980年,日本汽車產量達1,104萬輛,擊敗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在美國市場占有率高達34%以上。隨后,豐田汽車公司投資20億美元,用5年時間研制出可以與德國奔馳相篦優越的凌志高級轎車。物美價廉的凌志高級轎車于1989年問世后,驚動了歐美世界,使一貫以傲慢自居的歐美當局不得不派專家到日本考察,并參照豐田制對福特制進行改革,從而使歐美制造業進入后福特制管理時代。在此期間,鞍鋼憲法的國際影響也隨之擴大到歐美各國。因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教授羅伯特•托馬斯說:“毛澤東主義”,“鞍鋼憲法”,是真正的經濟民主,是全面質量管理和團隊合作理論的精髓。美國在華獨資企業摩托羅拉、奧迪斯電梯廠等,都很重視企業黨委和工會的作用,還把企業黨委書記委任為勞工部長。
采納鞍鋼憲法的部分規則或部分民主管理方式,對福特—泰勒制進行改良,從而使資本主義企業管理提升到豐田制和后福特制的新水平。這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增強了資本主義企業的活力,使資本利澗的增殖更加豐厚。但是,豐田制和后福特制與鞍鋼憲法之間仍然存在著天壤之別。因為鞍鋼憲法是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工人階級成為領導階級、在國家和公有制企業中當家作主為前提的,是以依靠工人階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屬點的。而豐田制和后福特制,無論怎樣改良,都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是以增殖資本利潤最大化為出發點和歸屬點的,因而只能依靠資本家老板及其代理人。
確實,在實行豐田制和后福特制的企業里,忠于資本大股東的企業主管、技術總工、領班工頭、心狠手毒的監工保安等少數員工,是能夠拿到很高或較高工資福利、過上較體面生活的。而絕大多數的企業員工則是“被民主”的,仍然只能以自己腦力和體力的過度透支來換取難以為繼的極低水平的生活所需。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因工受傷,終身殘廢,要么過勞而死或受盡凌辱,精神崩潰,自殺而亡,甚至被毒打慘死。在這樣的企業里,所謂的“民主管理”,其實只是資本家老板馴服工人、掩蓋其對工人深重剝削壓迫的一種更加巧妙的管理方式而已。
還應當指出,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資本家老板,在對待本土工人與非本土工人的態度上是有很大差別的。為了緩解本土勞資之間的階級對抗性矛盾,資本家老板對本土工人可以給予較高的工資福利待遇,而把非本土工人的工資福利待遇壓得很低。例如,廣東佛山市日資企業本田汽車公司的1800名工人,就是由于工資福利待遇極其低下等原因,于2010年5月17日開始進行長達16天的聯合大罷工的。佛山本田的實習工人的月工資才900元,轉正工人的月工資也只有1200元,而來自日本的一個技工的月工資是5萬元,另外還有其它可觀的福利待遇。由此可見,本土工人與非本土工人在工資福利待遇上的差別是非常大的。本土部分工人的這種高工資高福利待遇,顯然是本土資本家老板從剝削于非本土工人的超高利潤中分割出小部分給本土部分企業員工的。這樣做,就使本土企業中的部分員工成為工人貴族,與本土資本家一起成為食利者階層,成為壓迫別國人民的壓迫民族。
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指出,壓迫別國人民的民族,其自身是不可能得到自由的。當一個民族還在壓迫其他民族時,這個壓迫民族“是不可能獲得自由的”(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95年版,第308~310頁。)。這是由于壓迫民族導致本土工人階級內部分化,使其中一部分演變為工人貴族,即相當于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中產階級”。這個“中產階級”與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站在無產階級的對立面,嚴重地削弱了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力量,大大延緩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進程。而只要勞資對抗性矛盾依然存在,不論是無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彼此都不可能獲得解放和自由。
資本的天性就是剝削。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只能是把少數人的富有建立在多數勞動者的貧窮痛苦之上。而這種富有是不可能持久的。因為剝削、壓迫越殘酷,反剝削、反壓迫的斗爭就會越激烈。只要有無產階級先進政黨的領導,弱小民族的無產階級就有可能聯合起來、形成銳不可擋的革命洪流,經過百折不撓的斗爭,逐步取得革命的勝利。這意味著對外資本投資的成本必將加大,剝削利潤必將減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工人階級原有較高的工資福利難以為繼,本土勞資對抗性矛盾必將再次加劇。到那時,資本主義的喪鐘將被敲響,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日子終將到來。當資本主義走向末日,被社會主義取代時,現在仍然盛行的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資本主義企業管理體制,終將被歷史所淘汰,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的根本大法――鞍鋼憲法的各項基本規則,必將在國際范圍里大顯身手,普遍得到推行。所以,鞍鋼憲法的國際影響,不僅僅是指過去和現在,而主要在于世界歷史的未來。
(2010年7月3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