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終結拜金主義的有效路徑:消除“經濟人”假設的不良影響
作者:王國敏 李玉峰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摘要]作為一種廣泛的社會思潮,拜金主義的盛行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市場經濟中“經濟人”的人性假設不斷泛化,導致“逐利”成為比較普遍的大眾心理和廣泛的社會價值取向,是造成拜金主義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終結拜金主義必須消除“經濟人”人性假設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的消極影響。為此,必須不斷規范政治權力運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有效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著力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鞏固從根本上終結拜金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
作為一種落后、消極的意識形態,拜金主義思潮對我國社會有著巨大危害性,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思潮的產生,與西方國家對“人”的基本假設和厘定有著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要終結拜金主義,要求我們必須消除“經濟人”假設的消極影響,不斷鞏固從根本上終結拜金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
一、“經濟人”假設的提出與評述
西方經濟理論的創立者們以“人天性自私”這一價值判斷為基礎,將“人性”假定為一個具體的“經濟人”,認為人在社會交往特別是經濟活動中的所有行為都是出于利己心理和利己目的的“逐利行為”,這種利己心理和利己目的會不斷驅使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極力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西方經濟學中著名的“經濟人”假定。西方經濟理論的創立者及其追隨者們由之推衍出一系列其他經濟概念、范疇和規律,從而構筑了整個市場經濟理論大廈。值得指出的是,在實際的經濟研究過程中,很多經濟學家們則把經濟活動中“個人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常常具體為個人(企業)利潤和金錢收入的最大化,“逐利”也常常被明確化為追逐貨幣和金錢。例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就十分明確地指出:普遍而言,影響人類行為的最有力、最堅決的動機是追求和實現自我利益的動機,具體來說就是追求工資、利潤,更明確一點就是追求一定數量貨幣額的動機。他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經濟學研究人在日常生活事物中的活動、思考等行為,但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最有力、最持久地影響人類行為的那些動機”,而這個動機是由“一定數額的貨幣引起的”。馬歇爾還頗為得意地指出,“正像化學家的精確天平使化學比其他大多數自然科學都更精確一樣,經濟學家的這種貨幣天平現在還很粗糙、不完善,但也使得經濟學比其他任何一門社會科學都更精確。”英國著名古典經濟學家納騷·威廉·西尼爾則更加自信地說,“這一命題政治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就和萬有引力在物理學中的地位一樣,離開這一基本事實,推理便無法進行。”[21(P49)顯而易見,這種“經濟利益最大化”與“貨幣(金錢)額度最大化”的相互對等與替換關系,給經濟學家們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分析帶來了極大便利,也為經濟學理論的精確化和定量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工具和手段基礎,但是,同時更為實行以這一經濟理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西方國家拜金主義思潮的產生與流行埋下了一粒危險的種子。
準確客觀地考察,“經濟人”假設無疑具有巨大的社會歷史進步意義。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提出“經濟人”假說以前,人類的經濟動機一直被宗教和神學所掩蓋和埋沒,現實的人的利益和經濟行為目的與動機一直得不到合法承認。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迄今存在過的聯合體,不論是自然地形成的,或者是人為地造成的,實質上都是為經濟目的服務的,但是這些目的被意識形態的附帶物掩飾和遮蓋了。”恩格斯所說的“意識形態的附帶物”就是宗教特別是基督教。“經濟人”假說的提出,使宗教神學在理論基礎上就沒有了任何市場,它肯定了人類追求自身利益的正當性,主張人們大膽地去追求自我利益,第一次使人類追求經濟利益的動機從天國還原到人間。因此恩格斯稱贊說人類追求經濟利益的目的“只有資本主義商業社會才是完全清醒的和務實的”。
然而“經濟人”假設畢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關系中的經濟范疇,它只具有相對的客觀合理性。為了分析便利,這一假設對人類自利行為高度強調的同時,卻又對人類其他行為和關系進行了極力的剝離,割裂了人存在的現實性和歷史性,作為抽象過程,它去掉了人在社會交往和經濟活動中的其他情感和動機,去掉了“經濟人”所處的社會歷史制度、文化、傳統,靜態地把理性自利等人的局部的、歷史暫時性的特征抽象化為永恒、絕對和不變的人性,這勢必要與人類的現實生活發生沖突。事實上這種沖突相當激烈,以至于西方經濟學理論學家內部也深深陷入了“自我認同”的危機中,著名經濟學家西蒙就說:“古典經濟理論對人的智力做了極其苛刻的假設,為的是產生那些非常動人的數學模型,用來表示簡化的世界。在這方面,近年來,人們已經提出了疑問,懷疑那些假說是否與人類行為的事實相距過遠,以至根據那些所得出的理論同我們所處的現實狀況已經不再有什么關系了。”
二、“經濟人”泛化帶來嚴重社會后果:拜金主義及其表現
雖然,正如西蒙所稱“經濟人”假設實際上已成為一個脫離實際,“非常動人”的分析模型和研究工具。但是,無論是理論推演,抑或是現實實踐都證明這一假設都具有一定合理性、便利性和實用性,加之建立在這一假設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制度在當今世界取得了無可辯駁的優勢地位,因而“經濟人”假設就被某些精英分子奉為圭臬和顛簸不破的至理,不容置疑。在不斷走向強勢地位的同時,“經濟人”假設也毫無約束地被不斷泛化,很快越出了經濟研究領域,不斷向廣泛的社會生活擴散。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就認為,“經濟分析是一種統一的方法,適用于解釋全部人類行為。”他還甚至試圖利用“經濟人”假設及其分析方法對人類的生育、婚姻、家庭、犯罪、政治、法律、道德等廣泛的非經濟領域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西方學界反響熱烈,廣泛認同。
隨著“經濟人”向西方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強勢擴散,其物化人格和以利益為內容的交換原則也向社會生活其他領域滲透,并逐漸泛化為整個社會的普遍現象和行為原則,成為一種社會廣泛接受和使用的人類行為是否有效的評價標尺,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成本一收益”分析,并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使其更加接近“經濟人”收益最大化的標準和規范。這樣,作為工具理性的“經濟人”假設及其原則對人類社會行為逐漸具有了規范和約束的功能和作用,呈現出價值理性特征,并逐漸演化一種被西方社會大眾廣泛接受的社會價值觀。而這一社會價值觀又反過來支配、調節和規范著人們的一切社會行為,并為人們最大程度地求財、求利的行為提供充足的正當理由。而“經濟利益最大化”與“貨幣額度最大化”的相互代換關系使得在這種“經濟人”價值觀,必然演化為“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甚至“金錢是人唯一可信賴的價值”這樣的人生觀,社會也必然會形成一種急功近利、推崇自利的價值觀取向,對金錢追求也會成為統一的大眾社會行為模式,拜金主義泛濫也就成為邏輯必然。
中國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勢同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能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諸多弊病,包括能有效克服拜金主義的泛濫。但包括拜金主義在內一些市場經濟的弊端,還是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后果:
——在政治領域,少數掌握權力的政府官員,在“經濟人”價值觀的驅動下,利欲薰心,公權私用,用手中的權力進行“尋租”,完全把權力當作斂財的工具,行賄索賄,貪污腐化,甚至鋌而走險,賣官鬻爵,以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明確地講是追求個人財富和金錢的最大化。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經濟人”價值觀念也逐漸侵入到一些政府機構的運作思維和運作模式之中,“逐利化”傾向不時體現于這些政府決策行為當中,急功近利,亂上項目、亂鋪攤子,甚至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與民爭利,一味追求這些政府部門當前、本地、小團體利益的最大化。“官員商人化”和“政府企業化”是政府官員個人和政府機構在“經濟人”的價值觀念的驅使下,追求利益最大化行為的最好概括,而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嚴重敗壞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侵蝕著執政黨肌體,成為妨礙社會發展的毒瘤,危害著政權的穩定和國家的繁榮。
——在經濟領域,一些企業和個人在“經濟人”價值觀驅使下,惟利是圖、利欲熏心,制假售假,以次充好,偷稅漏稅,欺行霸市,無視社會公義、踐踏市場規則,甚至不惜違法犯罪,走私販毒。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這些企業和個人逃避了社會責任,喪失了社會公德、拋棄了職業道德,徹底墮落為造錢機器,講效益成為唯利是圖,講競爭就是不要規則,講發展變成不擇手段,眼里只有利潤、金錢和財富,完全置人民生命、國家利益于無視與不顧,嚴重危害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有效、健康發展。從近兩年爆發出來的嚴重損害人民生命財產的大案要案來看,一些企業和個人唯利是圖,沒有做人、做事底線與起碼的道德良知,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之猖獗、問題之嚴重、性質之惡劣,觸目驚心。“毒大米”、“毒奶粉”、“黑煤窯”等事件的頻發,為這一狀況做了最好的注解和例證。
——在文化領域,與拜金主義密切相關的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思潮不斷涌現,有些人特別是一些知識精英,在“經濟人”價值觀的驅使下,喪失了起碼的職業道德和知識分子應有的社會道義和良知,熱衷為權貴代言獻策、為“既得利益者”鳴鑼開道,充當“幕府師爺”,以謀取高額傭金,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些知識精英毫無道德可言,以前被譽為“社會的良知”,現在正在瘋狂地蠶食、泯滅著社會的起碼良知和道德底線。特別是曾經的一方凈土,文化思想集散地、肩負開社會風氣責任的大學也開始沾染了“經濟人”的不良習氣,高校是社會精神生產的主要陣地,大學治學行政化、教授官員化、學術商業化,這些標志著高等學校沉淪的不良現象,也間接注解了整個社會的精神生產浸淫在功利主義的觀念之中,高雅文化式微并遭冷落,低俗文化充斥著文化市場的社會精神生產的無奈現狀。
——在社會領域,一些人在拜金主義思潮驅使和“經濟人”價值觀念提供虛假“正當理由”的條件下,為了得到更多的物質利益和金錢,不惜坑蒙拐騙、盜竊搶劫、制黃售黃、買賣毒品,這些種種社會問題和犯罪行為,給社會帶來很多風險,對人民生命財產形成了很大威脅,嚴重危害了社會公共生活秩序和治安狀況,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構成了很大的障礙和制約。我們切不能對拜金主義思潮引發的這些嚴重社會問題等閑視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三、營造終結拜金主義的社會環境
拜金主義思潮盛行態勢是由人們在“經濟人”價值觀驅使下形成的,終結拜金主義必須消除“經濟人”假設的不良影響。與西方“經濟人”假設從唯心主義和抽象的人性論出發不同,馬克思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明確指出,“人是最名符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金錢拜物教與拜金主義的產生和泛濫只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社會特有現象,具有歷史短暫性,一旦人類進入更高級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社會,拜金主義就會逐步被消除。當前,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也會不可避免地受到“經濟人”假設的消極影響,因此拜金主義思潮的出現也不足為奇。
雖然徹底消滅拜金主義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但是并不意味著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仍然處于商品經濟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對拜金主義就束手無策,無所作為。事實上我們可以采取諸多方法有效抵制拜金主義。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描述未來社會的新制度及其形成時寫道:“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從馬克思的精辟論述中,我們不難找到徹底消除“經濟人”假設不良影響的基本條件,同時這些條件也給我們抵制拜金主義指出了一條清晰的途徑:
第一,不斷規范和完善社會權力運行機制,鞏固從根本上消除拜金主義的政治基礎。消除“經濟人”假設不良影響,政治權力的規范運行是關鍵和重點。如果政治權力運行不能有效加以制約和規范,權力就會成為掌權者牟利的工具,到處“尋租”,腐敗就會蔓延,權錢就會因為相互需要而聯姻耦合,這樣必然引發社會道德的淪喪,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扭曲,拜金主義盛行猖獗。規范權力運行,消除腐敗,一要善于用“權力制衡權力”。全部近代法制史證明了一個事實,不受約束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權力只能用權力去制衡和約束。必須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權力運行體制、機制和制度,優化權力結構,逐步形成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力之間既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的格局和態勢。二是要廣泛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民主要求透明,透明必然清廉。要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效拓寬監督渠道,綜合運用黨的紀律檢查、法律監督、行政監察、審計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形式,逐步形成易于揭露和有效治理腐敗的機制,使權力運行置于嚴格的監督之下。不斷規范政治權力的運行,消除腐敗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促進人類行動模式和行為價值取向擺脫“經濟人”模式的過程,從根本上抵制拜金主義的過程。
第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奠定從根本上消除拜金主義的經濟基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的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清楚地告訴我們,要消除“經濟人”假設的消極影響,有效抵制拜金主義,必須大力解放生產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讓財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現,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要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成社會財富的廣泛增長,關鍵是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始終做到以人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通過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規模,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財富的增長。只有充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廣泛創造社會物質財富,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了,人們的經濟收入增加了,才能有效地抵制拜金主義的侵蝕。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打牢從根本上消除拜金主義的文化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伴隨“社會文化的嬗變”,必然會“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我們要從根本上消除拜金主義這種落后的意識形態,必須積極促成“社會文化的嬗變”,構建先進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來統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充分調動積極因素、激發活力,進一步打牢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來解放思想,激勵斗志,振奮精神,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創造先進文化產品和成果,充實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來申明清濁,厘清善惡,分離正邪,充分提高人民群眾的認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榮辱、義利觀念:通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幫助人民群眾突破“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金錢觀。
第四,著力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夯實從根本上消除拜金主義的社會基礎。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消失”,“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勞動己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描繪了共產主義社會勞動的和諧狀態以及共產主義社會的和諧狀態,很難設想一個因為政策不公,導致各階層、各地區、各行業的勞動者對立,收入差距巨大的社會,人們能夠安居樂業,和諧相處。因為社會不公會造成社會財富占有和分配的不公,甚至會造成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人們很容易心理失衡,進而引發攀比心理和斗富行為,極易助長拜金主義氣勢。因此我們要消除“經濟人”假設的消極影響,必須首先必須促成社會和諧的逐漸生成。我們必須著眼于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積極完善社會結構,有效完善社會組織,大力調整社會關系,不斷形成社會合力,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集團的創造活力,有效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社會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為有效抵制拜金主義思潮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阿弗里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納騷·威廉·西尼爾,政治經濟學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3]馬克思、恩格斯論重商主義以前的經濟思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西蒙,現代決策理論的基石[M],北京:北京經濟出版社,1989,
[5]加里·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北京:三聯書店,199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