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什么是世界本源的探討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單一決定論形成,歸根到底是源于對整個世界認識的物質一元論或物質本源論。
筆者是不贊同物質本源論的,因為物質本源論有三大致命邏輯錯誤。其一,違反了對立統一宇宙法則,違反了事物的本身非一質而是多樣化的常識。其二,違反了物質與意識關系的哲學基本命題,既然世界是物質一元的,那就不存在意識,意識也就是物質,哲學命題不應再說成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而是多物質與單物質(意識物質)的關系,其結果,會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命題。其三、違反了客觀世界現實,即世界并不只是由物質抅成的,而是由物質和意識統一構成的,意識也是客觀存在。另外,物質概念本是相對意識的概念,并不反映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世界是物質與意識的合成。
要弄清世界的本源,要先明白什么是意識。
意識的哲學定義沒有統一標準
例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社會的人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這種主觀映象具有感覺、知覺、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形式。人類的意識活動具的社會性。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由無機物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再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這一生物進化過程是意識得以產生的自然條件。意識也受社會的影響,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勞動在意識的產生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例二、辯證唯物主義在強調物質對意識起決定作用的前提下肯定意識對于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在意識活動中人們從感性經驗抽象出事物的本質、規律形成理性認識,又運用這些認識指導自己有計劃、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意識的本質來看,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正確的思想意識與錯誤的思想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無論是人的具體感覺還是人的抽象思維,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無論是人們對現狀的感受與認識,還是人們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以至人們對未來的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的能動作用還突出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以正確的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通過實踐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秋石客的意識定義:意識是與物質相對應的哲學范疇,是與物質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精神現象。筆者認為,意識,一般是指人的意識,是狹義的。而筆者所認定的意識定義是廣義的,認為意識分高、中、低三個層次。人的意識是意識的高級層次,動物界及生物界(飛禽走獸等意識)意識是中級層次。植物界及無機界(含羞草等意識)是意識的低級層次。意識同物質一樣,也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物。普遍存于世界和萬物之中,世界是包含意識的世界,萬物是包含意識的萬物。高級意識(如人的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客觀世界的主觀抽象和映象。意識是生物和非生物共同具有的一般規定和本質,是存在于世界萬物之中的主導事物。人們通常看到或承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而看不到或不承認意識世界從低級到高級,這是哲學誤區視野上的黑洞。
意識的普遍性表現在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代謝、應激、進化、活動的行為中,是在生物具有的生存發展意識的指揮下發生和進行的。而非生物的行為也是有意識的行為,特別是無機物也有意識,具有假說性質,到目前為止很難找到實證。
人類對意識現象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復雜和慢長的發展過程
在人類早期,人們曾把意識看作是一種獨特的、寓于人的肉體之中并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的靈魂的活動。古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通過哲學論證、鞏固、發展了這一觀念。
柏拉圖認為靈魂在進入肉體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識。
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靈魂是一種單純的精神實體,靈魂是不死的,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
古代的唯物主義者強調意識對物質的依賴,往往把意識或者靈魂說成是某種物質,如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認為靈魂是由精細的原子構成的。
笛卡爾提出意識與物質相互獨立的二元論;巴克萊主張“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識作為世界的本原;霍布斯洛克等則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狄德羅、拉美特里等則明確指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提出并以思辨的形式闡發了意識的能動性問題;費爾巴哈則不僅提出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而且還初步涉及到意識的社會根源問題。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認識成果的基礎上對意識的起源、本質、作用作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闡釋。
有人說意識是獨立于物質之外的實體,顯然是唯心主義的結論;有人說意識是物質的圖像,是物質的反映,自認為是唯物主義看法,也不對,是對意識的片面性理解,看不到意識的自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客觀現象,實質上也是唯心主義;有的人只承認正確的意識為意識,看不到錯誤的意識也是意識,這也是唯心主義的表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是物質的能動性反映,是先有物質,后有意識,意識是派生的,也可以說不符合全部事實,這是馬克思產生物質決定論的更深層原因。
我個人根據對立統一矛盾論觀點,結合最新自然科學成果和客觀實際認為,意識和物質都是自然物,是不可分割自然物的最基本矛盾體,談不上誰先誰后,都是自然的基本屬性,物質不滅,意識也不滅。不只是人有意識,自然萬物都有意識反應。飛鳥走獸,花草樹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無不如此。人們通常都知道物質世界有個從低級向高級,從微觀到宏觀,從沙粒到太陽的發展過程,不知道意識和物質一起,也有個從低級向高級,從微觀到宏觀的過程。微觀世界的正負電子相互吸引,不只是力學能的作用,還應是正負電子的原始意識作用,意識的原始狀態是反應力。人類和人的意識就是原始物質和原始意識不斷變異發展的產物,這個發展遠遠沒有結束,從歷史的長河中,僅僅是開始。意識的能力發展是無限的。我認為,整個自然界發展前期,物質是矛盾主要方面,物質決定意識,整個自然發展后半期,意識將成為矛盾主要方面,意識將決定物質。人類社會發展近幾百年歷史尤為證明,意識的能動作用有多大,再過幾千年幾萬年幾億年,人的意識支配自然的能力有多強,是最有幻想能力的小說家也描繪不出來的,我想,到那時,人類必然進入了自由王國,人將成為宇宙之真神。有的同志說人死了,意識死亡了,肉體還在,其實肉體也死亡了,他們不懂肉體與精神共生共滅的道理。
世界歷史上的不同本源論
關于世界本源有如下幾種:
一種是精神本源論,認為意識是世界本源,例如上帝創造世界就是意識本源論。
另一種是二元論,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和意識兩個彼此獨立產生和發展的本源。
再一種就是物質本源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意識是物質的派生反映,一切唯物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都是物質一元論者。
上述三種本源論都是錯誤的。單一唯物或唯心本源論和二元論都不能說明世界的發展和變化,是形而上學本源論,不是徹底的辯證本源論。
物質和意識統一本源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和意識的自然矛盾對立統一體,物質和意識是不可分割的自然物,萬物都有物質成份,也都有意識成份,是“天人合一”。現代物理學的發展,都在證明世界的本源是物質和意識的自然矛盾對立統一論對世界的解釋是正確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量子論中的“波粒二象性原理”和索羅斯的“反射理論”,還有耗散結構理論等。
由于對物質本源的認識發生變化,由于對意識自為性、獨立性認識發生變化,必然導致對物質與意識決定作用評估發生變化,必然產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補充和發展,例如:
馬克思的階級的存在僅僅跟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是不準確和不全面的,主要漏掉了意識層面。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說階級的存在不僅僅跟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而且跟意識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也就是說階級的產生和消滅不只是生產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的意識需要,階級的產生和消亡都是如此。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變成了不僅僅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一定條件下生產關系也決定生產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變成了不僅僅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一定條件下轉變為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 。
人民創造歷史變成了人民和英雄共同創造歷史,人民和英雄既有相聯系的一面又有相區別的一面,在一定條件下,人民是歷史主角,在一定條件下英雄是主角,人民和英雄對歷史的決定性作用也是變化的。
判斷真理的尺度由物質性變成了客觀性,因為物質性不包括意識性,而客觀性不僅包含物質性還包含意識性。例如制定方針政策,不僅要考慮物質因素,還要考慮人的意識因素。改革開放后的方針政策錯誤,無一不是重物不重人,重物質輕意識思想方法的唯物主義錯誤。
唯物主義也變成了唯心主義的一種形式,因為唯物主義理論未能真正客觀說明世界,也是一種主觀想象,未能全部反映客觀世界,所以最終陷入唯心主義。
如果按西方主流說法,一個國家需要兩個或以上的政黨競爭執政權才能保證國家的活力和人民的自由和人權的話,自然,一個地球也需要多種主義的競爭才能保持活力與相對公平,這種主流的哲學基礎有嗎?沒有!而筆者新哲學恰恰創造了這個哲學基礎:多元合成本源論。二戰后出現資本主義國家大幅改善人權和公民自由的時期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有另一種主義共產主義迅速發展,二者的竟爭使人類大為受益。所以說,一元論哲學,不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是整個人類認識的誤區,必須破除!
2010-3-17 編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