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輝在博客上發了一篇批判“公有產權”的文章,引來不少讀者的關注,自然也引來讀者的批駁。于是,他又特撰文章予以回復,要求眾人“注意我所批判的是‘公有產權’而非公有制主體”。劉兆輝已經預料到“這也可能得到很多人的反駁”,所以他強硬地設問:“難道說‘公有產權’不是罪惡的根源?”。既然如此,反駁就責無旁貸,而且不得不從“他到底批的是什么”開始。
一
劉兆輝一再強調自己“批判的是‘公有產權’,筆者并非不認同公有制主體的經濟模式”,好像“公有產權”與“公有制主體”根本就是兩回事。然而,正是在他的那篇批判“公有產權”的文章中,明明白白寫著:“‘公有產權’為基 礎的公有制經濟體制”。對此人們只能有兩種理解:要么他認為還有不以“公有產權”為基礎的公有制經濟體制;要么他就是要從根基上推翻公有制。按照后一種理解,劉兆輝就太不厚道了,所以寧可把他理解為前一種,即他主張的是“‘私有產權’基礎上的公有制經濟體制”。但是就這么一個非驢非馬的怪物,卻又是他自己引用“張五常對產權的認識”加以否定。張五常答:“這些作者對產權一知半解,對公司的經濟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他們的理論似是而非,不知所云。我們要知道,權的擁有與權的使用是兩回事──私有的資產即使作為公用,也仍然是私產。一個私產的擁有者跟其他人的資產組合而成的公司,是一個自由選擇的結果,為的是減低交易費用以便增加私人的收入。不管公司如何龐大,由誰操縱,此理不變。而公司的股權擁有者可以將股份出售,作為制裁操縱者的行為的最佳保障。我曾經指出,公有或國營機構與私營的大企業有相似之處。Coase也曾經告訴我,列寧也曾經這樣說過。但國營與私營畢竟是貌“似”神離!前者不是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權利也不可以自由轉讓。國營機構的交易費用因而不減反加,這解釋了為什么世界上所有國營機構的生產成就都乏善可陳。”張五常說誰“對產權一知半解,對公司的經濟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他們的理論似是而非,不知所云”?是在《現代公司和私有產權》一書中說“大公司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使得股東的私產權越來越不重要,所以大公司變成準公有制,私有財產制度已經式微”的“Berle和G.Means”們。這些作家由于認為現代公司“變成準公有制”而遭到張五常的痛貶。如果理解不錯的話,張五常認為,私有產權就是私有制,組合成現代公司仍然是私有制,其資產組合的目的無非是“減低交易費用以便增加私人的收入”。既然劉兆輝也認為現代公司是“‘私有產權’基礎上的公有制”,“比如象可口可樂這樣的股份制大公司就是公有制的”,豈不同樣是“對產權一知半解,對公司的經濟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他們的理論似是而非,不知所云”?這可真是楊小凱和張五常之間曾有的一個精彩的問答!
二
劉兆輝為何批判的是“公有產權”而非公有制?據他自己說,這“不是推崇簡單的私有化”,而是“因為現在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正在構建公有制主體的經濟結構”。但是,在他的那篇批判“公有產權”的文章中,赫赫然以小標題寫著“產權私有化是中國民主進程的經濟基礎”。怎么回事呢?難道他的意思是說:產權私有化是一種“不簡單的”私有化,是西方正在構建的“公有制主體的經濟結構”?
為了理解劉兆輝的思想,暫且把張五常的批判放到一邊。
“股份制大公司就是公有制的”。這可不是劉兆輝的發明,而且不僅“列寧也曾經這樣說過”。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這個論斷。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股份公司作了深入透徹的剖析。他指出:“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冊,第493頁)“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余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另一方面,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同上,第494頁)“在股份制度內,已經存在著社會生產資料借以表現為個人財產的舊形式的對立面;但是,這種向股份形式的轉化本身,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因此,這種轉化并沒有克服財富作為社會財富的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的性質之間的對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態上發展了這種對立。”(同上,第497頁)“資本主義的股份企業,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作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只不過在前者那里,對立是消極地揚棄的,而在后者那里,對立是積極地揚棄的。”(同上,第498頁)恩格斯在批判1891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時也指出:“由股份公司經營的資本主義生產,已不再是私人生產,而是為許多結合在一起的人謀利的生產。如果我們從股份公司進而來看那支配著和壟斷著整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那末,那里不僅私人生產停止了,而且無計劃性也沒有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70頁)
但是上述思想與劉兆輝的思想至少存在兩點分歧:其一,馬克思提出股份公司“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劉兆輝則認為股份公司不過是構成“公有制主體的經濟結構”的私有產權。其二,馬克思揭示股份公司“并沒有克服財富作為社會財富的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的性質之間的對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態上發展了這種對立”,“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劉兆輝則把它視為“中國民主進程的經濟基礎”。很明顯,馬克思是要從這里開始,劉兆輝則主張到此結束。因為只有就此打住,才能既披著“公有制主體”的眩目外衣,又保住“私有產權”正在腐朽的病體。
但是有一點是劉兆輝與馬克思取得了一致的,這就是就形式而言,公有制不存在姓“社”姓“資”的問題,社會主義可以用,資本主義也可以用,盡管兩者的目的截然相反。
三
劉兆輝是堅決要求產權私有化的,但是中國的憲法上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種對立又怎樣才能“揚棄”?劉兆輝的辦法與眾不同。他發現這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還有自己更深的基礎,即他所說的“公有產權”,于是就把所有火力統統對準這個“公有產權”猛烈轟擊,還一邊炮轟一邊喊叫“認同公有制”。什么“中國的問題恰恰緣自于違背客觀規律的‘公有產權’的經濟基礎”,什么“中國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和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經濟格局的形成,中國‘公有產權’的經濟體制功不可沒”,什么“銀行窟窿只有損失,找不到具體的過失個人,顯然這是‘公有產權’體制導致的”,什么“這些矛盾的存在無不和中國‘公有產權’這一經濟體制有關”,什么“雖然經濟繁榮,這也是以‘公有產權’體制下,以國家富強的名義,賤賣國有資產實現的”,什么“中國經濟為什么會過熱,為什么環境會被破壞,為什么會有大量的國有資產被賤賣,顯然這是和‘公有產權’制度下,國民財富不受制約密不可分的”,總之一句話:“中國經濟所有問題的根源,都可以從‘公有產權’的經濟體制上找”。
在劉兆輝看來,“公有產權”實在是不可饒恕的“罪惡的根源”。他對于“公有產權”恨得咬牙切齒。這個“公有產權”害的他“十幾年不漲工資”,納入低保的人也只能從中央政府拿到“人均每月34元人民幣”,有錢的人則“根本不可能買到充分競爭后的廉價股票”,就連皇帝的封建私有制都不如,更遠不如曾經多次搶掠中國巨大財富據為己有的日本。因此必須把公有制的基礎改成“私有產權”。但是由于他過于憤怒,就有點語無倫次,以至于他在文章標題中判定“中國半個世紀在發展中國家徘徊”,卻在文章內容里承認中國今天“經濟繁榮”。他甚至挖出了“中國大陸至今都沒有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根源就在中國沒有一個公平的秩序”;就連直到解體時都是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前蘇聯,也被他列進了“世界上幾個發展落后的國家”。
由于受到批駁,劉兆輝覺得委屈,因為他覺得自己說的都是實話,只不過“說出來比較難聽”。他雖然要挖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墻角,但是這是他公開宣布的。比起悄悄“以國家集體的名義掠奪民財”的那2932個“高干子女”,劉兆輝的確只能算動口不動手的“君子”。
四
在我們的社會里,確實存在著大量以各種手段侵吞公有財產的貪污腐敗分子,也有很多對國民財富的揮霍。劉兆輝把所有這些丑惡和弊端通統歸咎于“公有產權”。
“中國不公平緣自‘公有產權’體制”。沒有“公有產權”,不公平就不會發生。這不就是說,在中國出現“公有產權”之前的幾千年當中,根本不可能產生不公平嗎?
“在‘公有產權’制度下,國民財富自覺不自覺的向權力中心集結”。沒有“公有產權”,權力就不能集結財富。這不就是說,在中國出現“公有產權”之前的幾千年當中,奴隸主、封建主、軍閥、中外統治者刀光劍影、血雨腥鳳爭奪權力,才是“還利于民”、普惠天下、造福百姓?
“銀行窟窿只有損失,找不到具體的過失個人,顯然這是‘公有產權’體制導致的。”既然“公有產權”才是罪魁禍首,怎么會有個人的責任?
“那些在反腐敗中被抓起來的小部分人,其實他們只是不合理制度下的祭品而已。” 既然“公有產權”才是罪魁禍首,怎么能不為那些露了馬腳的盜賊鳴冤叫屈?
但是,歷史無法篡改,事實不容歪曲。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豈是“漢唐盛世”可比!每一個客觀公正的人都承認,今天的社會主義中國,正是借助于“公有產權”建立起來的強大公有制經濟,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說我國的公有制經濟確實存在缺陷,首先就是“公有產權”的體現還不夠明確,還落得不實。對此劉兆輝也是看得很清楚的。
“政府可以以國家的名義通過壟斷各種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權力資源將國民財富集中起來。而在管理這部分財富時,由于是權力配置,這就導致整個國家資產配置過程中的高耗低效率。”既然是由于“權力配置”有問題,為什么不是首先改變這種“權力配置”?在個人所有制的情況,是擁有產權的個人說了算;在股東集體所有制的情況,是擁有產權的股東集體說了算。那么就應該探討,在全民所有制的情況,怎樣讓擁有產權的全體人民集體說了算。沒有人因為一個安然公司出了丑聞就徹底否定現代公司制度,為什么要因為政府中有些權力人物濫用職權就否定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
“更有甚者是貪污腐敗份子更是以國家集體的名義掠奪民財。大到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小到村支部書記都可以在這種經濟制度下,以集體的名義掠奪財富。”既然是貪污腐敗分子盜用國家、集體的名義,為什么不設法強化機制,使這些人無法盜用?詐騙者利用手機短信行騙,從來沒有誰因此要求禁止使用手機;盜賊掏了路人的錢包,從來沒有誰責怪受害人不該上街。為什么要因為負有國家、集體名義的個人為非作歹就要國家、集體承擔責任?
“更嚴重的是國民財富最大的損失往往不是貪污腐敗,而是行政配置的低效率導致的。”這更加說明,“行政配置”是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股份公司里,所有權與使用權同樣是分離的,但仍然存在效率的高低問題;在中國的許多集體經濟組織里,所有權與使用權并沒有分離,卻一樣要解決低效率問題。為什么偏偏必須用廢除“公有產權”的方式解決公有制經濟的低效率問題?
答案只有一個: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與德國、日本乃至整個西方保持一致,就是說把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改變成為資本主義的“公有制”。對于這個答案,只需借劉兆輝用園括號修飾的句型反問:“誰來證明在這樣做了以后中國的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呢?”
五
劉兆輝訴求“公平私有化”,斷定“產權私有化是中國民主進程的經濟基礎”。而且他的文章表明,他很清楚“經濟基礎往往是決定上層建筑,政治體制的改革也往往建立在他的經濟基礎上”。由此完全可以斷定,劉兆輝所追求的“民主政治”,是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而這是一條早已證明走不通的死路。
劉兆輝說:“封建社會的私有化和現在民主政治下的私有制,是炯(迥)然不同的。”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更要認識到,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私有制和 “現在民主政治下的私有制”也是迥然不同的。根本的不同就在于,現在全球化民主政治下的私有制,已經成為一種“過渡的私有制”,即正在向公有制過渡的私有制。這種過渡,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和結果,自從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已經日益成為人類的自覺的行動,自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以來已經日益成為世界的現實過程。
如果說股份公司的出現還只是私人資本為了賺取更大利潤的話,那么,我國《物權法》制定過程中遇到的住宅小區公共設施所有權問題,則是私有化根本無法公平解決的。當資本家在一塊土地上為自己修建一座豪宅時,他可以把這塊土地買下來成為私有產權。但是當一個富人在一幢高檔樓宇中買下一套公寓時,即使公寓本身的面積足夠大、造價足夠高,他也沒有任何辦法指證說這院子里具體哪塊土地或哪一級臺階是他的“私有產權”。他不得不與同一幢樓房的所有業主公有整個院子的產權,而且和諧相處。僅僅從這樣一件比現代公司小得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私有化、私有產權還能走多遠。
人類必將走向公有制。這是馬克思發現的,而不是馬克思發明的。已經圈占和夢想圈占大量私有產權的人當然是不甘心于和別人共同享有產權的。因此,他們只要一有機會就挖空心思并且肆無忌憚增加自己的私有產權。當他們沒有機會和沒有膽量時,就只好像女巫一樣詛咒“該死的公有產權”。而在女巫作法的時候,是需要有人為它敲鑼打鼓的。
六
至于劉兆輝的其他觀點,諸如“有恒產者有恒心”之類,就不值一駁了。有必要提到的一點,是劉兆輝說,“要讓市場配置資產,就必須給組成市場的國民以資產”。但是,市場早已不是由國民組成的了,而且在市場上叱咤風云的是規模日益龐大的公司巨人。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給國民以資產,“讓我們的人民在經濟上獨立”即把他們分散成經濟上相互獨立的個體,只能更便于大資本家通過配置資產的市場加速吞噬“我們的人民”。
但是近來,一些自稱有“知識”的人不時說出此類“認真的”蠢話,讓人懷疑他們究竟是在退化,還是故意裝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