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批判哥達綱領草案提出的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錯誤觀點。他指出,勞動不是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物質財富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而要生產某種使用價值,僅有勞動不行,還必須有自然物質。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馬克思指出:“只有一個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來對待自然界”,“把自然界當做隸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哥達綱領批判》第7頁)這句話是強調,人進行生產勞動,創造財富,必須具備物質前提條件,人在同自然界的關系中處于所有者的支配地位。也就是說,人在勞動之前就要以所有者的身分來對待即占有自然界,把自然物質當做自己的東西來有目的地使用和處置,這樣,人的勞動才是現實的,才能成為使用價值和財富的源泉。如果離開自然界,不僅無法生產使用價值,就連勞動本身也無法進行。恩格斯也明確說過:“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08頁)可見,勞動必須同作為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第一源泉的自然界相結合,才能創造物質財富。而物質資料在任何社會中都有一定的占有形式。哥達綱領草案避開勞動的物質條件和占有形式,空談“勞動”,這等于說勞動者沒有生產資料,單憑自己的勞動就可以創造出財富。這正是資產階級的說法,因為它抹煞勞動所受的自然制約性,給勞動加上超自然的創造力,就掩蓋了資本家靠占有生產資料剝削工人的事實。正是由于勞動所受的自然制約性,才使得喪失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在剝削階級社會中都不得不為占有生產資料的剝削者做奴隸。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一無所有的工人就不得不出賣勞動力,為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做奴隸,為資本家創造財富。哥達綱領草案抹煞勞動所受的自然制約性,既抹煞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的必要性,也抹煞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的一定的社會形式。這樣就掩蓋了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掩蓋了幾千年來階級社會中喪失生產資料的勞動者遭受剝削的事實。
以上說明了一個道理,勞動者只有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創造財富。也就是說勞動者只有占有了生產資料才能真正的為自己創造財富,否則,只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在私有制社會里,大多數勞動者失去了生產資料,所以,多數勞動者是不會依靠勞動致富的,而富起來的人多數是靠剝削他人的勞動而致富。所以勞動致富的前提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只有這樣,勞動者的勞動才能為自己創造財富,只有這樣,勞動者才能共同致富。否則,只能是兩極分化,而處于底層的永遠是勞動者,勞動者只能為他人創造財富,而自己卻一貧如洗。再怎樣的博愛和施舍也無濟于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青木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