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錯謬研究述評
◎ 王仕軍 李德中
2009年07月14日 來源:《紅旗文稿》
20世紀后半期,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紛紛選擇了市場經濟模式,與此同時,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興起和逐漸占據統治地位,成為西方經濟理論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幾乎遍及所有的經濟學領域并影響到世界經濟的各個方面,一時間,整個世界似乎成了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天下。不可否認,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有其合理之處,不能因為它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而全盤否定,但必須徹底弄清它的錯謬之處,惟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圍繞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錯謬,從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許多富有價值的觀點。筆者將有關的主要觀點簡要述評如下,以期對進一步深化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范式的錯謬
新自由經濟思潮的理論基礎是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包括以F.A 哈耶克為代表的倫敦學派,以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主義學派,以盧卡斯為代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以拉弗、費爾德斯坦為代表的供給學派,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以歐根為代表的弗萊堡學派。 總的看,這一經濟理論至少從四個層面對新古典經濟學范式進行了修正:一是在人的行為偏好上,將“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修正為“追求效用最大化”;二是把“完全理性”現實化為“有限理性”;三是提出了“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和“逃避責任假說”;四是給出了“交易費用”范疇,等等。但是這些修正,不過是對新古典經濟學“保護帶”的小修小補,在理論范式上仍然沒有脫離新古典經濟學的“硬核”。一是以經驗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實證分析方法。這種以經驗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實證方法把經濟學看成是以事實、感覺、經驗為依據,具有客觀性和規律性的科學。二是個體主義占主導的方法論原則與基本內容。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的假設,這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假設。新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繼承了個體主義的原則,并進一步強化了“經濟人”假設,使它成為整個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三是堅持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因為“經濟人理性”要求行為的一致、有序和可觀測,而只有處于均衡狀態的人的行為才是穩定的,具有可觀測性或實證性,才能表現出“理性”。
20世紀70年代后,新古典經濟學范式陷入了持久的危機,受到越來越多經濟學家的批評。代表性的批評主要有兩類:演化經濟學家的批評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批評。
在演化經濟學家看來,新古典經濟學范式主要有以下缺陷。第一,最優假說。由于不可能充分地預見到新奇事物的產生,也不可能預先知曉努力的特定結果,行為者就無法采取最優的行為,更現實的情況應該是試錯過程,尋找一個滿意的結果。第二,類型學思考。類型學思考就是把基本類型和它們的具體例子之間的差異看作是某種可以忽視的東西。正是這種類型學的推理產生了新古典經濟學范式的給定偏好和個體同質性(代表性行為者)的假定,排除了多樣性行為的可能,因而無法容納個體的創造性和新奇行為。第三,缺乏時間和歷史向度,認為時間是可逆的,而歷史是無關緊要的。第四,決定論哲學觀。新古典經濟學通過給定參數的結構(給定偏好、技術和制度),通過系統各部分之間可描述的關系,排除了隨機和偶然因素,以一種決定論的框架對有機的經濟過程加以處理。第五,還原論。新古典經濟學遵循經典科學之方法,把復雜的經濟整體還原為部分之和,以至于長期以來,新古典經濟學不存在一個宏觀經濟分析結構,這種還原論的另一突出特征是排斥對非線性和報酬遞增的研究,從而不能對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給予更深刻的說明。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從更深的層次對新古典經濟學范式進行了揭露。其一,方法論個體主義的錯謬。這一方法論的致命缺陷是其所滲透的“經濟世界觀”是“人性論”歷史觀,自利被當成了永恒的人性,個人的主觀動機以及由此決定的個人行為是考察問題的出發點。而事實上,任何個人的行為都不可能完全是主觀隨意的,它本身就是經濟制度的產物或經濟關系的“人格化”,個人的動機以及所追求利益的內容都要受歷史和社會條件的制約。從孤立的個人主觀動機出發研究經濟問題,往往將歷史和時間排除在經濟學視野之外,顛倒經濟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忽視部分與整體之間質的差異,無法了解歷史變遷中各種社會利益集團的性質、社會沖突和社會選擇的內在機制及各種沖突的來源和作用方式等等。其二,比較靜態分析方法的錯謬。他們多強調對存在的研究,而不是過程的研究。即使對過程的研究,也只是對各種業已存在的狀態之間的比較靜態分析。他們的分析是在假定其他背景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現存的各種資源配置方式進行比較,然后看哪種形式更有效率,本質上是一種技術選擇論,是數學上的一個極值求解問題。其三,功能論和目的論的錯謬。他們在考察經濟現象的起源和變遷時,具有濃厚的功能論和目的論色彩,即以事物的功能和結果來說明引起這一事物發生、發展的原因,陷入了循環論證的陷阱。其實,經濟現象的起源和變遷,盡管其中也包含著個人的努力、選擇、奮斗和目的,但本質上卻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事物的功能是經濟演化的結果,不是人們理性設計的產物,不是事物起源和變遷的原因。比如,不能因為企業能節約交易費用,就將節約交易費用看作是企業起源的原因,節約交易費用只是企業產生后所具有的一項功能而已。
二、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核心觀點及主張的錯謬
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核心觀點及主張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1) 市場統治。將“自由”企業或私有企業從政府或國家的任何束縛下解放出來,不論這將造成多少社會損失;對國際貿易和投資更加開放;放棄對物價的控制。總之,要實現資本、貨物和服務的自由流動。(2)削減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的公共開支,削弱窮人的“安全網”,甚至以弱化政府作用為名放棄對于道路、橋梁、供水系統的維護。(3)放松管制。減少任何可能影響利潤的政府管理,包括放松對工作環境安全的規定。(4)私有化。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投資者,包括銀行、主要產業、鐵路、征稅公路、電力、學校、醫院、甚至于供水。(5)拋棄“公共物品”或“共同體”的概念,代之以“個人責任”。這意味著向社會中最貧困的人群施加壓力,迫使他們自己找到醫療保健、教育機會和社會保障的解決辦法。一旦這些人無計可施,新自由主義者就將此歸咎于他們的懶惰。這五個方面的內容也是所謂的“華盛頓共識”的“精髓”,概括地說就是“三化”和“五個更少”。“三化”指的是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五個更少”指的是“更少的政府支出,更少的稅收,更少的財政赤字,更少的貨幣擴張,更少的政府干預”。在相當一部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眼中,這些觀點和主張是超越時空的、普遍和永恒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些觀點和主張的錯謬之處在于:
1.極端主義色彩。他們極力推崇市場機制的作用,把市場機制看作是完美無缺的,是唯一能夠高效率地調節經濟活動的機制,完全否定市場機制本身在調節經濟活動時具有的局限性和缺陷,這就使原來思想中具有的合理成分被極端主義所淹沒。他們把國家干預看作是經濟不穩定的主要根源,把任何形式的計劃都看作只會給經濟活動帶來低效率。
2.市場烏托邦。僅從理論推導看,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核心觀點及主張并無明顯的錯謬,但一旦結合現實的經濟運行,我們就不難發現它們不過是“看上去很美”的烏托邦。其一,私有化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歷史相違背,在現代經濟中生產資料社會化的趨勢會不斷增強而不是相反;其二,絕對自由的市場經濟是不存在的,它違背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其三,市場化是一廂情愿,市場本身具有局限性,既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市場無能。
3.被高估了的“普適性”。任何一種理論皆是時代的產物。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興起,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部矛盾和外部條件共同作用的產物,內部來源于凱恩斯主義的失靈,外部是經濟全球化的作用和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當今世界 ,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處于不同的國際分工地位,面臨不同的經濟社會問題,即使經濟發展有某些共同規律可循,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也不可能按照同一個處方,一勞永逸地解決發展問題。而“華盛頓共識”向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兜售的正是這樣一個處方。新自由主義政策也許對某些國家有一定效果,例如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對處于任何階段的任何國家都管用。把不具有完全普適性的觀點和主張當作“絕對真理”到處推廣,充分暴露了一些國家和學者的“傲慢與偏見”。
4.被遮蔽了的“意識形態”性質。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核心觀點及主張從表面看來,似乎很中性、很客觀,但深入分析便不難發現其背后隱藏著的是一種有利于資本積累的意識形態。從資本的本性看,促進繁榮只是新自由主義政策追求的表面上的目標,獲利才是根本。這些政策的目的是解決資本短缺問題,加速和擴大資本積累,尤其是金融資本的積累。
三、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不良影響
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在全球泛濫,帶來了諸多不良的影響,甚至是十分嚴重的后果,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1.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從經濟實踐來看,新自由主義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并且一次比一次有更大的殺傷力。以“短期主義”為特征的新自由主義推行極端私有化,鼓勵所謂的金融創新和經濟過度虛擬化,倡導利率匯率自由化,放松金融監管,實施向大資本所有者傾斜的經濟金融政策,以反勞工的理念創造出剝削嚴重、收入不足、需求不振、收支失衡的實體經濟,以非理性的方式發展出龐大的、病態的、脆弱的、充滿“欺詐式創新”的金融投機市場,不僅最大限度地攫取當前的收入,而且透支了未來的收入,并把這些收入集中于少數人的口袋。這必然導致多數人的可支配收入不足,社會只有依靠擴大債務推動消費,金融利益集團在債務泡沫中實現自己的高額金融收益,從而維持整個經濟體的運轉和增長。但是,這種新自由主義式的發展模式是一種不穩定、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當外部條件發生改變,或者內部刺激性措施、周期性因素出現問題的時候,加上金融監管松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發生就不可避免,其救助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昂。
2.新自由主義給拉美等轉型國家帶來了重大災難。其一,國有企業私有化,使一些產業向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集中,使失業問題更為嚴重。其二,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兩極分化和貧困化十分嚴重。其三,民族企業陷入困境。這種情況在開放度較高的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國更為明顯。國家職能明顯削弱,社會發展被嚴重忽視。其四,金融自由化導致金融危機頻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9年的巴西貨幣危機、2001年的阿根廷債務危機以及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等等,都與金融自由化密切相關。
3.新自由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弊端叢生。一是使第三世界國家國力削弱;二是經濟全球化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給第三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三是制造和加劇了第三世界的金融危機;四是使西方發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在教育、知識、科技等方面差距擴大,使世界范圍的兩極分化空前加劇;五是使全球范圍勞動力貶值,第三世界勞動者受害最深;六是使美國文化向第三世界迅速滲透,很多國家的民族文化受到嚴重沖擊。
4.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也會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例如,個人主義盛行會導致機會主義盛行和人們行為短期化。
四、簡短評論
新自由主義政策強調效率優先,相信只要經濟增長了,人類發展的其他目標自然能夠實現,也就是說,先運用一切手段把經濟蛋糕做大,之后再解決如何分割蛋糕的問題,否則,將會影響到效率,不利于經濟增長。幾十年的實踐表明,這種經濟政策的后果是發展中國家社會發展普遍滯后,發達國家勞動者經過數百年斗爭取得的相對穩定的工作和公共教育、醫療制度等遭到不同程度削弱,而經濟增長這個目標要么差強人意,要么以失敗而告終。在一段時間內,有些國家的經濟似乎開始增長,但隨后證明這種增長不但無法持續,而且伴隨更多不平衡現象,各種社會經濟矛盾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為長期發展制造了更多的難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自由主義就像含有毒品的興奮劑,它以犧牲社會肌體健康為代價來獲取效率和增長,而最后結果往往表明,暫時的效益換來難以治愈的瘤疾,它制造的問題遠遠多于解決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人均GDP剛剛超過2000美元,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日益融入世界,深刻影響世界并深受世界影響的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必須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新自由主義的藥方。只有從我們的國情出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用統籌兼顧的方法,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才能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福祉。
(作者單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