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美國化:一個了不起的概念
房 寧
許多傳世的觀念,最初是出自新聞記者之手。如世界流行語“全球化”,在中國思想界人氣漸旺的“新左派”,最先都是由做記者的說出的。最近,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丁剛先生發明了一個新詞匯——脫美國化,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概念。
初見丁剛先生發表在《環球時報》上的文章題目《脫美國化——不可回避的問題》,眼前一亮。一口氣讀完這篇不長的文章,心中已是感慨萬端。驀然回首,“美國化”和“脫美國化”不正是我及我們一代中許許多多的人這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嗎?!
我是七七級的大學生。“文革”失敗,國門打開,給我們這代人的震撼實在太大了。在80年代的大學校園里,我們像海里的魚群,頭都朝著一個方向,那就是美國。大家相互嘲笑說誰誰是“出國迷”,可往往是說別人最起勁的那位,自己最先去了美國。在20多年里,我們把好奇、羨慕,進而崇拜的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似乎一切真、善、美的東西都屬于美國,美國成了新的“理想國”。丁剛所說,美國化滲透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確非虛言。屈指數來我們被美國洗禮已逾廿載。
為什么被“美國化”?因為我們出問題了!從50年代起,我們就被告之“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橋”,“我們走在大路上”。“讓我們蕩起雙槳”,可達彼岸。當挫折來臨時,心中的完美被毀壞了,“理想國”坍塌了,剩下的只有那理想化的思維方式。我們急需另一個“理想國”填補虛空。美國成了我們“移情他戀”的新對象。
為什么被“美國化”?因為我們落后了!國門頓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齊秦的這首歌,時常回蕩在我們耳邊。開放造成的和被感受到的壓力,轉化為巨大的學習的欲求和動力。這20年,是我們民族最為虛心的20年,我們如吸墨紙般地吸吮著美國的一切。
美國化,就這樣合情合理地發生了。美國化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美國,美國化讓中國變得更像美國。然而,就在一切順乎自然地發展的同時,我們對美國的看法卻悄悄地在發生著變化。
我們發現,美國不少好東西搬到中國后變味兒了。開放之初,最令我們羨慕的是,美國的汽車、美國人的大房子,當然還有“可樂”、炸雞、漢堡包……今天這些都被我們學來了。但是,當汽車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在城市里擠作了一團、空氣也變得混濁不堪;當房子越來越寬敞的時候,原本遼闊的田野卻日益顯得局促狹窄,倒是盡情享受“可樂”、炸雞、漢堡包的新一代的體形,越發膨脹起來。
我們發現,美國并非如想象的那樣友好。我們誠懇乃至謙恭地學習美國,想按照美國的藍圖改造中國,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卻越來越驕橫,越來越不客氣,以至越來越敵對。“申奧”失敗,“銀河號”事件,李登輝訪美,“五八”炸館,“四一”撞機,一連串的事件,終于使大多數中國人都意識到了其實美國并不愿意中國變成另一個美國。
我們發現,美國是個“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的國家。自80年代以來,美國向發展中國家大力推銷“新自由主義”,軟硬兼施迫使它國實行新自由主義政策,讓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放松管制。從美國自由主義的“大本營”訓練出來的“芝加哥弟子”,終于在2001年搞垮了拉丁美洲經濟。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使拉丁美洲像戰爭中不設防的城市,被國際壟斷資本肆意搜刮,一夜回到了“起飛”前。而美國卻對自己的經濟嚴加管理,調控措施細致入微。為防范金融危機,2001年美聯儲調整利率11次,而“管得越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則是美國學界灌輸給發展中國家永遠的教條。
我們終于意識到,美國的生活方式與其生產方式,乃至建立在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意識形態,是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整體。要學須一起學,要搬須一起搬。零敲碎打,能得些皮毛,不能取其精神。但是,我們能把美國作為整體搬來嗎?美國以其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石油產量的30%;一個美國兒童的資源消耗量大約是中國兒童的30倍;以美元象征的金融霸權,每年為美國從全球轉移著無法確切估算的財富,其中也包括不少中國的貢賦。中國要變成美國,至少還需要另外兩個地球。我們向美國學習最新的也許是最終的結論是,中國無法變成另一個美國,美國也不會允許中國變成另一個美國。
20多年的學習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有些令人沮喪,但如果這意味著我們終于意識到,中國的現代化必須走自己路,中國的現代化不能照搬任何外國哪怕是最成功國家的經驗,那么,我們為學習西方、為學習美國付出的辛苦和代價就沒有白費,就是值得的。在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國家都需要學習,但學生總要畢業,不能永遠跟在別人后面。那樣的學生是最沒出息的。脫美國化,恰恰說明我們的學習取得了成效,說明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在走向成熟。能夠提出脫美國化的概念,反映了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與覺悟!
脫美國化,是符合規律的。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為擺脫積貧積弱、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為求得民族的獨立與解放,為追趕世界,進行了百年不逾的艱苦奮斗和探索。在民族解放的斗爭中,先賢們曾“以俄為師”,向蘇維埃俄國學習救國救民的真理,并俄國“十月革命”的指引下掀起了中國革命的高潮。當時,也曾提出過“布爾什維克化”的口號。但是,“布爾什維克化”并沒有給中國革命帶來成功,反倒使革命遭遇了挫折。經歷挫折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找到自己的道路,獨立自主地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贏得了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可見,中國革命的勝利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脫蘇俄化結果。
脫美國化,并不意味著我們從此驕傲自大,不再謙虛。謙虛,本是中國人普遍具有的美德,倒是在美國化的過程中丟掉了不少。我們依然需要學習,包括向美國學習。但這種學習不再是“追星族”式的學習,不再是把自己對象化式的學習,而是自主的學習,是中華民族主體意識復興背景下的學習。這種學習自然意味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即不喪失自我的學習、取長補短的學習。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許只有做到脫美國化,才能真正學到值得從美國身上學習的東西。美國原本不是一個國家,這塊由移民建立的北美殖民地卻具有極其強烈的獨立精神。1987年,我在美國進修時,所在學校特意為我們請了一位老教授講授“美國文化”課。這位頗有風度,鶴發童顏的老教授在課堂上總是意氣風發,特別是當他講到美國的獨立精神更是激情四溢。回想起來,他念“Indenpendent”(獨立)的鏗鏘之聲,猶在耳際。憑著一股偉大的獨立精神,美國脫胎于歐洲母國,橫空出世。我以為,我們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最值得向美國學習的,就是這種偉大的獨立精神。而亦步亦趨地跟在美國后面,永遠也學不到美國的獨立精神!
脫美國化,一個多么了不起的概念!一個多么值得欣慰的概念!我們的民族獲得這樣的意識不容易,得到出這樣的結論不容易。為此,我們付出了20多年的辛苦。然而,我們是幸運的,畢竟我們獲得了這樣的結論。慶幸之余,自然也不能忘記,我們僅僅是剛剛獲得了這個概念,要把概念化作行動,變為現實,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還有待于全民族特別是青年一代的認知,乃至共識。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為男子漢?中華民族要走過多少路,才能實現偉大復興?答案,要由我們做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