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評論】 夏夷呈陽
我一直認為,馬克思恩格斯主義完全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從來不會從馬克思后期作品的角度來否認他的早期作品,當然也不會從他的早期作品的立場來否認他的后期作品。事實上,從這篇論文中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在1840年,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哲學立場已經定型了。是對黑格爾體系的辨證否定。后來馬克思是在政治經濟學方面使他的哲學體系更加完整。
早期馬克思有更多的"浪漫人文主義"的理想主義因素,但是這并不是說后期馬克思就沒有這些因素,只是后期馬克思轉向了更為具體的政治經濟學領域。不過事實上早期馬克思作品中更多的是基本的哲學思想。這些哲學思想也為整個馬克思主義體系奠定了哲學上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但是它不是對古典哲學的完全否定,而是對唯心主義哲學的辨證否定,并且從而將哲學本身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就像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更高階段的發展一樣。但是正如社會主義也批判繼承了資本主義的一些進步因素,馬克思主義哲學也繼承了在它以前的歷史階段的所有哲學思想的精華:古希臘哲學的批判理性,中世紀神學的宏大視野與復雜體系,以及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近代西方乃至世界哲學的集大成者,人類哲學史上的一顆亮星。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不需要宗教與玄學,卻比宗教更富有理想性,(因為是在現實世界中建立起理想國而不是去等待某個彼岸世界)比玄學更深奧精彩。(因為是描述了世界觀與人生觀中最根本的因素)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理想主義,同時也是一種現實主是"義",同時也是"利",是"義利合一",它超越了兩者,達到了更高的層次的發展。
將世界哲學化
"以黑格爾哲學為模式來改造世界就意味著將在黑格爾哲學中已經神化了的人類意識真正的表達在現實存在當中"
卡爾 馬克思
摘自馬克思博士論文 (1839 - 1841年)
心理學的原則告訴我們一旦理論性的頭腦自身獲得解放,它的思想力將會轉化為實用的能量。在此之后,它會以意志的形式離開那幽暗的想像世界,然后真正的面對外部現實的世界而存在。當然,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論點還需要描述的更為詳
細一些,因為從這種從唯心向唯物,從內向外的轉化中我們可以推論到某個哲學思想的最初主觀動機與它的歷史性質。也就是說,通過對此哲學思想這種自內向外的轉化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它自身的"簡歷"。
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哲學的外在實踐本身就是理論性的。因為它具有批判精神。這種精神將事物的存在現象與它的本質相比較,將現實存在的某一種形式與原則上的理念本身相衡量。但是這種哲學的外在實踐在最本質的水平上就一定是充滿矛盾的。而這種本質性的矛盾會體現在外在的現實世界當中。
當哲學思想轉化為意志,并且作用于外部世界的時候,那么整個哲學系統就變成了一個抽象意義上的一元體。這就是說,在現實中它變成了世界中的一個元素并且與其它元素相對抗。這個一元體反映著世界上的現象,并且在它自身規律所產生的需
要在現實中實現它自己的沖動的驅使下,它將會與它的對立面處在一種矛盾張力之中。到了這個時候,最初當哲學思想還是完全內在唯心的時候的那種天真般的自我完整性與自我滿足性就被破壞了。靜態的內在之光也就轉化為了作用于外部世界的
動態的燃燒著的火焰。結果將會如此:在世界被哲學化的同時,哲學的本身也世俗化了,那么辨證的來看哲學在外部世界的真正實踐也將會變成哲學本身的損失。它在外部世界與其進行斗爭的對立面恰恰就是它內部自身的缺陷,它在對立面中所反映的其中的缺陷恰恰就是它最終落入的那些來自自身的缺陷本身,而唯一能夠最終征服這些缺陷的方式就是真正的落入它們。哲學在外部世界所進行斗爭的對立面其實就是它自己本身,只不過在對立面那里所有的元素都全部被顛倒過來了。
這其實只是事物的一方面,當我們考慮到哲學體系如何能夠真正的在外部客觀現實中實現自己時,上述的分析是成立的。但是哲學還有不能忽略的主觀方面,而這也不過是哲學體系本身中的一個亞元素。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即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
系,就是于外部世界之中正在被實現的哲學體系本身與它的歷史性的主觀承載者的集合體之間的關聯。這些主觀承載者就是歷史中的個人化的自我意識,社會歷史的進步性就反映在了他們的身上。
這種主客觀關系產生了在哲學實踐化過程中客觀世界所面對的挑戰。也就是說,那些歷史進步的承載者們,那些個人化的自我意識,他們的要求總是以一把雙刃劍的形式出現的:一刃是面對客觀世界的,而另一刃則面對著哲學體系本身。在現實中
所有看起來是顛倒著的事物,對于那些個人化的自我意識來說,都有兩面性:也就是要求與行動的矛盾。自我意識從那個非哲學化的客觀世界中所解放的過程,也就是外部世界真正哲學化的過程,同時也將會是自我意識從那些一直在主觀思想上捆綁著它們的已經過時的具體哲學體系中解放的過程。
在哲學史中有一些特別的焦點,在這里哲學發展的本身被提到了一個在實際上更高的層次。在這里,過去的所有抽象原則都被具體的一體化了。這種變化是非線性的,是哲學史上質的飛躍。
更為重要的是,在哲學史上還有一些時候,哲學思想本身不再僅僅是滿足于解釋世界,而是將它的眼睛轉向對外部世界的觀察之中。哲學變成了一個實干家,它與世界相斗爭并且塑造著世界本身。從此哲學將徹底從那空洞無物的陰暗主觀世界中走
了出來,并一下子就撲到了世界之母的乳房上。這將是哲學真正的狂歡節,無論是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如一只嫉俗的狗,一位亞歷山大派的神學家,或是像享樂主義者的那些充滿香味的噴泉一樣。
到了此時,哲學也必然有了個性。正如希臘神話中的丟卡利翁向其身后仍石頭來創造人類一樣,哲學在全心全意創造新世界的過程中也會將它所關心的所有事物拋向其身后。正如普拉米修斯偷取天火之后就開始在地面上建造房屋一樣,哲學在包容
了整個客觀世界之后就會開始它與現象界的斗爭。現在的黑格爾哲學就要走這條路。
哲學雖然可以看上去自成體系,但是它的體系的決定性因素是哲學在歷史中的發展。這種歷史發展也將決定著哲學實踐化的形式。所以說,世界作為一個一元體,在它的內部必然是分裂的。當精神的存在自由化并且豐富自己以至完全普遍化之后,這種分裂的狀態就將達到極限。就像心跳本身變成了整個身體分化的具體形態那樣。世界的分化只有在當它的所有亞元素都變為自身完整之后才會完成。一個面對著完全自身完整的哲學體系的客觀世界必然是分裂的,所以這種哲學在這個世界中的功用也顯示出分裂性與矛盾性。哲學體系本身的客觀普遍性轉入到了個人意識的主觀形式之中,并且哲學本身的生命力也完全被主觀的個人意識所承載。但是我們不應被這種偉大世界哲學身后的風暴所沖昏頭腦。普通的豎琴任何手指都可以撥的動,但是風神的豎琴只有大風暴才能使其起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