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信息時代的新計劃經濟論
來源:《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一、新計劃經濟的必要性
美國學者安迪·波拉克以《信息技術與社會主義的自我管理》為題發表長文,論述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為未來實行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波拉克指出,遍布全球的成千上萬的社會基層組織,如果像商業界、政府部門以及研究機構那樣,通過互聯網相互聯絡,分享它們的龐大數據庫和經濟模型工具,那就可以立即向民主的、高效的計劃經濟過渡。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斯蒂芬·博丁頓就出版了《計算機與社會主義》專著,系統地論證計算機的出現促使計劃經濟的發展,以計算機和電子技術為基礎的數學技術和60系統規劃技術的長遠與最終含義很可能與私有制的市場體系不相容。而更早的波蘭著名學者奧斯卡·蘭格提出用電子計算機來進行模擬市場的試錯過程。蘭格的基本思路是在不改變公有制和計劃體系的情況下來完善計劃經濟,也被稱為“計算機社會主義”。中國也有人提出,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信息化社會采用市場計劃經濟模式。
除了嚴肅學者的論著,在觀點雜博的互聯網上,不時有各種各樣的新計劃經濟的議論。如關于新計劃經濟的構想,認為即將到來的新計劃經濟時代,大型計算機管理將召回逐漸遠去的計劃經濟等。他們認為,互聯網普及之前的計劃經濟,稱為老計劃經濟。互聯網的出現,電腦的大量使用,使人類進入到了一個新紀元,在這個新紀元中,新計劃經濟的誕生就有了它的必然性。新計劃經濟是在超大型數據庫、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條件下對老計劃經濟的補充和發展。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生產信息和消費信息的采集和處理,在社會化大生產和靈活的物流配送體系下對產品的生產、銷售、分配、消費進行計劃指導。把準確預測消費和計劃生產擺在同等的位置上,既有消費品市場的競爭又有計劃的和諧,即所謂的新計劃經濟。
新計劃經濟論認為計劃經濟具有優越性,計劃經濟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過程中,針對它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資本主義早期市場經濟自發運行所帶來的問題和困難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自覺組織的思想。計劃經濟能夠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生產和消費,可以消除市場競爭的盲目性。計劃經濟是節約型經濟,它不用考慮銷售這個環節,而銷售環節耗費了人類大量精力。計劃經濟避免了商品的梯級批發和零售環節所增加的商業成本及龐大的廣告費用,也避免了商品積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力、物力及財力等社會資源的浪費。計劃經濟在人類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使一些落后國家在經濟技術迅速崛起上作用顯著。蘇聯早期的高速發展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除了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完全的計劃經濟外,二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也實行一些計劃手段。日本曾經陸續搞過9個經濟發展計劃,法國搞過10個經濟發展計劃。日本的汽車產業、半導體工業、電子工業也都是計劃經濟成功的典型。雖然中國今天采取市場經濟體制,但不能全盤否定計劃經濟。
新計劃經濟論認為原計劃經濟的有些缺點不是自身固有的,而是沒有很好地執行實施。計劃經濟的本質是對人類消費品生產的最優化,然而實踐中常出現事與愿違。客觀上,由于無法得到正確的市場供求信息,而使計劃經濟前提落空。傳統計劃經濟中進行計劃以及對計劃進行調節和控制所需的信息量太大,難以收集和處理,從而既不能科學決策,也不能真正實現計劃。產品的周期分為生產、銷售、分配、消費四個環節,老的計劃經濟難以采用全部信息特別是消費方面的信息,往往只好把計劃重點放在生產上。由于沒有對消費市場的合理的觀測手段,計劃中的生產和消費脫節,往往造成消費品供應不足等影響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主觀上,由于計劃是人制定的,長官意志的計劃背離了計劃的科學性。一些計劃的制定不是按照人們日常的需要,而是為了追求高產量,甚至是為了取悅領導等,這就把計劃經濟搞成了官僚意志經濟。在制訂國民經濟計劃時,如果首先考慮的是政治需要、軍事需要、國家需要和社會需要,那么就必然忽視人民群眾的需要。主觀的需要當然不能代替客觀的事實,這樣的計劃經濟必然是不科學的。
由于人性本身的缺陷以及計算能力的瓶頸,過去的計劃經濟在很多地區失敗了。在新計劃經濟論看來,現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改進計劃經濟運作方式以克服根除這些矛盾和弊病,提供了極為有力的工具。應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運作方式進行革命性改造,使計劃經濟的優勢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新計劃經濟的可能性
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批判地繼承空想社會主義關于有計劃發展社會經濟的思想,分析和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規律,建立了計劃經濟理論,并且把它作為未來社會經濟的重要特征。新計劃經濟論者認為,他們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這個基本原理。從哲學來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社會經濟活動是有規律的,它與自然規律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然存在客觀的經濟規律,人們就可以認識它,并自覺地利用它來為人類服務。人們自覺地利用認識了的經濟規律來從事社會經濟活動,就是計劃經濟。就制定計劃的技術而言,目前有關數學模型正日趨完善。國家計劃需要編制幾千個產品的投入產出表,涉及到幾千行的矩陣運行,這些運算問題基本上已經解決了。歷史上,在蘇聯和其它實行集中計劃的國家,線性規劃被作為一種制訂計劃的技術來應用。早在1939年,蘇聯數學家坎托洛維奇就已經提出過線性規劃的完整思想,開始在蘇聯計劃工作中應用。現今,制作計算機模型、模擬企業生產活動、城市交通運行情況等類似系統的可行性是毫無疑問的。如同博丁頓所指出的,建立這種適用于整個國民經濟的模型,原則上也并不是不可能的。劍橋大學應用經濟系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肯定了這種可能性。當今數學建模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廣泛應用,為計劃調節和控制提供了堅實準確的理論基礎。例如博弈論、混沌數學、模糊邏輯、多元代數等數學工具和理論,都已在經濟活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國際上甚至開發出了專門用于經濟活動的各種計算數學軟件包。
信息技術大大提高了計算運行和收集信息的可能性。計算機作為國家計劃的一種工具的潛力尚未發揮,但潛力確實存在。計算機的這種技術潛力同世界各國面臨的實行集中計劃的非常明顯的迫切性相符合。有了計算機,把整個經濟組成部分連接起來的許許多多關系才得以用模型表示出來。當今的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已能夠支持超大規模數據采集、傳輸和處理。網絡計算與普適計算理論與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為經濟活動的計劃調節與控制提供了系統計算平臺。計算機理論與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使高速處理巨大海量數據成為可能。一是計算運行。運算問題一直是計劃制定的瓶頸,短期內解決數千種參數的復雜運算,超出了人力的極限。現代超級計算機芯片速度每秒鐘達到億萬次,比人工計算速度提高何止千百萬倍。計算機能夠快速處理大型的、復雜的計算。蘭格曾設想通過計算機求解千千萬萬個聯立方程,中央計劃機關就可能有計劃按比例地分配資源。國家宏觀調控的預警機制,就是計算機模型虛擬預測的結果。二是收集信息。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儲存也是計劃經濟的前提。一個擁有千百萬生產商和數億消費者以及不計其數的商品和勞務的社會,相關信息巨量而復雜。在計算機網絡出現之前,對這些信息的有效收集和整理是不可想象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的大容量和高速度,為抓住瞬間需求的變化和集中處理信息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實際上在局部領域,已經有了這樣的初步實踐。一些大型連鎖公司如沃爾瑪等,用計算機網絡已經形成了內部的計劃運行基礎。在某種意義上,國家的計劃經濟就是把一個公司的科學管理規劃外推到整個社會。
新計劃經濟論者認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計劃經濟將更客觀和更具反應性。過去的各種統計測算誤差,加上本位主義和長官意志干擾,造成計劃失真、失靈和失控。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計劃經濟以規范化的預設程序,進行可行性評估和經濟效益分析研究,從而完全排除了長官意志和人為干擾。過去計劃經濟中的人工制訂或修改計劃,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變化。借助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儲備既有的海量數據和進行快速的運算,而且還可以進行相應的預測。計劃可以根據生產和消費的變化,進行即時調整。一些人還設想了新計劃經濟的收集信息模式。新計劃經濟決策過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取決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按照國民經濟運行的要求,建立全面配套的、反應靈敏的、信息高度完備的全國性電腦化數據庫管理系統。在收集信息上,計劃部門要從國民經濟體系宏觀運行和滿足市場個體消費需求的微觀領域兩方面著手。在滿足個體消費需求方面,可以通過建立大批裝備計算機銷售掃描終端的超級市場,經過大型計算機網絡的即時處理,使市場需求信息在24小時之內自動輸入生產計劃部門。依托同樣的計算機聯網技術,生產廠家能夠按設定程序和指令,迅速做出投產、限產或停產的決定。
新計劃經濟論主張計劃與市場共存,以計劃為主。博丁頓就認為,計劃經濟本身是世界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種經濟的范圍內,市場力量在較大或較小的程度上發揮作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計劃相互作用,補充計劃或者抵制計劃。有的學者還設想了計劃和市場的具體作用。比如,國家同時允許多種所有制并存,計劃經濟作用于國有企業,對其它的所有制企業進行市場調;在資源稀缺的領域實行計劃經濟甚至配給制,對資源充足領域實行市場調節;國家對人的基本物質需求能做出較為準確的統計,并在此基礎上對生產進行規范,而對個人基本需求外的消費通過市場來調節。還有人從需求方面進行論證。人的需求有兩種,一種是隨機的需求,一種是有計劃的需求。對于前一種需求,采用市場經濟來對付,對于后一種需求,則采用計劃經濟來對付。人類永遠消滅不了市場經濟,因為人類總是要有臨時需求的,市場經濟就專門對付臨時需求。但是完全可以將計劃經濟的范圍擴大,每個人能夠將自己收入中的百分之九十用在計劃經濟上,百分之十則滿足自己臨時的突發的需求。新計劃經濟論者雖然主張公有制,但同時主張各個公有制企業之間不搞壟斷,而進行相互競爭。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效率和計劃經濟的公平,減輕市場經濟的過度殘酷競爭和計劃經濟的僵化。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