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戲劇性的富士康訟案消息一經發布,輿論為之大嘩,近日成為大陸媒體關注焦點和最火辣的網絡話題,連境外媒體也為此拔刀為大陸記者助陣。8月30日晚間,此事突然又現戲劇性轉折:鴻海集團(富士康)緊急召開高層會議,決定將求償金額降為1元人民幣,但是堅持訴諸法律,控告對象擴及上海第一財經日報。同日,《第一財經日報》就富士康起訴該報記者翁寶、王佑名譽侵權一案發表第二次聲明稱:其法律后果由本報承擔;報道不存在"不實報道"和"歪曲事實"的行為;針對社會上極少部分企業和個人以金錢為資本,踐踏我國新聞自由的不法行徑,本報將和其他同行媒體一道,在社會公眾的支持下,予以堅決的反擊。
本來,鴻海集團因報道失實有損商譽,控告報道其存在工人超時加班等員工權益問題的上海第一財經日報的兩位編采人員,求償金額為3000萬元人民幣。深圳中級法院迅速立案,并根據富士康申請凍結了兩位記者的財產。作為當事人之一的《第一財經日報》編委翁寶評價此事說"可以算是媒體業的一個'9?11'",我們可以將此理解為"對媒體的一次大規模恐怖襲擊"。此事的壓力其實施加在全體媒體單位身上,大陸傳媒人自然感到此事的嚴重以及可能發生的后續的不良影響。媒體管理層、傳媒學者、法學教授、律師紛紛發表意見,眾多網民也在各網站發貼評論,表達對這一事件的關注。觀察輿情,形勢對富士康"基本不利",一時似乎形成"圍剿之勢"。
但這場風波中,"一邊倒"的特點并不突出,支持富士康的聲音也未被主流聲音所淹沒。有些人根據媒體、記者平時多有勾結或敲詐企業的行為且"欺軟怕硬",對"打擊記者"的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如果境內媒體素來在職業操守和揭黑維權方面表現良好,那么,除了富士康公司人員的職業行為外,或許無人為其發出一聲喝彩。
求償金額改為1元,表面上看似乎是這個企業的"危機公關"策略。減消公眾對他們"仗財欺人"的印象,緩解媒體和記者的敵對情緒,這樣的效果客觀上的確有一些。但來自境內媒體和公眾的反彈,要說該公司在事前預料不到是不可能的,實際上他們本來就不在乎來自這兩方面的"干擾",這才會有蓄意制造轟動的決策。
富士康不屑受到"中國新聞界的唾棄",但需要認真對待的是它境外的大客戶。"記者無國界"組織給蘋果電腦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發了一封公開信,敦促他說服富士康放棄起訴。由該組織秘書長羅伯特-門納德簽署的這封信表示:"我們相信兩名記者是要報道事實,我們譴責富士康的反應。因此,我們要求你為了這兩名記者干涉此事,使他們的財產解凍,使富士康放棄訴訟。"而蘋果電腦發言人Jill Tan表示"蘋果正在幕后幫助解決這一問題"。蘋果電腦本月早些時候就曾批評富士康在勞工待遇方面違反了行為規范,這一認定極有可能使富士康丟掉金額頗巨的訂單。
我承認,富士康在勞工待遇方面的表現不是最差的,和大陸多數企業比較甚至或許是比較好的。但否認這方面問題的存在,基于常識,我決不認同。
若非大陸勞動力價格低廉可以使企業競爭力大增,境外企業就不會來大陸投資發展了。境外的企業,在"本土"受到法規的硬性制約,無法憑借壓低勞工待遇、減少勞動保護來降低成本,而到大陸后就可以"入境隨俗"且"符合國情"。
制約他們不至于完全和大陸企業相同的因素,不是"境內勢力"而是"境外勢力"。像歐美的一些跨國公司,他們則根據"供應商行為準則",把勞工工資、工時等指標作為重要的合作條件。英國的《星期日郵報》報道富士康深圳代工廠制造iPod所雇用的女工,往往每天工作15小時,所賺得的月薪卻只有27英鎊(約合人民幣387元),這篇報道迅速引起全球關注,還直接引發了蘋果公司派出規模龐大的調查團,進駐富士康深圳工廠展開全方位的有關工人待遇的調查。
外企之所以有這樣的舉措和日常隨時關注勞工待遇的習慣,并非出于外國企業家的"優良道德"和"政治覺悟",而是他們所處的法治和商業環境使然。若非如此,他們將受到本國法規和行業規則的制裁,也將在關注勞工權益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的抵制號召下陷入困境。美國沃爾瑪企業曾因沒有在連續工作5小時之后,給員工提供足夠的用餐與休息時間,被判罰近兩億美元。類似案例在大陸不可想象,但外國企業卻在現實中時時規避防范。
我想,如果依據"勞動法"要求和查處大陸企業,恐怕有"全企覆沒"的后果。靠境外力量約束外資企業以保障境內工人階級的起碼尊嚴和勞動條件,這是大陸勞工的悲哀和中國法治的恥辱。
在這個事件中,人們將關注焦點集中到了富士康、媒體、法院這三方,其實我們最該關注的是"血汗工廠"問題,是本土的工會組織和勞動監察部門的瀆職表現。工會和勞動監察方面有責任、有權力不間斷地監督和干預,但他們卻始終缺位,至今一聲不吭。有理由認為,似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公仆",對本國勞工權益的關切,比"外國資本家"更糟。
富士康采用法律手段,好。通過法庭辯論和公眾討論,讓我們看看到底有無"血汗工廠"存在的現象,由此為我們"大痛無聲"的勞工爭得一次話語權。同時,傳媒界和"勞工代表界"也獲得一次自省機會。好好想一想,今后,不靠"外援"而"自力更生"地仁慈對待勞工,可否?
2006年8月31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青木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