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朱學勤在名為《學者朱學勤稱新歷史教材進步,人吃人史觀扭曲》的訪談中,有許多觀點讓人無法贊同。下面談?wù)勊闹趁袷酚^。
在這篇訪談中,朱學勤提到:“一部殖民與反殖民的歷史既是統(tǒng)治和反抗的歷史,同時也是一個文明輸入和文明擴展的歷史。我認為,也恰恰是多方面因素的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了我們沿海文明地帶的歷史。”
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和技術(shù),這是事實。但我們不能因為侵略者的小恩小惠,就去美化侵略。學習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歷史時,只有通過對侵略帶來的災(zāi)難的認識,我們才能真正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如果教材里突出強調(diào)的是朱學勤所謂的“文明輸入”,那么學生們的思想就會出現(xiàn)混亂,在洋人打過來要不要抵抗這類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就會發(fā)生動搖。因為如果強調(diào)侵略戰(zhàn)爭對“文明擴展”發(fā)揮的作用,那么大家就都去作奴才算了--不用流血,又可以坐享“文明的擴展”,何樂而不為呢?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打著“大東亞共榮圈”的旗號四出侵略,而當時日本是亞洲最發(fā)達的國家,按照朱學勤的觀點,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也算是“文明擴展”,由此推之,我們先輩奮死抵抗日本侵略的行為殊為不智,正確的做法應(yīng)該是打開大門與“文明”擁抱。
朱學勤還說:“關(guān)于殖民與反殖民的歷史,我覺得既應(yīng)該講出異族統(tǒng)治的不一樣,同時也應(yīng)該講,當時這種殖民活動在世界范圍里面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客觀上帶來的一些文明因素,如果僅僅局限在過去殖民和反殖民的歷史所形成的仇恨,今天上海外灘的那一條街就沒有理由存在了”。朱學勤的意思是,沒有外國人的殖民侵略,就沒有今天的上海外灘,殖民者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是干了些好事的。在這里,朱學勤故意模糊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如今的上海外灘,并不是外國人施舍給我們的,而是中國人靠浴血奮斗奪回來的。當初殖民者在上海灘跑馬圈地,也不是為了給“朱學勤們”打下基業(yè),恰恰相反,他們的所為無不是為了更好地搶掠“朱學勤們”的祖輩,如果有可能,洋大人是寧可把上海外灘裝上船運走,也不會留給中國人的。但就是這樣,也足夠讓今天的“朱學勤們”感激涕零,贊嘆不已了。
從本質(zhì)上講,朱學勤的歷史觀不是教人記住歷史,而是教人忘記歷史,它不是讓人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而是讓人在歷史中麻醉。
現(xiàn)在,上海歷史教科書如“朱學勤們”所愿做了修改,把過去一幅幅“血淋淋”的歷史畫面變成了“衣食住行在變遷”的田園風景畫。對歷史上災(zāi)難深重的中國來說,這是進步還是倒退?而在這種“詩意”教科書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又會形成怎樣的歷史觀呢?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