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社論:中國改革發展的制高點
王紹光
滄海橫流,力道方顯。中國執政黨對國家改革發展的政治領導力,從它對潛在問題的處理能力可以看出大概。在GDP保持高速增長的經濟情勢下,執政黨領導層自2003年抗擊非典一役,漸次推高對社會分化失衡、矛盾加劇問題的關注,將政治發展重心轉移到鞏固執政基礎,鞏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民心,以克服可能導致改革危機的重大政治風險。
正在召開的執政黨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研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議題,即是這一政治進程的一個初步總結。國家權力和執政黨基于公義的自我重塑,則既是處理社會失衡、建構和諧社會的重心所在,也將是中國改革發展的"制高點"所在。
執政黨的政治重心轉向建構和諧社會,最大動因乃是發現,國家要長治久安,要保持執政地位,僅憑經濟增長遠遠不夠,而必須回歸最基本的政治議題,也就是以足夠的執政能力來鞏固最大多數民眾的支持。鞏固執政基礎的最大障礙即是社會差距越拉越大。在分化日顯的中國社會,民眾最強勁的呼吁即是國家權力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從2004年底到今年年初,各種社會意見相互激蕩,借助住房、教育、醫療等等熱點問題,衍化出延續良久的改革論爭,其中的焦點問題也就是如何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執政黨中央有意識地通過政策布局與群眾的呼吁形成良好互動,以營造建構和諧社會的社會共識。從胡錦濤2002年12月視察西柏坡發表"兩個務必"的講話,到新發展觀、建構和諧社會等理論的逐漸成熟,到惠及民生的各種政策(如三農政策、城市農民工政策、義務教育政策)陸續出臺,社會公眾對社會公正和民生問題的討論日益熱烈,新聞媒體的平民意識也大幅躍升。因此,盡管圍繞改革有諸多爭論,公眾對于建構和諧社會的政綱卻有非常高的認可度。
這種良好互動為執政黨中央的具體政策調整準備了堅實的政治條件。執政黨中央以和諧為目標的最重要的調整都圍繞自身展開。擇要而言,一是重申改革的政治承諾,二是約束紀律,努力追求公平正義。
此前,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為模式的改革的正當性很大程度來自于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諾。但是,當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后,如果沒有一系列的社會政治條件,很難自然而然實現"共同富裕"。執政黨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政治目標,要求"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相提并論,提出"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政治原則,可以看作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此前政治承諾的一種重申。
要化矛盾為和諧,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近來新華社等媒體所批評的"特殊利益集團",這些權錢勾結的利益群體往往以強凌弱,制造社會矛盾,傷害社會和諧,也是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場秩序的障礙。執政黨中央近期在肅貪方面屢有作為,在追求公平正義之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有西方記者曾經將市場體制的建立看做現代社會發展的"制高點"。就中國的改革發展而言,制高點另有所在,那就是一個公正有力的國家權力。建立一個公正公平的市場體制,而不是巧取豪奪混亂不堪的市場體制,還得靠能夠體現公平正義的國家權力。
國家權力要公正有力,無疑必須拓展各階層的利益表達渠道,吸納合理的利益表達。但是就執政黨而言,同樣重要的課題是基于執政黨的長遠政治利益和國家發展的整體利益,來規約侵害公共利益和民眾利益、損害社會和諧的"特殊利益集團"。特殊利益群體必然會有強烈的利益訴求,但是就執政黨內的秩序建構而言,首要的問題是必須以黨紀國法來約束那些危及改革大局、損害公共利益和民眾利益的特殊利益群體及其訴求。并不是任何訴求都可以堂而皇之登堂入室,而執政黨一切制度設計最后的目標都是為了更公正有力的國家權力的產生。
對于執政黨而言,只要把握住構建公正有力的國家權力的"制高點",贏得最廣大民眾的支持,就不怕任何挑戰。目前執政黨中央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綱和整肅黨紀的措施所贏得的越來越多的支持和稱贊,或可作為一個初步的注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