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預測“不幸言中”
趙 磊
(西南財經大學《財經科學》編輯部)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從馬克思的邏輯中驚奇地發現:只要市場經濟存在一天,“透支消費,還是生產過剩”這個難題,就不會消失。我在年初的文章里曾作過兩個預測,并說愿意“等待歷史的檢驗”。
我的第一個預測是:目前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所以尚未面臨“透支消費,還是生產過剩”這個現代市場經濟難題,“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逐漸成熟,中國遲早會面臨‘透支,還是過剩’的痛苦選擇。”(《“好的市場經濟”咋也被輪奸了?》,《烏有之鄉》 2009-2-24 )
這不,最新的“歷史檢驗”出來了: 2009年7月3日 ,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全球智庫峰會”上說:“中國儲蓄率過高,美國家庭儲蓄率過低,兩國都應該進行改革。我們愿意朝這個方向努力”。
怎么努力?周行長說:中方的最優選擇就是要“擴大居民消費”、“降低總儲蓄率”。說白了,就是要讓中國老百姓像美國老百姓那樣,大膽地花錢,可勁地消費!
誰不愿意“可勁地消費”啊,但如果儲蓄率都降成零了,你又拿什么來消費呢?別擔心,有“透支消費”撐腰,咱中國“不差錢”。
您還別不相信,為了“透支消費”,咱們政府已經開始未雨綢繆了: 2009年5月12日 ,中國銀監會發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 8月13日 ,“中國銀監會正式發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將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四地擇機成立為境內居民個人提供消費貸款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這意味著我國正在以金融手段提升個人消費,以適應政府的擴大內需戰略。”
什么是“消費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不吸收公眾存款,是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據稱:“這是一種新的消費方式:貸款者只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收入低點也沒關系,銀行貸不到款,消費金融公司可以借錢給你,滿足你的消費意愿。”
我必須補充一句:沒有收入也沒關系,“銀行貸不到款,消費金融公司可以借錢給你,滿足你的消費意愿。” 消費金融公司是“什么滴干活”?就是要與儲蓄為敵的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就是要與儲蓄率對著干嘛。儲蓄率為零算什么?別說不儲蓄了,消費金融公司還要把消費者的儲蓄率降成負數哩!
瞧瞧,這不就是美國的“次級貸款”在中國的重演嗎?沒錯,這就是中國版的“次級貸款”!
老實說,“透支消費”在中國現身,我是一點都不奇怪的,可我怎么也沒有料到,它會來的這么快。
以后會咋樣呢?我們接著往下說。
我的第二個預測是:“現代市場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將是在‘過剩’與‘透支’的周期性輪奸中痛苦掙扎,‘過剩’與‘透支’此消彼漲,不斷折騰,直至與市場經濟同歸于盡。”(《“好的市場經濟”咋也被輪奸了?》,《烏有之鄉》 2009-2-24 )
有人對“消費金融公司”的出現表示了擔憂。然而在我看來,不論你歡迎也好,憂慮也罷,“透支消費”在中國的展開是市場經濟的宿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為什么這樣說呢?
其實,中國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推出“消費金融公司”,也是被日益嚴重的“生產過剩”給逼出來的:“沒辦法,既然不準打土豪分田地,你不讓老百姓透支消費,你又怎樣把越來越過剩的產品給消化掉呢?”(《“好的市場經濟”咋也被輪奸了?》,《烏有之鄉》 2009-2-24 )
于是,中國終于從“生產過剩”走上了“透支消費”的輪回之路。不過,中國這才剛上路呢,美國已經在這條路上走完了一個來回。這條路的盡頭是什么呢?什么也不是,就是一個怪圈:一個“‘過剩’與‘透支’此消彼漲,不斷折騰”的怪圈。
還是讓證據說話吧:據報道,2009年以來,“美國的儲蓄率開始大幅上升,2009年5月份6.9%的儲蓄率不僅創造近年來的歷史高點,而且和此前市場對美儲蓄率將升高到7-8%的預測上限,已經相當接近”。(《美國的儲蓄率上漲趨勢不改》,《上海金融報》 2009年7月7日 )
“儲蓄率大幅上升”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美國人在金融危機后變成了鐵雞公,富爸爸成了窮爸爸,現在“富爸爸”已經不敢“大膽花錢”,不敢“可勁消費”了。
消費的下降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實體經濟的“生產過剩”必將卷土重來!
真有意思:當中國從“生產過剩”折騰到“透支消費”的時候,美國卻從“透支消費”又折騰回到“生產過剩”。
問題是,這樣的折騰何時才有個了結呢?
當然有個了結。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已經說過了,可是近30年來,相信他的人已經寥若晨星、屈指可數了。
今天,我接著馬克思的邏輯又說了一次,雖然當朝的大官人和現代的主流們依然不相信,可我的預測再次讓現代經濟學蒙羞:我警告過了,但我“不幸言中”。
說“不幸”,似乎有點言不由衷。不論你相信還是不相信,這種“反復折騰”都已經不可避免了。既然它“必然發生”,又何來“不幸”可言呢?
我想起了歌德的名言——馬克思生前很喜歡歌德的這句名言,于是,我仿佛聽見馬克思的在天之靈正在高聲吟誦:
既然痛苦是快樂的源泉,
那又何必因痛苦而傷心呢?
(2009-8-2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