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美市場非》是理解大躍進運動的一把鑰匙
—關于《七律.勞動美市場非》的解讀與點評
段曉旭
(一)
胡鈞教授的經濟思想是在大躍進時期產生的。大躍進運動的偉大成就就在于,她在人類歷史上創造了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企業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模式。這樣一個偉大的群眾運動,不僅產生了偉大的經濟制度,而且產生了偉大的經濟思想,例如:1959年誕生的胡鈞教授的“等勞交換論”就是大躍進運動所產生的偉大思想成果之一,而1960年形成的《鞍鋼憲法》則是大躍進運動所產生的劃時代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制度。胡鈞教授正是從理論上總結了大躍進的經驗,并在1959年第12期的《紅旗》上發表“關于全民所有制內部商品價值形式問題”而一舉成名,成為我國獨樹一幟的著名經濟學家。
(二)
許長青的這首《勞動美市場非》七律詩雖屬賀壽詩詞,但其形象非常之磅礴宏大。全詩實際上以詩歌的語言形式和寫作手法,藝術地的總結和概括了胡鈞教授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經濟思想和理論貢獻,形象地再現和表現了我國最近50年來社會面貌和經濟制度的深刻變革和巨大發展。
《勞動美市場非》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借用“熱浪、驚雷、春潮、寒流”等自然景物和“諸子”、“大同”、“列寧計劃”、“斯密分工”、以及“經邦”、“濟世”等中外典故表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特點和中國社會經濟變革的根本主題,描繪了中國大地上50年來在社會的經濟制度和風土人文上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以此批判和揭露舊的經濟制度對于勞動的剝削和傷害,同時贊美新中國,贊美勞動、贊美勞動人民,贊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勞動美市場非》借助七律詩所特有的工整、排比和對仗等手法,介紹和展示了胡鈞教授的經濟思想和經濟理論。作者通過大量采用對比形式,形成了“熱浪”對“驚雷”、“春潮”對“寒流”、“列寧”對“斯密”的巨大反差以及“躍進”時代的“熱浪”(勞動人民的實踐熱情)與“紅旗”雜志的“驚雷”(經濟學家胡鈞的理論創新)之間的強烈對比,其他諸如“計劃來”對“分工去”和“勞動美”對“市場非”以及“分配”對“介媒”的前后對應和“社會大同”對“經邦濟世”的對仗,都表達了社會主義經濟中存在的新舊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和斗爭,強調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這樣的新生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不可戰勝的。
《勞動美市場非》內涵豐富,全詩圍繞胡鈞教授1959年的“紅旗著論”,用詩歌語言從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管理和運行三個層次來總結和概述了胡鈞教授的經濟思想。第一個層次是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就是“計劃來”對“分工去”之間的利用和改造;第二個層次是社會主義的經濟管理,即國家“分配”對價值“介媒”的限制和制約;第三個層次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也就是“勞動美”對“市場非”的否定和揚棄。
《勞動美市場非》立意高遠,全景式地展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矛盾和發展趨勢。全詩借著對胡鈞教授八十壽誕的敬賀,從“躍進諸子”開始起筆,用“志不催”作結尾,描繪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大躍進”年代迸發出來的建設和管理社會主義經濟的沖天干勁,最后借胡鈞教授作代表,表現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必然勝利和人民群眾無比巨大的力量,揭示出共產主義是在不斷潮起潮落的過程中實現的必然規律,表達了全國各族人們對于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和實現美好的共產主義制度的堅定信念,把昨天、今天和明天結合在一起,追撫過去,展望未來,抒發了無限的革命情感和深刻的經濟思想,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震撼。
(三)
第一段(1、2句)講的是胡鈞“紅旗著論”發生在“熱浪吹”這個大躍進時代的歷史背景以及“紅旗著論”具有的“報驚雷”的重大意義。
第一句是講大躍進時代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形成了浪潮,象熱浪一樣吹遍了神州大地。作者高度贊揚了大躍進時期開創的勞動者直接管理企業、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重大意義,謳歌了勞動者建設社會主義的首創精神和高度熱情的主人公態度,同時也嘲弄了少數好大喜功者的官僚主義作風。
大躍進時期通過勞動者管理社會和管理國家的形式,形成了建設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新方法。計劃經濟雖然是在蘇聯產生的,但是,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少數政府工作人員和官員,蘇聯的計劃經濟也是少數計劃者的經濟,那樣的計劃方法和建設方法把廣大的勞動者排除在建設社會主義的主力軍之外了,是冷冷清清的計劃經濟。
“躍進”既表明了事情發生的時間是在大躍進時期,也是講全國人民和勞動者建設社會主義的“躍進”熱情,以此歌頌我國勞動人民在“大躍進”年代迸發出來的建設和管理社會主義就的滾滾熱浪。
“諸子”講的是全國人民。用“諸子”來形容全國人民和勞動者,這是對新的社會的褒揚。因為,“諸子”在舊社會只有是對“有學問”的“才子”和“秀才”的稱謂。
“熱浪吹”是作者形容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和管理社會主義經濟的巨大熱情,同時也用“熱浪吹”來譏諷和鞭撻少數官僚主義者。因此,“熱浪吹”在后一種意義上也是指少數官僚主義者在“大躍進”時期刮起的“五風”,如“瞎指揮”、“共產風”等。
第二句高度贊揚胡鈞教授的“關于全民所有制內部商品價值形式問題”一文。“報驚雷”是形容胡鈞教授在該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的根本原則即“等勞交換原則”。之所以用“報驚雷”來形容胡鈞教授的文章,是因為這篇文章提出的“等勞原則”和“等勞交換思想”在政治經濟學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長期以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講到客觀規律的時候,講的都是舊社會的商品經濟的規律即價值規律。胡鈞教授在這篇文章中總結了蘇聯和新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經驗和大躍進的偉大實踐,提出了根本不同于價值規律的“等量勞動相交換”規律,這就在經濟學歷史上第一次發現和提出了支配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
(四)
第二段(3、4句)是講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具有“計劃來”和“分工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的特征。
第三句可分為“列寧計劃”、“計劃來”和“來分配”等三句來看,這是用詩歌的語言來形象地表達計劃經濟的新時代的到來,謳歌“大躍進”開創了普通勞動者直接管理建設社會主義新方法和新模式的誕生,熱情歌頌了新的模式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
人類社會幾百萬年以來,都是在盲目地進行生產和生活,只是在進入20世紀的電氣化時代以后,由于列寧制定了社會主義國家最早的“電氣化計劃”即所謂的“列寧計劃”以后,人類社會才由此進入了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時代。當然,20世紀還有多個著名的“計劃”如“馬歇爾計劃”等,但最為出名的“計劃”就是“列寧計劃”。
只有在“大躍進”時代,勞動人民掌握了管理企業、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以后,才真正掌握了計劃,才能形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躍進運動,形成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才真正迎來了豪情萬丈的計劃經濟時代。
第四句是說新的公有制和等勞交換關系要求通過國家計劃的實施,逐步取代舊的資本剝削關系。作者在這里對舊的資本制度進行了無情否定和批評,同時也對哪些死抱著舊的分工而不愿放手的那些經濟學家進行了辛辣的譏諷和嘲弄。作者認為,舊的社會分工已經被社會生產力的新形式即社會協同取代了,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的形式主要是由國家計劃進行安排了。這里的“分配”是指統購統銷、計劃調撥和福利分配。
這里的“去介媒”,是用詩歌語言說明斯密所倡導的市場分工已經下降為社會生產的次要的聯系關系,已經被“列寧計劃”的國家分配形式所取代了,已經不再是社會經濟的主要方式和形式了。當然,社會分工被國家分配所取代也僅僅是“去介媒”,這里的“去”就是“離開”,說明它還是有可能回來、可能“復辟”的。這里的“介媒”指的是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介媒”,具體地將就是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
“斯密分工”與“列寧計劃”一樣,都可以看作是國外的經濟學典故。
(五)
第三段(5、6句)是講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存在新舊兩種經濟制度的相互矛盾和斗爭,呈現了新舊兩種經濟制度的目的和斗爭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特征和趨勢。
“勞動美”是指勞動者對于國家、社會和經濟的管理,歌頌新制度是以勞動者管理經濟和管理國家為核心的社會福利制度,“市場非”則是講市場及其商品、價值和剩余價值等等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對象。這里的“美”實質上是作“社會主義建設”的范疇解,而“非”在本質上是作“社會主義革命”的命題解。
第五句是把“勞動美”與“社會大同”聯系起來,把勞動作為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核心。“勞動美”是對于勞動人民的高度贊揚。人類的產生與發展從來都是勞動的結果和產物,但是自從產生了私有制的幾千年以來,勞動和勞動人民都成了“下賤”、“卑賤”和“不入流”的,一句話,勞動在幾千年的剝削社會是“不美”的。大躍進時代則彰顯了“勞動美”,這就把私有制所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了。同時,“勞動美”既也是“社會大同”的根本條件,也是社會大同的標志,沒有“勞動美”,就沒有“社會大同”。
第六句是指社會主義公有制對商品、價值和剩余價值等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否定和揚棄。幾千年以來,“經邦濟世”從來都是少數統治者對于國家的管理形式,只有在社會主義的大躍進時代,才能產生勞動者對于國家、社會和經濟的管理,才能使廠長、經理等等經理人集團服從共產黨和人民大眾的領導,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利潤服務,商品、價值等等市場范疇僅僅是社會的中介形式,都是為社會福利服務的,所以是“市場非”。這一句必須與前句的“勞動美”聯系起來看,勞動者必須取得社會管理和國家管理的大權。“市場非”是勞動者的當家作主的要求。因為,在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美”的是“資本”,勞動者是不可能當家作主,是不可能有什么“勞動美”的。如我國改革開放搞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理解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這里的“結合”,實際上建設是公有制對于市場的“非”,即包括了限制、利用、否定和揚棄等等。
在這里,“勞動美”表現新制度勞動者的當家作主、管理國家這個本質關系,贊揚勞動者對于國家、社會和企業的直接管理;“市場非”則是指社會主義公有制對于以市場交換為基礎的舊的經濟制度的否定和揚棄。
(六)
第四段(7、8句)是講公有制則如春潮般地“蕩漾”發展,私有制則像“寒流”一樣退卻,而我國各族勞動人民歷經磨難卻依舊斗志昂揚,意氣風發。
第七句是比喻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象春潮一樣溫暖。“春潮蕩漾”是指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對于舊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污泥濁水的蕩滌和沖擊。“寒流”則是形容舊的社會習俗、社會勢力和剝削制度對于勞動人民的剝削,使得廣大人民沒有溫飽。這是用文學語言對于舊的經濟剝削制度的無情揭露和有力鞭撻。“寒流退”主要是講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剝削制度在比較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和打擊,但沒有完全消滅;同時也是說舊的剝削制度僅僅是退卻,并沒有最后消滅,還在隨時進行復辟和反撲。但是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來看,則是“寒流退”的趨勢。
第八句是說胡鈞教授的論文到現在已經過去50多年了,而其革命志向在經歷了風風雨雨以后依然是那么堅定,那么不可動搖,以此歌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神不可動搖。并借著對于胡鈞教授革命精神的歌頌,詠頌了胡鈞教授的八十壽誕,點明了七律詩的主題,贊美和頌揚全國廣大人民群眾在資本大潮的“寒流”時代,也能夠眾志成城、斗志昂揚。
“而立”在這里的含義是比較豐富的,既是指胡鈞教授發表文章時的30周歲年齡的“而立之年”,也是指胡鈞對于“等量勞動交換原則”這個社會主義經濟新理論的“確立”和“立論”,同時也是指大躍進建立和確立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方法,也就是勞動者直接管理社會、管理國家和管理企業的制度創新。“五十”則是單純的時間概念,講的是大躍進過去50年了,胡鈞教授的文章也發表有50年了。
第八句具有雙重含義,與首段的1、2句有首尾相呼應的效果,也與第七句有上下聯動的意義,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中存在的新舊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和斗爭,說明了新的經濟制度像“春潮”一樣“蕩漾”,代表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波浪式的發展前進的,而舊的經濟制度則像“寒流”一樣逐步退卻。
附錄:《七律.勞動美市場--詠胡鈞教授八十壽誕》
作者:許長青
躍進諸子熱浪吹,
紅旗著論報驚雷。
列寧計劃來分配,
斯密分工去介媒。
社會大同勞動美,
經邦濟世市場非。
春潮蕩漾寒流退,
而立五十志不摧。
注:“紅旗著論”指中國人民大學 胡鈞 教授于1959年6月在《紅旗》1959年第12期上發表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